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年齡限制的人生

(曾季隆/撰文)

【特稿】年齡在今日,可能必須重新定義,才符合新時代的生活現況。有的人已7、80歲了,仍然可以動作矯捷,腦力也不輸中壯年,從外表看來幾乎和5、60歲毫無異狀。可是卻很早要從工作崗位下來,美其名曰「遊山玩水」去也!

任何人的人生取決於自己想怎麼過,可以不婚、不育,但卻無法「不老」,而不論時代多進步,或科技多發達,迄今想長生不老仍然只是個夢,這夢還不常常做得好,也許半夜會嚇醒自己,「老」比什麼都讓人擔心!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醫師,去年出了1本新書,是稱「解鎖無齡」,雖是新書,但副標題卻是「20年的思索、研究與前瞻的科學解方」,看起來,20年的思索也不算長了。

當高齡醫學還沒成為顯學之前,陳亮恭醫師已全力投入。他的足跡從診間、研究室而起,飛往英國牛津進修,吸納歐美國家精髓後,返回台灣帶領高齡醫學團隊南征北討,結合臨床治療與研究,將論述化為實踐,建置符合台灣本土需求的高齡照護模式,試圖解決一些高齡長壽或老化科學的未解之謎。若循著閱讀軌跡,彷彿也跟著他笑與淚,走過20年青春歲月。

陳亮恭醫師在書中自序指出,「開始動筆時,嘗試將自己對於健康長壽的認知與想法做了較完整的闡述,也把這些年所見的議題、爭議或誤導做了些澄清。大家常用自己的語言去說『成功老化』、『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因為文字上給人的直觀感覺,這幾個有明確定義的專有名詞總是被混用,所以便整理一下這些概念發展的緣由與脈絡。另外,長照2.0的實施使得『衰弱』變成熱門單字,也常被以字面感受解釋,忽略『衰弱』的概念在演進過程中所具有的思維與變化,常被大家混用的『衰弱』其實有著各種不同的意義,所以也在書中進一步闡述說明」。

在「健康長壽的介入方案」那1章,陳醫師說:「健康長壽是現代人與國家社會的目標,要達成此目標必須有策略,不是隨意執行就能達成」;他也表示,「健康老化有不少成功範例,例如被稱為『最帥大爺』的王德順,出生於1936年,理應是1位8旬長者,但他完全顛覆傳統對於8旬老翁的形象,有個性的白髮與歷經風霜的堅毅表情,還有讓許多中年男子羨慕的好身材——精壯的身形與肌肉,這是他自50歲開始持續的健身成果,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仿效他的生活,而是他完全顛覆1個80歲長者的生活樣貌,他持續工作、享受生活、與妻子旅遊,實現真正不受年齡限制的人生。」

事實上,要享有「真正不受年齡限制的人生」,並非沒有機會,陳醫師認為,「相較於那些傳統思維中仍停留在含飴弄孫或是頤養天年的長者,王德順與梅伊.馬斯克早已跳脫窠臼,不受年齡限制地實現無齡人生。兩人不約而同地,都針對健康老化實現關鍵策略,透過完整規劃與具體落實,擁有足以持續參與社會、發揮人生價值的健康,其成功策略也可套用於其他人,建立健康長壽的具體實踐」。

最重要的,陳亮恭醫師說:「健康長壽的關鍵是免於失能與失智。造成失能與失智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基因、年齡、性別、教育、營養、運動、慢性病、情緒、社會支持等;其中除了年齡與性別是無法調整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具有被改變的可能,因此也構成全世界推動健康長壽的方法。」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長照服務滿意與滿足

(陳英聰/撰文)

對於民眾而言,長照福利政策可以讓民眾用非常低價的方式得到專業的服務,民眾的反應可謂是滿意,但不一定滿足。長期而言,對於政府的支出可謂是越來越大。財政的困難與預案分配的爭奪,將有可能導致整體系統發生停滯機會。未來這部分各個單位必須提早進行準備與因應,建議機構可以朝自費方向發展。其實,政府在長照服務法中深層的思想,應該是鼓勵民眾自費使用服務,這樣可以讓真正需求者得到良好服務,並且能減少財政上的負擔。

對於長照復能相關的居家或社區自費市場,建議政府可以運用運用行銷宣導或結合稅務上優惠等方式,提高機構與民眾有更多意願來使用,讓未來關於居家自費的遠距等醫療服務,也能藉此深入最後一哩,這樣台灣的長照服務才能升級,才會發展出更多豐富性的可能。

再進一步探討,未來發展長照服務與醫事服務,其實是應該有所區隔的,但政府在推動長照的同時,許多醫事單位也介入單位的服務,因此管控的上級單位不同。建議這部分未來也能檢討法令與管理模式能否無縫接軌,以適應現在社會的需求。

這兩年疫情的嚴重,帶給我們對於長照新未來進行反思,透過此次長照2.0的機制,已經讓許多專業的醫事人員願意走出白色巨塔。建議政府應該好好把握此機遇,發展讓專業服務到家機制,協助原鄉、偏鄉或依照統計包含未納入偏鄉之比較小的市區鄉鎮等不方便的區塊,包含山區、離島、小鎮等。相關的醫事或長照系統,建議能更有效率的商業運用發展。

台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邁入20%老齡人口大關,新需求與新常態將發生,此部分政府可以積極準備因應。長照2.0推動,非常多次的修正,造成民眾與醫事專業人員如治療師…等許多困擾。除了民眾部分抱怨外,許多專業的醫事人員也開始失望,政府最不願意見到的隱形失業狀況將更加嚴重。

(本文作者係資深物理治療師,且是拓齡公司總經理)


長照在轉變中

(陳英聰/撰文)

長照的發展,從1.0的居家復健,到2.0居家復能的滾動式修正,可以說有很大的進步,但這條路的未來,還有很長的日子需要面對,而我個人正是始終參與其中,希望它能愈走愈順!

從最早的長照先導計畫,進行到居家復健開始,一直到民國96年「大溫暖計畫」開啟了長照1.0一共經歷了10年。當時的居家復健,主要是由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擔綱演出。許多地區因為缺乏人力甚至政策推動不力,因此服務案量極少。

直到2017年政府擴大服務範圍,全力推動長照2.0政策,改以結合北歐模式項目思維的復能方式,讓更多跨專業成員進入,並且擴大服務對象。在政策全力運作下,民眾更有機會認識長照服務,因此案量爆發。數年來,不只是專業的復能服務,而且「復能」的定義是主要以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能力的訓練,另外,原本的居家照顧服務、長照交通、長照輔具等領域,也因此擴大。

長照服務,目前是採用滾動式修正,並且政府希望用資訊系統以大數據方式來進行管控,過程中由於修正幅度大,許多單位因無法適應而收場。同時,由於市場競爭白熱化,最擔心的是劣幣逐良幣事情發生。因此,各縣市政府對於管控嚴謹,但各縣市政府標準常常不同,尤其是文字解讀不同,可能政策的施行方向也有所不同,使得跨縣市服務的團隊必須進行許多適應與修正。幸好,由於民眾需求者眾,所以各地不乏許多優秀的團隊成立。

對於治療師或專業醫事人員而言,近20年來薪資除了成長很少外,甚至還有倒退現象。而今,由於長照的政策支持,讓許多醫事人員,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護理師、藥師…等能夠參與這個服務的機會,收入也因此增加。另方面,政策的修正卻大量減少服務次數,表面上,是讓整體服務的意義更加合理化,可是最後卻造成許多醫事人員深受影響,只好無奈轉回醫院診所上班或另謀其他出路。市場機制如此,其實乃受制政府一些政策。而對於全民來說,新型態的服務模式已儼然形成,也算是福氣了。

(本文作者係資深物理治療師,且是拓齡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