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當前的內外交關係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這次尼加拉瓜與我國斷交,轉而與大陸建交,甚至我原駐該國大使也變成尼加拉瓜國的國民,政府卻沒深切檢討,反倒批評大陸與尼加拉瓜雙方勾結,並再次強調本身堅持走民主自由的空泛目標。

12月18日是4大公投的投票日,政府經過1、2個月鋪天蓋地的政策宣達,仍沒有把握能夠說服民眾,尤其對於最近尼加拉瓜的斷交事件,更是沒有任何檢討,而只是推衍塞責,似乎千錯萬錯都是大陸或邦交國背信忘義,其實,應該反省的是,邦交國為何背信忘義?

責人之前,必先檢討自己,對1國的領導人絕對不能不承擔責任,即使邦交國的背信忘義,也無法承擔我們的無識人之明!何況,事實擺在全國民眾的眼前,尼加拉瓜再度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與我國斷交!我們要問的是,當前的外交和以前有什麼不同?究竟5、6年來外交政策導致哪些變化?

固然,在國際間,頂著「中華民國」的台灣,連國家領導人都很少提及國號了,能夠說是邦交國單方面的背信忘義嗎?當我們的元首忙著附和美國,並急著修改課綱,也朝向2030年成為中英雙語國家,又何能宣示「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

內政的延續,才是外交的展現!軟實力優於硬實力,切割中華文化之後,我們僅能留下1個空洞的國家。台灣,何必成為1個國家,以致台灣人流離失所?猶太人付出多少血汗?才能獲得棲身之國!現在領導人疏於國政,卻忙於內鬥創建民國的政黨。很多民眾不察,在「轉型正義」旗幟下,做著清算工作,而紓解自己的愁與恨。我們生在此地,擁有千載難逢的機會,那就是:「建設中華民國成為美麗寶島」。台灣,確實是美麗島嶼,但台灣不是1個國家!過去不是、現在更不是,未來也不會是!因為在它割讓給日本之前,它便是大清國的領土,而承繼大清國的正是我們的國家:中華民國!到今日承認我們國家的,雖然只有少數,也不包括世界強國在內;雖然美日澳口口聲聲願意幫我們「抗中」,但是對於主權的宣示,他們仍然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當前,請政府先不必忙著如何對付大陸的「外交攻勢」,而先修好內政,「內交」必須優於外交。若聽得進去我們辦報人卑微之言,那麼內政的重心在於對在野黨的尊重,也就是展現「多數尊重少數」的精神。其次,抱著「謙卑」的心態爭取民心。現在,民心的失落源於執政黨內部的爭權奪利,如何矯正前非、策勵未來,則在重振當年民進黨的創黨精神。此時此刻,令人思念黃信介主席的英明才智!

(本文是轉載自即將於民國110年12月16日出版的第536期「台北內科週報」社評。)


怎樣維護祥和感

(方慈蘭/撰文)

【身心療癒專欄】當前世代的紛擾、煩憂及不安定感,使現代人身心俱疲,很多人想要找1個出口,以平衡情緒和衝突。這正是身心靈療癒生態系,急需建立的重要原因。心靈若不祥和,人體就很容易出現問題;人心若不安定,世界的爭戰、災難就會頻頻發生。這互為因果的關係,到底有沒有維護的辦法呢?

有的!這答案就是運用身心靈療癒生態系的系統方案,針對發生失衡的個案進行適當的療癒計劃,激發其內在的自然療癒力量,轉化能量,達到身心靈平衡舒適,也只有安祥寧靜的身心靈,才能造就出圓滿幸福的大環境。

通常,人們習慣外求醫治,但得到的效果不見得能彰顯,其實我們內在的自然療癒力量,才是真正的療癒之方。常說,預防勝於治療,其關鍵在於人體的自癒力,尤其免疫力是可以激發、啟動的,靠的就是身心靈能量的轉化。而身心靈能量的轉化,當然有很多方式,舉凡天地間大自然的總總存在都能作用於人類,動物、植物的療癒,都可以依仗它!

身心靈療癒生態系,是相互連結1群對身心靈療癒肯分享的療癒師,以及療癒工作坊團隊、療癒機構、宗教團體的系統。以整個系統為分析單位,探討身心靈療癒網絡中的被療癒對象,與施行療癒的人、事、物及環境,以能量轉化的知識,作為發展的動力來源,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全與正向循環。

(本文作者係實踐身心靈療癒資深工作人員、中醫臨床講座創辦人、行政院美容證照考試監評委員,及慈善會理監事。)


拓展人脈 遠不如認真交朋友

【專論】台灣成功學苑陳怜伶創辦人,以她服務中小企業35年的經驗,從專業到擁有跨領域的歷練,對職場上,尤其商場上充滿著「拓展人脈」深有所感之外,她更獨有所見,本學習平台徵得她的同意,獨家在網路刊出她的宏論如下:

坊間,常常我們跟朋友在聊天時,都會遇到下面的場景A:你們怎麼認識的呢?看你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挺信任的?B:當初就因為是生意往來的關係,時間久了,就自然變成無所不談的朋友了。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定律。此外,又有另外1個場景:A:你們不是很要好的朋友嗎?怎麼他欠你錢又潛逃了呢?B:不就是因為熟識久了,才會讓他欠了這麼多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是朋友惹的禍!到底這出了什麼問題?究竟要結交哪1種才是可靠的朋友?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很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有1套道德標準,而不只是遵循所屬團體的價值觀而已。亞里斯多德認為世界上有兩種最重要的美德:知識上的美德和道德上的美德。知識上的美德是透過承襲及教育而來,道德上的美德來自於仿效自己最尊敬的人,通常會是自己的父母或是師長。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最崇高的美德是知性的思考。

許多人都知道,通常在一生當中只與5個人走得最近,且互動的時間也最久。人生的列車上,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想一想,誰是你圈子中的這5個人?然而我們必須知道,身邊朋友的出色與我們自身才能跟努力同等重要。何況常常我們透過觀察朋友背後結交的朋友來瞭解朋友。

如果想學習,你要盡量選擇跟隨頂尖的人士學習。因為你跟什麼人接觸,想法就會跟他接近,所以一定要仔細地選擇你所接觸的對象,也因為這會讓你免於誤交損友。想想看,假如你跟1個花了30年才成功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學習他的經驗教訓,自己是不是相當於有了將近30年的經驗?

過去的人強調人際關系,每天窮於應付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換來實質的效益相當有限,甚至得不償失,因為應酬耗費太多資源又傷身。在新時代裏運用「三合一新工具」,建構朋友之間在多元平臺上互相學習、互相幫忙的情誼,將人際關係升級為人際網絡,堪稱為世界一大創舉!

總之,我們不需要交幾百個朋友,只要少數幾個人的連結就夠了,因為透過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的力量是很驚人的,而且自己建造出來的人際網路,沒有人可以偷走。而所有讓人希望結交的朋友,他們有1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永不放棄!他們總是面對生活樂觀進取,充滿了希望!


有如照顧親人一般

(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身為護理人員,「常春藤居家護理所」的俞美娟執行長,一心想實現「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深知醫院能做的是醫治疾病,但居家護理師是深入個案家中直接面對家庭,可以做到的不僅是護理照護,更能從中瞭解疾病根源,直搗問題核心提供最有效的照顧服務計畫。

俞美娟執行長表示,「居家護理服務時,常會碰到家屬面臨抉擇困難,如急救、截肢、插管與否,或面臨生離死別的傷痛,每個決定都令人心痛,天人交戰都不足以形容。我們居家護理師會盡所能為他們指引方向,提供建議與想法,讓徬徨無措的家屬能更勇敢地與死亡及疾病和平相處。曾經有1個典型深入家中找出問題根本,並提供恰當照護的例子。」

她說:「有個年關將近之際,各家歡欣喜慶準備過年時,我來到了楊爺爺家,他女兒訴說年輕時的爺爺多麼地努力生活,支撐家裡一切,是家中那座屹立不搖的大樹,而如今年紀大了,身體卻受盡折磨,令人不甚唏噓…。」

楊爺爺是個生活規律的人,3餐後都會下床走動,唯一壞習慣是吃完飯習慣抽根菸,但醫生也不忍限制爺爺太多,跟家屬說爺爺年紀大,抽菸是唯一嗜好不用勉強戒掉,但也可能因為這個關係,爺爺下肢的血管有阻塞現象,足部冰冷之外,足跟的肌膚也開始壞死…。

▲俞美娟執行長(左1)的服務精神,總是秉持照顧親人一般的心態(照片係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提供)。

好事總來的特別慢,壞事卻發生在一瞬間;這形容傷口壓瘡真的是非常貼切。楊爺爺的足跟已經壞死成1個大傷口,照顧他的外籍看護非常自責,女兒更是心急如焚,經過兩次清創傷口依舊沒有好轉,醫生已經告知要做好截肢的準備了,而暮景殘光的爺爺,唯一心願便是能完完整整地走完一生,截肢是個非常心痛的決定。於是,「常春藤負起照護爺爺的責任,拿出最擅長的陪伴、傾聽技巧,在瞭解一切始末,透過專業的經驗法則推斷,找出壓瘡的根本原因。」

據俞執行長指出,「壓瘡是1種缺血性壞死,組織沒有血就會餓死,所以相對地有血就會好轉,於是護理計劃有了方向,並加上家屬的日常照顧,開始由每天不讓爺爺坐超過兩小時,且換藥兩次,並堅持無菌原則,做好清洗雙腳的足部護理,同時加上特殊的照顧方式,用麻油做皮膚護理,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奇蹟出現了,爺爺的腳不再冰冷,傷口不僅縮小,半年之後傷口也完全癒合。回診時整形外科醫生給了爺爺4個字:『不可思議』,避免了爺爺最大的恐懼,最終可以保住自己的腳。」

後來,俞美娟有1天下午去拜訪楊爺爺,見到他精神良好,露出如小孩般可愛的的笑容,在飯後抽著一根煙,看似十分知足,午後陽光灑下斑駁的梳影,爺爺像極了一幅畫,人生至此又有何求。

不知過了多久,突然接到他女兒來電道謝,並說爺爺活到100多歲,人生走到終點時,全家都在身邊,爺爺得了「善終獎」,不只沒有失去雙腳,也沒有醫院的急救災難,在兒女的陪伴下很平靜地離開了。俞執行長說:「這是我們居家護理師做的最好、也是最對的事,更是身為長照護理師在這個崗位上會一直堅持做下去的事情。」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常春藤的護理師進行足部油按摩後,細心檢查足部狀況(照片係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提供)。

蔡彧與部落咖啡情

(曾季隆/撰文)

【人物報導】深秋楓紅,奧萬大遊樂大廳喧囂人潮,親愛班的咖啡師將蔡彧院長珍藏30年的功夫一一大解放,忙碌地傳遞著咖啡香,此刻,正是在地部落族群的驕傲時刻,楓紅初遇的時光,增添部落風情。

咖啡共和國花東院區蔡彧院長,素以咖啡為志業,遊學世界各國,印尼、新加坡、越南、寮國,到處尋訪名師、精攻農作,期以回到家鄉,使族人能夠以咖啡安居樂業…於是傳承理範咖啡系統工程學,開辦原住民咖啡專業學院。

▲春日班的館長受證;中為「咖啡共和國」花東院區蔡彧院長,左為理範學院王杉財院長(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在斯卡羅的效應下,身為村里幹事的排灣族段氏姊妹,自許投身地方發展,為部落青年願意返鄉深耕的第1步,就是以咖啡館作為促媒劑,發掘在地的特色、呈現在地的故事、升級在地的產業;這正是蔡彧院長的心意!

素有小米、山蘇、龍葵、小芋頭、刺蔥、紅藜、月桃等優良農作,學員用心習得咖啡專業技能,加上排灣族傳統農業知識,以及共工模式發展友善農業的優勢,再結合周邊浸水營古道、老七佳石板屋、力里溪水圳、士文忘憂谷等景點發展觀光遊覽,同時奉上1杯咖啡,享受部落熱情又靜謐的獨特氛圍吧!

▲排灣族春日班的結業典禮(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當鏡頭伸進眾山圍繞的谷地,仁愛鄉親愛村是濁水溪的源頭,也是「賽德克族」跟「泰雅族」的原鄉。10年前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熱映,讓賽德克族與泰雅族的爭執無意間再起…沒想到《彧咖啡學習營》的學員不分族群,大家融合共學,求知、互動交流異常地熱絡!

這裡的族人敬畏土地、不作化學肥料的施放,重還《有機質耕作》。他們利用地球上最珍貴的資產「細菌」與「真菌微生物」,把有機質分解成無機物質,回歸到大自然,更孕育出不少特殊農作的台灣冠軍,包括冠軍高麗菜、冠軍四季豆,還有原生香糯米、椴木香菇、紅肉李。此後,又將加上「咖啡」和各種多樣化的產品。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仁愛親愛班的結業典禮(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翁柏吉共享飛行之樂

(曾季隆/撰文)

【本報專訪】人有渴望,渴望能在天空自由飛翔。自從有了飛機,雖然可以帶每個人藉著它滿足飛翔的願望,不過那份渴望仍在心中。就在心底深處有這樣的想望,翁柏吉不是飛行人員,也和航空產業關係沒很深切,卻受到大家的推舉,成為華夏航空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所看重的是,翁柏吉奉獻心力的精神,和他促進整體航空產業發展的心。於是,他首先成立「大雁團隊」,以結合群力、共創共享,他說:「我們學習雁群飛行精神,作為團隊的核心價值,並以飛行員的精神,推展各項事務」。

過去,長年在大陸各地奔走的翁理事長,看盡了通航自政策推動到遍地開花,紅紅火火的迎來了產業發展前景,也看遍了大山大水,然而疫情無盡無情的發生著,也讓他有機會停下腳步,重新領略鄉土的美好。

翁理事長表示,「回到台灣,關懷『運動類航空』的發展,有特定機會在壽豐起飛,翱翔於好山好水的花東,沿著縱谷向南海岸山脈、中央山脈伴隨在兩側,映入眼簾的是稻綠脈動與山景的壯闊,感受著有如齊柏林導演從空中看見台灣般的那份悸動」。

對於飛行,翁柏吉理事長指出,「翱翔在藍天不再只是夢想,以往受限於知識流通、天空的開放等因素而令人卻步,有夢卻難以築夢。為了協助大家圓夢,我們將推動『千人飛行夢想計畫』,透過科教、趣味、美學的方式,讓人人可以輕鬆愉快的獲得,以傳達航空的面貌、範疇、生活上的運用、對環境的影響。有志從事專業飛行員的青年學子,也能有正確的觀念與專業客觀的評估。」

▲翁柏吉理事長準備起飛了(照片係華夏航空產業發展協會提供)。

不只是推動「千人飛行夢想計畫」,而且翁柏吉自從感受到「飛上天空的那份自由開闊的感覺」之後,他說:「親身感受,實在超越言語文字的表述。航空運動飛行的喜愛,是需先從教育開始建立正確的科學觀念,有了正確的知識才能帶領正確的行為反應。飛行科學教育的推展普及,才是長期產業發展的基石。這一份體驗,更落實了奠定飛航基礎的信念與實踐。」

人生的上半場,翁柏吉早已經營事業有成,卻不斷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終於他獲得了啟示,擔任理事長時,很快成立「大雁團隊」,他表示,「當前面頭雁鼓動翅膀,產生氣流,後面就1隻跟著1隻,自然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1字形隊伍(守紀律精神)飛行著。頭雁為群雁識別方向,很辛苦,因此會變換隊形,不時改變頭雁,隊形總是維持井然有序、穩而不亂,並且可利用群體力量防禦敵人的來襲」。

有好團隊,比什麼資源都重要,這也正是他能以非飛行相關背景,帶領1群飛行專業領域人士的原因,其實他是學習大雁的飛行,既可以內行領導外行,也可以外行向內行學習,何況「人人可成為領導,人人學會領導」,這就是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翁柏吉理事長(右)也親自體驗飛行樂趣(照片係華夏航空產業發展協會提供)。

千人飛行夢想計畫

【人物專訪】帶領「大雁團隊」的翁柏吉,身為華夏航空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上半場經營事業有成,退休後仍然奉獻心力於公益團體,結合群力、共創共享,促進整體航空產業的發展,他說:「我們學習雁群飛行精神,作為團隊的核心價值,並以飛行員的精神,推展各項事務」。

若能學習大雁飛行,無疑的,必能發揮團隊的力量,翁柏吉說:「頭雁飛在最前面,而讓幼小雁在隊伍中,雁群停下來休息尋找食物時,會派雁隻(哨兵)警戒,一旦發現敵蹤,不只立刻警示群雁,並發起攻擊(團結扶持精神)。我們的團隊就是秉持大雁精神的守紀律和大團結,組織嚴密、分工清楚,以及互相扶持,而形成有組織的大雁團隊。換言之,在大雁團隊中,人人可成為領導,人人學會領導,隊伍組織十分嚴密」。

▲大雁團隊透過教育訓練,推動「千人飛行夢想計畫」(照片係華夏航空產業發展協會提供)。

對於飛行,翁柏吉理事長指出,「翱翔在藍天不再只是夢想,以往受限於知識流通、天空的開放等因素而令人卻步,有夢卻難以築夢。為了協助大家圓夢,我們將推動『千人飛行夢想計畫』,透過科教、趣味、美學的方式,讓人人可以輕鬆愉快的獲得,以傳達航空的面貌、範疇、生活上的運用、對環境的影響。有志從事專業飛行員的青年學子,也能有正確的觀念與專業客觀的評估。」

開飛機,很多人很嚮往,翁理事長說:「常有將駕駛飛行器與開車來作比擬,即是缺乏對航空器的認知,為何如此說呢?飛行器是3度空間交通工具,受氣象環境、流體動力變化的影響甚鉅,這正是推展飛行教育的想法來源。透過趣味科普、飛行的美學,解構飛行原理、空氣動力學、航空氣象判讀、飛機性能及載重平衡、空域介紹等航空知識。正確推展飛行知識、美學教育。」這也是該會力推動航空教育的原因,「教育是一切事業的根本」,他希望藉此提升航空產業的發展。

▲翱翔在藍天不再只是夢想(照片係華夏航空產業發展協會提供)。

當然,如同他所說:「航空產業並非只有飛行員培育,包含了飛機的設計、製造、維修,運營管理等,與學校合作將會依學程設計培育目標。初期以飛行員培訓為首要,提供從興趣培養,有志從事商業飛行員者提供適性評估至飛行訓練科程安排與訓練,航空公司自訓招募應試技巧等,全方位民航通航的人才培育。」

和大學產學合作推廣航空教育,是當前該會積極推動的項目之1,翁理事長表示,「與大學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有志朝航空事業發展青年,可以接受業界導師指導,除了能給予專業的知識實務論證,更建立專業基楚與習慣。此外,即使有心想成為民航機飛行員也非人人可及,而透過適性的評估及其對航空的熱愛,其實飛航管制員、通航飛行員、飛行教練、機務派遣等職務,都是在同樣的專業學養下可以發展的職涯。若能在畢業前準備好,即能在航空專業的管道尋求發展,也能為產業建立人才庫。」

▲翁柏吉理事長(右)也親自體驗飛行樂趣(照片係華夏航空產業發展協會提供)。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人物專訪】獲有「摩納哥皇家大學品牌博士」的王杉財,曾經是頗有成就的科技業菁英,在盛年之際和「咖啡」結了不解之情,一心投入「咖啡文化」推廣與教育認證,矢志開創「台灣咖啡新世紀」,他不只有壯志,尤其豪情萬丈,創設了「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展開未可限量的新旅程。

理範附設的時尚吧,號稱「咖啡共和國」基地。它的門窗外,四季的翠綠總讓人懶洋洋地凝視著,在品嚐優質精品咖啡和雞尾酒之外,內部極具特色的學院時尚吧,可獨享、聚伴、包場。有點古典氛圍的情境中,更可以隨性地享受。同時,透過1976年台灣僅存的歌蘭帝磐石屏風喇叭(Grundi Monolith 190),與1978年的McIntosh真空管機,近50歲的經典老機器傳達著輕柔的音樂饗宴。

▲王杉財院長(中)樂於和咖啡同好交流(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每月的第3個星期3下午舉辦的《三三會》咖啡天使營,主要是藝文交流活動。長期以來,介紹台灣與世界接軌的咖啡情事。有台灣9大咖啡產區的58個故事,也有台灣最早的咖啡館和咖啡故事,更有世界10大漂亮咖啡館的巡禮。抑或是探索世界咖啡進化史-第3波咖啡掘起與世界咖啡與咖啡名人等等,都是令人驚奇的內容。

在這「咖啡共和國」基地,雖說是咖啡藝文的交流,其實這裡是推動《理範咖啡官能系統工程》的教室。不但讓學員成為品味與鑑賞咖啡的達人,協助創立自主個性化咖啡館。更遠大的目標是,尋求「咖啡共和國」影響力人士結盟。以它為培育人才與創造機會,發掘人才開展創建的理念,號召有志者的響應!

▲王杉財院長很喜歡的阿拉伯-古董阿曼咖啡壺(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王杉財博士在投入他的志業時,便付出異於一般的心志,他花費數以難計的時間和精神,為的是創造不同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他抱著為台灣原住民在「咖啡」領域開展一片天的志向。在他心目中,台灣的咖啡應該進入「6級產業」,並揚名於國際,如同科技產業一樣為世人所重。

他創辦的「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雖是後起之秀,但卻以全球獨步的咖啡系統工程學,引領產業學術論壇,倡導「技能與理論」合一的國際專業咖啡官能培訓教學與職能認證體系,授予台灣教育部認可的唯一業界頂級國際證照,成為《咖啡大師》學養基地!

事實上,在王杉財院長的執著下,雖然培植的咖啡專精人才有限,但是卻產生不少的影響力,讓他頗有成就感,更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為樂,歷年來,他專注於:咖啡人才專業培訓、咖啡創業與加盟、兩岸咖啡莊園旅遊、高校師資深耕、轉型培訓等領域,尤其「咖啡大師班」於3、6、9、11月(冬季班已於11月6日開訓);有志者報名春季班的專線:02-26330289、0963060308。

▲也不乏商務人士前來和王杉財院長(右1)結緣(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咖啡大師夢成真

【人物專訪】英國《BBC》從「旅遊和休閒」(Travel and Leisure)與《美國今日報US Today》的報導中,整理世界6大最佳品嚐咖啡城市,台北因為咖啡館林立與方便性,成為亞洲唯一獲選的城市。

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院長王杉財博士指出,「我們執著於專業咖啡吧台技能的培訓與認證已多年,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列的IOPCA國際證照,同時也是台灣教育部認可的課程,併同AACSB國際商學認核IATOPL咖啡專業職能大師(Master)授證,理範成為亞太唯一咖啡系統證照的教育單位,以咖啡為主題提供文藝創業平台,訴求『品味.生活.美學』,發掘自我個性展現,成就咖啡愛好者的故事」。

王杉財院長舉實例說明,「年輕世代已然崛起,台北東區雞尾酒界的領航者,運用咖啡加入了他們的明星菜單。調酒師Elis Chou那年的春天的尾巴前來參加培訓,他說父親在大陸經營窗簾,他不敢投身,害怕他的執著性格影響父親如日中天的事業,但他熱愛調酒多變的風味,正是年輕人展現渙發的人生光彩。」

這位調酒師向王院長表示,「如果他學會咖啡,認識不同的品種咖啡,借用中性酒色,襯托出咖啡本身特質,發揮創意咖啡調酒的個性,將能走出自己喜歡的道路,所以在他咖啡吧檯經理人學習過程發現,並調製1款特殊蜜糖花香配方豆,而代表台北市中山堂『堡壘廳』參加首屆金杯咖啡大賽,一舉奪下桂冠,躍上媒體新聞。」

▲堡壘廳吧檯經理人授證典禮,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博士(中)親臨見證;右1為王杉財院長(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有才氣的青年,最受王杉財院長的歡迎,他將以小班制培訓,更透過「理範咖啡未來系統工程學-5階學程」,以體驗互動的教學為主軸,其程序分別如下:

一、喝好咖啡,從認識好豆子開始,包括海拔效應是什麼?如何辨識精品莊園的好咖啡品種。

二、喝好咖啡,從烘豆的核心技術談物理與化學的交互作用:酵素作用/梅納反應/餾化作用;淺中烘焙的咖啡香有水果韻味是和星巴客的深焙不同。

三、喝好咖啡,從金杯淬取理論談虹吸壺操作與手沖濾式精焠,煮出酸甜醇厚濃稠。

四、喝好咖啡,從舌尖味譜辨識,挑動個人味蕾的差異,追求客製化味譜的唯美絕學!

五、喝好咖啡,從藝術品味與人文風格,探索千百年歷史底蘊、淬煉生活美學。

事實上,在王杉財院長的執著下,雖然培植的咖啡專精人才有限,但是卻產生不少的影響力,讓他頗有成就感,也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為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歷年來專注於:咖啡人才專業培訓、咖啡創業與加盟、兩岸咖啡莊園旅遊、高校師資深耕、轉型培訓等領域,尤其「咖啡大師班」於每年3、6、9、11月(今年冬季班即將於11月6日開訓);有志者報名專線:02-26330289、0963060308

▲王杉財院長(左)頒授咖啡吧檯技師證(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詹家和 促進勞資雙贏

【人物專訪】曾有1段時期在大學任教,後來為了服務更寬廣的對象而換跑道的詹家和博士,和一般勞資顧問不同的他說:「我轉換跑道進入業界發揮所長、擔任勞資顧問一職,企業與學校都一樣,績效考核、人事薪資制度,員工職涯發展等,對於企業發展扮演至關重要角色。如何能更讓勞資不是彼此互相對立,而是共同成長,一同促進企業發展,一直使是我努力的信念」。

事實上,過去的經歷對詹家和有很大的加分作用,他表示,「之前,我從事大學專任教育工作已有20年,任教期間,由於我本身所研究領域就是績效評估,也曾發表多篇學術相關文章在期刊上,因此被學校委任擔任教師發展中心主任,主要業務是負責教師評鑑、教師發展等工作。」

詹家和博士更指出,「早期台灣的學校大都沒有教師發展中心這個單位,更沒有教師評鑑制度,如何推動與建立教師評鑑制度,變成是我必須面對問題,由於我是在私立學校任教,學校有學校考量,而教師本身又受教師法保護,這是很衝突的,然而教師評鑑制度對學校與教師發展是很重要的,如何在兩者中取得平衡變成我首要工作,我一直很相信唯有在學校與教師(也就是勞資雙方)攜手共同發展、共同學習的情況下,校務才能蒸蒸日上,在經過多次學校與教師協商會議及多種配套措施下,教師評鑑終於順利推動。」

▲詹家和顧問講授如何超前部署,以避免列入勞基「罰」(照片係詹家和顧問提供)。

站在勞資顧問的立場,將如何協助創造勞資雙贏?詹家和顧問舉了先後不同時期的案例說:「在我擔任教師評鑑中心主任期間,有位老師因當掉班上多名學生,結果教學評量時被學生評價情緒管理有問題,該名老師忍不住跳出來為自己辯駁,說自己教學認真,卻因要求嚴格而遭學生挾怨報復,導致教學評量結果不客觀,如果按照當時學校聘任規定有可能是不續聘,教師當然非常不高興,最後事件經我介入處理才圓滿落幕,處理期間,讓我深刻體認到幸虧自己超前部署及良好的配套措施,才能順利讓學校與教師共同面對、共同成長。」

對於後來從事勞資顧問的一些案例,他說:「在我擔任勞資顧問期間,也發現有不少企業因為制度不健全,人力部門沒有超前部署,或是配套措施不夠,常導致員工權利受損,離職後對公司提告,公司因此遭受勞動檢查,罰款數10萬,這些都很不好勞資已經走向對立,如果公司能夠多一點準備是否就能夠創造勞資雙贏,而不是雙輸。」

眼見2020年勞動事件法通過,對於勞工權益有更多的保障,加上勞權意識抬頭,企業經營環境有了重大變化,光2020年違反勞動相關規定企業就有數10萬家,被罰金額少則數萬、多則上千萬,很多企業如果沒有超前部署,檢視勞動環境與工作條件,都恐將面臨重罰,詹家和顧問以豐富的學養與認真而專業的態度,發揮他的調和角色,他表示,「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先勞資關係的規劃,或是聘請勞資顧問重新審視人事薪資制度,並進行適切的調整,除了滿足相關法令規定避免重罰,更可以共創勞資雙贏,讓企業與勞工共同成長」。

▲詹家和顧問講授「勞動事法勞權因應」的情景(照片係詹家和顧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