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銀光經濟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曾季隆/撰文)【以書會友】由約瑟夫.F.柯佛林(Joseph F. Coughlin, PhD)所著的「銀光經濟:55個案例,開拓銀髮產業新藍海」,顛覆過去對年長者的刻板印象,該書指出,「若要設計出讓銀髮族興奮與驚豔的產品,不能只照顧到生理因素。推出新產品前一定要先判斷,是否會牴觸顧客的心智模式,也就是他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們習慣的做事手法。如果產品未能引起共鳴,原因是設計與行銷方面並未考量到心智模式,那是產品的問題,不是消費者的問題。如果年長者不喜歡某種科技,不是因為他們腦筋不好,而是那是糟糕的科技。糟糕的科技本身不一定不管用,只不過1項科技必須讓包括年長者在內的所有年齡使用者都表示喜歡,才稱得上是『好』科技。」

想要打開這充滿遠景的市場,那麼最好的策略就是瞭解「老」消費者的心智模式;他們思維完全不同於過去的他們。當前,全世界的頭髮都在變白,到了203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達10億,每年消費15兆美元。台灣也早就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遠超過330萬,每年商機最少上看500億台幣。

未來已經來了,全球消費市場將以「阿公阿媽」為中心,銀光經濟持續穩定成長,這是企業的最大良機,也是墨守成規者的嚴重危機。然而,當前的高齡政策備受爭議,企業也不得其門而入。銀髮商機看得到摸不著,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由約瑟夫.F.柯佛林(Joseph F. Coughlin, PhD)所著的「銀光經濟:55個案例,開拓銀髮產業新藍海」,顛覆過去對年長者的刻板印象。

長久以來,公部門與企業描繪的老人充滿刻板印象,社會價值觀把老年視為「負擔」而非「禮物」,相關政策或商品設計往往側重於「解決問題」,而非鼓勵老人「享受生活」。

積極同理心與卓越設計,是開發銀髮市場的兩大法寶,該書指出,「有1種思考方法可以讓成功伸手可及:最重要的考量是銀髮產品必須讓消費者輕鬆完成工作。然而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你應該推出『便於操作』的產品,例如體積龐大的橡膠遙控器、3鈕手機、緊急呼救項鍊,以及各式各樣沒人想用的東西。可以輕鬆使用,不是指以『保護者』的姿態對待顧客,而是要使他們感到興奮,眼睛為之一亮。這種最極致的產品研發精神就是卓越設計。」

企業若想搶佔先機,最好的方法就是如作者所說,「企業能採取的最佳方式是研究先驅使用者。先驅使用者為了滿足自身不斷變化的需求,自行改造產品,或是以原始設計師從未想過的方式使用產品。先驅使用者更能引領企業走在銀光經濟的陌生領域,不但能告訴你今日的消費者真正想完成的工作,甚至還能一併指出未來」。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森入生活天地闊

(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

(曾季隆/撰文)【本報專欄】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懷著這樣的心情,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陳殿禮教授,不只策畫「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開幕儀式已於11月3日在新芳春茶行舉行,展出期間自10月21日開展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而且同一天更為他所主編的同名新書舉行發表會,彰顯他和團隊的信心與企圖心。他們的心,是期盼喚起國人「為了達成永續環境『淨零排放』之目標,首先,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做起,只要您願意就可以輕易做到的事」。

這本農委會林務局補助出版的書,展現了不同於一般書籍,它深深蘊含「國產.材好」與「永續設計」的理念,以及帶有濃厚藝術氣息的編輯內容,並將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和木藝設計思維皆呈現出來,尤其「總統用.生根桌」與「新北桌」,洋溢著本土味,更是滲入人心之中。

懂得看這本書的人,將可以感受到一般能見度不是很高的「木藝」,在這講求「永續發展」時代,是多麼重要而可貴。人的智慧知道怎樣「利用厚生」,但若沒有「設計」,便無法呈現智慧的樣貌!這本書適時的出版,它的後續發展值得大家的期待。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之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看人所未見,以及從承繼傳統再走出創新的路,皆緣於他異於一般學者的經歷,來自台東的他,係於1980年就讀「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其後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直接保送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家具設計組,再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肄業,並以同等學歷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設計組,且獲得教育學碩士,其後獲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博士。迄今在大學任教19年了。除了學歷紮實之外,在經歷上更有兩項是難能可貴的,不只是國內學者中少數曾有過職業訓練經歷的教授,而且曾任國際暨全國技能競賽「油漆裝璜」職類國際裁判暨全國裁判長(2002/08~2016)長達10餘年,歷經國際賽事實務工作。

沒有人,如何有天地?只有人,又如何存於天地?人,無論是生存、生活、生命,都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木作家」策展時,陳殿禮教授提出:「木蘊萬物材為美.作育英才國棟樑.家居美學木作家」的理念,他說:「『木』是光芒內斂的材料,也是從古到今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而『作家』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運用各種媒材的生活記錄者;『木作家』,則以不同角度、不同溫度創造1個屬於木創作的家」。

對「木」的深富感情,使陳教授視木工為木藝,不只提升了它的層次,而且設計思維更隨之不同,期待可以建構「木藝學」生態系。他曾宣示著說:「我想當生命的木工。」從小便與木工結緣,擅長家具與室內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文化商品設計、意象分析研究、設計美學等多方領域專長,始終致力於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裡,發展台灣未來木藝文化的新方向。

▲「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書中,他和團隊揭櫫了「螺旋創新理論」與「三七法則」的設計理念,凡關心木藝設計的人都應予重視。所謂「螺旋創新理論」,即設計創新經由「做、想、賣」之法則,來對應老子道德經中「陰、陽、和」之道。而「三七法則」,大異於過去「人定勝天」的思維!陳教授認為,「『設計』的三七:設計語言是『三分在地,七分國際』;『製造』的三七:製造方式是『手作三分,機械七分』;『行銷』的三七:行銷配比是『藝品三分,產品七分』」。

雖然,台灣土地有6成為森林所覆蓋,但是使用的木材卻99%需要進口,這在講求「淨零排放」的今天,無疑的是,必須從速改善不可!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在書中的序言指出,「林務局為振興國內人工林產業,致力打造台灣木材品牌,對於國產材應用在家具市場的推動上,初期是以多樣少量、高附加價值、精品家具為發展主力」。這是政策的走向,但仍然有待於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的改變。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許哲毓與創業保母

(曾季隆/撰文)

【專訪】當前的疫情嚴竣,使很多經營者必須面對創業以來未曾有的情況,最有作為的是,能夠在危機出現時,不只化危為安,而且還蓄積「彎道超車」的準備,對亞太商務中心許哲毓創辦人來說,便是抱著這樣的思維,共同成立「創業保母」團隊來協助新創業者,希望結合不同領域的顧問群,為企業的突破困境盡一份心力。

談到「將心比心」,許哲毓創辦人說:「在資訊領域工作了10年之後,我開始對開創自己的事業懷抱夢想,因為對房地產很有興趣的關係,因緣際會瞭解到商務中心的行業,我覺得很多台灣人都有創業夢,而這個行業又能夠接觸到很多創業者,交到很多創業的好朋友,所以就投入商務中心的經營」。

▲亞太商務中心許哲毓創辦人(中),持續與各領域優秀的商務人士建立長期有意義的合作關係(照片係亞太企管顧問公司提供)。

在許哲毓創業過程中,遭遇最大的困難就是這兩年的疫情挑戰,他指出,「客戶對空間的需求從大變小,租賃期間從長變短,附加價值從少變多,當很多同業不敢做太多行銷活動的時候,我們反而逆勢在網路行銷方面著墨更多,提高更多的曝光度。另外,也積極的與各領域的專家顧問來合作,組建創業顧問團隊,並發展『創業保母』品牌,來協助創業者」。

許哲毓所經營的「亞太商務中心」,具有下列3大特色:一、充滿文創感的空間設計;二、豐富的商務交流及人文氣息;三、提供創業輔導協助。這也讓它與絕大多數的同業區隔開來,並提供更具附加價值的服務。於是,大幅降低疫情對他們業務的影響,反而找到另一大片藍海市場。

▲亞太商務中心定期舉辦成功企業家交流活動,分享事業成功祕訣(照片係亞太企管顧問公司提供)。

放眼未來,許哲毓創辦人心有所感表示,「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了創業的模式,未來輕資產創業及遠距辦公將會是主流,創業者不再需要華而不實的辦公室,轉而需要更有彈性、更加機動且有多元協助的辦公空間解決方案,亞太商務中心10年來一直陪伴創業者走在創業的第一哩路上,堅信我們能提供的不僅是1個體面並兼具彈性的辦公空間,我們還能集結各領域的創業專家及顧問來提供創業輔導協助,自公司設立、法律諮詢、產品設計、政府補助、人力招募、網站建置、數位行銷、資訊委外等,所有創業過程中需要的支援與資源,我們都協助整合好了!而這些,都將會成為所有進駐在亞太商務中心的新創團隊成就事業的強力後盾。」

▲在亞太商務中心舉辦的「創業大哉問公益論壇」活動中,請來8種不同領域的專家,讓大家問個夠;圖第1排右3為許哲毓創辦人(照片係亞太企管顧問公司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