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66期/2023年2月13日-2023年2月19日)
(曾季隆/撰文)在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年齡屢破紀錄,有所謂「創齡族群」,也就是年齡超過65歲,身心健康仍然不輸中壯年,可惜社會受到傳統觀念影響,不容易接納他們在職場開展第2春。
衰老,雖然是任何人都沒辦法避免,但在它的過程中,有的人卻懂得安排過著安適的生活。以長壽國著稱的日本,早已將從前的「老人學」(Gerontology)改譯為「創齡學」,使整個從衰老的意象變為新生的意涵,讓心境恢復了年輕。如果能夠坦然面對身體的老化,並好好的調適,餘生必然變得不可限量。
在職場,由於時代的進步,愈來愈不必耗費太多的體力,反而更重視人際關係和工作經驗。想要有所作為的話,無疑的,沒有高齡的限制。只要擅用自己的優勢,能夠結合互補的力量,仍然可以開創亮麗的第2春。
楊寧茵旅居矽谷多年,曾帶領1群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前往美國進行「騎蹟之旅」,她和這群「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長者近距離接觸,顛覆了原先對老年生活的想像,重新思考對老人家來說,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原來,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創齡族應該關心的事。
與其用「鐘形」演變的角度,國際巨星珍芳達選擇用「爬樓梯」來看待生命的歷程,她曾說:「尤其在人類越來越長壽之後,我們對於60歲以後人的心智和狀態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們應該把傳統上從病理學來定義的高齡,改成潛力的開發。」
(本文作者為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