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紓困愈紓愈困

(曾季隆/撰文)

行政院會在5月26日通過國發會「因應疫情新一波振興作為」,針對餐飲業、服務業、運輸業、觀光業等受影響產業,投入164.9億元振興,並編列167.8億元協助減班休息勞工;另外,包含租金、權利金減收、延長貸款等,總計將投入345.6億元。

另方面,行政院4月15日函請立法院同意將「嚴重特殊傳染病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及其特別預算施行期間均延長至112年6月30日,也於日前獲朝野立委審議3讀通過。

從上述行政院的政策趨向來看,名雖是強調「振興」,其實它的內容卻全是紓困,可是1波波的紓困有沒有讓產業、甚至人民生計脫離困境?令人費解的是,國發會設計的3倍券、5倍券接連實施,都看不到紓困和振興經濟的一點作用,似乎政府的紓困是愈紓愈困,原因又何在呢?

基於關懷國計民生、人人有責,我們若就政府兩年以來的施政看,可以看出領導人只是錯以貨幣政策當解決財政的困窘之用,這是非常嚴重的事!豈可一而再、再而三?換言之,政府以印鈔票為能事,只要一直用補助金來紓困就可有「政績」了,何況閣揆有沒有本事,老百姓是不瞭解,但他能說會道確是早在當省議員就很出名了。

如今的「因應疫情新一波振興作為」,他不是說以「助產業」、「護勞工」、「減負擔」、「穩金流」為4大目標,而台灣能夠一直推這樣政策嗎?請問沒有振興經濟的方案,紓困的錢要從何來?最後,「助產業」不是變成害產業?「護勞工」不是讓勞工沒頭路?「減負擔」不是吃通貨澎脹的苦果嗎?

(本文作者擔任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台北內科週報」、「富貴有道週報」兩份報紙的發行人,已逾15年,近10年來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新鮮人如何自謀出路

這兩年多來,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讓全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災情,目前又進入好發期,對於即將踏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尤其令人關注!儘管如此巨大的考驗,但路是人走出來的。愈是前程看不到亮光,愈是要振奮起來,天底下還沒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以每年的大學畢業生為例,他們花費了16年的工夫,很不容易才踏上開創人生的路。如果這1步沒辦法順利踏出,試想所受的打擊有多大?有沒有準備好,固然在於自己,可是社會有沒有機會給他,就不是取決於他了。以社會新鮮人來說,心中有夢想,肩上要承擔,然而機會在那裡呢?

危機,其實危險中隱含著機會。既然疫情會怎樣演變,目前無人可以說得準,可是年輕人就是有勇氣接受任何挑戰,而且經得起考驗的。在政府忙於紓困的時候,豈能期待對新鮮人會有什麼樣的關注?

就業與創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選對了,才能夠發揮所長;若選錯了,再回頭已失去很多寶貴的機會。人生幾何,怎可不慎始呢?當然,魚和熊掌如果可以兼得的話,豈不是更好?也就是說,既是就業也是創業,不但是第3選擇,更是最好的選擇!這有可能嗎?

過去,踏出校門的第1選擇是「找個工作」,可是面臨目前的困境,何妨逆勢運作!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我們新鮮人只要勇於開創,便可以有第3選擇,也就是「創業即就業」,或「就業即創業」,其實創辦「一人公司」便能同時老闆兼員工。

今天想創業的人,已比從前要幸運得多了,既有很多新創公司成功範例,又可藉破壞性創新模式快速成長。而「一人公司」的創業模式,更是不必在創業之初就為找人、找錢傷腦筋,並同時實現就業與創業的目標。在目前的疫情未明的狀況下,它成了新鮮人自謀出路的最佳策略。無疑的是,將自己心目中想找的工作,深入而完整規劃出來,並將它當作事業來經營,以創辦「一人公司」模式,自己雇用自己,既是老闆也是員工,來開創自己的未來,不是很快可以創出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