顏水龍老前輩 帶領工藝迎新潮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別報導】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老前輩的生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圖係當天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105年前,也就是民國8年的5月4日,爆發了「五四」運動,影響年輕的中華民國甚大,間接造成台灣與大陸的分治,對中華文化的衝擊更是迄今未歇!同樣的,70年前,也就是1954年,彷彿是另個「五四」,台灣工藝因為有顏水龍老前輩在當年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也啟動了台灣工藝走上「美」與「用」的新結合之路。這1轉變,帶來今天不變的是,對工藝創新的思維與行動。

有所變,即有所不變;變與不變是一胎所生。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這3個月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幾經研議,逐步找出如何結合有志之士,並發揮創新媒體無遠弗屆的聯繫力量,以期慢慢推升「工藝」由舊而新、再由新而新,以至新舊交流而生生不息!

▲在世代傳承上,王清霜大師(中)無疑的是當代傳承的典範,他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首先,共學團探究一技在身、如何帶來希望無窮?在顏水龍老前輩的德澤流傳下,後人應可領悟到:「傳承」的重要性,若當年他沒有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那麼1954年之後,70年來這一切將不存在了!幸好,他是有遠見的,不只「功成弗居」,更在他的中晚年投入工藝的教育工作(網址: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在AI時代,共學團將顛覆既有的教學模式,預備於7月起展開「互助共學工坊」,先分別舉辦「竹藝傳承班」(竹藝係台灣工藝之光)、「木藝傳承班」及「綠金咖啡工藝班」,後續再延伸至其他工藝項目。

▲顏水龍老前輩很重視台灣的竹藝;圖係〈竹製客廳桌椅〉由他所設計,許正製作(圖為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其次,共學團認為,百工百藝最重要的是,創作精神的建立與改造,而精神的表現在於器物的藝術性;精神的改造則要著重於建立「利在義中」的觀念。昔年,孟子見梁惠王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即是告訴後人,利自在義之中,不求利而利自然滾滾來!基於改造的需要,共學團也將甄選「百工百藝百傑」,頒給「水龍典範」的榮譽,為台灣工藝界樹立楷模。

此外,共學團深深體認,沒有錢辦不了事,必須先籌經費、再找人。因此,7月1日起,將籌辦「百工百藝百市」,藉《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17年所累積的行銷傳播力,為百工百藝百傑推廣典範之作,同時籌得辦事的經費,請關心台灣工藝前途的各業賢達支持!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邱文通經驗相傳 與學子結善緣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日夜頌-共學團專訪】技藝在身,窮一生之心力必有所成,但若不能傳承下去,豈不辜負了天賦和自己的努力?對社會來說,也是莫大的損失!當年,顏水龍老前輩假如沒有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那今日何能有國家級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更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遑論產業的永續發展?可見技藝的傳承是無比的重要,而且傳承之道更值得發揮了。

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針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繼續結合美國石氏基金會與任林教育基金會等外部資源,邀請聯合報文化基金會營運長,也是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將以4周密集培訓的方式,為8位同學完成「校園採訪報導培訓」。這一番異於一般的教學方式,所獲致的傳承效益,實超乎學習者的期待。不只可以即學即用,而且實務經驗傳承更為寶貴。若非USR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有很好私人關係,也難以替學生找到如此的好老師。

▲邱文通創辦人(前排右1)應曾敏傑教授(前排右2)之邀,為8位學生講授採訪寫作經驗(照片係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提供)。

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早年畢業於政大新聞系,而且服務於國內數一數二的聯合報系,卓然有成,一身的學經驗實非一般記者可以比肩,何況他為了藉此機會傳承,事先用心備課令人感佩!他說:「今年3月有故事公司來了1位頂尖的總經理,我決定交棒,然後以自己所學的新聞專業、所愛的人物寫作,開始陪伴一些熟齡、高齡的朋友寫自己的人生故事,留下自己人生的紀錄,短的1000字,長的10萬字,都可儲存word檔、製成PDF檔,或者出版電子書、紙本書,公開發行或是贈送親友、自家保存都可。」

這次課程內容,合計4周共10個主題:第1周為採訪與報導寫作概論,包括採訪概論、報導寫作概論、活動稿的討論;第2周為人物寫作與自傳書,包括人物寫作概論與實務、自傳書的企劃與實務、讀後感的討論;第3周為《學老誌》的傳播意義與發展,討論3項主題:我如何打造《醫學有故事》平台、分享『假如我是《學老誌》創辦人』、綜合交流;第4週則是參訪、座談,以及創發後續可執行的人物採訪與報導。

▲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將以4周密集培訓的方式,為8位同學完成「校園採訪報導培訓」;圖係授課情景之1(照片係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提供)。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春天播種、夏天耕耘,自然希望秋天豐收。抱持這樣的心態,邱文通創辦人表示,「大自然的道理,是因緣合和。我期待未來能夠茂林一片,但也不會因曾經有過而悲秋。」對於傳承之後,他是很有信心能看到這些參加的同學善加運用,並在他們的學涯添加1份新聞採訪體驗。

基於「施比受更有福」,邱文通創辦人說:「台北大學這批同學非常優秀,他們的優秀,不僅在於能力,更在於他們強大而善良的心。心既然如此,他們應該會在他們該開花的地方開花。而這一趟台北大學的採寫之旅,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一者來自曾敏傑教授的言教和身教,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一者來自這群年輕的同學,讓我看到了台灣的希望。我特別相信,他們只是台灣芸芸眾學生的縮影,不是嗎?」


當旭日東昇 一技在身希望無窮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別報導】人有一技在身,一輩子就擁有永續發展的希望,如何讓生命發光、發熱,也在於如何善用自己的獨家技能服務他人,若愈受歡迎、則成就愈高,古聖先賢莫不是如此!

顏水龍老前輩便是最好的典範,他赴日、法學藝,技成之後,懷著感恩的心、踏上有別於一般畫家的路,更體現「用」與「美」的緊密關係,了不起的是,他的實踐精神與傳道策略,以後者而言,遠在70年前,即已成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值得重視的內涵有兩點,第1,他強調「工藝」;第2,他標舉「研究」,足見「工藝」的重要性,而且沒有「研究」精神,工藝便不是「活」工藝,當前「工藝中心」傳承他的精神,卻沒有有落實在策略上!

▲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創辦「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的曾季隆執行長,希望和大家一起傳承顏水龍老前輩的香火(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是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1966年作品,原設置於台北日新戲院大廳。這幅壁畫是由大樓建築師蔡柏鋒邀請顏水龍創作,早年視為戲院的鎮院之寶。因2021年戲院停業,作品先遭拆除下架、置放在他處,今年才在文化部史哲部長的大力支持下,歷經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

當年,顏老前輩對原住民族面臨的生態和文化危機感到擔憂。戰後,他持續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工藝,並將其創新設計、現代化,以擴展台灣文化的國際視野,提升台灣民眾的生活品味。以利他的精神為基礎,他更致力於創造台灣的美好形象。尤其台灣的陽光與多彩色彩,成為他不斷追求和歌頌的主題。他一生致力於美術創作和工藝實踐,並以服務眾人的藝術形式,將美感帶入現代生活中。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首次合作、目前舉辦「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的展場內,提供馬賽克拼圖讓民眾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使每日在此昇起的太陽情景都會有不同(檔案照片;原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今天,「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正籌組中,即以「即知即行」的精神,自4月1日起、以「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內科」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簡稱,今已創刊17年了,兩年前由有紙報創新成為「無紙報」)為展場,舉辦前所未有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迄今參「閱」者即將突破千人以上,預定展至6月底,再由其他個展接續舉辦。

一技在身如何帶來希望無窮?在顏水龍老前輩的德澤流傳下,後人應可領悟到:「傳承」的重要性,若當年他沒有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那麼1954年之後,70年來這一切將不存在了!幸好,他是有遠見的,不只「功成弗居」,更在他的中晚年投入工藝的教育工作(網址: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顏水龍老前輩的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重現在國美館前迎接觀眾(檔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雖然「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還在萌芽時期,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顏水龍老前輩的典範移轉,「互助共學團」抱著無窮的希望,如今已啟動「70又開始」的計畫,而且即知即行,將在5月開辦「互助共學工坊」,預定結合群力、請來名師指導、名教練輔導,及有心的工藝師聚集一堂,藉兩天12小時的「神仙訓練班」與1年期的無時不刻輔導,培育「百工百藝百傑」,以傳承顏水龍老前輩的香火,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梁又照傳承絕學 暢談易設計

(台北內科週報第628期/2024年4月29日-2024年5月5日)

【日夜頌-人物專訪】工藝,始終是文化重要的一環,對台灣來說更是淵遠流長,尤其在光復初年即回到中華文化的主流,很快的獲取一脈相傳、源源不絕的職人精神滋潤,再經數10年百工百藝的心力灌溉,在台灣已是蔚然成林!

顏水龍老前輩於1954年啟動,並成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實成為今日「新工藝文化」的源頭。12年後,也就是民國55年5月25日,有1位前輩卻才遇到他此生的轉捩點。日前,本報很榮幸的得到他的首肯,由曾季隆發行人親自專訪,請他談談這60年來的「創新設計」心路歷程。他,就是長庚大學客座教授梁又照!

▲梁又照教授(中)關心「新工藝文化」的未來,日前更前往草屯參觀「竹跡+特展」,巧遇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左),相談甚歡(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梁又照教授,於民國28年出生於僑居地越南,民國46年返國升學,民國5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就讀期間由於他課餘興趣,曾獲台大全校美術比賽首獎。台大畢業後,考入當時全國第2大煉鋼廠「大榮製鋼公司」,從事鋼鐵冶鍊設備與工具機械之設計工作;53年由於為該公司完成煉鐵原料自動化輸送混合與燒結系統之機械設計工程,榮獲該公司當年模範員工獎。

民國54年返僑居地,任職於當地與台灣味全公司技術合作,生產味精與罐頭產品的越南食品公司,負責機械設備的設計與修配工作;民國55年因僑居國執行排華國籍法而再度返台。返台之後,考入中國生產力中心,他想到學機械工程的自己,難道一輩子就做些只是以拉計算尺為運算工具(當時尚無計算機與電腦),按照所設計機械工程系統的功能元件、以材料與力學的公式,運算出機械工程的元件與系統,並無思考內涵的設計工作嗎?此時,另1個聲音在他心中響起,那就是當時最需要的「工業設計」。一念之間,他的人生完全不同了。如今作育英才無數,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因他的傳承之心,在台北科技大學退而未休,又在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工業設計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

▲梁又照教授創始「易設計」,闡述「天地人」合一的造物與處世之「道」(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民國55年,相距於顏老前輩開鑿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那口井剛好是12年,當年顏老前輩正是轉而從事教育工作,自1960年至1968年間,曾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教職,並於台南家政專科學校、東方工專擔任美工科創科主任,更於1971年成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美術工藝科,並擔任該科教授兼科主任;兩人堪稱志同道合!

對於中華歷史文化文物,如何在現代生涯再現?梁教授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創新性的轉化與創造性的發展!」俗語說:「站著說話不腰疼」,談「創新性的轉化」很容易,只不過是1句話就說完了,但是怎樣做到呢?何況是「創造性的發展」,又怎樣才能做到呢?其實,對梁又照教授來說,這方法和實踐並不難,只要參照他倡議多年、也在課堂上講授多年的「易設計」就可無罣礙了。

▲梁又照教授近20多年來,和大陸學界交流密切,他的論述深受肯定(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在他的心目中,「易經」可說是東方遠古人類,以觀察宇宙「天」體的運行,大「地」萬物創生與滋長萬象的「變易」,而悟得其背後的「不易」的變率,及人類與天地共存,「天、地、人」合一的造物與處世之「道」,並以「簡易」的圖說、文字表達,傳承予後世。

梁教授認為,要以設計的思維,而必須避免陷入「易經」章句的糾纏之中。對於從研發設計的角度,領悟「易經」蘊藏的「形而下」與「形而上」一體的理念,梁又照教授指出,「根本上,『易設計』的源頭,就是將『易經』宇宙萬物恆變的原理,與將其變易中不易的法則,以簡易與易從的方式,應用於實際思想,並融入設計的頭腦中。溯自遠古的時代,人類為什麼能夠創造器物,便是人類能夠有學習能力。最早,來自於生活環境的接觸,所謂『人法地』,為了滿足生活上的需求,開始設計器物。俯察地之後,繼而,仰觀天,發現世界不是自己置身的小小地方。於是,視野開闊了,追求的境界便變得不同了。」

▲梁又照教授專注授課情景(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再進一步言之,他投入「易設計」研究後發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並不是僅指「大自然」,而是「自自然然」,也就是「道」的本體。設計,也只不過是將器物從「無」之中顯現出來罷了。

總之,根據梁教授的體悟,「若依照『易經』的思想為設計的理念,凡事應向『簡易』求,如何將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用起來比複雜的東西好用,這就需要發揮設計者的智能。當然,簡易不是簡單而已,除了必須簡單之外,還要好用才行!」

經過多年的實事求是,在「易設計」的理念上,梁又照教授總結地說:「自古以來,對『易』的描述最根本的是,『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變為六四卦,直至推演天地萬物』,而『易』的精神,則在於『簡易、不易、變易』。任何事情若能守著『簡易』,那麼它一定是最好的設計了。人類就是喜歡『變易』,卻不瞭解『不易』,結果愈變愈複雜,也愈變離初始的需求愈遠。若能在變易之前,找出『不易』的元素,僅變其該變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正如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做到『變中有不變,不變中要有變』,何況宇宙中『恆變』,如果不明『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最後會變出大問題!」


四十年歲月如斯 開鑿這口井

(台北內科週報第627期/2024年4月22日-2024年4月28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雖然,時間有如河水一般流動,但不像河水的是,人看不到時間的流動。其實,用心的人仍然可以時時刻刻感受著時間的流動。若想看到時間,就只有做出成果!有成果,才能顯現時間留下的痕跡。

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今天,「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開展以來,已進入第4週了,真的是「歲月如斯,不捨晝夜」,可是到現在還看不到有多少人能體會顏水龍老前輩對「振興台灣工藝」的心志,開展4週來,唯一令人讚嘆的,是從辦展的過程,竟然找到70年前他開鑿的這口井:「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源頭。

▲〈竹製客廳桌椅〉由顏水龍設計,許正製作(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當年,顏水龍老前輩曾在1978年2月出版的《藝術家》雜誌,發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1文(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即使他於1952年自行出版的原著,已是72年前的事了,不過歲月的更替,卻帶不走他始終持有「復興台灣工藝」的心志,尤其在這篇重要的回顧與前瞻,更透露他40年開鑿的「這口井」的心路歷程,也為後人留下最寶貴的學習資料。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上述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為了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顏老前輩認為,「首先應該要推行和生活有關之藝術,即對生活用具及居住空間或景觀的美化,以培養高雅樸素的趣味,生活才能導入純粹美術之境地。」他並接著問說:「這1段啟蒙的推行工作由誰來負責?是不是美術界或藝術家應負的責任?」最後,他得到的答案,便是以畫家來承擔這份責任。捨我其誰?於是,他當仁不讓的挑起「復興台灣工藝」的重責大任。

在顏老前輩的時代,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他看到台灣空有很好的發展工藝條件,卻久受日本殖民地政策的影響,「經濟未能發展,以致生活文化十分落後」,更未能充分發揮技藝所長,尤其是正值2戰的前夕,連他構思多時的美術工藝學校創立計畫,都無法有實施的機會。

▲〈竹製乳母椅〉由顏水龍設計,許正、李榮烈製作,1990,台灣工藝研究與發展中心典藏(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民國29(1940)年,他從東京返台,雖與殖產局官員商量,但在戰爭激烈之際,他們也無能為力,而只是鼓勵他先做調查工藝的現況。他便接受這項建議,並得到補助費用。之後,他發現,要推動工藝復興必先培育人才;辦學是應該做的事。他在1954年,以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的身份,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這也奠定了他令後人追思不已的地位。

日治時期,顏水龍老前輩接受1筆補助,曾於1941年在台南學甲、北門地區創設南亞工藝社,而且為保持品質規格化、產銷合理化,更組織「台南州藺草產品產銷合作社」,並設檢查產品制度,可見他不僅是能坐而言的人,也是能起而行的人。值得學習的是,他在合作社經營極為順利之後,就交給地方人士接管。對很多事情,他總是抱著「功成弗居」的態度,實是最好的典範!

總之,70年前他開鑿的這口井:「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源頭,就是他以藝術家的視野觀照工藝事業,致力於實現「美」與「用」的結合,所付出心力有3個面向,第1,在教育上,他不只早在光復前夕(1944年9月)已接受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大前身)聘為建築工程科講師,也於民國54年9月應台南家專與東方工藝專科學校為工藝科教授兼科主任,更於民國60年6月在實踐家專謝東閔創辦人敦請下,創設美術工藝科,並於81歲時退休。第2,在創作上,顏水龍老前輩無論在美術或工藝兩領域,都有讓後人讚誦的創作;第3,在工藝的推廣上,他更是付出無比的心力,關照整個產業的「美」與「用」的結合,這也是他對後世工藝發展最為永續的影響力。


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大展,正呼應文化部所屬台灣美術館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的「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分別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對台灣工藝產業的啟蒙極有貢獻的老前輩。

70多年前,顏水龍老前輩1951年受聘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於翌年出版了《台灣工藝》(1952)專書,提供對手工藝產業發展的建言,更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將他為人為己的心賦之予「技藝的養成」,創設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54-1959),開啟台灣工藝的「旭日東昇」時刻!白天來了!很多人受到他的精神鼓舞,有些年輕人也樂於前來加入「振興工藝」的行列。

顏水龍老前輩人如其名,他成了台灣工藝的「水龍頭」,可是他開設的不是自來水廠,更非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來。事實上,他開鑿一口井,讓有心發展工藝產業的人,可以不斷的汲取天然的井水喝。在他主持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之後,70年來薪火相傳,早已開枝散葉、更蔚為風潮,實在「台灣工藝導師」之名,也可當之無愧!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的展場內,提供馬賽克拼圖讓民眾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使每日在此昇起的太陽情景都會有不同(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想延續顏水龍老前輩香火的人,請仔細研讀《台灣工藝》(1952),雖然原書已絕版了,但是感謝文化部和遠流出版公司,它於2016年又重新編輯出版,如今讀來,能夠體悟當年作者的付出滿滿心意,並將他心中的期許傾瀉而出。在書中,他說出1句心中的抱負:「我一直希望由提倡工藝振興,踏上代用與賺取外匯的雙重道路,讓世界看到台灣製品如此有用,而不再對『台灣製』用品有所貶損。」(詳文請見2016版16-26頁;原刊於1942年2月《台灣公論》。)今天,聽在後輩的兒中不知作何感想?尤其在世界上「台積電」舉足輕重,相形之下,工藝產業猶在奮鬥之中!實在,我輩當自強!

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對於顏水龍老前輩來說,他要的不是1家1姓的飛黃騰達,而是透過工藝製作展現我民族的光輝,請傾聽他在《台灣工藝》強調的,他當年曾沈痛的指出,「我國雖有燦爛歷史,持有悠久不滅的工藝技術,但迄今未能予以合理發展。本省因受日本50年統治,於消費日貨的政策下,對工藝產業的改革,未予顧及,故仍保持原始狀態」。直至光復即將80年後的今天,捫心自問沒有異族的箝制,工藝產業又有多大發展?談振興工藝,該怎樣快速起步?仍然自顧不暇,豈能旭日再東昇?有抱負的人可不必洩氣!此時此刻,正是承繼顏水龍香火的最佳時日!

▲「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開展儀式中,與會貴賓的合影(照片係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人生有時候感嘆時不我予,可是俗話不是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嗎?「南投工藝研究班」成立70週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顏水龍老前輩的精神不朽,如同當年他一再呼籲效法德國成立公辦民營的組織,以推動工藝的振興(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59-164頁),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在此時成立,便是喚醒工藝人「獨木難成林」,必須百工百藝串聯起來,但怎樣在很短期間達成呢,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

新從舊來,1炷心香祈求下,承蒙顏水龍老前輩的啟發,他念茲在茲的3件事如下:一、從事美術工藝的教育開始培養專才;二、成立產銷合作組織;三、發揚台灣工藝的特色與價值(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76-199頁),而「共學團」的倡議,也正是根據這3方面而來,「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欲知其詳,請參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


顏水龍老前輩顯靈 七十又開始

(台北內科週報第624期/2024年4月1日-2024年4月7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有白天,必有黑夜;日夜循環是道的運轉。雖說「道可道,非常道」,但人生活其中畢竟要有一技之長。而技藝的養成,是如何進行的?在這清明時節,令人感念逝去人的恩德。技藝的養成,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傳;如日夜循環而代代傳承。沒有前人豈有今人;沒有師父豈有徒弟?

工藝來自於人的技藝,技藝來自於人的生存與生活的需求。任何人為了滿足人己的所需,必須透過交流來達成。若只是閉門造車,必然無法進步再進步!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1951年受聘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於翌年出版了《台灣工藝》(1952)專書,提供對手工藝產業發展的建言,更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將他為人為己的心賦之予「技藝的養成」,創設了「南投工藝研究班」(1954-1959),開啟台灣工藝的「旭日東昇」時刻!白天來了!

是的!白天來了!由於顏水龍老前輩的心,迄今還沒有很多人瞭解,更沒有傳承下來!他所寫的「台灣工藝」,到今天仍沒有多少人用心看;即使用心看,也難體悟書中蘊藏的「心意」啊!

▲顏水龍老前輩1952年出版的《台灣工藝》,很早就已絕版了,此係遠流出版公司2016年重新編輯出版。

直到「以書為友」的阿福,在他的書友影響下,發現「台灣新工藝」的源頭,居然是顏水龍老前輩70年前開鑿這口「井」,他欣然若狂!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發起「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也立刻即知即行,連顏老前輩的書都來不及看,已先擬好「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arRK6P1XGMzEF7Mz6),展開邀請100位發起人的工作,並規畫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KhCfJTXHsQkRfQTL9)。

阿福開始付之行動後,沒想到第1時間就有1位書友匯了6000元年費加入,讓他非常興奮,也受到非錢財所能比擬的鼓勵。啊!原來「道可道,非常道」,居然不必「道」就可道!後來沒多久,便遇到阿祿的響應,是阿福要快馬加鞭的主因,所謂「三人成眾」,那麼事不疑遲,緊接著,他便一炷心香向顏水龍老前輩祝禱。

顏水龍老前輩顯靈了!阿福在心中呼喊著,他也感應到「七十又開始」了!「南投工藝研究班」這口70年前開鑿的「井」,將再度湧出「技藝養成」的活泉。於是,「共學團」以「群龍無首」的概念,籌辦「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大展,並已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

▲顏水龍老前輩的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重現在國美館前迎接觀眾(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為什麼選定愚人節為開展日?阿福其實是有用意的,因為所謂「大智若愚」,智者往往不顯山不顯水,阿福自己便是愚人,60年磨一劍、還不知可用不可用,他照樣天天不忘磨!他則希望先能結合6至9位不計得失的愚人站出來,每人繳6000元當年費,主辦單位雖是營利機構,卻是義中取利,打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如同營造「顏水龍宮」一般,作為「新工藝文化運動」的基金。此後,愚人承繼顏老前輩的香火,若大家70年後變成智者,那麼,台灣工藝轉身為世界新工藝的前驅,造福後人、將不只區區2300萬多的台灣人啊!

這場既是「實」也是「虛」的大展,展場當然有實有虛,實的是「共學團」將於6-9位共同創始人加入之後,立即開辦「互助共學工坊」,為團眾的承繼顏水龍老前輩香火盡心力。其次,在「虛」的部分,則於4月1日起至6月30日展期結束時,將以「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為展場,不分場次報導「百工百藝百傑」,除了促進工藝師互助共學、互通有無之外,更能彰顯國家工藝師的技藝之光!

此外,由於工藝來自於技藝,而技藝的高低則取決於市場的接受度,所以這場大展的實虛整合方面,將舉辦3場展示會,希望有心承辦的單位,請於4月底之前和「共學團」聯繫(請將提案寄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將會由主辦單位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創立於2003年7月28日)提供經費辦理。


來煮石頭湯 一口井養千口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3期/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31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1】17年前,阿福想創辦報紙,可是他既沒人也沒錢,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機會實現夢想?有1天,看了「石頭湯」的故事,他突然靈光一閃,得到很大的啟示。成功之後,只要有人問他,便講1遍「石頭湯」的故事。本報將他煮石頭湯的故事報導出來「歡喜發財 新創如何開展一片天」(https://lybetter.pse.is/5qpq2a)之後,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尤其是阿祿更關切,希望能向他討教如何靠大家的力量,以實現「化腐朽為神奇」的願景。

阿福先告訴阿祿,「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資深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曾翻譯強‧穆特(Jon J. Muth)自寫自畫的《石頭湯》,他說:「穆特的這本『石頭湯』,描繪有3個雲遊的和尚來到1個村莊,發現遭到天災、戰爭的村莊,民不聊生。村子裡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就是同1個村子裡的人,鄰居們也互相懷疑,誰也不相信誰。他們一進村子,所有的人家都把門窗關了起來,不理睬他們。於是,有智慧的和尚想出1個巧妙的方法:用石頭煮湯,吸引村人的注意。從煮石頭湯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施與捨,瞭解付出愈多,得到也愈多,而且要獲得快樂,就像撿石頭煮石頭湯一樣容易」。

之後,身為工藝師的阿祿,擅長竹藝,他講了自己的構想:「聽到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我心中燃起很大的期望,若能喚起工藝圈的人來煮『石頭湯』,是不是能夠使台灣的工藝產業活化起來?」

▲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進一步瞭解阿祿的想法後,阿福回答說:「你打算怎樣煮這鍋『石頭湯』呢?我可沒有這本事教你,因為我花60年的工夫,才辦起報紙,若要實現『活工藝.工藝活』,就不是我的專長了,反而必須回過頭來請教你」。

阿祿便談起他想煮的「活工藝石頭湯」,他說:「我很認同阿福所說,當前要『工藝活.活工藝』最急迫的是,解決台灣工藝的市場問題。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而且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希望你這次能再站出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發揮你過去辦報的精神!」

聽到阿祿說到這裡,阿福才發現阿祿原來是希望他再次下廚,也就不敢推辭,便講起「一口井養千口人」,他表示,「承蒙阿祿看得起我,為了『新工藝』的未來,希望和願意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朋友,一起發起成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煮湯之前,當然要有1個大鍋,其次要有水,想想看,活工藝的活字拆開來,不是『水、千、口』,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找到1口井,便能養千口人!」

▲嘉義縣茶文化協會在展會中,帶來在地茶染工藝品(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時,看到阿祿猛點著頭,阿福也就繼續說下去,「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水,其實在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早就為我們挖好了1口井,70年後的今年,它不只沒有枯竭,反而,可以供大家煮石頭湯!」阿祿很興奮地問說:「有了水之後,那口大鍋子在哪裡?我可以幫忙借來煮『活工藝石頭湯』!」

沒想到阿祿如此的投入,阿福也不敢怠慢,趕快指著自己回答,「花了將近60年磨一劍的我,是『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與『有紙報-富貴有道週報』的創辦人,這兩份報紙和時下的報紙完全不同,它最大的功能便在於將人與人串聯起來,百工百藝即能利用它煮出不同口味的石頭湯!」

話說回來,阿福明白的告訴阿祿說:「石頭湯對我最大的啟示是,如何讓各自為政的人,藉煮『石頭湯』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就能『無中生有』,實現每個人的夢想!」阿祿立刻回應著說:「謝謝阿福!既然你願意擔任『活工藝石頭湯』的主廚,更是『新工藝』第1號馬前卒,那麼,我就排在你之後,是第2號馬前卒!」他們兩人一言為定,馬上分頭辦事去也;欲知「共學團」後續發展,請先參閱阿福擬好的「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與「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HuCd8bqhQVuM6EdE8),他滿懷期望能夠結合同樣有心的好朋友,一起為「新工藝」開創美好未來!


百工百藝互助共學 再造新工藝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本報特別報導】2500多年前,傳說孔子在聞聽呂梁洪(今徐州呂梁山)乃四險之最,便帶得意弟子數人,前去觀洪。途中,孔子師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黃河),有感而發而寫下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千古名言。是的!歲月如流水,永不停歇!新由舊來、舊中有新,永遠生生不息!使得傳統與創新,周而復始的進行。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專研藝術史的顏娟英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現雖已退休,但關心藝術發展的熱忱不減當年,她說:「顏水龍一生為我們留下龐大的美術遺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他是台灣美術史上非常特殊,甚至是反主流的1位藝術家。當許多畫家投入創作,意圖在畫壇揚名時,唯有他獨自深入山地鄉間,記錄傳統藝術文化。這位留學東京、巴黎的畫家,原本可以專心創作,享譽畫壇,卻為了他的理想,深入農村與偏遠部落,藉著保存手工藝品的價值,提升台灣文化素質」(參見2016年遠流出版的《台灣工藝》前言)。

▲王清霜大師(左4)本於促進台灣工藝發展之初衷與信念,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顏娟英博士在該文中也指出,「戰後,顏水龍先後規劃成立南投工藝研究班(1954~1959)、平地山胞手工業訓練班等,培訓許多工藝技師,並將他多年調查整理出版《台灣工藝》。1953年報紙商業專刊中,稱他為台灣手工藝導師。他的成果受到美國專家顧問重視,特別指定運用美援經費補助其推廣計畫。但他的教育推廣理念,終究與急功好利的官員心態不合,如龍困淺灘,難以長期合作。他曾單身赴任台北的手工業推廣中心擔任設計組長,在辦公室日夜工作兩年多,最後卻黯然離開。回到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訓人才,又因為經費無以為繼而辭職。不過,10年間的努力訓練了1批具有設計意念的工藝家,更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奠定良好基礎」。

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播下來的珍貴種子,如今早已發芽、生根、茁壯,百工百藝蔚然成林。在去年9月20日、時值工藝中心70週年的前夕,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當時,本報發行人、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曾季隆執行長,感於時代賴於世代傳承與進化,而工藝為生活所繫,人類之所以有文明皆起源於手工藝創作,勢必不容停滯,必須再造新工藝,發揮「新由舊來、舊中有新,永遠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維護人類的生存、生活、生命的永續發展!

▲當年,曾季隆執行長站在「內科探索館」前,放眼內科園區的未來(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於是,曾季隆執行長立即為他的舊識,也正是新任工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教授專文報導,並允諾願為「新工藝運動」的馬前卒。事實上,不論舊雨新知,對他於15歲(民國53年;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的過往,都瞭解甚深,更肯定他能付出60年磨一劍的精神與毅力!

當前要「工藝活.活工藝」,最急迫的是,台灣工藝的市場問題。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為此,身為馬前卒的曾季隆執行長已經集思廣議,並擬好「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與「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HuCd8bqhQVuM6EdE8),他滿懷期望能夠結合同樣有心的好朋友,一起為「新工藝」開創美好未來!


歡喜發財 新創如何開展一片天

(台北內科週報第617期/2024年2月12日-2024年2月18日)

【本報特別報導】17年前,阿福想創辦報紙,可是他既沒人也沒錢,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機會實現夢想?有1天,看了「石頭湯」的故事,他突然靈光一閃,得到很大的啟示。成功之後,只要有人問他,便講1遍「石頭湯」的故事。

「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資深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曾翻譯強‧穆特(Jon J. Muth)自寫自畫的《石頭湯》,他說:「穆特的這本『石頭湯』,描繪有3個雲遊的和尚來到1個村莊,發現遭到天災、戰爭的村莊,民不聊生。村子裡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就是同1個村子裡的人,鄰居們也互相懷疑,誰也不相信誰。他們一進村子,所有的人家都把門窗關了起來,不理睬他們。於是,有智慧的和尚想出1個巧妙的方法:用石頭煮湯,吸引村人的注意。從煮石頭湯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施與捨,瞭解付出愈多,得到也愈多,而且要獲得快樂,就像撿石頭煮石頭湯一樣容易」。

每個想創業的人,正如同雲遊和尚來到陌生的地方,怎樣才能得到當地人的好感?可以學習他們以石頭煮湯(創意),引起村人的好奇心,然後喚起他們參與,更激發大家的熱情,紛紛拿出食物共享。這1連串的行動,即使「石頭就是石頭」,煮不透,也嚼不爛,但是馬景賢指出,「從佛家思想看,人不同於石頭,人性本善,只要心存愛心,就是鐵石心腸也會改變,為善或是獲得快樂,就像撿1塊石頭那麼簡單,一切都在人的一念之間」。

▲強‧穆特(Jon J. Muth)自寫自畫的《石頭湯》一書(圖係取自誠品線上)。

歡喜就發財,阿福本來就有1顆歡喜心,17年前,他來到「台北內湖科技園區」這個村子,發現比去美國的矽谷還好1000倍,這裡大多數廠商不是新創,卻是有實力的大、中、小企業群聚的地方。可惜的是,園區內廠商都忙著自己事業的成長,對左鄰右舍很少關懷,何況是對辦報的人。於是,他學了「石頭湯」故事,即使沒錢、沒人也創辦了「台北內科週報」。

之後,為數不多的資金燒光了。報紙,就是他的「石頭湯」。他開始煮起「石頭湯」,找了30家廠商每家每年贊助10000元成為會員,有了固定的收入。其次,有些個人贊助者1年只需660元,也有數百人慷慨解囊。再來,他開始串聯園區外想和園區廠商建立關係的企業。這樣1步步的藉著「石頭湯」商法,克服了包括人和錢的很多困難。

從15歲起,阿福就發願辦報,也確實在台北內科園區辦了16、7年來,接受無數次的挑戰,靠著「石頭湯」商法都已化險為夷,可是前年發現社會大眾的閱報習慣已改變了,自己也已74歲了,究竟如何將這兩份報紙傳承下去?更感於「有紙報」已趕不上時代的演變,而「窮則變、變則通」,他將「有紙報」改為「無紙報」。這一變,1年多以來,「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繼60年磨1劍之後,開展了新境界!他說:「無紙報不是電子報」;電子報只是發報人傳遞訊息的工具,不具有新時代報紙的功能!

經過1年多的「變與不變」,全世界第1份「無紙報」已展現新機,有人就有錢,阿福的「一人公司神奇創業法」,將可傳授他17年來的經驗,讓任何沒人、沒錢卻有好點子的人,能夠很快踏上創業的第1壘,並且奔向第2壘!他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條件是必須有1顆「歡喜心」,樂於和人廣結善緣,如此就能得道多助!歡迎有歡喜心的人,與阿福聯繫(email:cowell.tw@gmail.com),即可和數百人連結,大家藉著「互助共學」的精神,邁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