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69期/2023年3月13日-2023年3月19日)
【以書會友】有些事,雖然日久就淡忘了,但是在記憶的深處卻藏著1輩難忘的故事,尤其對70歲從美國洛杉磯市立學院外語與人文學系榮退的廖茂俊教授,更有難以忘懷的故事,他在日前出版了「尋找記憶中的故事」,訴說自己的「電影大夢」之外,兼及文教篇、生活篇、遊記篇,引起同世代讀友的回憶與共鳴。
廖茂俊生命中最值得訴說的故事,當然是他的「電影大夢」,他說:「我之所以愛上電影,緣起於母親的胎教,1950年代初期的台南,受新式高中教育的她,就愛上當時流行於台灣的好萊塢電影!」

居然,廖茂俊的「電影大夢」源自胎教,也很不可思議的是,他說:「也許是遺傳的基因吧!我出生後就被眾人抱著去看電影,自然也就愛上了電影!記得當時好萊塢的電影,最受歡迎的是黑白片『北非諜影』(Casa Branca)、與剛出爐的彩色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Wind)、羅馬假期(Rome Holiday)」。
講起這夢大到「終身不悔」,就令人佩服不已!廖茂俊說:「聽母親說,在台南女中唸書時,一下課,就常和三五同學到西門鬧區的1個好同學家附近的電影院看電影。那時她還是個情竇初開的15、16歲的少女!不久,在1個因緣際會的偶然中,在台南火車站遇上了1個在鐵路局擔任護車的小警員──我的父親,一個來自中國大陸湖南省的外省人;當時二二八事件的硝煙剛平息,省籍仇恨已經挑起,卻由於歸還一本書,促成了一段懵懵懂懂的姻緣,不滿17歲的母親,為了逃避挨打,毅然逃出嚴厲保守的家門,私奔嫁給了薪資低微的父親。在她懷了我以後,為了打發時間,常把她平時節省下來的買菜錢,買了票和她還沒畢業的同學一起去看電影」。這場大夢,真是由來有自!

11歲時,隨著他父親調職台北,全家搬進士林社子警察新村,幾乎每月都有上級單位派來慰勞警察眷屬的電影宣導隊,據他說:「那時天剛一黑,我總是會和妹妹們搬著小板凳,和一大群眷村小孩們,坐在臨時搭起的簡陋銀幕前,等待著電影的開演!當時映在腦海令人難忘的畫面是──起立唱國歌時,迎著風前後搖曳的銀幕,產生一種飄飄然的感覺,讓整個心逐漸飄入電影的畫面裡!」
上述這段廖茂俊記憶中的故事,十足呈現當時的眷村生活,也對他的電影大夢平添不容忽視的動力。最難得的是,他說:「多年來的累進,我逐漸從1個未曾上過1天電影專業課、表演課的電影迷,成為1個業餘的電影評論員,在雜誌上持續性的寫影評、在收音機上和電視上接受主持人專訪,在媒體裡講述我所熱愛的電影,我不僅談電影的製作、導演、演員、劇本、配樂、音效、攝影,還談電影對人類歷史、文化與社會的影響力與教育功能。」

人生如夢,但夢卻不如人生,廖茂俊的智者之言:「當我在奧斯卡的慶功宴上,第1次見到了我最崇拜的導演李安,當他慷慨的讓我手握他平生的第1座奧斯卡金像獎的那一霎那,他的謙卑與平易近人,讓我萬分敬佩!之後幾年,我見到了很多著名的演員如歸亞蕾、郎雄、蕭芳芳、袁詠儀、周潤發、楊群、胡燕妮、徐靜蕾、張靜初、宋佳、趙薇等等,導演尹祺、袁和平、馮小剛、徐小明、陳國星,編劇家張永祥、孫正國,作曲家蘇雋杰等等。多年來與他們做近距離的接觸與交流,才發覺故夢已成真,原來夢與真實,竟然只有一線之隔!在銀幕上,他們曾經是我的夢,在走出銀幕後,沒有了明星的閃爍烘托,他們也和我一樣是活生生的真實!」其實,人築夢比逐夢還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