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人物報導】呂國政老師是南高雄的莊稼人,自小喜歡和玩伴在溪邊嬉戲,某天午間發現水裡有閃閃發亮的東西,好奇下水撿起來一看是顆石頭、上面有圖案,樣貌像是一條小魚,相當可愛~觸動了他小小的心靈,從此喜歡上了石頭,斷斷續續的玩賞、後來流浪到北部討生活,接觸到大海,感受到大海的遼闊無邊無際,吹吹海風在灘頭撿石活動筋骨,令人心曠神怡!
感覺玩賞海石的韻味和樂趣、易得遠大於溪石,大自然的奧妙和奇觀,真是讓人讚嘆!從此,呂國政得閒即常往海邊跑,撿石運動怡情又舒壓,實在快樂得很!興趣使然,不懂就請教玩石達人或自己查資料,慢慢的入行,有位老前輩告訴他:石來運轉、點石成金,會帶來好運喔!迄今仍然深信不疑,但他確信撿石運動吹海風,確實可以強身!

據前輩開示:玩賞石頭需具備要件,即形要好、質要好、色澤好、膚澤好、韻味好,總而言之,1顆好石會令人有天馬行空無限的想像空間。而1顆石頭從撿拾(或收藏)開始,其流程頗為繁復,例如,清理→賦予主題→配座→到展出等等方面,處處都能展現出收藏家、玩家~玩賞石頭獨特的品味和情感意境的表達,所以說玩賞石頭是1種獨特天然的藝術文化一點也不錯。
玩賞石頭從撿石到收藏石頭,一路走來,從一竅不通到一知半解,從自怡到怡人,一直不斷學習、請教行家,石頭雖不能言語,但卻最可人,呂老師說:「始料未及,令我感到榮幸的是,於2017年當選為基隆市雅石藝術學會的12屆理事長,更體會了玩石賞石藏石,的確是1門精深奧妙無比的學問,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樂趣無窮!」

其次,談到呂國政從玩賞天雕奇木、收藏奇木,到搞創意奇木,那是10幾年前從汐止搬家到基隆的往事了,回朔大概是2009年吧!那年發生了莫拉克大颱風(也就是所謂的88水災),兇猛襲擊、重創全台灣,造成空前慘痛嚴重損失的災情,最令人痛心的是造成南部小林村的滅村災害,那時的電視新聞畫面天天都在播報災情,因為土石流造成山林崩塌,各地大量木材從高山流入大海、流到海岸邊、流到碼頭…全台灣的海岸邊到處都是木頭,看到此情此景真是令人痛心、觸目驚心動魄!
每次颱風過後,就要開始收拾殘局,關於廢棄殘枝木材的部分政府林務主管機關會視狀況公告開放時間給民眾自由撿拾利用,達到廢才發揮朽木的邊際效用。亂撿的話會處法,可能是老天爺的安排吧!讓我退休以後有事情可做,不能英英美代子、無所事事。政府公告一出,呂老師靈機一動,就去海邊跟著大家撿拾木頭。他沒有經驗根本不知如何撿起,東問西問、多聞多學,當時運氣蠻好的認識了「章讚成」好木友,就這樣我就開始玩賞起奇木,愛木成癡和奇木結下了不解之緣,有趣的是我和章前輩失聯多年、某1天在海邊又巧遇了…。玩賞、收藏奇木雅石到參加展覽,已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