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律師為幫手 在ESG因應佔上風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本報專訪】在「淨零排放」趨勢的壓力下,法律已是產學政研所不容忽視的一環,也是一般律師難以跟上實務所需,以致無法滿足客戶,而政大法律研究所畢業,並深諳環保法令、勞動法令、政府採購及工程法律的元泱法律事務所李元棻主持律師,對此領域卻是成竹在胸、深獲中小企業的信任與肯定。

李元棻律師表示,「我過去曾經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和各地方縣市政府,處理過許多關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環境訴訟案件;水和土壤跟環境保護是非常直接相關的。對於許多公司來說,如果可以在發生污染之前,採取一些預防污染的措施,或是諮詢相關專業人士避免污染的發生,那麼不僅可以避免後續污染的情形,更可以為公司省下巨額的賠償或是整治相關費用。」止訟於先,是最好的策略!很多永續發展的事務,其實是可以防範事情的惡化。

▲李元棻律師(右2)具有很好的親和力(照片係元泱法律事務所提供)。

就ESG的社會責任方面,李元棻律師指出,「中小企業要在S部分因應是相當容易的,比如說,最簡單的就是建立友善的勞工職場環境,大家都知道勞基法其實是員工最低的法規範標準,所以公司在設置規範員工的制度時,可以朝向以優於勞基法的方向制定,例如,完整的性騷擾防治措施與處理規則,當職場發生性騷擾事件時,可以更即時且有效的處理騷擾事件,同時在公司內部加強員工教育訓練,建議性別友善且多元的友善職場環境,落實ESG中的S社會福利制度」。

其次,對於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如何善用法律顧問,李元棻律師認為,「法律顧問不僅讓公司與律師間培養信任感,更重要的是法律顧問可以擔任公司營運風險的把關者,上至對外的合約審閱,下至員工的勞工制度等,法律顧問都可以成為公司最好的守護者。舉例來說:對外,擔任法律顧問期間,在審閱公司對外的合約時,幫公司抓出藏在合約細節裡面的風險,公司因此省下可能後續產生之鉅額賠償以及相關費用;對內,則建立符合甚至優於勞基法的員工工作合約,並且定期舉行員工教育訓練,讓員工可以安心且放心為公司服務,同時避免員工可能的爭訟案件。」

▲李元棻律師(左4)不只學有專長,尤富環保法務經驗(照片係元泱法律事務所提供)。

ESG潮流是個無法迴避的趨勢,尤其金管會已於2023年發布公司治理措施,李元棻律師深有所感的說:「在落實『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政策後,上市櫃和興櫃公司若未依法履行公司治理措施,將面臨遭受金管會裁處罰鍰或違約金的法律風險,公司負責人亦可能面臨相關法律風險。而中小企業亦應加速瞭解相關法規與ESG急迫性,依企業特性和長處檢討企業營運策略,以建立明確的ESG願景目標」。


捐髮護海洋熱烈展開

(曾季隆/撰文)

【特稿】海洋資源,雖然許久以來視為公共財產,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在世界各國競相開發下,已經引發無數資源和海洋環境的破壞與衝突。台灣位在國際航運頻繁的地帶,船隻來來往往,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船舶擱淺或污染事件。統計海洋污染來源,就途徑而言,除來自海上船舶運輸或漏油等事故之外,還有來自陸上的污染,不肖業者偷倒廢油的新聞時有所聞,像是去年高雄市西子灣就發生無良船隻排放廢油,造成泳客泳上岸後全身沾滿難以清洗的油漬,也凸顯了海洋油污染教育的不足。

更讓人擔憂的是,近年以來,氣候異常、酸雨、森林枯絕、臭氧層破壞等現象層出不窮,造成整體環境急速惡化,即使台灣已積極響應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可是對民眾來說,仍像飄在雲端上的議題,無法親近、也無法落地。

▲貴賓在現場實際體驗,瞭解髮捲吸取污油的強力效果(照片係亞洲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提供)。

為了提倡以更友善的方式守護海洋,亞洲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攜手湯蕙禎立委及環保署、海保署、美髮品牌與絲襪業者、台灣美學學會、桃園市有機資源再生協會、海洋大學文創設計產業學士學位學程(系)、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等單位,以及中青代藝術家如湯劍台、吳佩縈等產官學界,響應2022世界環境清潔日,於9月起舉辦「捐髮護海洋.你我藝起來」活動,利用頭髮廢棄物,展示資源循環永續利用的保育思維,並藉藝術行動拉近民眾與海洋的距離。

自9月1日率先登場的是「2022世界環境清潔日~捐髮護海洋」,號召美髮業者、絲襪業者,徵集廢髮、NG絲襪,並於9月底舉辦「捐髮護海洋活動」,響應世界環境清潔日行動。

▲湯蕙禎立法委員(中)、環保署沈志修副署長(左5)、海保署宋欣真副署長(右5),及亞洲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夥伴,以「2022世界環境清潔日~捐髮護海洋.你我藝起來」為題,號召民眾與業者一同捐髮護海洋(照片係亞洲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提供)。

緊接的則是,於9月29日至10月10日舉辦的「變廢為寶-台北心中山藝術展」,以中山雙連街區「巷弄尋藝」為概念,邀請藝術家結合在地美髮品牌、獨立書店、金工業者、流行服飾、帽藝創作等業者創造出向海洋保育致敬的創作,並結合假日的導覽行程與地圖,將環境保護議題帶入生活,以行動告訴民眾,海洋保育人人可做、人人有責。

「2022世界環境清潔日~捐髮護海洋.你我藝起來」,在「亞洲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的全力發動下,已順利的展開,兩項很有意義的活動也分別進行,詳細情形預定如下:一、2022世界環境清潔日~捐髮護海洋活動,活動期間:2022/9/1-2022/9/30;參與方式:號召美髮業者、絲襪業者,徵集廢髮、NG絲襪,並於9月底舉辦捐髮護海洋活動,響應世界環境清潔日行動;二、「變廢為寶」心中山藝術展,活動期間:2022/9/29-2022/10/10;參與方式:結合心中山雙連街區美髮品牌業者、文創品牌、獨立書店等在地店家以及新銳藝術家,將募集的廢髮,變廢為寶,以藝術回應大海,透過對海洋環境的省思來守護我們賴以維生的海洋。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大大的鼓舞力量

(曾季隆/撰文)

【特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TAISE)為鼓勵各界善盡社會責任,邁向永續發展,尤其是透過節能措施、製程改善、能源替代、森林管理、碳捕捉與封存等方式,以及利用碳權抵換,以達成淨零(Net Zero)目標,積極推廣「淨零標章」,希望經由「承諾」與「達成」兩階段,號召各組織推動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目標。

4月18日,TAISE主辦的「淨零標章申請規範線上說明會」,更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計有150餘位各界專業人士報名參加(企業數約120餘家),標章審議委員會委員代表亦於活動中積極回應企業對於標章規範的提問,在說明會結束後,與會人士立即紛紛索取申請標章規範文件,足見各界重視的程度。

簡又新大使於說明會開場致詞時指出,台灣未來的淨零排放目標、路徑及策略各界都非常清楚,也有明確的目標,換句話說,全世界已經走向這1條路上,台灣當然也不能過落後。淨零目標講起來是非常容易,但實際上是非常的困難。許多國家形容,淨零工作有一點像當年人類要登入月球一樣的困難,相對的這個登月計畫,對台灣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所以在這個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一直思考,有什麼方式大家一起來,做30年的奮鬥還能夠永遠保持高亢的意志力跟心情繼續努力不斷,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需要共同學習,也需要互相鼓勵,希望結合各界一起帶動這個社會國家往前跑,於是催生了台灣的「淨零標章」,是個自願性倡議與制度化的標章,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替台灣非常認真、有意志力想解決這個問題的公司,提供共同努力的舞台,互相鼓勵也一起尋求解方,當解方成功,便能夠分享給後來共同努力的人。

▲簡又新大使曾赴金管會演講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主辦單位表示,減碳,不一定代表有碳權,目前的發展在聯合國這幾10年來推展之下,已有相關方法論出來,有相對的標準與規格,所以我們就設立1個非常清楚的目標給各申請機構,希望申請機構能夠非常清楚該怎麼做,再讓第3方來核認,是為了讓申請機構能夠有效、快速的朝目標前進,也時刻提醒我們怎麼做才是還是最好,這將會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這條路很長、時間也很長,需要30年時間,我們要跟台灣與全世界宣示大家的努力,並且朝向淨零的目標與方向前進。

當然,TAISE更希望這次參加淨零標章申請的公司,都是台灣的先行者,1個國家需要有走在前面的人,才能帶動全面社會,希望率先投入的組織能夠讓台灣看到、讓全世界看到,也能夠把分享彼此的意見、做法及經驗,因此在整個活動過程當中,這將會是1個整體的工作。

今後,TAISE會動員很多的社會力量來協助、來幫忙,讓大家的成績能夠在台灣所有表現,也讓世界能看得到,這是1個全面性改造運動的開始,看起來是個小小的標章,可是它卻可以帶動著社會的力量,相信參加的都是在台灣、也是全世界最領先、做最好的公司,TAISE對參與的企業期望非常高,社會的期望也很高,希望的整個淨零標章工作非常成功。

經濟部能源局前副局長暨標準檢驗局前副局長的審議委員會陳玲慧召集人表示,標章審議委員會的委員將會保持中立,協助TAISE來進行淨零標章的案件審查,TAISE已有規劃希望能夠在6月中旬時,將有1個公開頒證的活動,企業有興趣參加首發的標章申請的話,希望能夠盡量在5月中旬以前能夠投件,並一同參與首次領證的活動,希望貴公司是就簡大使特別提到那個領頭羊,申請規範在未來也會做滾動式的檢討及調整。

▲TAISE繼2008年創設「台灣企業永續獎」之後,再於日前推出「淨零標章」;圖係簡又新大使在「台灣企業永續獎」頒獎典禮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TAISE顧洋執行長表示,TAISE決定要推這個標章的時候,沒有特別考慮將來要不要轉移變成政府的標章,政府或民間推動可能有不同的意義存在,將來相信我們會是1個很良好的配合,我們也一直存在著跟政府維持1個良好的政策目標。目前明定接受的碳權包括我國環保署的抵換專案、綠電憑證,以及國外的自願碳標準(VCS)或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申請淨零標章的認定上會有一些彈性,目前我國的溫管法或者是未來氣候法也是會提1個原則性的考量,但是我們相信再審查的時候,會有比較不同的一些狀況,所以我們先掌握這個原則,當有個案在申請時有困難,我們所有的審議委員也會考量。

他也指出,TAISE在未來一定會持續的提供淨零的資訊,就像今後我們跟各位說明一樣,在官網不斷提供相關資訊;TAISE不會直接提供課程給各位來申請這個標章,TAISE係主辦單位,亦有標章的所有權,不會開設落實與行動的教育課程,希望將來參與淨零標章的廠商、業界能夠加入我們的聯盟,變成1個產業為主的主導的1個群體,若有淨零課程的需求,建議可洽詢台灣淨零排放協會。

環保署環管處前處長袁紹英委員指出,目前溫管法修法的內容,是用直接跟間接排放源進行定義,在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裡,對範疇3也沒有特別太多的論述,希望未來在審查的時候我們採取是比較開放及具彈性,並會依未來立法及修法加以滾動式修正。

最後,TAISE強調,透過「承諾」與「行動」這兩個階段的我們,將一起邁向淨零的目標,希望能夠協助不管是企業或者是其他各機構,能夠在整個行程當中有一些協助,也希望能夠協助我們國家達成日前所公布的策略的路徑圖,這便是TAISE推動這個淨零標章非常重要的的核心目的,歡迎各界共同響應,詳情請洽02-2769-8968#515、514。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精英中的精英

(曾季隆/撰文)

【典範人物專訪】多年來,在國內外為推動台灣淨零排放而努力的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無論從那個角度看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雖已75歲了,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何況去年10月獲得國內26家企業與單位(中鋼公司、台積公司、信義房屋、玉山金控、台泥公司、中華電信、日月光投控、亞泥公司、新光金控、中鼎集團、台新金控、鴻海精密等)推選為新近成立的「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也當仁不讓挑起帶領的重責大任。

即使對數10年來台灣環保工作參與極富經驗,且在國際間也為台灣在永續發展事務爭得能見度的簡又新理事長來說,這個擔子一樣的不輕,相信他帶著審慎以對的心態,將這份付託視為福慧雙修的任務,也必須喚起國人共同努力達成。

▲簡又新董事長在「2021永續生活實驗室獎」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固然,發起成立「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的企業和單位,總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4成,可是面對「淨零排放」的目標,仍然是項艱巨的挑戰!據聯合國表示,未來10年將會是能源與碳中和轉型的關鍵,也意味著減少石油燃料的使用、電動車發展、使用再生能源等將會是不可或缺的發展面向。以該會27個成員的排放量合計約占我國排放近20%,在這關鍵時刻成立,顯示他們邁向淨零排放決心,並具相當代表性。

成立之後,將依循該會組織架構建立6大委員會:「國際合作委員會」推動政策技術國際交流、「技術服務委員會」執行技術資訊與輔導、「政策法規委員會」協助專業團體政策交流、「永續金融委員會」啟動金融之資訊與促成、「淨零教育委員會」經營「台灣淨零研訓中心」推行知識研發與傳授、「會員出版委員會」號召擴增參與淨零承諾組織,期許成為全民淨零排放有關知識與技術之交流與教育的平台,協助企業與其他組織及國民達成淨零排放與台灣碳中和目標,推動淨零排放知識、技術、綠色金融及碳權資源有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結合眾人之力邁向淨零排放願景。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王彬墀副執行長一行,至台灣證券交易所拜會許璋瑤董事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回首35年來,簡又新博士說:「台灣的環保工作真是蓽路藍縷,危機暗藏。早在民國76年環保署剛成立時,台灣正處於『環保烽火』年代,『垃圾戰爭』頻傳,許多大型環保抗爭及『自力救濟』案件層出不窮,屢屢造成政府與民間關係緊張,社會動盪不安。上任前夕,蔣故總統在總統府召見時,語氣中充滿對台灣環境惡化的憂心與期待,如今記憶猶新。有幸,在環保署成立初期,凝聚了一批年輕、高學歷、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環保尖兵。從組織建立、政策擬定、法規制定、環保工程建設、教育宣導到稽察取締,一路過關斬將,無畏當時內外交迫的困難與挑戰,以迅速且與國際同步的理念和做法,積極克服各種棘手的問題,扭轉了台灣環境急速惡化的趨勢與宿命。」

如今,簡又新博士身兼兩個重要NGO的董事長,仍和當年一樣帶著一群年輕朋友衝鋒陷陣,所不同的是,再不是應付抗爭,也再不是做著簡單的環保教育工作,而是要更深化探討如何使每個人都變成永續發展的1份子,這是多麼不容易啊!可是感於時代在進步,人又如何能夠固步自封呢?未來,任何企業都要帶頭致力於發展環境保護、經濟成長及社會公平3大策略,並達成相對目標,以真正落實永續發展。

以跨領域的半生經歷,簡又新悠遊於早年的環保、近年的永續發展,以及外交關係,曾是第1任環保署署長,並擔任過外交部長和駐英代表的他,現在更是身兼無任所大使和重要的兩個NGO的董事長職位,每年樂在相關活動之中,世人也看到他不斷的精進與發展,似乎是歲月沒催他老化。

▲2021永續生活實驗室獎頒發後,與會貴賓暨全體學員合影;圖第1排中為簡又新大使(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簡又新指出,聯合國在訂定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時,雖強調企業參與的重要性,但同時更要求社會其他利害關係人擔負起應盡之責任與義務。永續發展單靠一己之力是無法達成的,須志同道合的夥伴方能促成永續發展邁向坦途。尤其當前台灣在外交的處境艱難,在國際折衝深受其苦的簡又新博士,卻運用地球永續發展目標,不只為國家建立很好關係,而且也贏得國際友人的敬重。

積35年來的努力,簡又新博士不卑不亢,總是以學識和以理服人,也構築他為台灣在國際打拼的不二法門。當前,更是不辭勞心勞力,和國人一起迎向2030、2050年的挑戰與機會。他曾說:「人之所以可貴,是能為自己安排1種生活的方式,界定1種生命的意義,而為自己選擇1條路,有機會去創造前程。」實為年輕人的最佳典範!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