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 很大部分和海有關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3月31日上午,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蒞校專題演講「台灣淨零轉型政策藍圖」,分享我國在2050淨零轉型目標下的各種執行策略,近300位師生踴躍參與。

許泰文校長於致詞時表示,曾次長除擔任經濟部要職,也是台灣電力公司的代理董事長,是能源轉型政策與橋接溝通的重要推手,希望未來海大在能源轉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期望學子增進專業能力,為淨零轉型盡一份心力。

▲曾文生次長表示,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曾文生次長一開場便直言,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特別是在藍色國土的應用,他並表示,未來會需要非常多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工作,鼓勵海大學子投入再生能源產業。

能源轉型的目的,就是為了減低極端氣候的衝擊,需要快速讓地球降溫,曾文生次長表示,在《巴黎協定》、2021淨零目標宣誓及2022碳邊境調整機制等作為之下,淨零已成為國際共識,主要國家將透過貿易手段影響主權國家加強氣候治理強度,促使各國朝向2050淨零排放邁進,而台灣已於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正式走入淨零時代,與國際接軌。

▲曾文生次長(第1排左4)蒞校分享淨零轉型策略藍圖,與許泰文校長(第1排左5)及師生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有91%的碳排放量來自於能源排放,包含電力排放(發電廠)與非電力排放(交通運具),曾次長指出,另外為改善製程減少碳排,各種民生用具的電氣化,會使電力需求高度成長,預估2050年會有高達5000億度的需求,同時,台灣的能源有9成以上來自進口,能源系統淨零轉型、也是翻轉依賴進口能源的契機!以離岸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電及碳匯等打造綠能產業生態鏈,增加投資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進口能源及替代化石燃料,並以能源控制相關設備打入國際綠能電力設備市場。

能源產業的各項技術都在發展,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也會與現有產業相互結合,海平面之上與之下都應運用,例如,離岸風機、太陽能光電與海上箱網養殖的結合,曾文生次長也說,他非常看好地熱發電,由於與既有的石化業技術相關,已投入相當多資源,尤其是探勘技術,在碳封存上也同樣重要。

此外,他強調著說,未來能源產業會占有15-20%的GDP,會是相當好的產業發展,非常鼓勵海大學子投入。


海大藍海講座 引領學子築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逐夢築夢】年輕人的未來,從這幾年的趨勢發展已可看得出來,無可不認的是,在和淨零排放有關的事務上,以台灣而言,綠電又展於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林法正院長蒞校專題演講:「以智慧電網達成綠能高滲透率」,分享我國能源政策與能源轉型執行策略,引起學子莫大興趣和關注。對於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占比,並發展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等前瞻科技技術,以達到穩定供電,邁向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講解得很詳盡。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1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以及第2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等要職;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與如何克服困難。

▲林法正院長分享「我國能源政策及能源轉型執行策略」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當天的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海大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分享國家能源永續發展策略(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二、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三、台灣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係《增氣、減煤、展綠、減核》同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產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性,台電未來也會需要很多管理能源系統的人才,期能透過學界與研究單位技術團隊協助開發所需要前瞻技術,並培育專業研發人才,以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的永續發展。


藍海講座經驗傳承 激勵學子

(台北內科週報第554期/2022年11月17日-2022年11月23日)

【本報訊】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相關領域的應用,隨著時代的進步,成為年輕學子的夢想所繫,如何在學習的過程,能夠親身領略前輩的精神與經驗,更是築夢路上企求的機會,而台灣海洋大學設有「藍海講座」,在11月8日上午邀請台灣大學傅立成國家講座教授蒞校專題演講,講題為「AI&機器人–迎向人類進步的新未來」,正是分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相關領域的應用,希望海大學子積極與產業接軌,成為我國優秀的專業人才。

▲傅立成國家講座教授期盼學子,能積極與產業接軌成為我國優秀人才(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莊季高副校長表示,傅立成教授任教於台大電機系及資訊系,至今已有35年,曾擔任過台大主任秘書、台大電資學院副院長、國科會控制學門召集人,現為台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曾榮獲國內外多項學術獎肯定,亦擔任多項國際重要職務,經歷豐富而多彩。

現今人工智慧的應用益加廣泛,傅立成教授擅長研究智慧型機器人、虛擬與擴增實境、智慧醫療、前瞻視覺應用、系統控制等領域,對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具有很大的貢獻,期望透過這次傅教授的演講,海大師生能夠廣納人工智慧合作,激盪出不一樣的光彩。

▲海大莊季高副校長致贈感謝狀,向傅立成國家講座教授(右)表示謝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演講中,傅教授分享人工智慧的變革,歷經60多年,透過不同領域合作,讓人工智慧在許多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他指出:「透過人工智慧的發展,利用現有的高科技來改善人類生活的困境已是各國重要研究課題。」其次,透過AI創建智慧化城市,將AI與機器人結合,可以實踐應用至各領域,例如:交通工具、能源、經濟、公共空間、建築、運輸等,AI甚至可以協助家庭自主診斷阿茲海默症,提高醫用的準確度及效率,對台灣的長者照護安養有所幫助。

莊季高副校長於演講結束時說,傅教授精彩的演講,讓我們對人工智慧產業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海大是全台前幾所讓學生修習人工智慧概論作為全校必修的大專院校,非常具有前瞻性,期望海大學子以傅教授為榜樣,將本科系專業知識與人工智慧結合,以跨領域合作做出亮眼的成果。

▲海大學生把握機會,向傅教授請教人工智慧趨勢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