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台灣能源開發策略

(台北內科週報第579期/2023年5月22日-2023年5月28日)

(黃文義/撰文)【專論】全球大型石油公司,最賺錢的部門多是上游的探勘與生產(Exploration & Production;E&P),公司的資產主要以可開採的驗明儲藏量來計算,而台灣能源絕大部分仰賴進口,如何活化能源開發,殊為重要!

根據世界能源組織預估,在2050年之前,全球能源以石油、天然氣、煤及核能為主,同時,再生能源將快速成長,係以太陽能、風力、水利及生質能為主,地熱佔不到1%,以日本為例,其地熱資源蘊藏量世界排名第3,目前發電容量約700MW,約為總發電量的0.3%,日本陸上有100多座火山,台灣只有1座,也沒有如土耳其一樣地熱蘊藏豐富的地塹,卻喊出40GW地熱潛能,此將誤導能源政策!政府E&P的預算,勢必無法發揮其最大的能源開發動力。

▲年輕的黃文義博士與當年DEC LSI 11 組裝的室內資料處理的電腦(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當前,綠色再生能源為必走之路,地熱發電雖也是綠色再生能源,但台灣自1964年由中油與礦業研究所(現今工研院的綠能所)開始探勘,到1987年中油放棄地熱,由原本是只有國家才可開發的礦,下放變為溫泉和水權法管轄,至今並沒有很好的成果。記得1970年代、地熱是學校與公營事業爭取政府預算的工具,沒想到現在也如法炮製,由NEP(能源國家型計畫)、NEP II,到最近的地調所地熱標案,始終都是1970年代的作法。尤其令人擔心的是,「只要深一點到處有地熱」目前是國外地熱公司募資的口號,卻有可能變為我們能源開發的政策。

既然,探勘與生產(E&P)是最賺錢的部門,而且任何事業莫不是有競爭、才能進步。如果,國內仍然只有1家公司獨佔E&P,政府未來沒有扶持民間的資金投入,則企求解決能源開發如此迫切的問題,將會貽誤時機,並造成莫大的「骨牌效應」。

▲全球E&P產業市場規模跟半導體及生技製藥同一規模,台灣除了中油之外幾乎無E&P產業(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再進一步言之,全球E&P市場規模超過半導體產業,實在不能只有1家國營的公司,更何況探勘如看醫生,需有第2意見,A公司認為沒有機會的礦區,有許多B公司使用不同思維而成功的案例。台灣應該有民營的E&P公司,創造資源開發最上游的利潤,不必由中下游的煉製和銷售來做主要的營收,也較容易達到穩定物價的目標。

總之,若政府能夠扶持民間的E&P公司,利用不同的思維進行探明與驗明資源儲集層,之後,再成立特殊目的公司,對該儲集層募資以進行開發,尤其是海內外的石油天然氣,甚至煤炭,配合台灣特有的礦化碳封存的地質條件,進行綠化,才能穩定能源供應與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本文作者係地球物理探勘博士,為電磁波探勘專家,參與過全球30個以上地熱開發案)


TAISE邀名家一起 探討綠色金融3.0

(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ESG促進平台】隨著金管會頒布綠色金融3.0方案,國內企業的永續報告書標準逐步提升,及國際標準逐漸進步之情況下,世界各國金融機構與ESG金融服務亦不斷提升品質與可靠度,值得相關產業業界夥伴與金融領域之產學人士積極關注。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於4月13日適時舉辦ESG趨勢論壇,並以「綠色金融3.0:企業永續報告書與國際ESG金融服務」為題,邀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謝依紋科長、CSRone永續智庫陳厚儒副總經理、永豐證券投資顧問公司李學詩總經理,共同探討綠色金融3.0與國際趨勢,逾600人次出席。

當天,TCCS周麗芳秘書長擔任主持人與引言人,她表示,因國內政府正致力推動2050淨零碳排,最重要的就是產業界籌措相關資金,並投注資源,而資金來源其中管道之1就是建構綠色金融3.0做為資金挹注的平台,在資助的平台與過程中,瞭解哪些是值得投資的綠色永續企業和熟稔企業永續報告書脈絡,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資訊可供投資人瞭解企業整體運作,因此這次活動邀請的演講嘉賓,都是可以為大家指引方向,並指導永續報告書呈現方式,也可以讓各位瞭解到國際規範的趨勢。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蒞臨致詞時表示,這次的主題相當熱門,再加上未來的變化非常快速,特別是去年政府公告了2050台灣淨零路徑與策略,今年2月氣候變遷因應法也公布施行,除了龐大經費投入之外,也會產出成長的GDP與金融服務需求大幅提升,因此各界對這些議題相當關心,故TAISE特別邀請長期致力於永續議題,且表現成績相當優秀的講師分享。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中)、TCCS周麗芳秘書長(右1)與永豐證券投資顧問公司李學詩總經理(右2)、CSRone 永續智庫陳厚儒副總經理(左1)、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謝依紋科長(左2)3位論壇主講人合影。

簡又新董事長提及,謝依紋科長從金管會開始,在推動綠色金融1.0至今不遺餘力,相信會很清楚向大家說明政府最新政策及方向,並有指標性的功用;CSRone是台灣最大蒐集永續報告書的智庫平台,每年均有非常傑出的報告和論壇,陳厚儒副總定能為各位針對報告書進行精闢的分析;永豐證券投顧在台灣投顧是先驅,除了在公司評鑑方面表現優異,也在TAISE辦理的兩屆永續金融論壇的頒獎典禮均獲得佳績,李總經理定能詳細說明2023永續投資現況與趨勢。

隨後,謝科長針對國內綠色金融政策與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進行簡報,因政府頒布了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故各界也在積極建構永續金融生態圈,如推動綠色金融、公佈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等策略。

謝科長指出,綠色金融基本精神為引導資金妥切地運用,並鼓勵企業把資金用在對永續發展有益處的投資上,也提到近年國際發展趨勢有政府與產業合作推動淨零工作,並加速綠色金融發展及引導資金投入符合永續發展的項目,避免漂綠或漂永續等,金管會發現這些國際發展都是我國綠色金融能精進的方向,故開始推動綠色金融3.0,演說中,也介紹上市櫃永續發展路徑圖及行動方案,希望能藉由此次介紹讓在座聽眾對政策有更多的了解。

陳副總經理除了解析金融業永續資訊的揭露之外,並提到CSRone研究了逾700本的永續報告書,投入長達半年的研究時間與數10位研究人員心力,也介紹金融業永續報告書近年來的趨勢,如企業是否有設立永續委員會、ESG績效是否有與薪酬結合、TCFD & SASB揭露情況、重大永續議題及金融業溫室氣體盤查等進行詳細的分析,供各界特別是金融業參考與瞭解國際的脈動。

李學詩總經理則針對2023永續投資現況與趨勢解說,分享永續揭露與永續評鑑現況、國內外永續基金現況,及永續金融發展3個主軸,也提及ESG國際揭露準則漸趨整合、目前上市櫃公司永續報告書揭露趨勢還有有關全球永續基金趨勢在2021 Q4全球永續基金資產達到高峰,並解說亞洲及歐洲投資的規模。


跨域合作 交通產業加速推動ESG

(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產學研連線】交通運輸產業公私部門,在我國淨零碳排路徑架構下,以及企業轉型ESG永續治理的關鍵時刻,如何藉由推動ESG轉型與國際接軌,以提升競爭力,並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至為重要!

中華顧問工程司作為交通部所屬公益法人,為期深根技術與厚實產業,秉持永續化、數位化、國際化的總體方針,特別邀請商研院(CDRI)合作,並由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運輸研究中心協辦,透過舉辦1系列交通運輸產業ESG推動議題座談會,以掌握我國交通運輸產業ESG現況發展與推動議題,期能成為我國交通運輸產業ESG推廣與人才培育的參考與借鏡。

該系列座談會的第1場次為航空與海運業ESG推動議題,於4月25日上午假陽明交通大學舉辦,由前考試委員、陽明交通大學馮正民榮譽教授,與中華顧問工程司葉文健副執行長共同主持,並由商研院李洋寧副研究員依交通運輸產業ESG國際趨勢、案例與評比方式進行簡短分享。

當天與談人涵蓋航空與海運等相關主管機關、場域營運商、運輸業者及學者專家,包括交通部民航局方志文副局長、交通部航港局陳賓權副局長、桃園國際機場公司企業發展處羅文惠副處長、台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宋益進副總經理、中華航空公司企業發展室經營發展部鍾人傑經理、長榮航空公司企業安全管理室劉嘉文經理、陽明海運公司鄭正雄技術長、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鍾易詩教授與黃明居教授等產政學研代表齊聚交流。

▲第1場「交通運輸產業ESG推動議題」座談會,係由陽明交通大學馮正民榮譽教授(左)、中華顧問工程司葉文健副執行長(右)共同主持(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葉文健副執行長表示,伴隨全球ESG永續意識的崛起,ESG成為企業相當重要的績效指標,但交通運輸產業ESG推動議題卻鮮少被拿出來討論,亦缺乏公私部門ESG交流平台之搭建,因此,中華顧問工程司作為交通部所屬公益法人,借助商研院於產業永續發展與落實推廣的量能,期以座談會形式搭建對話與交流平台,合力促成公私部門協力推動ESG。

與會者亦表示,公私部門藉由ESG推動議題進行對話與交流是好的開始,國際社會對淨零碳排、ESG等相關規範只會愈來愈多,很多業者卻不知如何著手,亦攸關業者生存與產業競爭力;倘若能構築公私部門間ESG協力平台,不僅領頭業者能分享推動經驗,需要政府協助的問題亦可藉此反應,並作為產業意見蒐集、公私部門交流與資訊彙整、經驗學習與推廣、人才培育的交流管道,日後甚至能向國際輸出我國交通運輸產業ESG推動經驗,提升我國交通運輸產業國際競爭力與能見度。

此次座談會舉辦除邀請航空與海運業外,商研院後續將辦理第2、3場次交通運輸產業ESG推動議題座談會,針對鐵道、公路與物流等主題,邀請相關主管機關、場域營運者、運輸業者與學者專家參與座談,以促成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加速推動交通運輸產業ESG。


永續發展路上 愛與良心是關鍵

(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逐夢築夢】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愛與良心是最具關鍵性,最近榮獲美國總統頒給「總統終身成就獎」,與聯合國社經理事會認可的非政府組織COJEP International頒給「正義與自由獎」的太極門掌門人、世界之愛和平總會會長洪道子博士,在4月5日於台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舉辦的「用愛與良心改變世界」座談會致詞指出,「在挑戰與考驗接二連三襲來的時刻,良心的價值更為明確,不被外在所囿,回歸本源,愛、和平與良心才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關鍵要素。《世界人權宣言》宣告:所有人都被賦予了良心,人人享有良心的權利。良心是指南針,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夠找出解決方案。以清明冷靜的心遵循良心的指引,我們將能夠看穿物質現象的迷惑,瞭解其背後的真相。」

當天,響應第4屆聯合國國際良心日所舉辦的這場座談會中,與會的多位專家學者莫不表示,良心的價值體現在科技、醫療、教育、媒體、環境等各個面向,要具體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愛、和平與良心,才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關鍵要素。

▲響應第4屆聯合國國際良心日,盛大舉行「用愛與良心改變世界座談會」,會後大合照(照片係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提供)。

中興大學盧明俊特聘教授表示,永續發展的內涵是保護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3者之間的平衡。據統計,全球有7.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天收入僅1.95美元(約合新台幣60元),17億人口缺乏基本的醫療與保健服務。他認為,要改善人們的生活,必須要以愛為基礎,而良心更是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另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指出,如果全球人類再不採取有效行動,到2050年每年將有超過25萬人因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而死亡。而永續發展需要每個人積極參與,人人從自身的小事情做起,例如:施行減碳、減慾生活,用愛與良心為基礎,相信定能達到目標。

台北商業大學企管系主任葉清江教授表示,科技來自人性,但人性是善?是惡?新科技可能變成威權政府控制社會的工具,但也能打造出友善的環境,因此,賦予道德責任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價值,是企業人應關注的課題;科技倫理已成當代關注議題與國際重視焦點。而「良心」一直是中國道德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1,企業主手中握有改變未來的力量,只有將自己的「良心」傾注給國家與社會,才會對人類的科技文明抱有更大的信心。他希望大家抱著「科技始終來自於良心」,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多位專家學者指出,良心的價值體現在科技、醫療、教育、媒體、環境等各個面向(照片係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提供)。

義達永續公司余金龍董事長表示,循環經濟是資源永續,也是淨零碳排不可或缺的推手,有3個領域:1是FPC技術,以農業廢棄物取代或減量塑膠,大幅降低空氣汙染、潔淨河川及海洋;2是R-ONE技術,將廢塑膠轉換成乾淨柴油,不產生戴奧辛,比焚化爐減少70倍碳排放,全球唯一讓柴油引擎不冒黑煙;第3是UWin技術,是全球唯一無毒無害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與環保煉金技術,不傷害環境與勞工。他更指出,良心、利他、給予是環境永續的核心,像太極門在蒙受不實的冤枉指控和長期的司法迫害下,將負面情緒與心靈垃圾回收、且轉化成愛與歡樂的正能量,推動良心時代運動,提倡愛與和平,是更高端、更有價值、永續、利益眾生的循環經濟。

中華天德聖教總會暨中華人間醫療協會王明理事長指出,醫療如呼吸,醫生的工作是搶救生命。談到醫療環境,他舉例,孟母三遷不只是媽媽的智慧,也是環境的影響,現今學生一開始都抱著救人救世的胸懷來投入醫療學習,然而畢業之後卻都不見了,他表示這是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他認為醫療也需良心來捍衛。

▲焦點儀式,貴賓把目標貼到位置上,象徵以良心為本,讓17個目標可以發光發熱(照片係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提供)。

美國德州阿靈頓分校校友會理事長、金鐘領帶公司林青龍董事長表示,良心是一門社會學,良心教育要一步一腳印來推動。教養小孩,他認為禮貌、愛心最重要,注重身教和言教,尤其是良心教育,也著重灑掃應對進退,因為這是教育的價值,孩子會因此受到別人的信任,他不特別要求成績,孩子反而都是模範生。另外,林青龍也透過教育創造希望,例如:舉辦活動幫助特教學校的學生,讓他們可以參與,舉辦youtube雙語教育比賽,給青少年帶來希望,也辦接風餐廳為更生青少年接風,以免他們再次誤入歧途。

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張慶仁副教授以5個面向談媒體的專業倫理與良知,包括追求真理、濟弱扶傾、實踐正義、維繫社會和諧及回饋社會的良知。他表示,良知是不分國界,也沒有人與事的差別,必須先知道對錯、是非、善惡,媒體人要反映客觀的事實,撇開個人意見與主觀情感,面對衝突性事件要不懼強權,也不迎合主流與低視弱小,公平查訪,兼顧各方立場,多報導光明面,報憂也要報喜,珍視新聞工作者所擁有的特權,創造大家的幸福。


台灣寄絲藻 具碳中和應用潛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碳排為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海洋大學具有豐厚的海洋海事科學研究量能、永續產業推動經驗,在節能儲能、碳捕捉與封存、碳中和、新能源科技等皆有豐厚成果,而去年畢業的葉翰揚博士,目前於海大養殖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持續碳中和相關研究。

台灣海洋大學指出,該校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專精藻類研究,指導博士班學生葉翰揚探討台灣寄絲藻的親緣演化與分類,研究過程發現,它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生長快速、可純化培養及能夠定量分析之特性,適合作為試驗模式物種,也發現藻體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與具調控光合色素蛋白之潛力;此項研究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並獲得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為該比賽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博士組唯一獲獎的研究。

▲李孟洲教授(右)指導葉翰揚博士生研究:台灣寄絲藻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李孟洲教授表示,要從天然海域篩選具養殖與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海藻,過程非常不容易。台灣寄絲藻(Colaconema formosanum)的發現,來自於顯微鏡視野下,附生在蘇式海木耳(Sarcodia suae)藻體上的紅色絲狀藻體。由於當時國內寄生性絲狀紅藻的物種紀錄與報告鮮少,為了釐清絲狀藻體的科學分類,從藻體形態、生活史以及分子親緣演化方法著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絲狀藻體是世界新種,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寄絲藻物種,透過學術期刊的發表,將其命名為台灣寄絲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透過不斷優化養殖與藻體定量分析技術,最終成功的以台灣寄絲藻釐清多種環境因子及化學因子對於藻體生長生理的影響,證實它是良好的試驗模式物種。

▲對台灣寄絲藻的研究;左為李孟洲教授、右為葉翰揚博士(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葉翰揚博士補充說,台灣寄絲藻富含的藻膽色素除了能用在生醫工程領域,也可當作水生動物的免疫添加劑,應用潛力高。在培養台灣寄絲藻時,無機碳源的添加與藻體生長及藻紅色素佔藻膽蛋白之比率呈正相關,這不僅有益於藻類的規模化量產與藻膽色素生產,也有助於釐清藻類在高濃度無機碳鹽下的調適方式,及在碳中和領域的應用潛力。


台電與中研院攜手 去碳燃氫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產學研連線】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台電公司繼2022年與西門子、三菱等國際大廠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既有發電機組結合新能源應用的燃氣混氫、燃煤混氨發電示範後,於2月1日再與中研院簽署「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將在「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減碳綠能領域密切合作,期能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進程。

台電曾文生代理董事長表示,台灣用電密度高,因應電網與再生能源未來發展,仍需部分發電機組協助調節電網,因而怎樣走向用氫當作燃料,讓發電機繼續維持電網穩定,同時減少排碳,變成台電非常大的需求,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搭配興達電廠燃氣機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去年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具體建議「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科技推動策略重中之重,這次與台電首要合作項目即為去碳燃氫發電應用,希望藉由研發端連結應用端,加速技術落地實踐,幫助我國儘速提升零碳電力占比。

▲台電公司與中研院簽署減碳綠能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合作關係;左3為中研院廖俊智院長(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為推動氫能發電,台電指出,2022年台電引進我國第1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成功混燒10%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而中研院去碳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希望透過簽署MOU強強聯手,共同朝2050電力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此次簽署的MOU合作內容,包含以「去碳燃氫」發電技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共同開發混氫、全氫發電應用,初期採技術示範,將與台電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另雙方也將針對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進展及研究成果進行交流。

去碳燃氫是提供無碳氫氣來源用於氫能發電的上游技術,台電進一步說明,經中研院研發,利用天然氣裂解可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其中,氫氣可做為發電與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產原物料,且產氫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讓該技術除可提供穩定多元電力,更可發揮減碳效益。


節能E管家 輕鬆達到省荷包

(台北內科週報第561期/2023年1月5日-2023年1月11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為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善用數據節電,你我都能成為環保尖兵!如何實現目標?多年來,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深耕於能源數據蒐集與分析,建立「交換式能源數據治理平台」,研發「節能E管家」服務,導入各公私立部門,其中,家戶住宅整體節電率最高可達9%,成為社區節電的好幫手。

根據資策會團隊研究顯示,家戶用電每次開燈會比正常使用多增加40%的用電量,與其開開關關,不如掌握用電數據才是節能減碳的關鍵手段。緣此,資策會數轉院運用科技賦能,聚焦「智慧能源」之高附加價值轉型技術,研發出「主動式節能服務」,以電表數據為基礎,進行用電分析,所衍生包括日常用電追蹤、家庭能源記事本及管理用電工具等3項服務。其目的是,希望透過簡單的APP介面,協助用戶了解日常用電情況,並引導用戶改變用電行為,從社區做起,共同落實節能減碳。

▲節能E管家可以從APP看到每月家庭電器的用電流向(照片係資訊工業策進會提供)。

其中,頗受社區消費者好評、並助攻新北市政府獲得行政院第5屆政府服務獎-數位創新加值的「節能E管家」系統,其技術支援的幕後功臣就是資策會數轉院的研發團隊,目前已協助新北市政府導入141個社區進行實證。

資策會數轉院洪永杰副主任表示,研發團隊早在3年前,即蒐集台電智慧電表所量測到的功率及總瓩小時等資訊,運用非侵入式電力解析技術,用以辨識家庭主要電器(如冷氣、冰箱、洗衣機、電視等)各時段開啟、關閉狀況及耗電情形。值得一提的是,此一技術曾獲得2020年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獎」,已協助包括新北市政府、台電、信義房屋等公私部門導入,深獲好評。

資策會數轉院希望從家戶用電習慣著手,進而建立建築節能生態系服務,包括揭露既有建築的能源效率、建築開發新案導入節能E管家系統、對物業管理業者提供能源管理服務、提醒既有設備汰換保修等,自詡成為社區節能規劃師,協助建築綠能產業邁向低碳轉型,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盡一份心。


台達與恩智浦 合作發展電動車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本報產學研連線】淨零碳排熱潮帶動下,全球車廠無不加速於電動車產品的發展,台達張訓海營運長表示,展望未來趨勢,2025年電動車銷售台數預計超過2千萬輛,2030年甚至會超過4千萬輛,顯見未來電動車的需求量會呈跳躍式的大幅成長。當外界關注電動車市場的豐碩成長時,佈局電動車領域已經15年的台達,早在2018年就加入國際電動車倡議EV100,成為全球第1家電動車能源基礎設施廠商會員。

台達電子12月13日宣布與車用半導體廠商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共同簽立長期策略合作備忘錄,此次策略合作的核心精神是透過雙方的夥伴關係,持續加深汽車領域應用創新,透過設立聯合實驗室,加速產品開發及驗證時間、降低開發成本,並強化產品精度控制,加快提升車載充電器(OBCM)、高壓直流電轉換器(DC/DC Converter)、馬達驅動器(Traction Inverter)等產品效率、功率密度及系統整合能力,讓雙方在電動車相關領域具備更高的競爭力。

▲恩智浦半導體全球銷售執行副總裁Mr. Ron Martino(左)及台達電動車方案事業群唐修平總經理(右)代表雙方公司簽立合作備忘錄(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恩智浦半導體Ron Martino執行副總裁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台達合作,繼續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電氣化的發展。轉型需要產業尖端人才通力合作,以及豐富多樣的電氣化產品組合,恩智浦的技術可應用於最先進的處理器、微控制器、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BMS)和電動車電源管理及驅動系統等,將與台達共同為下一代電動車提供端對端解決方案。

隨著電動化浪潮,各大車廠紛紛推出全新電動車款,全球電動車市場正以每1~2年增加500萬台的規模成長,台達電動車方案事業群唐修平總經理表示,電動車市場的快速成長已無庸置疑,其中做為關鍵材料的半導體,對於台達這樣的整車動力系統與關鍵零組件供應商至關重要。另外,車廠驗證的高嚴苛條件與低取代性,與消費性電子市場的屬性大相逕庭,因此台達提前佈局,與各大IDM廠(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垂直整合製造商)進行長期性的策略合作,提前針對車廠的未來需求進行產能設置及規劃,同時也利用恩智浦S32平台與之協作,共同聚焦於下一代電子零件/架構的開發方向。

▲恩智浦半導體全球銷售執行副總Mr. Ron Martino(左3)、資深副總裁暨大中華區主席李廷偉博士(左2)、台灣區業務臧益群總經理(左1)與台達電子張訓海營運長(右2)、電動車方案事業群唐修平總經理(右三)、電動車方案事業群薛利副總經理(右1)於簽訂合作備忘錄後合影(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目前台達開發中的專案,多款搭載恩智浦開發的MCU與Driver IC等材料。在台達的電動車方案主要產品如車載充電器、高壓直流電轉換器、電力電子集成(Combo)、馬達驅動器以及整合其他部件如結合驅動馬達、馬達驅動器、減速器的e-Axle,甚或結合車載充電器、高壓直流電轉換器等的電力電子集成,提供給客戶所謂的X-in-One的小尺寸、高效率及高功率密度的多合一的電動車集成系統解決方案。這次透過簽訂MOU與聯合實驗室的設立,不僅讓彼此交流和技術分享更為緊密,同時具體實踐台達品牌價值中「Together」的精神。未來也會繼續與合適供應商或者是同異業的廠商進行策略合作,互相借重彼此的專業知識、創新技術以及對安全、和品質的高度關注,提升台達在產品開發及設計上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共同擴大在車廠的市場佔有率,實踐台達逐步從「Delta Inside」,發展至「Powered by Delta」與「Driven by Delta」的願景。


工研院打造智財銀行 光寶加入

(台北內科週報第554期/2022年11月17日-2022年11月23日)

【本報訊】2021年法人與學界科技專案,促成專利授權企業應用高達4,792件,進一步帶動企業投資545億元等成果,皆展現經濟部全方位智權經營策略與提升我國智慧財產權價值的卓越成效。

過去,工研院與光寶科技在光儲存產品、生醫與材料化學技術等領域,已合作多年,近期雙方更進一步,就智慧財產權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與專利採購,以及產業情資、專利契作、智慧財產營運等方面緊密合作;同時,光寶科技亦在電光領域與工研院進行深度研發,完備其於LED技術領域之上中下游產業鏈的專利布局,更將積極參與經濟部支持的「智財銀行」(IP Bank),展現其智權實力。

為強化我國關鍵專利國際布局,經濟部持續推動台灣產業技術研發與創新,運用科技專案,整合法人研究機構、產業界與學術界能量,研發前瞻且具市場應用潛力之技術,打造企業海外進軍的智權防護網,並進一步協助國內新興產業發展與產業升級轉型。

▲工研院攜手產學研,共組「創智智權」公司,以智財銀行(IP Bank)打造國內產業的大專利池(Patent Pool);圖由左至右,創智智權資深顧問徐慧蘭、王鵬瑜董事長、林美惠總經理、智財交易事業群劉彥顯副總經理、智財服務事業群彭彥婷副總經理(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工研院王鵬瑜法務長表示,智慧財產權一直是產業的競爭關鍵,經濟部積極運用科技專案與法人研發機構,深耕跨領域前瞻技術,擴大全球專利布局,提升我國專利智權能量,更支持工研院打造豐富的專利銀行(IP Bank),建立國內產業的專利資源庫,成為國內廠商深化國際競爭力的最佳支援團隊,工研院近年來已有許多與台灣廠商合作的成功經驗,這次工研院與光寶科技深化智權領域的合作,展現出工研院為光寶科技列名國際卓越企業的重要夥伴,未來雙方將持續攜手,強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促成此次雙方簽署智權戰略夥伴協議的光寶科技邱素梅法務長,具有豐富的國際智權管理及訴訟經驗,本身也是「智財銀行」(IP Bank)的諮詢專家,於業界聲譽卓著。

對於和工研院智權合作的考量,邱素梅法務長表示,工研院是國際級的研發機構,連續5年6度獲得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其專利硬實力列名世界一流水準,而其專利分析系統亦多次實證有效協助廠商完善國際布局。與工研院在新技術開發與智慧財產權上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更是光寶科技宋明峰董事長與邱森彬總經理在企業長期發展計劃下的一環,冀以強化光寶科技在國際產業地位上的競爭力。這次的專利合作,將特別充實光寶科技的專利庫,並以工研院的優秀研發及智權人力做為企業智權法務部門的重要夥伴;此為強強合作,相得益彰。

工研院至今,已累積獲得全球專利超過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佔98%以上,維持高創新發明的水準。近來更與產、學、研合作,共組「智財銀行」(IP Bank),建置包括5G、電動車和淨零碳排相關專利池(Patent Pool),打造國內產業的專利資源庫,並結合國內智權專家和AI分析系統,成為廠商完善國際專利布局的最佳夥伴。


台達在COP27 分享珊瑚復育

(台北內科週報第554期/2022年11月17日-2022年11月23日)

【本報訊】長期關注氣候變遷,台達積極參與於埃及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7),並舉辦「周邊會議(Side Event)」與「行動倡議區座談(Action Hub)」兩場重點活動於同天登場,其中Action Hub是台達基金會首度申請舉辦,也是台灣團體唯一的1家通過資格審核,此次提出呼應主辦國埃及積極推動的珊瑚復育議題,進而探討以科學方法觀測及復育珊瑚、耐熱珊瑚基因研究、藍碳生態系統等專業議題,及和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the partnership for observation of global ocean, POGO)、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EJF)等專家攜手,獲得現場國際意見領袖熱烈迴響。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執行長表示,「台達自50周年起正式投入珊瑚復育計畫,今年底已提前達到種植千株珊瑚的目標,接下來3年,將持續與海生館、海科館及保育團體共同合作,以3年10000株的目標努力,除了支持耐熱珊瑚的基礎研究,並確保基因多樣性,也持續投入台達的LED燈、自動化等技術設備,希望能與時間賽跑,讓台灣周遭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在面對更加頻繁的海洋熱浪時,不至於一夕崩解,並能在淨零達標後逐步復原。」

▲台達基金會張楊乾執行長,於COP27 Action Hub分享台達珊瑚復育計畫(照片係台達基金會提供)。

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陳德豪副館長也親赴埃及,同場分享台灣培育耐熱珊瑚種苗與基因保存的研究進展,他表示,海生館將致力於耐熱珊瑚的選殖與培養,希望能打造海生館成為珊瑚方舟(Coral Ark),在海生館進行珊瑚活體養殖、基因庫、種源庫保存。

此次也邀請到國際級專家POGO代表Margaret Leinen,分享海洋生物分子觀察網絡(OBON),介紹如何透過觀測為珊瑚生態盡一份力,而環境正義基金會葉于瑄專案主任則針對海洋藍碳資產議題,進一步說明藉由健全的藍碳生態系統,可封存、隔離碳,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

▲張楊乾執行長(右)、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陳德豪副館長(中)與POGO代表Margaret Leinen就珊瑚議題於座談交流(照片係台達基金會提供)。

Action Hub有別於傳統會議形式,在官方談判區內,以半開放式空間讓與會者自由參與,台達基金會於座談上,也分享了近期與亞洲大學、FAB DAO(福爾摩沙藝術銀行)合作發表的「演算珊瑚藝術NFT」,期盼透過多元議題,喚起大眾關注,同時,台達基金會也於COP27期間,在談判區內設立攤位,實體展示珊瑚復育設備,更吸引不少國際級氣候倡議者駐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