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守望員 銀髮科技再傳捷報

(台北內科週報第560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4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認知檢測技術」,除了可協助降低高齡社會照護負擔,同時也能協助國內壽險產業強化風險評估,帶動高齡保險市場發展。工研院於12月22日宣布,透過經濟部技術處支持成立的「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攜手國泰人壽,正式發表「認知檢測技術」,並實際導入國泰人壽,可望是國內壽險業第1個採用「認知檢測技術」的市場化案例。民眾只需簡單測試就能快速了解自身記憶力、知覺動作、專注力與執行力共四個面向的認知功能狀態,及早掌握失智風險。

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全球失智者超過5,000萬人,2050年將增至逾1.5億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工研院與國泰人壽針對上述的社會人口趨勢,已推出認知功能檢測互動體驗版,設有5題簡單的互動小遊戲,民眾可以使用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裝置使用,正式版本預計2023年底前上架國泰人壽App(「FitBack健康吧」健康計劃)。

▲工研院開發「認知功能檢測」技術,最快僅需15至20分鐘即可完成,助民眾及早掌握失智風險,並已實際導入國泰人壽(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2年前,工研院即已投入研究大腦認知功能,工研院張培仁副院長表示,傳統醫院量表檢測耗時逾1小時,而坊間的認知測驗多無實證支持,工研院開發之「認知功能檢測」技術最快僅需15至20分鐘即可完成。

張培仁指出,工研院「認知檢測技術」具有兩大差異化特色:第1專家把關,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合作,進行題型與流程設計、學理研究,確保題目達到良好的效度。第2,醫院驗證,在學理之外,也攜手高雄榮民總醫院持續臨床驗證,至今累計超過600人次使用,藉此持續優化檢測題型與流程。

另外,他表示,由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補助開發「認知運動」,並和台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曾祥非所長進行「認知刺激」研究,未來將能提供民眾日常運動與刺激訓練,讓大腦保持健康。現在將技術移轉予國泰人壽,不僅是銀髮科技實質落地的展現,更有望協助產業在高齡社會下,以先進科技打造更貼近趨勢的商業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今年獲得11項會員共創成果,橫跨資通訊、生醫、材料、電子光學等領域,成果豐碩(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國泰人壽凃薏如副總經理表示,失智症為高齡社會下長期受到關注的重點疾病之1,壽險業者不斷地透過創新商品、保戶關懷服務,與提升業務員健康專業知識(如:失智友善天使、專業醫療機構健康課程)等方式,讓員工與客戶對於失智症能有正確的理解,期盼能為建構台灣失智友善環境盡一份心力。

凃薏如說,為了使保險能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國泰人壽與工研院合作以學理及醫療科技為基礎打造認知功能檢測服務,進一步協助民眾掌握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維持健康體況。自服務上線以來已累積超過萬人使用,其中91%受測者認為檢測工具有助於提醒關注自身認知功能狀態。在試行體驗過程中發現,認知檢測工具不僅是快速啟發民眾疾病預防意識的好幫手,更能在趣味互動的過程中,協助民眾檢視保障是否有不足之處,進而提供專業的保險商品建議。在經濟部支持銀髮科技發展的助力之下,讓失智症的疾病預防科技能落實到日常的壽險業務之中,更加貼近市場與一般民眾。

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莊曜宇秘書長表示,智慧醫養是全球樂齡生活照護的新趨勢,將連結醫療體系,整合至社區、居家的促健照護服務與系統,而邁向成功老化有3大關鍵,第1是結合科技之力,鏈結台灣ICT產業及醫療體系優勢;第2是推動社會行為改變,創造友善長者社區;第3是打造得以讓產業持續發展的創新商業模式。


COP27後 應快建立公眾學習平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月14日)

【本報社評】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落幕,雖無重大決議,但引起國內各界的關注,如何來審視與調整當前的淨零轉型策略,是1項很重要的工作!

過去,有1句老話說:「上有政策,則下有對策」,意思是說,政府釐定政策往往見樹不見林,使政策未能顧及中長期發展,只好民間自己找對策了。而在今天,我們發現對攸關「永續發展」如此重大議題,必須著重於「轉型策略」。即使國發會在3月底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藍圖」,已明訂「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策略,不過卻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為兩大治理基礎,殊不知「徒法不足以自行」,並且科技研發既不能救急,更無法救窮!

▲聯合國COP27氣候峰會日前在埃及紅海度假勝地夏姆錫克揭幕(圖係取自路透社)。

如何救急?我們認為,必須先瞭解自身問題的所在,不能只發布行政法規要人民遵從,卻沒有為人民解決問題。今天的「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政府做了哪些事情?更令人憂心的是,「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連企業想起步都還看不清到路在那裡!難道只能「摸石頭過河」嗎?

事實上,轉型策略分開看有4大工作,可是在落實方面卻是1個整體。換言之,任何人或組織要轉型,莫不是從「學習」著手。何況,人類之所以能進步再進步,也莫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既是如此,若要畢其功於一役,則應非從建立「公眾學習平台」著手不可!

在COP27後,怎樣建立「公眾學習平台」呢?卑之無高論,只須整合今日民間的淨零轉型教學資源,並統合物力、財力,且避免華而不實的學習內容,更要活潑化教學方式,也以鼓勵取代鞭策式學習。總之,我們發現,政府8年9000億的淨零轉型預算,係以再生能源及氫能、電網及儲能為重點工作,預算金額分別都超過2,000億元,而卻無預算投入「公眾學習平台」的建立,又如何能實現「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


助服務業打造 生活驚探號平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本報產學研連線】疫後的行銷方式,正考驗著服務業是否能面對絕大的改變,而走出一條新路來,適時地,商研院受經濟部商業司委辦舉行「商業心賣動‧AI圖像精準行銷成果發表會」,與服務業分享疫情後消費者的購買消費習性改變,以及如何利用科技及新媒體的輔助下創造新商業模式及業績。

這次活動係由商業司蘇文玲司長、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商研院行銷與新媒體研究所康耕輔組長、歐立達公司陳逸弘董事長、樂典國際公司盧又熏創辦人、廣和集團鄧欣豪特助,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智慧製造科技研究所王孔政所長,針對商業服務業趨勢與智能零售發展提出相關見解,並就自身成功案例分享。

會中,除了針對AI圖像精準行銷進行分享討論外,並於會場打造生活驚探號店鋪,且由經濟部商業司司長蘇文玲擔任「一日店長」,介紹今年度輔導共13家品牌(根據新消費型態及需求所推出的16項新品),產業從母嬰、運動用品、早午餐、烘焙到時尚美麗等五大類,並提供超值優惠給消費者,並搭配多位Instagram網紅與團媽前來助力,不只坐而言,更起而行、炒熱年末買氣!

▲蘇文玲司長(左6)擔任生活驚探號平台一日店長,邀請多位IG網紅一同炒熱年末買氣(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蘇文玲司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過往商業服務業很重視口碑行銷,但在數位行銷時,除了口碑以外,圖像也成為影響消費者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為了協助我國商業服務業者因應網路社群圖像影音行銷的新趨勢,持續在線上開拓新顧客,同時,商業司透過「後疫情時代智能零售:新媒體互動模式建置與精準行銷應用計畫」,經由洞察不同產業在網路社群圖像分享的熱門趨勢,開發「AI圖片診斷輔導平台」,提供產品形象照的範品與優化建議,並幫助店家迅速製作在網路上吸睛的行銷素材。」

隨後,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說:「由於過往的商業獲利模式,可能無法持續實現,因此運用科技協助業者重塑商業獲利模式,重啟與消費者間的對話,是產業的重要課題。商研院始終關注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以及商業型態發展的動態,透過聚焦在AI人工智慧的應用來分析消費者行為、消費趨勢,並進行升級轉型,再加上創意無限的經營策略及商業模式,將是台灣躋身世界先進國家的路徑。」

▲經濟部商業司舉辦「商業心賣動AI圖像精準行銷成果發表會」,商業司蘇文玲司長(右4)與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左4)及專家學者攜手輔導國內企業效果有成(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此次也邀請各零售領域中已經和科技結合的成功範例現身說法,首先,康耕輔組長針對後疫情時代行銷方式提出,現今消費模式已虛實整合,行銷趨勢迎向科技數位化。

繼而,王孔政教授在會中以AI智能零售圖像辨識(以Instagram為例)行銷應用程式開發分享為題,說明過去以人工審核不當貼圖和言論的兩大平台,透過“IG”10億張公開照片「訓練」AI來取代人力,打造被簡稱為「SEER」(SElf-supERvised)的電腦視覺程式圖像自主識別物件,用於自動分類商品、阻擋有害圖像在社群上傳播,並進一步在行銷上為企業建立智慧圖像客服,精準找到消費群,提升業績、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未來企業主可透過線上接觸、取得大數據、再經由“AI”分析、創造吸引買家的內容,精準接觸買主並維持互動關係,以創造營收。您我每天在使用的FB、IG已經進行了1場“AI”革命。

這次「商業心賣動‧AI圖像精準行銷成果發表會」,將最新概念與實用例證帶給後疫情時代需要轉變的業者,發表會精彩內容可至https://fb.watch/h9pnULM3RU/觀看,或上網搜尋生活驚探號(https://findwow.cdri.org.tw/)獲得更多好康優惠。


淬鍊數位人才 吸引高手參賽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產學研連線】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培育數位科技人才已成為國家產業維持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為帶動產業轉型與升級,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委託資訊工業策進會辦理「2022數位科技解決方案競賽」,以產業出題、人才解題方式進行,吸引全台超過50組數位科技好手組隊參與提案競賽,並於台北資訊展「數位發展部主題館」舉辦頒獎典禮,公布15組獲獎團隊,由「海盛科技」建構AI魚群辨識,採用多特徵辨識避免個體色彩多變性、半監督式自我標註學習流程等技術實證,導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榮獲金獎肯定,獲得與企業簽署MOU機會與獎金50萬元的獎勵。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呂正華署長指出,數位人才不足是現階段企業面臨最大的挑戰,數位發展部將從「數位人才淬鍊」與「數位與特殊人才技術發展」兩個面向,著手培育數位人才,並由數位發展署以「韌性(Resilience)、整合(Integration)、安全(Security)與賦權(Empowerment)」的「R、I、S、E」路線為主軸,促進數位人才培養,讓台灣數位產業能如同太陽躍升,進而照耀我國經濟與產業的發展前景。

▲在「2022數位科技解決方案競賽」頒獎典禮,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平台經濟組許福添組長(第1排左4)與出題單位、獲獎團隊合影(照片係資訊工業策進會提供)。

「2022數位科技解決方案競賽」,係串聯地方政府和企業資源,聚焦數位科技、數位雙生、跨業應用等領域,邀請出題單位六福村主題遊樂園、海洋科技博物館、台灣橫浜八景島(Xpark)、遠雄海洋公園、众社企、味榮食品工業等公司出題,廣徵數位科技人才,以新興技術共同創新解決難題。

參賽團隊在兩個月內通過構想初選和實證決選,前3名依序為「海盛科技」、「超智諮詢公司」、「NCKU AIEE」,此外,亦選出兩名佳作的團隊,分別為酷手科技公司、松簡數位科技,以及10組評審獎等,總計15個獎項,總獎金額高達新台幣170萬元,並提供參賽者落地實證的場域和機會。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平台經濟組許福添組長表示,「競賽活動中,匯聚出題單位與解題團隊,由產業進行經驗分享,激發團隊的解決方案構想,讓創新應用得以落地實證,進而快速接軌國際市場。產業與團隊的互動合作,將促成我國產業加速轉型升級,也讓擁有創新能力的數位人才得以發光發熱,共創雙贏。」

▲「2022數位科技解決方案競賽」頒獎典禮中,「海盛科技」團隊採用半監督式自我標註學習流程等技術實證,榮獲金獎肯定(照片係資訊工業策進會提供)。

童振源雙品牌助台商 行銷海外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產學研連線】在「第2屆海外台商精品獎」頒獎典禮中,童振源委員長首先恭賀所有得獎者,能從眾多參選產品中脫穎而出,代表生產的產品在研發、設計、品質和行銷,均受到評選委員一致肯定,也是海外台商發展品牌的卓越典範。

僑務委員會於11月21日盛大舉辦「第2屆海外台商精品獎」頒獎典禮,獲獎者步上紅毯接受現場熱情掌聲與歡呼進入會場。這次選拔活動共有日本、泰國、菲律賓、美國、加拿大、法國及越南等7國,總計17件海外台商優質產品脫穎而出,包含金質獎8件與銀質獎9件。

▲童振源委員長(中)與「海外台商精品獎」金質獎得主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童振源委員長表示,過去3-40年,多數海外台商在全球供應鏈中擔任代工的角色,近年隨著代工利潤萎縮,已面臨產業升級轉型、品牌通路及傳承接班等壓力,海外臺商越發認知「品牌」的重要性,相繼投入自有品牌的發展,然而,由代工轉型為發展自有品牌的經營模式極具挑戰。

運用台灣的優勢,僑委會協助所有台商建立自己的品牌,由於近幾年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與肯定,親善度和知名度更是世界首屈一指,如何讓海外台商用最小的成本,發揮最大效益,童委員長提出「雙品牌」的概念,運用海外台商精品「Taiwan Prime」標誌,加上台商自有品牌,以共同通路整體行銷概念,達到帶動海外臺商品牌發展、提高品牌行銷效益的目標。

透過「海外台商精品選拔」,期盼達成4項目標,童振源指出,第1,協助台商發展自有品牌,助於產業升級;第2,建立台商與台灣產業、人才、技術及服務的鏈結;第3,台商在海外運用品牌也可以行銷台灣,創造1個良善循環與發揮加乘效果;第4,透過台商品牌行銷台灣形象,進而強化對臺灣產品需求,幫助臺灣出口。他讚揚得獎者都是臺灣優質產品的最佳代言人,希望海內外企業攜手,讓世界看見台灣,一起來擦亮「台灣」這塊金字招牌!

▲第2屆海外臺商精品得獎者及與會貴賓合影;圖左5為童振源委員長、左4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許添財董事長(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今年榮獲海外台商精品獎金質獎產品,為免充氣輪胎組(芝加哥建大美國公司)、藝術吊扇(泰國柏泰公司)、高加索莓果亮白微電流面膜(泰國正美科技公司)、防水電子秤(越南英展精密公司)、居家照護旋轉床(越南弘騏公司)、賽車運動型剎車卡鉗(加拿大Lin’s Racing Group Ltd.)、易特威爾輔助餐具-八件組(美國Sha Design LLC)、Yvana Hahn抗菌產品系列(美國Yvana Hahn Corp.)。

銀質獎產品則包括國標摩登拉丁跳舞表演衣服(法國Acapulco Paradiso)、18吋混合動力電風扇(越南大新責任有限公司)、多功能三合一推車(越南宜興國際公司)、彈簧床墊(越南金寶公司)、水性食品包裝塗料(菲律賓國富彩色印刷公司)、海洋精華液(日本石垣鹽株式會社)、紫芳草毛氈苔生態瓶(美國蘭因生物科技)、同理同心桌遊(美國Tiny Sprouts, LLC)、ADDSTONE仿石亞崗漆(泰國億萊國際公司)。


趙鐵頭雄風再起

(曾季隆/撰文)

【特稿】記得10幾年前,在天下雜誌的人物特寫,以「再見了,趙鐵頭」為題的文章,看到文中敘述:「2008年8月20日,趙耀東辭世,他所留下的官格、官德、與官威的典範,是否該被重新喚起?」令人在懷念之餘,對人稱「趙鐵頭」的趙耀東部長昔日風範,興起效法之心志,尤其當前「無德無能」當道,更應重振「趙鐵頭雄風」,讓「淨零轉型服務團」早日成立!

該文指出,「善於辦廠的趙耀東帶兵打仗最重士氣。士氣起來之後,他就強加建立制度,並且積極為企業留下可以永續經營的企業文化。『我所有步驟都是跟打仗一樣,先把軍心建立起來,建立起來後,我才有資本,才能打仗,』趙耀東曾說。他年輕時,每到1個工廠,就觀察工廠廠間的士氣」。

趙部長當年自許是「董事長的董事」,他讓企業負責人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找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如經濟日報過去的1篇社論(題為「懷念鐵頭趙耀東」;刊於2008-09-11/經濟日報)所說:「趙耀東被大家稱為鐵頭,是因他做事如鋼鐵般堅定,不畏強權,不講人情,鐵面無私。而做人固是非、黑白、公私分明、廉潔自持;對人則有柔和的一面,有情有義,樂於助人。他是1位有抱負、使命感,具前瞻性與國際觀的人,眼光看得遠、看得廣,憂患意識特別強。當時雖處威權時代,但他謀國求治心切,積極主動,敢說、敢做、有魄力、有擔當,一切為國家、為人民,無我無私。」這樣的部會領導人,視之今日、實在格外令人懷念!

14年來,「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趙鐵頭最令後人懷念的是,「他在體制外,成立了5個機動小組又稱先鋒隊,包括自動化、能源節約、品質改良、電腦管理及貿易拓展等;其中尤以他從加拿大聘請石滋宜博士回國擔任自動化服務團團長,協助中小企業節省人力,邁向自動化發展,最為有聲有色」。

如今,「淨零排放」如何畢其功於一役?雖一時風雲起,但迄今仍各持1把號各吹各的,特別是產業界,很多企業花費甚多的精神及人力物力,還是無法日起有功,單單參加各種活動已是席不暇暖,談何「產業轉型、能源轉型」?更無法實現「生活轉型、社會轉型」!

任何轉型必然牽涉3管道,也就是要有「學習」、「溝通」、「執行」的管道,否則辦起事情來,左手無法幫右手、上級無法帶領下級,互相之間更無法連成一氣。以今日的情勢,正是沒有人能專責投入,於是,曠時費日難見成果!若能效法趙鐵頭的擔當,「因事用人」、「因人成事」,成立類似「自動化服務團」的「淨零轉型服務團」,以及數個機動小組又稱先鋒隊,在1個號令下分層負責。當然,欲成其事首重「士氣」,服務團的成立重在團長領導。如何覓得今之石滋宜博士,則考驗今之趙鐵頭的敦請工夫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組織ESG關鍵少數

(曾季隆/撰文)

【專論】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深化至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透過產政學研各階層的齊心協力,讓整個社會轉型成功。這是很大的工程!如何能夠發揮組織的力量,以期產生轉型的動力,順利的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

企業在今日,聚集了很多人才與資源,對社會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任何生產力都是靠人做出來的,可是單人難成事、獨木不成林,必須有好的組織才能達成轉型的要求。

過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博士曾在「台北內科週報」撰文指出,「轉型風險,是社會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大致可區分為4種類型」;他專文中所說的「轉型風險」,共有4方面,即「政策與法律的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及「商譽的風險」。

面對著轉型的風險,又該如何因應呢?以前的經濟部領導人、素有「趙鐵頭」之稱的趙耀東部長,他一到經濟部馬上成立了4、5個服務團,如自動化服務團、石化服務團、能源服務團以及預備中的電腦觀念化服務團等等。可見推動任何政策要落實,必須以服務為導向的組織,才能接地氣,而不是冷氣房裡發號司令、看報告的官僚式作風。

▲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圖係取自國發會)。

今天,儘管面對的議題不同,可是談到4大「淨零轉型」,尤其是「產業轉型」,若沒有有力的組織,將空有好的策略卻無法實施以達到目的。當然,組織不在於「人多勢眾」,必須先將關鍵的少數人組織起來,形成共識後,然後依照協議的計畫實施,並因應變化調整,才有可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對此大工程,亦復如是!

以企業的ESG實踐而論,關鍵少數包括產政學研的菁英,如何形成一體,並成為利人利己跨領域組織,以實踐「以大帶小」策略,那當然和防疫組織不同,不是由中央統籌一切,必須集思廣議形成共識,再依目標管理的精神與原則,才能整合起來為2030、2050目標的達成,而發揮最大擴散的效應。

基於上述的理念,筆者綜合數年來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實地觀察和研究,大膽的建議,ESG關鍵少數的組織如下:一、核心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資訊、觀念溝通及積極推廣),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二、研發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研發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的研發),由政府中堅幹部10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企業界中堅幹部6人、學界6人組成;三、推廣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服務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服務團隊的指導),由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

這3大團隊的成員不能重疊,但可以來自於同1個組織,也就是不必一人兼兩職。和一般組織不同的,其以人際網絡為主,網際網絡的運用為輔,例如,不必透過會議(包括視訊會議)來溝通協調,而是藉成員的相互溝通和實虛整合媒體的運作,來推動以企業ESG為主的「淨零轉型」工作。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扶持服務業再升級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商研院與工研院併稱兩大法人研究機構,讓商工能夠分頭並進,成為經濟發展強而有力的支柱,尤其服務業在最近兩年來面臨疫情的衝擊和考驗,更須商研院發揮前所未有的扶持力,使業界能夠轉危為安、再升級!

在當前這個時候,王建彬博士站上帶領商研院同仁的位置,並在許添財董事長的指導下,如何發揮最大國家級智庫的能量,為各界所拭目以待,台北內科週報曾發行人專程訪問他,他也撥出相當的時間暢談:今後如何在這關鍵的時刻,和服務業的先進與精英共同做好產業轉型、再升級的工作,以實現他進入商研院的10多年來矢志不移的心願。

▲王建彬院長最大的心願,便是協助服務業做好產業轉型、再升級的工作(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王建彬院長於2011年來到商研院,擔任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所長,其卓越表現於2016年受拔擢出任副院長、2021年8月接任代理院長;歷年來,他帶領的團隊獲獎無數,且擔任經濟部國家創新獎評審委員、中堅企業審查委員、國家品質獎評審小組委員等。

正如許添財董事長在王建彬博士升任院長時表示,他自己重視員工、任人為賢,並強調在院內能者皆有機會,王院長就是商研院成立以來首位內部擢升的院長,可見在升任院長之後,可以延續多年的基礎和成果而再求精進。

▲王建彬院長曾受邀在天下雜誌舉辦的論壇,發表「贏在服務力:創新致勝」(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對於服務業的經營,王院長深感要談「永續發展」,必須能做好兩代傳承與2代接班,其關鍵則是第2代如何做好準備?他認為,「根據商研院多年來舉辦企業2代班的經驗發現,沒法獲利與沒有獲利思維是2代非常欠缺的知識與技能,而獲利模式除多與同儕討論、分享外,平常思考獲利來源亦是重要的方向」。

獲利來源,雖然人言言殊,但是深富學理與實務經驗的王建彬院長則很直接表示,「首先是賣產品/衍生品:要思考如何讓顧客滿足;第2是賣服務:讓顧客滿意,賣Good不是Goods;第3是賣方案:IBM強調賣Total Solution,協助企業完整解決問題;第4是賣體驗:讓顧客實現追求,例如,星巴克的第3空間/生活體驗;第5是賣標準(權威):讓顧客認為你是權威,例如,過去的VHS&Beta之戰,雙方目的在競爭於取得標準」。

▲為商研院一手打造二代班的王建彬院長(右2),對此投入很大心力(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除了上述的5項之外,王院長接著說:「第6是賣思想:讓顧客成為永遠的忠誠者,就像可口可樂賣的是美國生活型態,麥當勞賣的是美好快樂回憶;第七是賣跨界:商品愈來愈多,如何與互補性商品、人物結合、發揮1+1>2來創造話題,如法拉利跑車與筆電合作;第8是賣更迭:新一代商品通常利用1.0、2.0、3.0方式推出新產品,造成一段時間需要更換搶購的風潮;第9是賣訂閱:近來訂閱制度盛行,供應商透過訂閱制進行大數據分析,了解消費需求,精準掌握客戶行為,提供精準服務;第10是賣平台:讓供給方將產品或服務放到平台上來,需求方可在平台上找到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供需雙方透過有效率的資訊系統,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媒合與支付。」

另方面,王建彬院長感謝許董事長和商研院董事會的支持,同意增設「運動與健康智慧服務研究所」,這也使得服務業國家總智庫的角色更為名符其實,他說:「我們早在105年就接受經濟部委託執行『健康促進服務產業發展推動計畫』,也曾在108年隨同許添財董事長帶領『健康促進與長照醫療產業專業參訪團』,遠赴荷蘭與德國考察健康產業相關政策、創新健康企業的商業模式,當時,我曾指出,『能夠創造出創新的商業模式,才是成功企業的永續經營關鍵。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衝擊,健康與老人照護的議題,更是全世界所關注的,台灣更必須加緊腳步改革,而商研院也將持續扮演協助企業創新與轉型的重要推手』,現在我們已成立專屬單位了,今後將能提供給相關產業跨領域的服務」。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