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這位不只學有專長,更值得重視的是豐富的探勘與開發經驗,尤其對地熱方面,黃文義博士談起他的背景說:「我從事地熱探勘與開發是因為學的是地球物理;當初考上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取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碩士後,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地球物理組也是申請科羅拉多礦業學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地球物理系就讀。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又熱衷組裝當時流行的DEC PDP 11和LSI 11小型電腦,以及組裝可控源電磁波探勘設備與資料處理軟體,得以做探勘服務。其實,當時純粹是把它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直到2015年開發了效果、讓我也驚訝的大地電磁陣列探勘以後,更樂於到處花錢探勘。對於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但希望還是能有所回報!當前的『金山南』計畫,則是我們在台灣多年探勘後所探明的典型火山型地熱儲集層,希望能募集到資金開發成國際級的地熱發電廠。」
▲1986年,黃文義博士(左)攝於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前(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以專業領域深厚的學經歷,黃文義博士曾說過「地熱探勘與開發」有3大成功因素,他表示,「第1個成功要素是探勘要探明地熱儲集層,瞭解您使用方法及軟硬體的原理和限制,按手冊依樣畫葫蘆的探勘可能很容易誤導,另外探勘就像看醫生,每個醫生的診斷不見得一樣,有時需要第2個意見。我們針對台灣複雜地形、地質及高人為噪音所開發的探勘系統,在台灣進行約4年的探勘,結果可以解釋為何台灣的地熱鑽井為何不成功,因為都沒有鑽在地熱儲集層上,此結論發表在世界地熱論壇(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2020+1),也做成視頻:https://youtu.be/sTiWpOiuK-o、https://youtu.be/SpD5LuHrD0I(中文版)。」
【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標,要達到碳中和,綠電雖然是關鍵的因素之1,但是「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更是視為邁向淨零排放的最後1哩路。為協助業界瞭解CCUS技術的全球專利布局,智慧財產局整理分析CCUS專利申請的趨勢與各國申請人專利布局的情形,提供產業界參考運用。
【特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TAISE)為鼓勵各界善盡社會責任,邁向永續發展,尤其是透過節能措施、製程改善、能源替代、森林管理、碳捕捉與封存等方式,以及利用碳權抵換,以達成淨零(Net Zero)目標,積極推廣「淨零標章」,希望經由「承諾」與「達成」兩階段,號召各組織推動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