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虛實整合 創新功能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廣博勵進會】創新的路總是不易走的,特別是報紙已有多少世紀的歷史(最早的「華文報」是漢朝的「邸報」),想顛覆它更是不容易!尤其網路時代的報業,似乎是式微了,連年長者都不再看報,而勤於在網路上搜尋訊息,遑論年輕人愈來愈少人有看報的習慣!

所謂「容易」,便是要有「易思維」,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曾季隆執行長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他顛覆傳統報業卻能辦起來?因為他無意中做對了1件事,他從開始財務收入就捨棄傳統報業的「發行」與「廣告」兩大收入,而逼自己非找出另1條路不可!最「容易」的策略,就是運用「有無相生」。在科技當道的今天,大家認為創新可以「無中生有」,殊不知運用「有無相生」的道理,創新就變成很「容易」了,這是另1個話題。

抱著「有無相生」心態,曾執行長於2007年8月1日隻手創辦「台北內科週報」,8年後,不只沒有停刊,而且和謝聰評執行長兩人於2014年3月12日,更一起創辦「富貴有道週報」。

直到2020年,曾創辦人開始嚐試「實虛整合」,也就是將網路媒體融入實體報中,構成「兩報+1部落格」,即成為「三合一媒體」,作為人際網絡的布建工具,也賦予報紙新生命。

在曾創辦人的心目中,以他在現代報業投入將近50年的心力,報紙的新生命在於符合閱讀者的需求。它已不再是傳播「新知(包括新聞)」、「評論」,更不具教育和娛樂的功能了。那麼,報紙的新功能何在呢?經不停歇的出報過程中,他終於找出網路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那便是「人際網絡的布建」。而網際網絡,和人際網絡差距甚遠!人際關係轉化成人際網絡,更具有很大的價值!

當前,內科園區面對變局的最大危機是,「各自為戰」,尤其沒有整體的「大戰略」。兩年來的「因變應變」,卻失去了對「變」的掌握。不同的是,曾創辦人於民國96年創辦的「台北內科週報」,隨著內科園區的成長而成長,他才能以1個人的力量辦起來。現在,他也必須面對這變局的挑戰。從去年開始,憑著對時局的敏銳度,他已尋求「以變制變」,開始從「易學」探求策略。

易經講「變」,很多人卻疏忽了它講的「變」,其實不只是「變」而已,必須「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換言之,「變」的時候重點不在於「變」,應該先找出「不變因素」,同時在「不變」的時候重點才是找出「應變因素」。

幾經思維之後,他展開「變」的歷程,他說:「我辦這份報紙是以創新的模式,顛覆傳統報業的型態,可是讀者看起來和傳統報紙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只是將報紙原有的功能改變而已,其他都沒有變、也不需要變!功能的哪部分變呢?其實,我當年最大的變革是報紙在21世紀和以前功能最大的不同是『連結』,傳統報紙的4大功能:告知、守望、輿論及教育,都可能受到挑戰,而在網際網路盛行之時,人際網絡卻退化了,報紙的新功能就是促進人與人的『連結』」。

經過半年的轉化,如今將於11月3日後,進入最後的「媒體虛實整合」階段,也就是說,兩報將不再是定期出刊,而改以不定期的「專刊」方式出版,卻將它融入網路之中,定期的載體改以「網路」,並輔以實體報的不定期出刊。同時,每週分兩次截稿,使週期縮短、加強時效。事實上,兩報網路版和過去實體報最大差異性,是它更符合現代人講求「時效」與「無遠引屆」的需要,至於發行、採訪及編輯的專業部分,都將展現在網路上,使新版的「台北內科週報」可以滿足現代人對報紙的期待,請大家能夠繼續鞭策和支持。

(本文曾刊於今年11月3日出版的富貴有道週報第165期)


曾季隆以變制變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這兩年來,全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變局,幾乎是翻天覆地,如今還在波折中,內科園區的15萬多人帶動的15萬家庭,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如何來面對,同時由剝而復,再創另一個盛世?如今,身在變局又如何能夠運用聰明才智,以及所積有的20年資源,同心協力一起尋求突破?未來已來到眼前,包括疫情的趨向、2030、2050議題,正等待著內科園區各企業領導者的決策與行動。

1個人的1生,有幾個半世紀?卻有1個人肯投入半世紀的追求,來實現他在少年時代想辦報的夢。從15歲到65歲,大部分都面對「失敗」,他卻「百戰不退」,終於在52歲時來到內科園區,在60歲才改變了「連戰皆北」的記錄。很多人可能認為他是傻子,甚至是瘋子!他數10年卻無怨無悔,依然希望能驅動媒體,使媒體轉動社會改善的巨輪。不惜投入一切,甚至連生命都可犧牲,為的是凝聚個人微薄心力,聚沙成塔,形成強大改變社會的力量。

▲曾季隆執行長於2003年創設第1家「一人公司」,迄今有將近20年實戰經驗,從創新理念到實務,他都樂意和有緣的朋友共享(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當前,內科園區面對變局的最大危機是,「各自為戰」,尤其沒有整體的「大戰略」。兩年來的「因變應變」,卻失去了對「變」的掌握。不同的是,他於民國96年創辦的「台北內科週報」,隨著內科園區的成長而成長,才能以1個人的力量辦起來。現在,他也必須面對這變局的挑戰。從去年開始,憑著對時局的敏銳度,他已尋求「以變制變」,開始從「易學」探求策略。

這位15歲(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

▲當年,曾季隆執行長站在「內科探索館」前,放眼內科園區的未來(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他,雖是兩報的發行人兼總編輯,但也是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和廣博勵進會的執行長,為了代表內科園區廣大的讀友,向這位今年73歲、每天看1本書、廣交朋友求進步的執行長請益,只好打破慣例,以兩報曾總編輯的身份專訪曾季隆執行長,並針對「以變制變」策略,請他以兩報為例,暢談從「易學」領悟的變革思維與行動方針。

曾執行長表示,「陽明先生曾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對我的啟發很大!這樣『即知即行』的精神,正是人類之能進步的動力,尤其面對變局的時候,憂心喪志都將使問題變得更嚴重。易經是講『變』的經典,可是和目前大家講的『因變應變』不同,易的變,是變中有不變,同時不變中有變」。

▲富貴有道週報曾季隆創辦人和謝聰評共同創辦人(也是BNI台灣地區國家董事),兩人為志同道合的夥伴(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例如,曾執行長回答說:「我辦這份報紙是以創新的模式,顛覆傳統報業的型態,可是讀者看起來和傳統報紙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只是將報紙原有的功能改變而已,其他都沒有變、也不需要變!功能的哪部分變呢?其實,我當年最大的變革是報紙在21世紀,和以前功能最大的不同是『連結』,傳統報紙的4大功能:告知、守望、輿論及教育,都可能受到挑戰,而在網際網路盛行之時,人際網絡卻退化了,報紙的新功能就是促進人與人的『連結』」。

創新的路總是不易走的,特別是報紙已有多少世紀的歷史(最早的「華文報」是漢朝的邸報),想顛覆它更是不容易!所謂「容易」,便是要有「易思維」,曾執行長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他顛覆傳統報業卻能辦起來?因為他無意中做對了1件事,他從開始財務收入就捨棄傳統報業的「發行」與「廣告」兩大收入,而逼自己非找出另1條路不可!最「容易」的策略,就是運用「有無相生」。在科技當道的今天,大家認為創新可以「無中生有」,殊不知運用「有無相生」的道理,創新就變成很「容易」了,這是另1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請和曾執行長直接聯繫,他「以道相親、以書會友」,何況他受之於內科人太多了,更歡喜回饋內科園區的朋友!

(本文作者係「台北內科週報」發行人,也是廣博勵進會執行長,近10年更推動「一人公司」的創業與經營模式,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就從微創業開始

【特稿】任何事情都是學來的,而創業需要從何學習開始?又要到哪裡、向誰學習?有誰肯傳授你當老闆?其實,對於創業這件事,過去是很困難的,現在由於科技快速發展,讓人再也不是企業的螺絲釘了。只要有創業的想法,便可以從最簡單的地方著手。

連辦報的事情,都能在沒錢沒人的情況下,憑著1個人的構想,就能從自己擅長的地方做起。19年前,雖是從政府獲得50萬元的創業貸款,卻沒兩年就已資金見底,但「窮則變,變則通」,當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曾執行長彷彿逼上梁山一般,抱著破釜沉舟的心志,毅然從零再出發。將近20年的磨練,也讓他悟出創業的難和不難的地方。總歸1句,要從創業最不難之沒著手,即使移山倒海之難,便難不倒有心人!

日前,曾執行長幾經考慮,大家不分老少都面臨疫情反反覆覆以來的困局,亟待突破之際,應將自己很不容易做中學到的「一人公司神奇創業法」,完整的公之於世。可是,創業畢竟有「難」的地方,更免不了風險的存在。如何才能降低風險,甚至降到零風險。有可能嗎?

▲曾季隆執行長於2003年創設第1家「一人公司」,迄今有將近20年實戰經驗,從創新理念到實務,他都樂意和有緣的朋友共享(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有可能!對每個人來講,「微創業」,將是零風險的嚐試。只要以自己擅長的事項,先規劃1個最小的服務案或商品,再做好行銷計畫,然後善用機會、付出「行動」,便可以運用「共享經濟」的原則,又能實現「互助共學」。至於如何沒錢沒人就可以啟動「微創業行動」?如何布建人際網絡?如何透過媒體推廣自身業務?請來聽聽:有成功實證的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怎麼說。

創辦2家公司的曾執行長,為因應「共創共享」的新時代,使大家可以「互助共學」,加速知識與人脈的累積力量,特別提供這次難得的機會,開啟工作室升級的大門!他即將在廣博勵進會舉辦的「微創業行動體驗營」現身說法,和有心求變、求突破的朋友,尤其這兩年畢業的新鮮人,或已經營工作室多年的朋友,一起「共享」將近20年的寶貴經歷,大概1人創辦兩家公司、兩份報紙的人不會太多吧!

歡迎利用「廣博創業樂平台」(網址:https://lybetter.net/)和他結緣。若有興趣報名參加「微創業行動體驗營」的朋友,也請洽:許時豪總幹事,聯絡信箱:a84178804@gmail.com;電話:(02)2215-2360。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41FxiFoSRcKa87A67


在藍海市場創業

(曾季隆/撰文)

回想2005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管理學教授金偉燦(W. Chan Kim)、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兩人出版了《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他們以30幾個產業實例,探討資本市場長期以壓低成本競爭,造成惡性循環的弊病,並提出拋開成本的思維,打造全新商品價值、搶進未開發新市場的藍海經營策略,一時風起雲湧,對企業界產生很大的啟發作用,迄今仍然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事實上,新創企業的初始時期,本來就很微弱,如何站定橋頭堡?全靠創新市場價值,而不是仗著本身的競爭力。若能運用藍海策略,可以給自己「異軍突起」的機會,否則存活率將面對強大的考驗。可是,「藍海市場」何在?豈是那樣容易在藍海創業的嗎?如果容易,又為什麼大家在紅海苦苦掙扎呢?

對於新創企業,即使它是「一人公司」,要開發藍海市場也可以由使用者那端去發掘,而不是供應端。什麼產品或怎樣的服務,是市場尚未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

創辦台達集團的鄭崇華名譽董事長曾說:「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創造社會價值的信念,就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需求;專注踏實地去做,就可以找到藍海市場。培養許多創業之士的黃俊堯教授,在「創業基因啟動碼」書中有篇導讀之作,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在創業者(entrepreneur)身上,可以清楚看見兩種並不互斥,但未必共存的強烈動機。其1,是想巨幅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利己);其2,是想讓這個社會發生自己想看到的顯著改變(利他)。現代意義的創業者動機光譜,以上述兩種動機為兩個端點,涵蓋各種可能。」利他,其實才是利己最短的途徑。

怎樣踏出創業的第一步?第一步如果你希望只是1小步時,那麼,請你先寫下你的構想。創業構想,至少包括為什麼和做什麼?為什麼的部分,包括動機與目的;做什麼則和為什麼息息相關。例如,廣博勵進會公司是曾季隆執行長創辦的第2家「一人公司」(他的第1家一人公司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目前還經營兩份報紙),在創設它之前,他寫下「為什麼」和「做什麼」。取名「廣博勵進會」,也說明他的抱負,創設這家公司的動機與目的,在於實現「廣」結善緣、「博」大精深;做什麼才能實現呢?就在於鼓「勵」創業者不斷求「進」步,並聚「會」起來實踐。

寫出構想之時,仍算不上踏出第一步。這時,還停留在「想」的階段,必須先弄清楚自己要和誰(who)、何時(when)、市場在那裡(where),及如何(how)與資金來源(how much)。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決定創業的第一步將是大步還是小步。廣博勵進會創設之前,由於曾執行長已有經營「一人公司」的18年經驗,所以他幾乎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連辦理公司登記都不必化他人之手。事實上,今日創業已是很簡單的事,遠比就業還能實現自己「利己利人」的夢想。

如果是「一人創業」,那麼創業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單純,只要自己1個人便可以了,不必找股東,也不必找資金,先做「無本生意」吧!為什麼在今天如此狀況下,仍可以「無障礙創業」,也就是不必要準備資金和人手就能「一人創業」呢?日本曾協助10000人創業的新井一說:「只要把自己的『興趣』和『強項』拿來經營就可以了。創業和個性適不適合無關,也不需要所謂的創業家精神。」他這樣的觀念,正好和曾執行長的想法不謀而合。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戰輔導,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