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
(曾季隆/撰文)【本報專欄】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懷著這樣的心情,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陳殿禮教授,不只策畫「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開幕儀式已於11月3日在新芳春茶行舉行,展出期間自10月21日開展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而且同一天更為他所主編的同名新書舉行發表會,彰顯他和團隊的信心與企圖心。他們的心,是期盼喚起國人「為了達成永續環境『淨零排放』之目標,首先,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做起,只要您願意就可以輕易做到的事」。
這本農委會林務局補助出版的書,展現了不同於一般書籍,它深深蘊含「國產.材好」與「永續設計」的理念,以及帶有濃厚藝術氣息的編輯內容,並將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和木藝設計思維皆呈現出來,尤其「總統用.生根桌」與「新北桌」,洋溢著本土味,更是滲入人心之中。
懂得看這本書的人,將可以感受到一般能見度不是很高的「木藝」,在這講求「永續發展」時代,是多麼重要而可貴。人的智慧知道怎樣「利用厚生」,但若沒有「設計」,便無法呈現智慧的樣貌!這本書適時的出版,它的後續發展值得大家的期待。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之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看人所未見,以及從承繼傳統再走出創新的路,皆緣於他異於一般學者的經歷,來自台東的他,係於1980年就讀「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其後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直接保送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家具設計組,再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肄業,並以同等學歷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設計組,且獲得教育學碩士,其後獲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博士。迄今在大學任教19年了。除了學歷紮實之外,在經歷上更有兩項是難能可貴的,不只是國內學者中少數曾有過職業訓練經歷的教授,而且曾任國際暨全國技能競賽「油漆裝璜」職類國際裁判暨全國裁判長(2002/08~2016)長達10餘年,歷經國際賽事實務工作。
沒有人,如何有天地?只有人,又如何存於天地?人,無論是生存、生活、生命,都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木作家」策展時,陳殿禮教授提出:「木蘊萬物材為美.作育英才國棟樑.家居美學木作家」的理念,他說:「『木』是光芒內斂的材料,也是從古到今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而『作家』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運用各種媒材的生活記錄者;『木作家』,則以不同角度、不同溫度創造1個屬於木創作的家」。
對「木」的深富感情,使陳教授視木工為木藝,不只提升了它的層次,而且設計思維更隨之不同,期待可以建構「木藝學」生態系。他曾宣示著說:「我想當生命的木工。」從小便與木工結緣,擅長家具與室內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文化商品設計、意象分析研究、設計美學等多方領域專長,始終致力於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裡,發展台灣未來木藝文化的新方向。
▲「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書中,他和團隊揭櫫了「螺旋創新理論」與「三七法則」的設計理念,凡關心木藝設計的人都應予重視。所謂「螺旋創新理論」,即設計創新經由「做、想、賣」之法則,來對應老子道德經中「陰、陽、和」之道。而「三七法則」,大異於過去「人定勝天」的思維!陳教授認為,「『設計』的三七:設計語言是『三分在地,七分國際』;『製造』的三七:製造方式是『手作三分,機械七分』;『行銷』的三七:行銷配比是『藝品三分,產品七分』」。
雖然,台灣土地有6成為森林所覆蓋,但是使用的木材卻99%需要進口,這在講求「淨零排放」的今天,無疑的是,必須從速改善不可!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在書中的序言指出,「林務局為振興國內人工林產業,致力打造台灣木材品牌,對於國產材應用在家具市場的推動上,初期是以多樣少量、高附加價值、精品家具為發展主力」。這是政策的走向,但仍然有待於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的改變。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