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導入ESG的關鍵

(曾季隆/撰文)

【專訪】根據文獻探討,服務業導入ESG的好處,共有6項,包含:一、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營運風險;二、因應國際供應鏈以全球競爭;三、在金融市場較易取得營運資金;四、創造利害關係人長期價值;五、員工生產力提升;六、服務品質提升。

商研院王建彬院長表示,「服務業導入ESG,在E的部分,有3個部分,第1步是組織盤查,包含:能源管理、組織碳盤查及環境管理;第2步是服務盤查,包含:PCR(產品類別規則)、服務碳足跡、碳足跡標籤與減碳標籤;第3步是碳中和,包含碳補償(植樹)、零碳排(再生能源)、碳交易(綠碳、藍碳)、供應鏈管理。企業需界定計算範疇,範疇1為直接排放、範疇2為間接排放、範疇3為上下游活動,並根據碳盤查計算器、盤查表單、排放係數管理表等具體計算。」

▲王建彬院長帶領商研院團隊,投入「ESG一條龍服務」,力挺服務業畢其功於一役(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其次,在S的部分,王院長指出,「包含GRI規範的12項指標,也就是:1、勞雇關係,2、勞資關係,3、職業安全衛生,4、訓練教育,5、員工多元化與平等機會,6、當地地區關懷,7、供應商社會評估,8、公共政策,9、顧客健康與安全,10、行銷與標示,11、客戶隱私,12、社會經濟法規遵循」。

至於G的部分,他說:「以公司治理3.0為主,包含:一、強化董事會職能,提升企業永續價值,二、提高資訊透明度,促進永續經營,三、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營造好互動,四、接軌國際規範,引導盡職治理,五、深化永續治理文化,提供多元化商品等5大指標」。

▲為商研院一手打造二代班的王建彬院長(右2),對此投入很大心力(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為發揮ESG×數位轉型、畢其功於一役的加乘效果,其中,有關ESG部分,王院長說:「商研院ESG一條龍服務有以下4個重點:一、為企業主ESG新領導力與執行力而開設『服務業ESG企業主班』,首次即獲得80位企業主的參與與肯定;二、『ESG永續管理師實作班』,超過30家企業主共同響應國際永續;三、國際認證則有《SGS》與《Afnor》的10種國際專業證書課程,包含『ISO14067主導查證員』、『ISO14064內部查證員』等,也受到業者反應熱烈;四、『永續報告書』將同步輔導企業如何撰寫永續報告書的服務,目前有意參與商研院輔導ESG,像是杏一等上市櫃公司,祥寶健康照護更是已執行永續報告書撰寫服務。」

對於今後服務業如何降低轉型風險,王院長指出,「目前服務業有兩大轉型風險,包含二代接班的風險和數位轉型的風險,二代接班應包括組織、經營、成長、行銷,與策略夥伴。有鑒於此,商研院舉辦『二代班』帶給企業主二代傳承與接班成功的希望,課程傳授經營管理、成長策略、市場營運、創新模式、數位科技轉型技能以及精準行銷。數位轉型,則鼓勵業者要先決定策略與方向,才能有正確且有效的流程和方法導入工具。我們也提供企業價值鏈完整的解決方案,從政策法規、策略規劃、消費者行為、市場需求與商機調查、新科技導入與應用、產品開發、物流、品牌、通路(虛實)、定價、精準行銷、市場競爭、經營模式、經營流程/系統/方法、國內顧客、海外市場顧客、循環經濟到人才培育。」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


組織ESG關鍵少數

(曾季隆/撰文)

【專論】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深化至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透過產政學研各階層的齊心協力,讓整個社會轉型成功。這是很大的工程!如何能夠發揮組織的力量,以期產生轉型的動力,順利的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

企業在今日,聚集了很多人才與資源,對社會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任何生產力都是靠人做出來的,可是單人難成事、獨木不成林,必須有好的組織才能達成轉型的要求。

過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博士曾在「台北內科週報」撰文指出,「轉型風險,是社會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大致可區分為4種類型」;他專文中所說的「轉型風險」,共有4方面,即「政策與法律的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及「商譽的風險」。

面對著轉型的風險,又該如何因應呢?以前的經濟部領導人、素有「趙鐵頭」之稱的趙耀東部長,他一到經濟部馬上成立了4、5個服務團,如自動化服務團、石化服務團、能源服務團以及預備中的電腦觀念化服務團等等。可見推動任何政策要落實,必須以服務為導向的組織,才能接地氣,而不是冷氣房裡發號司令、看報告的官僚式作風。

▲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圖係取自國發會)。

今天,儘管面對的議題不同,可是談到4大「淨零轉型」,尤其是「產業轉型」,若沒有有力的組織,將空有好的策略卻無法實施以達到目的。當然,組織不在於「人多勢眾」,必須先將關鍵的少數人組織起來,形成共識後,然後依照協議的計畫實施,並因應變化調整,才有可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對此大工程,亦復如是!

以企業的ESG實踐而論,關鍵少數包括產政學研的菁英,如何形成一體,並成為利人利己跨領域組織,以實踐「以大帶小」策略,那當然和防疫組織不同,不是由中央統籌一切,必須集思廣議形成共識,再依目標管理的精神與原則,才能整合起來為2030、2050目標的達成,而發揮最大擴散的效應。

基於上述的理念,筆者綜合數年來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實地觀察和研究,大膽的建議,ESG關鍵少數的組織如下:一、核心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資訊、觀念溝通及積極推廣),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二、研發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研發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的研發),由政府中堅幹部10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企業界中堅幹部6人、學界6人組成;三、推廣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服務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服務團隊的指導),由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

這3大團隊的成員不能重疊,但可以來自於同1個組織,也就是不必一人兼兩職。和一般組織不同的,其以人際網絡為主,網際網絡的運用為輔,例如,不必透過會議(包括視訊會議)來溝通協調,而是藉成員的相互溝通和實虛整合媒體的運作,來推動以企業ESG為主的「淨零轉型」工作。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