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 獨木舟挑戰基隆嶼

(台北內科週報第580期/2023年5月29日-2023年6月4日)

【逐夢築夢】在畢業時節,台灣海洋大學舉辦「畢業生獨木舟挑戰基隆嶼」活動,展現海大畢業生親海、知海、愛海的精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這次活動是睽違兩年再度舉辦,5月22日清晨總計近60名海大學生,包含40名經歷兩個月集訓的畢業生,從海洋大學小艇碼頭出發,乘風破浪航向基隆嶼,於海面環島一周後成功折返。來回12公里的航程,象徵海大畢業生向人生下1階段勇敢航行。

▲海大畢業生勇於自我挑戰,並感受母校帶給他們的滿滿祝福(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

海大「畢業生獨木舟挑戰基隆嶼」活動,從2013年開辦,每年吸引超過百名學生爭取報名機會,獲選的40名應屆畢業生,需經歷兩個月集訓,除了得具備開放水域的操槳與航行能力,克服暈船等症狀外,還需接受翻船復位與脫離及航行耐力訓練。凡通過體能測驗後,才能夠獲得上船挑戰來回基隆嶼的機會。今年挑戰活動更藉怡人的天候和海象,首度挑戰航向基隆嶼同時繞島1周,是歷年挑戰活動中航程最遠的1次。透過完整訓練與成功挑戰基隆嶼的經驗,海大畢業生展現勇於挑戰自我,積極懷抱大自然的精神。

▲海大畢業生展現勇於挑戰自我、積極懷抱大自然的精神(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

海大冉繁華副校長表示,海洋大學是全台海洋相關學術領域研究最完整的大學。受惠於海大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並推廣各項水上活動。畢業前夕舉辦充滿海洋味的畢業活動,讓畢業生自我挑戰,划獨木舟航向基隆嶼,充分表現親海、愛海、敢於冒險的海洋精神,感受海大帶給畢業生未來面對挑戰時的滿滿祝福。

▲海大體育室黃智能主任於活動尾聲,頒贈「挑戰成功證書」予挑戰基隆嶼成功的海大畢業生(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

體育室黃智能主任,更於活動尾聲頒贈「挑戰成功證書」予挑戰基隆嶼成功的海大畢業生。他並表示,畢業生划獨木舟挑戰基隆嶼是海大特有的傳統,活動能順利舉辦,除了需要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默契以及水域活動能力,還需要天候、海流、漲退潮等諸多要素的配合,而這次活動的能順利辦理,足以顯示海大人與海共生、共好的展現。他期待今後划獨木舟挑戰基隆嶼的傳統能夠延續,為1屆又1屆的海大人,留下獨有的海洋記憶。


海大與鴻海攜手 復育海底生態

(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產學研連線】鴻海預計在3年內投入2,500萬元,與海大一起推動廢棄建材回收再製成魚礁、藻礁,復育海底生態,以提升生物多樣性,讓陸上廢棄物轉化成有用的海洋資源,未來雙方也會透過多項合作計畫為永續生態盡一份心力,雙方已於4月19日簽署「永續海洋-循環資源」產學合作備忘錄(MOU),今後將共同致力於海洋環保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珊瑚礁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監控指標之1,亦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現今已面臨生存危機,而海大和鴻海的合作將能加速推動珊瑚礁保育相關計畫,例如環境生態調查、種苗繁殖及復育等,致力於促進海底生態的復甦與發展。

▲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和鴻海的合作,將能加速推動珊瑚礁保育相關計畫(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這次合作項目,涵蓋廢棄建材回收再製魚礁和藻礁、珊瑚資源調查,以及復育技術開發、減碳新技術研發、海洋塑膠微粒監測與回收技術、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用於生醫領域等多項環保永續計畫,雙方從去年就已展開合作,並且透過海大的教育課程,讓鴻海的同仁與眷屬親子也共同參與永續海洋的計畫。

鴻海科技集團巫俊毅發言人強調,「鴻海這次與台灣海洋大學合作,將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基礎,推動環保產品、生態復育、綠能減碳等環境永續措施,深耕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並將透過創意DIY等手作教育,將海洋環境永續之知識種子深耕,讓大家瞭解永續海洋、維護海洋生態之重要性。」

海大與鴻海的海洋永續計畫中,其中1項就是與新北市及基隆市在地的廢建材回收廠商合作,透過有系統的回收體系,結合法國3D列印技術,將廢建材轉化成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藻礁並投放於海中,改善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達到培育生物資源,增進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海大與鴻海攜手,透過3D列印技術,將廢棄物轉換成更合適海洋生物生存的人工魚礁、藻礁(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這項合作希望改變傳統的人工魚礁直接使用原生廢棄物,將水泥、船舶、鋼鐵、電桿、輪胎等投入海中的方式,而將廢棄物轉換成特殊設計的人工魚礁,提升生物相容性,使原本荒蕪的海床改造成更友善海洋生物的環境。為了讓魚群有隱蔽的棲息空間暢遊,採用多孔洞結構設計,並模擬自然珊瑚礁的表面質地,讓其它生物可以寄居依附在表面。未來也可因應不同海洋環境,做不同的藻礁、魚礁型態調整,簡而言之,就是為海洋生物客製化1個家,更適合他們居住。

洪榮聰環保長表示,「鴻海在落實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中,一直不斷思索如何更積極的參與生態保育。我們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中,挑選SDG 14保育海洋生態、SDG 15保育陸域生態、SDG 17多元夥伴關係著手,從鴻海總部所在地做起,採取具體行動,將陸上建築廢棄物轉化為復育臺灣原生物種的海底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並創造海洋碳匯,以實現對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責任。」


海大國際學術交流 獲南非肯定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產學研連線】積極與世界各國政府維繫良好互動,以海洋學術走向世界的台灣海洋大學,於3月22日接待南非政府駐台聯絡辦事處安德漢(Hugh Graham Anderson)代表帶領的參訪團。

當天,台灣海洋大學團隊與南非參訪團,針對諸多海洋大學的優勢研究領域商談合作事宜,包括循環經濟及資源永續發展與利用等重大議題,雙方期待透過此次會談,作為日後深化合作的契機,以吸引更多來自南非的優秀學子,加入海洋大學學研行列,並投入發展海洋產業。

▲南非駐台聯絡辦事處安德漢代表(左)於參訪海大時,肯定台灣與南非經貿活動上長期來堅定的夥伴關係(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南非是非洲南方最大經濟體,三面環海,國際海事組織2012年(IMO)於南非最大港口開普敦通過《開普敦協定》(CTA),當中除規範漁船標準,更訂立了保護船員安全及提供漁業公平競爭環境的多項國際法規。

眾多因素再再展現南非與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安德漢代表肯定台灣與南非經貿活動上、長期來堅定的夥伴關係,尤其在機械、電機設備、汽車零組件等產業都有密切往來,他更表示,南非辦事處樂於協助海大與納爾遜.曼德拉大學(Nelson Mandela University)、夸祖魯-納塔爾大學(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等南非重點學府建立研究、人才培育等多方面的合作關係。

▲安德漢代表(右3)帶領參訪團赴海大拜會行政與教學團隊(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顧承宇副校長非常歡迎各國政府與大學和海大建立長期的學術與師生交流,並於會中向安德漢代表介紹該校完整的獎學金資訊,他說,台灣海洋大學提供友善的全英語專業領域課程,以及良好的生活輔助,期待相關獎學金計畫,能鼓勵南非及各國有志投入海洋產業的中學生,以海大為志願提升專業素養,未來赴海大深造,攜手貢獻海洋專業達成環境永續,進而強化與各國、各校間穩定的合作關係。


海大國際學術合作 喜獲新夥伴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產學研連線】台灣海洋大學推展國際學術合作,迎接未來智慧共榮新趨勢,更於3月17日與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JIT)簽署合作備忘錄,由該校許泰文校長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同時透過兩校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的學術基礎,加以產業的合作與投入,建立兩校長期互訪、互助的協作平台。

▲海大與NJIT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圖為許泰文校長(左)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紐澤西理工學院是美國前50大國立大學之一,1年挹注逾1.6億美元投入研究,獲卡內基分類(Carnegie Classification)為研究最高等級R1;其在工程、資訊科學、電子系統、遊戲設計等領域的影響力,在Money、Fortune、Quacquarelli Symonds、College Factual的評選上,皆名列全美前茅。紐澤西理工學院獲富比世評選為全美提升學生社經地位第1名之大學,同時獲PayScale等機構評選為投資報酬率頂尖的大學。為鼓勵新創產業發展,紐澤西理工學院創設11萬平方英尺的新創空間VentureLink,是該州最大的育成基地。

這次簽約的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參訪團成員,包括校長Dr. Teik C. Lim及夫人Mrs. Gina Lim、副學術事務長Dr. Edwin Hou、NJIT校友知名財務工程公司CEO Mr. Jordan Hu;同為NJIT校友的海大航運管理學系主任蔡豐明教授也一起接待參訪團,雙方更期待透過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立,連結海大在台灣累積深厚的海運海事學術與產業互動底蘊,藉由國際化的科學合作,共同引領國際迎接智慧運輸的新時代。

▲海大與NJIT,將建立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長期互訪互助協作平台(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洋大學於參訪會中,向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分享海大產學合作的成果,除以科研技術支援台灣各大產業實踐環保與能源升級,同時鼓勵以學術導引產業投入,相關成果日前更受到總統接見肯定。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會後參訪振動與噪音工程研究中心,向他們展現海大以工程技術與專業服務,提升各產業的永續發展。


海大藍海講座 引領學子築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逐夢築夢】年輕人的未來,從這幾年的趨勢發展已可看得出來,無可不認的是,在和淨零排放有關的事務上,以台灣而言,綠電又展於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林法正院長蒞校專題演講:「以智慧電網達成綠能高滲透率」,分享我國能源政策與能源轉型執行策略,引起學子莫大興趣和關注。對於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占比,並發展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等前瞻科技技術,以達到穩定供電,邁向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講解得很詳盡。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1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以及第2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等要職;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與如何克服困難。

▲林法正院長分享「我國能源政策及能源轉型執行策略」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當天的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海大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分享國家能源永續發展策略(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二、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三、台灣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係《增氣、減煤、展綠、減核》同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產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性,台電未來也會需要很多管理能源系統的人才,期能透過學界與研究單位技術團隊協助開發所需要前瞻技術,並培育專業研發人才,以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的永續發展。


產政學合作 積極推動地方創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夢想,帶動人類的進步。多年來,人口集中於都會區,導致地方經濟的愈形沒落,國家發展委員會師法日本,更加以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已有相當績效。台灣海洋大學協助國發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強化地方事業體整合發展並順利對接各部會資源,並於11月22日舉辦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揭牌儀式。

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持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培育學用合一人才,近10年來推行USR與承接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已累積相當多的能量,期望藉由海大團隊的力量協助各地方創新創業,透過多元化的輔導資源及諮詢服務,讓青年返鄉創生,並加速在地產業發展,讓地方創生的量能持續提昇。

▲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期許北區輔導中心活用海大經驗創造成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北區輔導中心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新竹縣、金門縣、連江縣,包含離島地區等8縣市,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於會中致詞時表示,國發會在北中南東區都有設立輔導中心,就是希望能用在地經驗,更接地氣的提供輔導量能,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將海大多年來執行USR的力量拓展到北區及離島地區等8縣市,串連北區19處青年培力工作站、5處公有空間整備活化,透過綿密的輔導網路,帶動地方創生新的風潮,讓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一起成長,創造更多成果。

海大整合全校資源,共同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目前成果除深入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區域,協助場域達成永續經營的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產業發展處有許多合作,協助基隆港轉型為國際郵輪停泊旗艦港,讓高中端、社區居民認識海洋產業培育人才,並與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海洋科學教育及海洋資源與能源教育,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與會人士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另方面,在執行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計畫期間,服務中彰投以北地區,發展新經濟、新商業模式,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成果豐碩,培育超過12位地創規劃師,盤點12個鄉鎮49議題、131擬定建議對策,輔導超過60家地創團隊,建構6個縣市地方生態圈。

該計畫主持人張文哲研發長表示,感謝中衛發展中心及資誠永續和海洋大學一同合作,讓業界能量一起加入進來,在各自專長上相輔相成,加速地方創生產業發展,並推動國內及國際市場,也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在海大與北區8縣市的合作基礎上,能儘速接軌,追上去年啟動的另外3區輔導中心,為北區8縣市導入資源,逐步改善地方發展體質,並強化地方創生永續商業模式。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