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融資 將促成變革的可能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ESG促進平台】渣打銀行(台灣)韓德聖總經理(Ian Anderson)、渣打銀行亞洲永續金融黃翠芝董事總經理(Tracy Wong Harris)及江彗萍公關行銷長(Jennifer Kang)偕同於3月15日上午,至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拜會,由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代表接待,雙方聚焦於永續金融與淨零轉型相關議題,並就海內外趨勢與經驗交流,希望今後進一步深化合作。

韓總經理闡述在綠色融資中,銀行的角色就是要將投資者託付的資金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他比喻著說,這就像是心臟將血液經由血管輸送至重要的器官中。渣打銀行有1套公開透明的綠色融資框架,承諾2030年前會釋出3000億美元的融資給致力於永續的產業。同時,提供相關誘因、融資、碳額度方案,引導資金至最需要的地方,他強調有資金才有促成變革的可能。

事實上,許多融資措施都是結合與考量當地發展,而量身打造的,例如,就算是國家的淨零目標是2065或甚至2070,在其國家內的企業,若他們的淨零腳步不是跟著國際的2050,而是跟著自己國家的時程,渣打也會非常樂意提供協助,給予優惠的利率政策;因為渣打想成為鼓勵企業的角色。

▲渣打銀行韓德聖總經理(左3)等偕同前來拜會,和簡又新大使(中)就永續金融與淨零轉型相關議題交流,雙方相談甚歡(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雙方交談時,黃董事總經理提到,許多企業淨零的第1步都是從建築物開始-從簡單的節約能源、汰換電器,到比較複雜的工程,他們都有1套翻新融資(Green Retrofitting Finance)可以幫助業主進行能源節約、協助企業淨零轉型。她同時以交通產業為例,包含飛航與海運,渣打也都有1套鼓勵永續行動的融資政策。對於放款的條件,渣打也都採取嚴謹的第3方查核驗證,避免日益嚴重的漂綠問題。

黃董事總經理也分享香港經驗,港府為提倡永續的行動,包含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綠色和永續金融培訓資料庫,統整所有永續金融相關課程。政府也透過綠色和永續金融中心跨界平台開辦了為期三年的「綠色和永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以推動相關工作人士參與。藉由媒合永續課程、提供補助提倡永續。

簡大使非常感謝渣打銀行的分享,也向蒞會嘉賓介紹諸如台灣企業永續推動的契機、多家台灣企業入選DJSI的成果,並介紹了TAISE的工作與教育推廣,期許未來雙方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簡又新宏觀視野 放眼修法之後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獨家專訪】1月10日,立法院正式3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2月15日經總統正式公告後,將開啟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的新階段,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1部橫跨數10年的法律或許無法將細節訂定清楚,未來也存在許多變數,但最重要的是掌握清楚方向,未來子法的訂立與監督機構作為更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舉辦研討會、邀請行政及立法對產學與各界,暢談規劃和交流溝通的最重要原因」。

新近帶領團隊舉辦「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的簡又新董事長,30幾年前,行政院正式設立環境保護署之始,便由他出任署長,也開啟了他終身不變的志業。16年前,他更膺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且帶領著年輕人組成的團隊,1年可以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尤其令人敬服的是,他個人行動力之快,連比他年輕的人都跟不上。不只身兼中廣「當地球發燒時」廣播節目主持人,而且為新聞媒體寫專欄、時評,又到各級學校和企業講演,同時還出國參加各類永續發展會議。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與談嘉賓合影;(左起)歐嘉瑞秘書長、洪申翰立委、陳椒華立委、莊銘池執秘、王彬墀副執行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使產學政研能夠同心協力邁向2030、2050,這位具有宏觀視野,又具豐富學養與經驗的領導人物對此表示,「企業著手淨零轉型,在過去是有做有加分,而現在對企業來說更像是資格考,除了政府增加自產再生能源,也提供具體輔導措施:碳估算工具、碳盤查基礎課程,及相關輔導機制等,協助產業面對當前的國際競爭壓力。學界方面,已同時在開源及節流方面進行研發,如地熱發電、海洋能、生質能,以及CCUS(碳捕捉封存利用)、最新節能減碳技術等。透過產業積極進行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排碳,也能降低我國過度依賴進口能源,進而降低能源風險發生」。

站在國際的角度,現任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博士說:「這是完全國際化的立法內容,與國際百分之百連動,台灣如未跟上趨勢,很可能未來在國際經爭上會大幅落後。」他也強調地表示,「根據最近國際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又有新的規定,除了原先的鋼鐵水泥、化肥等產業,現在螺絲螺帽的公司也列入範圍內,這對台灣的影響不小,因為螺絲螺帽普遍為中小企業,意味著以大帶小的速度可能也快跟不上國際變化速度。」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簡又新大使(中)與蔡玲儀處長(左)及歐嘉瑞秘書長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簡大使認為,「從立法院通過此法的幾個特徵可以觀察的出來,單一法案時程跨距達30年之久,在過去非常罕見,立法院將2050淨零路徑的期程排定得很清楚,包括能源轉型、生產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不僅包含層面非常廣泛,深度也非常之深,進入到生活圈、生產圈、社會組成方面等,幾乎是全方位的淨零轉型,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是創造更多綠色成長契機,企盼全民都要投入,在心態上及行動面都要做好邁向2050的準備。」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行政院環保署蔡玲儀處長演說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不可諱言的是,以現況而言,對2030目標已有所落後,尤其產業界更為緊張,簡又新大使說:「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減碳24±1%的目標,雖然也遭受很多批評,認為減碳政策目標,難以引導淨零轉型的投資、帶動企業積極減碳,但即便是尚顯保守的目標,目前的進度也不甚樂觀。這也是我們為呼應聯合國與國際2030減碳目標,矢志讓組織總部和辦公室據點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在去年結合各界力量,組成『淨零排放聯盟』,以號召各大組織、企業的總部和辦公室,經由『承諾』及『達成』兩階段方式,推廣淨零排放概念。也唯有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並從做中學,才能因應人類有史以來未曾面對的氣候變局,希望有更多的產業界起而效尤,一起努力!」


聯手啟動 資本市場ESG人才培育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ESG促進平台】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淨零風潮與壓力,各公民營機構莫不需才孔急,於是,ESG人才培育成為當前的要務,無不透過各種管道加緊辦理。其中,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於12月20日共同主辦「資本市場ESG生態系-ESG人才培育啟動儀式」活動,首先由台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揭開序幕,並邀請合作學校淡江大學葛煥昭校長、東海大學張嘉修副校長及正修科技大學鄭舜仁副校長期勉致詞。隨後,與會貴賓一同進行人才培育課程啟動儀式,ESG人才培育課程也正式起跑,培育人才協助企業達成溫室氣體管理之永續發展目標,接軌國際趨勢,邁向淨零未來!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於「資本市場ESG生態系-ESG人才培育」啟動儀式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林修銘董事長致詞時表示,「為呼應金管會正式啟動的『上市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政策,證交所結合各界資源,以公益贊助的方式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攜手淡江大學、東海大學及正修科技大學等學界能量,辦理『資本市場ESG生態系之ESG人才培育』系列課程,支持民間單位與學校對永續發展之投入,以積極培育人才及鼓勵研究發展,期盼ESG成為台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之利基。」

簡又新大使則指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淨零風潮與壓力,本次ESG人才培育課程內容涵蓋『國內外氣候治理趨勢與政策法規』、『溫室氣體減緩策略相關標準規範』、「氣候變遷調適與財務相關資訊揭露』,及『淨零永續倡議與綠色金融規範』等四大課程模組,培養專業人才協助企業提升排放路徑、策略方案及行動專案計畫之規劃與執行能力,協助企業達成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以及2029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查證等各階段目標。」

▲聯手啟動「資本市場ESG人才培育」;圖左起為正修科技大學鄭舜仁副校長、淡江大學葛煥昭校長、台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東海大學張嘉修副校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次課程,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到淡江大學、東海大學及正修科大等3所榮獲2022年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的優質學校共同辦理,每場次訓練課程除免費提供上市公司派員參與培訓外,將開放學校一同旁聽參與培訓,該基金會及主辦學校等3方共同具名發給結訓證書,希望讓永續發展理念從校學扎根,一同推動朝向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COP27後 全球淨零趨勢解析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ESG促進平台】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落幕,以「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核心精神,盼能攜手各方「實踐」氣候承諾,但為期兩週的氣候締約議案陷入膠著,造成閉幕延後兩天,最終通過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在氣候賠償跨出一大步,而針對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等源頭減碳的行動則不足,也令更多人感到失望。

在國內,連續兩天(12月1日、12月2日)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係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國際會議廳熱烈登場。此次研討會共邀請17位剛從COP27會議返台、來自產官學研等不同領域的氣候領袖,分享在埃及的所見所聞、進行跨界的對話交流,解析最新的國際氣候動態及淨零轉型行動。

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年年開議,但每隔數年就會產生1次重大的成果,去年在英國舉行,通過很多重要決議。今年由埃及主辦的COP27被稱為是「非洲COP」,比較缺乏重要的決議,惟對於討論多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做出初步的決議,凸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排除中國、印度以外需要補助的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有共同但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而全球碳市場的議題也預期將會對台灣產生較大影響,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外交部連建辰司長致詞時也指出,我政府代表團於COP27會期,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等30個締約方舉辦40餘場高階雙邊會談,充分就「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等議題進行交流;同時共有7個NGO在場內舉辦6場周邊會議,「中鼎教育基金會」更成為我國第11個獲UNFCCC認可的NGO觀察員,充分展現NGOs在氣候高峰會扮演的積極角色與成果。

▲COP27,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中)與群英會,並一起解析「全球淨零新趨勢」(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則透過「決議、倡議、抗議」3大面向來觀察氣候高峰會的樣貌。除了損失與損害基金機制、再次確認1.5℃控溫目標、協商新財務目標、氣候培力行動、全球調適目標、農業與糧食安全、全球盤點等決議外,淨零轉型、漂綠監督機制、青年或氣候正義展館等倡議是較令人注目的焦點,而在特定區域進行的抗議可能進一步成為日後的倡議及決議。

林子倫也歸納分享氣候政治與淨零轉型的7大趨勢,包括氣候變遷從科學議題到政治議程、「去碳化」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能源轉型、碳定價時代來臨、城市與次國家體系的角色提升、企業扮演關鍵角色,以及新氣候政治崛起等。

面對碳定價時代來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吳奕霖組長表示,巴黎協定第6條(PA Article 6)是COP27其中1個重要焦點。日本、美國是否會創造新的碳市場規模,值得進一步關注。同時,台灣企業邁向淨零轉型,未來如何取得或參與國際碳市場會是1大課題。

此外,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如何加大加快氣候行動的力道?台灣綜合研究院顏婉庭組長指出,要達成1.5℃控溫目標,不管是減緩或調適行動,都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持及能力的建構,同時要有強化的透明度、私部門參與及國際合作。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趙恭岳執行長建議,「每個氣候衝擊都是在地化、客製化的」,不管是減量或調適行動,都應結合在地化條件再去執行,同時要以自然為本、以科學數據為本等。

環境問題的解決,企業扮演重要的角色。親自率團參加COP27的玉山銀行黃男州董事長認為,善用資金、技術,以及加強國際、公私協力及跨世代合作,才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與機會。

▲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為各界所矚目(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呼籲多、承諾少、行動慢」,是歐萊德公司葛望平董事長參加COP27的印象。他強調,誠如美國拜登總統所言:「好的氣候政策就是好的經濟政策」,淨零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攸關競爭力,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都可能創造出新經濟物種,如NFT、碳權等,帶來新商業模式。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彭啟明總經理則建議,國際碳權連結、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國內離岸風電、綠色金融等議題有待更多的倡議推動,「台灣一般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仍不足,需要各界一起合作努力,匯集更多的資源。」

此外,糧食與農業,是另1個在COP27備受關注的主題,台灣在周邊會議中分享建置「農作物天災預警系統」、農業害蟲區域防治等經驗。行政院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劉玉文副執行長說:「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調適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她同時談到有關土壤與糧食安全及氣候的「千分之4」倡議、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及森林退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具體進展。

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比方說肺部、心血管等很多疾病都與空氣汙染有所關聯。「醫院的碳排放量其實很驚人,」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分享,健康照護體系可以透過「領導與治理」、「減緩」、「調適」等三方面採取具體的氣候行動,包括廢棄物分類及回收管理、加強個人綠生活行動等。邁向健康永續,仍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大學李河清教授進一步補充,「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是COP27的關鍵字之1,指涉對象多元、因應對策跨領域,而且在地需要大於全球趨勢。」洪申翰立法委員也指出,臺灣目前正在研擬公正轉型的戰略計畫,並呼籲所有關心氣候變遷的人一起關注《氣候變遷因應法》、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十二項關鍵戰略、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等在今年底前的最新進展,共同形塑臺灣氣候行動的新樣貌。


組織ESG關鍵少數

(曾季隆/撰文)

【專論】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深化至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透過產政學研各階層的齊心協力,讓整個社會轉型成功。這是很大的工程!如何能夠發揮組織的力量,以期產生轉型的動力,順利的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

企業在今日,聚集了很多人才與資源,對社會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任何生產力都是靠人做出來的,可是單人難成事、獨木不成林,必須有好的組織才能達成轉型的要求。

過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博士曾在「台北內科週報」撰文指出,「轉型風險,是社會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大致可區分為4種類型」;他專文中所說的「轉型風險」,共有4方面,即「政策與法律的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及「商譽的風險」。

面對著轉型的風險,又該如何因應呢?以前的經濟部領導人、素有「趙鐵頭」之稱的趙耀東部長,他一到經濟部馬上成立了4、5個服務團,如自動化服務團、石化服務團、能源服務團以及預備中的電腦觀念化服務團等等。可見推動任何政策要落實,必須以服務為導向的組織,才能接地氣,而不是冷氣房裡發號司令、看報告的官僚式作風。

▲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圖係取自國發會)。

今天,儘管面對的議題不同,可是談到4大「淨零轉型」,尤其是「產業轉型」,若沒有有力的組織,將空有好的策略卻無法實施以達到目的。當然,組織不在於「人多勢眾」,必須先將關鍵的少數人組織起來,形成共識後,然後依照協議的計畫實施,並因應變化調整,才有可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對此大工程,亦復如是!

以企業的ESG實踐而論,關鍵少數包括產政學研的菁英,如何形成一體,並成為利人利己跨領域組織,以實踐「以大帶小」策略,那當然和防疫組織不同,不是由中央統籌一切,必須集思廣議形成共識,再依目標管理的精神與原則,才能整合起來為2030、2050目標的達成,而發揮最大擴散的效應。

基於上述的理念,筆者綜合數年來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實地觀察和研究,大膽的建議,ESG關鍵少數的組織如下:一、核心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資訊、觀念溝通及積極推廣),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二、研發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研發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的研發),由政府中堅幹部10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企業界中堅幹部6人、學界6人組成;三、推廣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服務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服務團隊的指導),由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

這3大團隊的成員不能重疊,但可以來自於同1個組織,也就是不必一人兼兩職。和一般組織不同的,其以人際網絡為主,網際網絡的運用為輔,例如,不必透過會議(包括視訊會議)來溝通協調,而是藉成員的相互溝通和實虛整合媒體的運作,來推動以企業ESG為主的「淨零轉型」工作。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永續行動博覽會的紅利

(曾季隆/撰文)

【特稿】看到一場盛大活動結束,正啟動另一場深化活動,尤其是永續行動更將不停歇的延續下去,多少恢復了信心。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的「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雖於8月14日圓滿閉幕,但參展廠商、與會民眾都相約明年再見。而另一場同樣令人矚目的、將在11月9至18日,假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的2022第5屆「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又將接續展開。

從前,唐朝詩人有「詩佛」之譽的王維,曾寫下不少悟道的詩句,聖嚴法師曾說:「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他的兩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指的是什麼?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有一個可能是該處為山泉的發源地,掩於地表之下。另一個可能是下雨之後匯集而成的澗水在此地乾涸了。這個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見了,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之後,很快便啟動遏阻全球暖化的行動。沒想到,它生效後地球暖化持續加速,2018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因土地利用變更而產生)達到55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當中化石燃料使用和工業活動造成的排放達到3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17年增長2%。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因土地利用變更而產生),更達到59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令人對2030年的目標達成毫不樂觀。

▲簡又新大使於「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當舉世投入遏阻全球暖化、卻看到效果不彰時,領悟了王維「行到水窮處」的心境,而在今年「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圓滿閉幕,主辦單位、參展廠商、與會民眾相約明年再見,又油然興起「坐看雲起時」的信念。未來1年期間,要做的永續發展工作實在很多,不能不未雨綢繆!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如何加強整合產學政研的心力,繼「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之後,延續它的成果,更開發出亮麗的更好的成績。

這場博覽會,不同於一般的會展活動,初次舉辦即展現「永續精神」,揭露5大亮點,激發全國民眾邁向「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展前,簡又新大使以主辦單位「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帶領團隊付出心力籌備,並於8月12日至14日一連3天、在台北世貿1館盛大舉行,掀起實踐永續的熱潮!

往後,將可以分成3個方向繼續運作,相期明年第2屆舉辦時,將可站在更高階梯上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六都一體」完善的永續溝通、促進平台,整合所有的資源,而且每星期皆能運作自如。其次,建立「產政學研」完善的永續溝通、促進平台。最後,運用實虛整合的傳播媒體與永續行動團體,將民眾知的體系建立起來。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在博覽會舉行「氫能論壇」,簡又新大使(左3)與國內外嘉賓合照(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依照上述的架構,首先,這次博覽會便曾舉行「永續城市高峰會」,柯文哲、侯友宜、鄭文燦3位市長都親自出席,而台中市係由永續發展及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黃晴曉執行長代表出席,台南市則由戴謙副市長代表出席,高雄市由林欽榮副市長代表出席,若能持續由六都的的所設永續行動的窗口,繼續與主辦單位連結,則彼此可形成一體,相互交換心得、共謀問題的解決,邁向2030、2050的目標。

再進一步,這次的活動中,主辦單位TAISE簡又新董事長指出,永續要成功,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本身要有經濟誘因,這樣才是企業推動的關鍵;對民眾來說,一定要有生活型態的改變,而不僅是口號,否則就會像煙火一樣轉瞬即逝,無法長久。換言之,若能以參展的單位為基礎,並形成「產政學研」完善的永續溝通、促進平台,那麼,就不會隨著活動的結束,而無法延續下去。

最後,實虛整合的傳播媒體與永續行動團體,若能扮演橋樑的角色,則民眾就可較容易融入「永續生活」中。這一環也是最重要卻難有效果的環節,可是要達成2030和2050的目標,又不能沒有民眾的「生活轉型」。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出席當天「RA100地球解方-2022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時表示,政府將會在「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兩大基礎上,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4大轉型,加速淨零排放發展進程,這是1項艱巨的考驗。若要接受如此艱巨考驗,捨喚起民眾之外,將別無他法!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兩個關係幸福的數字

(曾季隆/撰文)

2030、2050,是兩個關係人類幸福的數字。對眾生,這兩個數字是不同對待的。我們可以分別從產政學研的角度來看,以產業界而言,是壓力、也是挑戰,更是再生的機會。若經不起檢驗,不必到2030年就將遭到淘汰了。對廣義的學界來說,已具備危機意識,致力於ESG的傳道、授業、解惑,卻績效不彰!對政府的表面重視、實質抓不住正確的方向,只有紙上談兵。對研究機構,則是時不我予、疲於奔命!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面對問題、尋求改善呢?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有幾個解方。最重要的是,即使時間緊迫(因為我們從2015年到現在已7年了,還在找不到方向與策略),也要定下心澈底檢討。路在哪裡;怎麼攜手共行?

我只是卑微的辦報人,面對這兩個數字,自然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義務。指出問題所在之後,個人希望追隨ESG路上的前賢,如簡又新大使、王彬墀博士、商研院王建彬院長、工研院劉文雄院長,以及如企業界的台達電子公司創辦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鄭崇華董事長與學研界的精英,一起趕上進度,為台灣2300萬人「互助共學」爭取幸福而努力。

目前經過數個月的籌備,將於9月1日在「台北內科週報」(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唯一的報紙,已創刊16年了)第2版開闢「ESG促進平台」專刊,緊接著於9月8日在「富貴有道週報」第4版開闢「永續行動」專刊,同時,我也早於去年4月,即在網路設置「廣博創業樂平台」,這樣透過實虛媒體,便可作為「資源整合、人才交流、實踐行動」的傳播工具,提供給產政學研與社會大眾溝通媒合的平台。

ESG促進平台專刊內容規畫如下:1、政府資源與運用;2、企業ESG問題與解決方案;3、互助共學園地;永續行動專刊內容規畫如下:1、亮點企業專訪(收費的,以贊助廠商為主);2、研發與設計;3、互助共學園地。歡迎各界賢達多加使用,以集結全民的心力共謀幸福的未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永續行動就此展開

(曾季隆/撰文)

【特報】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揭露,「永續發展,是讓當代人類的需求和願望,能夠達到基本滿足的同時,也能保有後代子孫發展機會的模式」。

基於長遠考量的精神,你知道政府為民眾做了什麼永續的規劃嗎?企業,又是如何朝著淨零一步步邁進呢?請你花點時間,來到「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就能掌握國內這方面最新發展的動態,更能對未來政府與民間企業的推展了然於胸。

▲中鼎集團一向很支持永續會展活動,圖係過去參展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係由永續發展目標聯盟(Alliance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SDGs)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TAISE)執行,邀集政府機關、企業、金融、大學、社會企業、NGO、媒體、贊助單位及策略夥伴共襄盛舉,攜手匯集全台永續行動成果,於今年8月12日至14日在台北世貿1館盛大舉辦。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表示,「全台產政學研126家永續行動重磅登場,代表各界有心展現各自的永續成果,期許可以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各界的參與行動令人感佩,是永續行動史上最重要的一步。」

▲會展的方式,能讓民眾獲得最新動態資訊,中鼎集團一向很支持永續會展活動,圖係過去參展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永續行動博覽會是一個讓一般大眾、永續實踐者、政府,及企業學習與交流的最佳年度活動,且這次結合「展覽」、「論壇」及「永續行動獎」的博覽會,希望透過交流匯聚,齊聚關切能源永續發展之智慧大眾,為世界的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今年的永續行動博覽會共有6大主題區,分別為永續政策區、永續城市區、永續企業區、永續大學區、永續生活區及永續NGO區。以永續政策區為例,就有9個單位參展,顯現各中央部會已開始啟動各部會各項永續作為,令人期待!

此外,永續城市區則高達11個縣市參展,3都首長更將親自參與城市高峰會分享,包括「永續台北生態城」環境資源循環共生、經濟科技智慧成長的世界級首都,「以人為本」新北市永續行動最重要價值,以及「桃園市建構永續桃花源」永續讓生活更美好。

▲永續發展目標聯盟先前舉辦: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徵展說明會,於會後大合照(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在永續企業區與永續生活區中,參展單位也高達46家,這次參展的企業產業多元,可以看出不只是大型企業重視永續成果,中小型企業與社會企業在永續的推動也不落人後,紛紛加入此次永續行動博覽會的行列。

由生活中的每一小步,成就地球永續的一大步,每個人的永續日常從選擇開始,透過綠色消費、商品的選擇、對自然友善、公平貿易、公民森林,為永續盡一份心力!只要報名入場,就有機會抽到永續好禮大獎,獎品有電動腳踏車、iPad…好禮獎不完,現場只要打卡就贈公平貿易咖啡,每日名額有限,趕快報名參加!精彩活動由此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mOYmK;永續大獎等你拿。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大大的鼓舞力量

(曾季隆/撰文)

【特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TAISE)為鼓勵各界善盡社會責任,邁向永續發展,尤其是透過節能措施、製程改善、能源替代、森林管理、碳捕捉與封存等方式,以及利用碳權抵換,以達成淨零(Net Zero)目標,積極推廣「淨零標章」,希望經由「承諾」與「達成」兩階段,號召各組織推動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目標。

4月18日,TAISE主辦的「淨零標章申請規範線上說明會」,更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計有150餘位各界專業人士報名參加(企業數約120餘家),標章審議委員會委員代表亦於活動中積極回應企業對於標章規範的提問,在說明會結束後,與會人士立即紛紛索取申請標章規範文件,足見各界重視的程度。

簡又新大使於說明會開場致詞時指出,台灣未來的淨零排放目標、路徑及策略各界都非常清楚,也有明確的目標,換句話說,全世界已經走向這1條路上,台灣當然也不能過落後。淨零目標講起來是非常容易,但實際上是非常的困難。許多國家形容,淨零工作有一點像當年人類要登入月球一樣的困難,相對的這個登月計畫,對台灣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所以在這個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一直思考,有什麼方式大家一起來,做30年的奮鬥還能夠永遠保持高亢的意志力跟心情繼續努力不斷,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需要共同學習,也需要互相鼓勵,希望結合各界一起帶動這個社會國家往前跑,於是催生了台灣的「淨零標章」,是個自願性倡議與制度化的標章,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替台灣非常認真、有意志力想解決這個問題的公司,提供共同努力的舞台,互相鼓勵也一起尋求解方,當解方成功,便能夠分享給後來共同努力的人。

▲簡又新大使曾赴金管會演講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主辦單位表示,減碳,不一定代表有碳權,目前的發展在聯合國這幾10年來推展之下,已有相關方法論出來,有相對的標準與規格,所以我們就設立1個非常清楚的目標給各申請機構,希望申請機構能夠非常清楚該怎麼做,再讓第3方來核認,是為了讓申請機構能夠有效、快速的朝目標前進,也時刻提醒我們怎麼做才是還是最好,這將會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這條路很長、時間也很長,需要30年時間,我們要跟台灣與全世界宣示大家的努力,並且朝向淨零的目標與方向前進。

當然,TAISE更希望這次參加淨零標章申請的公司,都是台灣的先行者,1個國家需要有走在前面的人,才能帶動全面社會,希望率先投入的組織能夠讓台灣看到、讓全世界看到,也能夠把分享彼此的意見、做法及經驗,因此在整個活動過程當中,這將會是1個整體的工作。

今後,TAISE會動員很多的社會力量來協助、來幫忙,讓大家的成績能夠在台灣所有表現,也讓世界能看得到,這是1個全面性改造運動的開始,看起來是個小小的標章,可是它卻可以帶動著社會的力量,相信參加的都是在台灣、也是全世界最領先、做最好的公司,TAISE對參與的企業期望非常高,社會的期望也很高,希望的整個淨零標章工作非常成功。

經濟部能源局前副局長暨標準檢驗局前副局長的審議委員會陳玲慧召集人表示,標章審議委員會的委員將會保持中立,協助TAISE來進行淨零標章的案件審查,TAISE已有規劃希望能夠在6月中旬時,將有1個公開頒證的活動,企業有興趣參加首發的標章申請的話,希望能夠盡量在5月中旬以前能夠投件,並一同參與首次領證的活動,希望貴公司是就簡大使特別提到那個領頭羊,申請規範在未來也會做滾動式的檢討及調整。

▲TAISE繼2008年創設「台灣企業永續獎」之後,再於日前推出「淨零標章」;圖係簡又新大使在「台灣企業永續獎」頒獎典禮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TAISE顧洋執行長表示,TAISE決定要推這個標章的時候,沒有特別考慮將來要不要轉移變成政府的標章,政府或民間推動可能有不同的意義存在,將來相信我們會是1個很良好的配合,我們也一直存在著跟政府維持1個良好的政策目標。目前明定接受的碳權包括我國環保署的抵換專案、綠電憑證,以及國外的自願碳標準(VCS)或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申請淨零標章的認定上會有一些彈性,目前我國的溫管法或者是未來氣候法也是會提1個原則性的考量,但是我們相信再審查的時候,會有比較不同的一些狀況,所以我們先掌握這個原則,當有個案在申請時有困難,我們所有的審議委員也會考量。

他也指出,TAISE在未來一定會持續的提供淨零的資訊,就像今後我們跟各位說明一樣,在官網不斷提供相關資訊;TAISE不會直接提供課程給各位來申請這個標章,TAISE係主辦單位,亦有標章的所有權,不會開設落實與行動的教育課程,希望將來參與淨零標章的廠商、業界能夠加入我們的聯盟,變成1個產業為主的主導的1個群體,若有淨零課程的需求,建議可洽詢台灣淨零排放協會。

環保署環管處前處長袁紹英委員指出,目前溫管法修法的內容,是用直接跟間接排放源進行定義,在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裡,對範疇3也沒有特別太多的論述,希望未來在審查的時候我們採取是比較開放及具彈性,並會依未來立法及修法加以滾動式修正。

最後,TAISE強調,透過「承諾」與「行動」這兩個階段的我們,將一起邁向淨零的目標,希望能夠協助不管是企業或者是其他各機構,能夠在整個行程當中有一些協助,也希望能夠協助我們國家達成日前所公布的策略的路徑圖,這便是TAISE推動這個淨零標章非常重要的的核心目的,歡迎各界共同響應,詳情請洽02-2769-8968#515、514。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精英中的精英

(曾季隆/撰文)

【典範人物專訪】多年來,在國內外為推動台灣淨零排放而努力的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無論從那個角度看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雖已75歲了,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何況去年10月獲得國內26家企業與單位(中鋼公司、台積公司、信義房屋、玉山金控、台泥公司、中華電信、日月光投控、亞泥公司、新光金控、中鼎集團、台新金控、鴻海精密等)推選為新近成立的「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也當仁不讓挑起帶領的重責大任。

即使對數10年來台灣環保工作參與極富經驗,且在國際間也為台灣在永續發展事務爭得能見度的簡又新理事長來說,這個擔子一樣的不輕,相信他帶著審慎以對的心態,將這份付託視為福慧雙修的任務,也必須喚起國人共同努力達成。

▲簡又新董事長在「2021永續生活實驗室獎」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固然,發起成立「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的企業和單位,總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4成,可是面對「淨零排放」的目標,仍然是項艱巨的挑戰!據聯合國表示,未來10年將會是能源與碳中和轉型的關鍵,也意味著減少石油燃料的使用、電動車發展、使用再生能源等將會是不可或缺的發展面向。以該會27個成員的排放量合計約占我國排放近20%,在這關鍵時刻成立,顯示他們邁向淨零排放決心,並具相當代表性。

成立之後,將依循該會組織架構建立6大委員會:「國際合作委員會」推動政策技術國際交流、「技術服務委員會」執行技術資訊與輔導、「政策法規委員會」協助專業團體政策交流、「永續金融委員會」啟動金融之資訊與促成、「淨零教育委員會」經營「台灣淨零研訓中心」推行知識研發與傳授、「會員出版委員會」號召擴增參與淨零承諾組織,期許成為全民淨零排放有關知識與技術之交流與教育的平台,協助企業與其他組織及國民達成淨零排放與台灣碳中和目標,推動淨零排放知識、技術、綠色金融及碳權資源有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結合眾人之力邁向淨零排放願景。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王彬墀副執行長一行,至台灣證券交易所拜會許璋瑤董事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回首35年來,簡又新博士說:「台灣的環保工作真是蓽路藍縷,危機暗藏。早在民國76年環保署剛成立時,台灣正處於『環保烽火』年代,『垃圾戰爭』頻傳,許多大型環保抗爭及『自力救濟』案件層出不窮,屢屢造成政府與民間關係緊張,社會動盪不安。上任前夕,蔣故總統在總統府召見時,語氣中充滿對台灣環境惡化的憂心與期待,如今記憶猶新。有幸,在環保署成立初期,凝聚了一批年輕、高學歷、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環保尖兵。從組織建立、政策擬定、法規制定、環保工程建設、教育宣導到稽察取締,一路過關斬將,無畏當時內外交迫的困難與挑戰,以迅速且與國際同步的理念和做法,積極克服各種棘手的問題,扭轉了台灣環境急速惡化的趨勢與宿命。」

如今,簡又新博士身兼兩個重要NGO的董事長,仍和當年一樣帶著一群年輕朋友衝鋒陷陣,所不同的是,再不是應付抗爭,也再不是做著簡單的環保教育工作,而是要更深化探討如何使每個人都變成永續發展的1份子,這是多麼不容易啊!可是感於時代在進步,人又如何能夠固步自封呢?未來,任何企業都要帶頭致力於發展環境保護、經濟成長及社會公平3大策略,並達成相對目標,以真正落實永續發展。

以跨領域的半生經歷,簡又新悠遊於早年的環保、近年的永續發展,以及外交關係,曾是第1任環保署署長,並擔任過外交部長和駐英代表的他,現在更是身兼無任所大使和重要的兩個NGO的董事長職位,每年樂在相關活動之中,世人也看到他不斷的精進與發展,似乎是歲月沒催他老化。

▲2021永續生活實驗室獎頒發後,與會貴賓暨全體學員合影;圖第1排中為簡又新大使(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簡又新指出,聯合國在訂定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時,雖強調企業參與的重要性,但同時更要求社會其他利害關係人擔負起應盡之責任與義務。永續發展單靠一己之力是無法達成的,須志同道合的夥伴方能促成永續發展邁向坦途。尤其當前台灣在外交的處境艱難,在國際折衝深受其苦的簡又新博士,卻運用地球永續發展目標,不只為國家建立很好關係,而且也贏得國際友人的敬重。

積35年來的努力,簡又新博士不卑不亢,總是以學識和以理服人,也構築他為台灣在國際打拼的不二法門。當前,更是不辭勞心勞力,和國人一起迎向2030、2050年的挑戰與機會。他曾說:「人之所以可貴,是能為自己安排1種生活的方式,界定1種生命的意義,而為自己選擇1條路,有機會去創造前程。」實為年輕人的最佳典範!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