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華顯現 利他的實踐力量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本報逐夢築夢報導】每個人若想成功立業,首要在於他的初心;未立志之前,先要立心!台達鄭崇華創辦人,便是這樣的1位長者!他在永續發展的貢獻極受社會所推崇,不僅事業十分成功,更持續關注環保節能與地球環境的永續議題,並強調「企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放眼未來」,帶領台達成為全球提供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

天下文化將鄭創辦人堅持初心的企業經營理念與集結過去30年對外演講集錦出版專書,並於12月6日舉辦《利他的力量》與《鄭崇華演講集》新書發表會,且同步舉辦兩場小型論壇,呼應台達長期在環境教育、公益力,現場250席座無虛席,讓「利他」、「永續」的影響力持續擴大。

繼2010年第1本他的自傳《實在的力量》出版,引起廣大迴響後,睽違12年再推出《利他的力量》與《鄭崇華演講集》,分享台達於近年轉型成長的進程,包括發展實際的節能解決方案,同時透過人才培育、能源教育、綠建築、線上教育課程,積極實踐社會參與。

▲台達鄭崇華創辦人出版《利他的力量》,傳達他的理念與實踐(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令人感佩的是,台達也連續15度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喚起大眾關心氣候變遷,期盼可以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力。鄭創辦人不改初心地表示,「感謝天下文化的邀請,讓我透過這兩本書記錄台達這幾年的成長過程和關鍵轉折。從我創業以來,一直認為企業對周遭的環境必須要負起責任,為社會提供一些最好的科技跟解決方案,所以台達長年一直鼓勵同仁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讓客戶使用這些東西可以更節省能源,對環境有正面效益的產品。這些年台達不斷研發新技術,包含電動車充電、儲能系統,持續打造綠建築推廣節能,希望貢獻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周邊資源,替未來世代提供沃土和養分,打造更好的社會跟環境給下一代。」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創辦人高希均教授開場致詞時指出,今天台灣之所以能夠在國際上受到尊敬,甚至於避免台海危機,是因為我們有台達電等優質企業,我們不僅要建立1個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更要建立1個兩岸和平的社會。

隨後,天下文化發行人王力行女士也指出,鄭創辦人是位很了不起的君子,所以我們在2016年遠見華人精英高峰會上,首次頒發的君子企業家獎就是給鄭創辦人。

▲台達鄭崇華創辦人將多年演講內容,集結成《鄭崇華演講集》出版(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當天,高教授、王發行人也與鄭創辦人一起新書對談,聊到創辦台達的兩大動力:對環保和員工的重視,並提到台達的企業文化,鄭創辦人侃侃而談表示,他從小是個流亡學生,在台畢業以後投身工業界。台達從15人的小工廠,一步一腳印成長茁壯,至2021年慶祝50周年,他要感謝台達員工的奉獻,沒有他們,就沒有台達,因此書中也記錄和台達員工打拚的故事,希望讓大家記得他們的奉獻與對工作的熱忱。

新書發表會上也舉辦兩場主題論壇,聚焦台達在環境教育、公益關懷的「利他」作為。首場主題為「深植永續」,邀請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郭英釗建築師、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柯佳吟副教授、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周建宏所長,分享綠建築節能、海洋永續議題等台達長期關注投入的氣候行動;第2場主題為「教育傳承」,邀請DeltaMOOCx計畫主持人暨清華大學彭宗平講座教授、亞洲大學蔡進發校長和台達泰北僑生獎學金計畫李國強共同與談,瞭解台達透過獎助學金和進修機會,不遺餘力培育人才,打造綠色未來。

▲台達鄭崇華創辦人(中)於新書發表會上接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高希均創辦人(左)與王力行發行人(右)的贈禮,象徵點燃了「利他」火炬,持續照亮世界(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利他的力量》是鄭崇華創辦人從人生點滴萃取而成的經營哲學,全書以初心、務實、精進、利他貫穿,揭示台達從供應電視機零組件的小工廠躍昇成為全球電源管理龍頭的能量來源,並可一探近年台達擴張事業版圖的關鍵事件,包含機電事業群成軍邁步自動化與智能製造、迎向電動車時代、探索樓宇自動化新商機、掌握綠能商機等,成功由零組件供應商轉型為系統整合方案的提供者。同時,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關注環境與教育,設獎學金、辦講座、捐建綠建築、成立台達磨課師(DeltaMOOCx),多方培育人才創造善循環,實踐永續致力成為世界級公民,為社會帶來利他的力量。

至於《鄭崇華演講集》,則集結過去30年來鄭崇華對外演講集錦,收錄自1993年迄今的重要演講稿,內容涵蓋鄭創辦人的成長與求學歷程,因著鄭創辦人堅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使台達成為「被社會所需的企業」。


兩個關係幸福的數字

(曾季隆/撰文)

2030、2050,是兩個關係人類幸福的數字。對眾生,這兩個數字是不同對待的。我們可以分別從產政學研的角度來看,以產業界而言,是壓力、也是挑戰,更是再生的機會。若經不起檢驗,不必到2030年就將遭到淘汰了。對廣義的學界來說,已具備危機意識,致力於ESG的傳道、授業、解惑,卻績效不彰!對政府的表面重視、實質抓不住正確的方向,只有紙上談兵。對研究機構,則是時不我予、疲於奔命!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面對問題、尋求改善呢?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有幾個解方。最重要的是,即使時間緊迫(因為我們從2015年到現在已7年了,還在找不到方向與策略),也要定下心澈底檢討。路在哪裡;怎麼攜手共行?

我只是卑微的辦報人,面對這兩個數字,自然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義務。指出問題所在之後,個人希望追隨ESG路上的前賢,如簡又新大使、王彬墀博士、商研院王建彬院長、工研院劉文雄院長,以及如企業界的台達電子公司創辦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鄭崇華董事長與學研界的精英,一起趕上進度,為台灣2300萬人「互助共學」爭取幸福而努力。

目前經過數個月的籌備,將於9月1日在「台北內科週報」(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唯一的報紙,已創刊16年了)第2版開闢「ESG促進平台」專刊,緊接著於9月8日在「富貴有道週報」第4版開闢「永續行動」專刊,同時,我也早於去年4月,即在網路設置「廣博創業樂平台」,這樣透過實虛媒體,便可作為「資源整合、人才交流、實踐行動」的傳播工具,提供給產政學研與社會大眾溝通媒合的平台。

ESG促進平台專刊內容規畫如下:1、政府資源與運用;2、企業ESG問題與解決方案;3、互助共學園地;永續行動專刊內容規畫如下:1、亮點企業專訪(收費的,以贊助廠商為主);2、研發與設計;3、互助共學園地。歡迎各界賢達多加使用,以集結全民的心力共謀幸福的未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在藍海市場創業

(曾季隆/撰文)

回想2005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管理學教授金偉燦(W. Chan Kim)、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兩人出版了《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他們以30幾個產業實例,探討資本市場長期以壓低成本競爭,造成惡性循環的弊病,並提出拋開成本的思維,打造全新商品價值、搶進未開發新市場的藍海經營策略,一時風起雲湧,對企業界產生很大的啟發作用,迄今仍然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事實上,新創企業的初始時期,本來就很微弱,如何站定橋頭堡?全靠創新市場價值,而不是仗著本身的競爭力。若能運用藍海策略,可以給自己「異軍突起」的機會,否則存活率將面對強大的考驗。可是,「藍海市場」何在?豈是那樣容易在藍海創業的嗎?如果容易,又為什麼大家在紅海苦苦掙扎呢?

對於新創企業,即使它是「一人公司」,要開發藍海市場也可以由使用者那端去發掘,而不是供應端。什麼產品或怎樣的服務,是市場尚未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

創辦台達集團的鄭崇華名譽董事長曾說:「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創造社會價值的信念,就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需求;專注踏實地去做,就可以找到藍海市場。培養許多創業之士的黃俊堯教授,在「創業基因啟動碼」書中有篇導讀之作,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在創業者(entrepreneur)身上,可以清楚看見兩種並不互斥,但未必共存的強烈動機。其1,是想巨幅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利己);其2,是想讓這個社會發生自己想看到的顯著改變(利他)。現代意義的創業者動機光譜,以上述兩種動機為兩個端點,涵蓋各種可能。」利他,其實才是利己最短的途徑。

怎樣踏出創業的第一步?第一步如果你希望只是1小步時,那麼,請你先寫下你的構想。創業構想,至少包括為什麼和做什麼?為什麼的部分,包括動機與目的;做什麼則和為什麼息息相關。例如,廣博勵進會公司是曾季隆執行長創辦的第2家「一人公司」(他的第1家一人公司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目前還經營兩份報紙),在創設它之前,他寫下「為什麼」和「做什麼」。取名「廣博勵進會」,也說明他的抱負,創設這家公司的動機與目的,在於實現「廣」結善緣、「博」大精深;做什麼才能實現呢?就在於鼓「勵」創業者不斷求「進」步,並聚「會」起來實踐。

寫出構想之時,仍算不上踏出第一步。這時,還停留在「想」的階段,必須先弄清楚自己要和誰(who)、何時(when)、市場在那裡(where),及如何(how)與資金來源(how much)。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決定創業的第一步將是大步還是小步。廣博勵進會創設之前,由於曾執行長已有經營「一人公司」的18年經驗,所以他幾乎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連辦理公司登記都不必化他人之手。事實上,今日創業已是很簡單的事,遠比就業還能實現自己「利己利人」的夢想。

如果是「一人創業」,那麼創業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單純,只要自己1個人便可以了,不必找股東,也不必找資金,先做「無本生意」吧!為什麼在今天如此狀況下,仍可以「無障礙創業」,也就是不必要準備資金和人手就能「一人創業」呢?日本曾協助10000人創業的新井一說:「只要把自己的『興趣』和『強項』拿來經營就可以了。創業和個性適不適合無關,也不需要所謂的創業家精神。」他這樣的觀念,正好和曾執行長的想法不謀而合。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戰輔導,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創業比找工作容易

從難的角度看,任何事情都會有難的一面,只要將它難的部分找出來之後,剩下的部分也就容易處理,以此觀之,創業這件事將比找工作容易。先講當前的就業市場,對新鮮人謀職有哪些不利因素?第1,自有疫情之後,以前學到的東西變得難以派上用場;第2,現在職場的人都忙於應變,無論企業或員工沒有工夫培植新人;第3,也就是僧多粥少的問題,尤其AI時代已加速來到,壓縮了原有的職缺,顯得競爭更激烈。

上述就業問題的解決,都無法操之於應徵人員之手,使得新人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而創業就不同了!創業雖難,但卻能由創業掌控決策權,他可以想方設法來解決。比如,創業需要資金,也可以想辦法用很少的錢來創業;又如,創業要用人,即使沒錢雇人也可以先從雇用自己做起。再說,創業需要生財器具,你也可以先租後買。總之,對創業者而言,他就握有決策權,讓他將難的事情先從容易的部分著手。而找工作的這件事就完全不同,他事事都要聽從別人的決定。

再進一步探討,想找到滿意的工作,在今日是更為困難的事。因為除了前述的問題之外,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例如,機遇就不是任何人能夠掌控;又如,應徵對象對求職者的評比通常難以客觀。而反觀創業,主從位置則完全反過來,將以你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創辦台達集團的鄭崇華名譽董事長曾說:「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創造社會價值的信念,就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需求;專注踏實地去做,就可以找到藍海市場。培養許多創業之士的黃俊堯教授,在「創業基因啟動碼」書中有篇導讀之作,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在創業者(entrepreneur)身上,可以清楚看見兩種並不互斥,但未必共存的強烈動機。其1,是想巨幅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利己);其2,是想讓這個社會發生自己想看到的顯著改變(利他)。現代意義的創業者動機光譜,以上述兩種動機為兩個端點,涵蓋各種可能。」利他,其實才是利己最短的途徑。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