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又新宏觀視野 放眼修法之後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獨家專訪】1月10日,立法院正式3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2月15日經總統正式公告後,將開啟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的新階段,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1部橫跨數10年的法律或許無法將細節訂定清楚,未來也存在許多變數,但最重要的是掌握清楚方向,未來子法的訂立與監督機構作為更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舉辦研討會、邀請行政及立法對產學與各界,暢談規劃和交流溝通的最重要原因」。

新近帶領團隊舉辦「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的簡又新董事長,30幾年前,行政院正式設立環境保護署之始,便由他出任署長,也開啟了他終身不變的志業。16年前,他更膺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且帶領著年輕人組成的團隊,1年可以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尤其令人敬服的是,他個人行動力之快,連比他年輕的人都跟不上。不只身兼中廣「當地球發燒時」廣播節目主持人,而且為新聞媒體寫專欄、時評,又到各級學校和企業講演,同時還出國參加各類永續發展會議。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與談嘉賓合影;(左起)歐嘉瑞秘書長、洪申翰立委、陳椒華立委、莊銘池執秘、王彬墀副執行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使產學政研能夠同心協力邁向2030、2050,這位具有宏觀視野,又具豐富學養與經驗的領導人物對此表示,「企業著手淨零轉型,在過去是有做有加分,而現在對企業來說更像是資格考,除了政府增加自產再生能源,也提供具體輔導措施:碳估算工具、碳盤查基礎課程,及相關輔導機制等,協助產業面對當前的國際競爭壓力。學界方面,已同時在開源及節流方面進行研發,如地熱發電、海洋能、生質能,以及CCUS(碳捕捉封存利用)、最新節能減碳技術等。透過產業積極進行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排碳,也能降低我國過度依賴進口能源,進而降低能源風險發生」。

站在國際的角度,現任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博士說:「這是完全國際化的立法內容,與國際百分之百連動,台灣如未跟上趨勢,很可能未來在國際經爭上會大幅落後。」他也強調地表示,「根據最近國際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又有新的規定,除了原先的鋼鐵水泥、化肥等產業,現在螺絲螺帽的公司也列入範圍內,這對台灣的影響不小,因為螺絲螺帽普遍為中小企業,意味著以大帶小的速度可能也快跟不上國際變化速度。」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簡又新大使(中)與蔡玲儀處長(左)及歐嘉瑞秘書長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簡大使認為,「從立法院通過此法的幾個特徵可以觀察的出來,單一法案時程跨距達30年之久,在過去非常罕見,立法院將2050淨零路徑的期程排定得很清楚,包括能源轉型、生產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不僅包含層面非常廣泛,深度也非常之深,進入到生活圈、生產圈、社會組成方面等,幾乎是全方位的淨零轉型,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是創造更多綠色成長契機,企盼全民都要投入,在心態上及行動面都要做好邁向2050的準備。」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行政院環保署蔡玲儀處長演說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不可諱言的是,以現況而言,對2030目標已有所落後,尤其產業界更為緊張,簡又新大使說:「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減碳24±1%的目標,雖然也遭受很多批評,認為減碳政策目標,難以引導淨零轉型的投資、帶動企業積極減碳,但即便是尚顯保守的目標,目前的進度也不甚樂觀。這也是我們為呼應聯合國與國際2030減碳目標,矢志讓組織總部和辦公室據點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在去年結合各界力量,組成『淨零排放聯盟』,以號召各大組織、企業的總部和辦公室,經由『承諾』及『達成』兩階段方式,推廣淨零排放概念。也唯有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並從做中學,才能因應人類有史以來未曾面對的氣候變局,希望有更多的產業界起而效尤,一起努力!」


台灣寄絲藻 具碳中和應用潛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碳排為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海洋大學具有豐厚的海洋海事科學研究量能、永續產業推動經驗,在節能儲能、碳捕捉與封存、碳中和、新能源科技等皆有豐厚成果,而去年畢業的葉翰揚博士,目前於海大養殖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持續碳中和相關研究。

台灣海洋大學指出,該校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專精藻類研究,指導博士班學生葉翰揚探討台灣寄絲藻的親緣演化與分類,研究過程發現,它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生長快速、可純化培養及能夠定量分析之特性,適合作為試驗模式物種,也發現藻體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與具調控光合色素蛋白之潛力;此項研究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並獲得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為該比賽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博士組唯一獲獎的研究。

▲李孟洲教授(右)指導葉翰揚博士生研究:台灣寄絲藻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李孟洲教授表示,要從天然海域篩選具養殖與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海藻,過程非常不容易。台灣寄絲藻(Colaconema formosanum)的發現,來自於顯微鏡視野下,附生在蘇式海木耳(Sarcodia suae)藻體上的紅色絲狀藻體。由於當時國內寄生性絲狀紅藻的物種紀錄與報告鮮少,為了釐清絲狀藻體的科學分類,從藻體形態、生活史以及分子親緣演化方法著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絲狀藻體是世界新種,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寄絲藻物種,透過學術期刊的發表,將其命名為台灣寄絲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透過不斷優化養殖與藻體定量分析技術,最終成功的以台灣寄絲藻釐清多種環境因子及化學因子對於藻體生長生理的影響,證實它是良好的試驗模式物種。

▲對台灣寄絲藻的研究;左為李孟洲教授、右為葉翰揚博士(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葉翰揚博士補充說,台灣寄絲藻富含的藻膽色素除了能用在生醫工程領域,也可當作水生動物的免疫添加劑,應用潛力高。在培養台灣寄絲藻時,無機碳源的添加與藻體生長及藻紅色素佔藻膽蛋白之比率呈正相關,這不僅有益於藻類的規模化量產與藻膽色素生產,也有助於釐清藻類在高濃度無機碳鹽下的調適方式,及在碳中和領域的應用潛力。


智慧局CCUS專利報告 蘊藏商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2期/2023年1月12日-2023年1月18日)

【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標,要達到碳中和,綠電雖然是關鍵的因素之1,但是「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更是視為邁向淨零排放的最後1哩路。為協助業界瞭解CCUS技術的全球專利布局,智慧財產局整理分析CCUS專利申請的趨勢與各國申請人專利布局的情形,提供產業界參考運用。

根據智慧局統計,全球有關CCUS的專利技術共計約12,610案(專利家族),其中「碳捕捉技術」約7,406案、「碳再利用技術」約4,399案、「碳封存技術」約805案,隨著全球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視,CCUS相關申請案件數也持續增長。

經探討全球布局後發現,市場大小和對於相關議題重視程度,會影響申請人的布局規模,其中以中國大陸、歐洲、美國數量較多,且多為在地申請。智慧局指出,碳捕捉技術中,以將排放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溶於吸收劑進行捕捉的吸收技術的相關案件最多,技術也最成熟,占39.1%。其次,是在排放氣體中,將二氧化碳附著在吸附劑上進行捕捉之吸附技術占26.7%。此外,是透過排放氣體通過有機或無機材質的薄膜,使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之薄膜分離的技術占12.5%。

▲根據智慧局統計,全球有關CCUS的專利技術共計約12,610案(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雖然吸收技術的專利案件申請量占大宗,但利用吸附與薄膜分離技術的專利案件申請量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顯示各國申請人在碳捕捉技術的研發,正朝向多元技術發展。

我國在碳捕捉技術的專利申請量較少,但仍有企業或學研機構經由自身的製程對於碳捕捉相關技術進行研發與專利布局,智慧局表示,例如,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台灣水泥公司共同合作,利用鈣迴路的方式進行二氧化碳的捕捉,以減少水泥製程中的能耗及額外產生的二氧化碳,為碳捕捉的技術占得先機。

智慧局也強調,隨著各國對於減碳逐漸達成共識,法規日趨嚴謹,碳價與日俱增,我國產業界可經由了解全球CCUS專利的布局情形,透過自身優勢,串連資源積極研發,才能在零碳經濟浪潮下,搶占龐大的永續商機,創造環境永續發展及提升經濟動能的雙贏局面。相關資料可於下列網址查詢:https://www.tipo.gov.tw/tw/cp-85-916712-4b1c5-1.html


以追蹤技術 挽救鯊魚滅絕危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2期/2023年1月12日-2023年1月18日)

【產學研連線】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以生命地球指數(LPI)及紅色名錄指數(RLI)在Nature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針對全球31種表層鯊魚及魟資源評估,半世紀以來物種資源減少71%,高達3/4的指標性物種具有滅絕風險。

基於保育的目的,台灣海洋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集結3方專長與資源,針對台灣周邊海域軟骨魚類進行魚類生物學研究,利用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瞭解物種棲地偏好,並以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釐清洄游路徑,將台灣與周邊國家海域的軟骨魚生態熱點串聯起來,透過10-20年長期研究合作,達到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

▲紅肉丫髻鮫進行miniPAT衛星籤標識放流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1月10日,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副總裁Dr. Alistair Dove前來拜訪海大許泰文校長,並與水試所陳君如所長、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翁進興主任、研究人員徐華遜及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劉光明主任與莊守正教授會晤。

這次喬治亞水族館來訪,總共攜帶20個超音波接收器及111顆超音波籤,研究器材經費總價值新臺幣850萬元,將於1月12-13日在海大舉辦標識放流工作坊訓練研究人員,預計先針對被CITES列入附錄二之波口鱟頭鱝施打超音波籤,調查該物種之棲息喜好、移動行為習性及地理空間分布。

▲集結海大、水試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3方專長與資源,以實現軟骨魚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全世界軟骨魚類大約有1,250種,而台灣周圍海域就有190種鯊魚、魟鰩分布,但有許多經濟性大型表層軟骨魚相繼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包含鯨鯊、象鮫、食人鮫、紅肉丫髻鮫、丫髻鮫、八鰭丫髻鮫、污斑白眼鮫、鼠鯊、蝠鱝屬、平滑白眼鮫、狐鮫屬、灰鯖鮫、長臂灰鯖鮫、琵琶鱝屬與鱟頭鱝科列入附錄2,而2022年CITES更是將白眼鮫科54個物種與丫髻鮫科其餘5個物種一併列入附錄2名單,其中鋸峰齒鮫(水鯊)為台灣最主要捕獲的鯊魚物種,漁獲量佔鯊魚總漁獲的80-90%,顯示臺灣對於鯊魚研究、管理與保育之急迫性。

▲標識後將紅肉丫髻鮫放流回海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藉由台灣豐富的鯊魚分佈及樣本資料進行相關研究,並透過推廣教育讓普羅大眾認識鯊魚、瞭解鯊魚,透過管理或保育建議,讓鯊魚及鯊魚漁業得以永續。該中心人員也持續協助漁業署,針對我國3大洋鯊魚進行資源評估,以及配合各區域管理組織之要求,提供我國鯊魚之工作報告。

美國亞特蘭大喬治亞水族館為非營利單位,飼養約10萬隻、超過500種海洋生物,積極從事海洋動物保育相關之研究,為世界水族館之領導者。目前展館內有兩尾鯨鯊來自於台灣,分別以「太魯閣」和「玉山」命名。水產試驗所為台灣漁業研究之重要的政府單位,著重於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透過台灣周邊海域長期環境監測、重要漁業資源利用與動態評估,以及因應氣候變遷之預測漁業資源變動與影響。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不容忽略

(台北內科週報第560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4日)

【ESG促進平台】農業,在政治經濟發展領域,仍有不容忽略的影響力,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何況為因應淨零減碳的發展,農委會舉辦「111年度農業政策與農民輔導科技發展綱要計畫」第1次工作坊暨專題演講,邀請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周麗芳秘書長分享永續農業於ESG的議題,藉由專業與經驗,培力農業領域的能力,並作為未來執行方向的參考。

在ESG大趨勢下,政府與各國對於碳排放的要求愈趨完善。從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進展到最新且更具企圖心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不僅呼籲企業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更期許民眾對環境、自然的重視。

▲周麗芳秘書長專題演講情景(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COP27會中,更警示大家「人類不但沒有踩煞車,我們還加速了油門,我們正在邁向1個極端氣候變遷的地獄之路。」而透過《雙城記》所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且也是最好的時代。」周秘書長強調,農委會做為國家農業的政策與管理主導者,「我們必須走在時代的前端,我們更要引領這個時代。」先行制定農業的規範與施行準則,將有利未來農產品的外銷與審核。

周秘書長在會中提到,綠色金融是目前國家推動永續的最前端戰略目標,企業界對於碳管理的方式從基本的能源管理,農林漁牧業的碳匯特性也可能成為下1個碳中和的管理選項之1。唯有先行做到相關揭露的資料蒐集與計算工作,企業方的合作才有更多進一步的可能。

▲陳建斌院長(左)與周麗芳秘書長當天的互動情景(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她更指出,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應用,都已是現今各國農業與企業合作的趨勢。透過點線面的串聯,讓自然與環境的議題成為對每一位地球公民的關注的焦點。

提問環節中,農科院陳建斌院長分享循環經濟的合作案例,最艱難的部分是新技術使用規範開放態度不一,他並向參與工作坊的農委會相關業務主管強調,減碳淨零已經是橫在眼前的劃時代業務,如何就農業產業規劃可行的法規與輔導協助措施,以提高農企業和農友投入減碳的意願,更是當務之急!


聯手啟動 資本市場ESG人才培育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ESG促進平台】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淨零風潮與壓力,各公民營機構莫不需才孔急,於是,ESG人才培育成為當前的要務,無不透過各種管道加緊辦理。其中,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於12月20日共同主辦「資本市場ESG生態系-ESG人才培育啟動儀式」活動,首先由台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揭開序幕,並邀請合作學校淡江大學葛煥昭校長、東海大學張嘉修副校長及正修科技大學鄭舜仁副校長期勉致詞。隨後,與會貴賓一同進行人才培育課程啟動儀式,ESG人才培育課程也正式起跑,培育人才協助企業達成溫室氣體管理之永續發展目標,接軌國際趨勢,邁向淨零未來!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於「資本市場ESG生態系-ESG人才培育」啟動儀式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林修銘董事長致詞時表示,「為呼應金管會正式啟動的『上市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政策,證交所結合各界資源,以公益贊助的方式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攜手淡江大學、東海大學及正修科技大學等學界能量,辦理『資本市場ESG生態系之ESG人才培育』系列課程,支持民間單位與學校對永續發展之投入,以積極培育人才及鼓勵研究發展,期盼ESG成為台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之利基。」

簡又新大使則指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淨零風潮與壓力,本次ESG人才培育課程內容涵蓋『國內外氣候治理趨勢與政策法規』、『溫室氣體減緩策略相關標準規範』、「氣候變遷調適與財務相關資訊揭露』,及『淨零永續倡議與綠色金融規範』等四大課程模組,培養專業人才協助企業提升排放路徑、策略方案及行動專案計畫之規劃與執行能力,協助企業達成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以及2029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查證等各階段目標。」

▲聯手啟動「資本市場ESG人才培育」;圖左起為正修科技大學鄭舜仁副校長、淡江大學葛煥昭校長、台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東海大學張嘉修副校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次課程,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到淡江大學、東海大學及正修科大等3所榮獲2022年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的優質學校共同辦理,每場次訓練課程除免費提供上市公司派員參與培訓外,將開放學校一同旁聽參與培訓,該基金會及主辦學校等3方共同具名發給結訓證書,希望讓永續發展理念從校學扎根,一同推動朝向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CDP評鑑 台達再度獲雙A殊榮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產學研連線】CDP(原碳揭露專案)評鑑公布2022年氣候變遷報告,台達在其企業「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與「水安全管理」(Water Security)兩大環境主題評鑑結果中,再度榮獲雙「A」頂尖評級(A List)殊榮,為本年度CDP評鑑的全球超過18,700家企業中,獲得「氣候變遷」與「水安全管理」雙「A」的57家領導級企業之1,其中「水安全管理」亦連續3年入選A List,領先台灣業界,充分肯定台達以具體行動因應氣候變遷與水安全風險的努力。

此外,台達呼應全球控制升溫 1.5°C的減排路徑,訂定2050年全球據點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的長期策略與目標,於日前正式通過科學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認可,成為亞洲高科技硬體設備產業首家、全球第125家通過SBTi Net Zero目標審查的企業**;台達亦訂定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21年減量90%的短期目標,較SBTi要求的1.5°C減排路徑-2030年減量42%更為積極。

台達周志宏永續長表示,台達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積極參與國際永續倡議,並藉由自主節能、太陽能自發自用及購買綠電或憑證等做法,在日常營運中落實節能減碳,2021年碳密集度較2014年下降71%,提前4年達成原訂2025年碳密集度下降56.6%的科學減碳目標(SBT),亦進一步加入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行動,承諾以1.5°C減排路徑進行內部深度去碳管理與低碳轉型,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透過與價值鏈夥伴合作,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台達在其企業「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與「水安全管理」(Water Security)兩大環境主題評鑑結果中,再度榮獲CDP(原碳揭露專案)評鑑雙「A」頂尖評級(A List)殊榮(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自2021年起,台達將RE100(100%使用再生電力倡議)達成率納入高階主管的績效指標,並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以每公噸300美元的內部碳價格促進達成台達的RE100與淨零目標,同時支持節能減碳專案及再生電力的取得,鼓勵投資負碳技術與低碳創新;亦正式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公司永續策略,以實際行動及企業核心能力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達也透過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持續落地,評估分析氣候變遷對台達造成的風險及機會,從而掌握營運方向,積極佈局包括電動車以及儲能等綠色商機。

在水安全管理方面,台達雖非用水大戶,但積極訂定策略目標,並研擬方法學,具體落實於日常營運及業務發展。藉由分析探討氣候所帶來淹水與缺水的風險與機會,台達建立涵蓋供應鏈及廠區的水風險評估流程,2021年針對近700家關鍵供應商進行水風險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台達決策依據;台達也訂定2025年整體用水密集度下降10%的目標,2021年達成階段性減量目標,並將評比納入高階經營團隊績效考核;台達亦透過自行開發的工業自動化產品(如變頻器或可程式控制器等)結合水質管理以節省用水量,避免水壓異常減少損失,進一步提供高效節能、智能供水及漏水保護等效益。

國際非營利組織CDP的年度環境資訊揭露和評分程序,係公認為企業環境資訊透明度的重要標準。2022年,全球超過680家共擁有超過130兆美元資產的投資者,以及超過280家總採購支出高達6.4兆美元的主要採購者為,要求公司透過CDP平台揭露有關環境影響、風險和機會的資訊。今年更有超過18,700家企業回應CDP評鑑,為有史以來最多。


COP27後 全球淨零趨勢解析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ESG促進平台】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落幕,以「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核心精神,盼能攜手各方「實踐」氣候承諾,但為期兩週的氣候締約議案陷入膠著,造成閉幕延後兩天,最終通過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在氣候賠償跨出一大步,而針對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等源頭減碳的行動則不足,也令更多人感到失望。

在國內,連續兩天(12月1日、12月2日)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係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國際會議廳熱烈登場。此次研討會共邀請17位剛從COP27會議返台、來自產官學研等不同領域的氣候領袖,分享在埃及的所見所聞、進行跨界的對話交流,解析最新的國際氣候動態及淨零轉型行動。

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年年開議,但每隔數年就會產生1次重大的成果,去年在英國舉行,通過很多重要決議。今年由埃及主辦的COP27被稱為是「非洲COP」,比較缺乏重要的決議,惟對於討論多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做出初步的決議,凸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排除中國、印度以外需要補助的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有共同但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而全球碳市場的議題也預期將會對台灣產生較大影響,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外交部連建辰司長致詞時也指出,我政府代表團於COP27會期,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等30個締約方舉辦40餘場高階雙邊會談,充分就「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等議題進行交流;同時共有7個NGO在場內舉辦6場周邊會議,「中鼎教育基金會」更成為我國第11個獲UNFCCC認可的NGO觀察員,充分展現NGOs在氣候高峰會扮演的積極角色與成果。

▲COP27,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中)與群英會,並一起解析「全球淨零新趨勢」(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則透過「決議、倡議、抗議」3大面向來觀察氣候高峰會的樣貌。除了損失與損害基金機制、再次確認1.5℃控溫目標、協商新財務目標、氣候培力行動、全球調適目標、農業與糧食安全、全球盤點等決議外,淨零轉型、漂綠監督機制、青年或氣候正義展館等倡議是較令人注目的焦點,而在特定區域進行的抗議可能進一步成為日後的倡議及決議。

林子倫也歸納分享氣候政治與淨零轉型的7大趨勢,包括氣候變遷從科學議題到政治議程、「去碳化」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能源轉型、碳定價時代來臨、城市與次國家體系的角色提升、企業扮演關鍵角色,以及新氣候政治崛起等。

面對碳定價時代來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吳奕霖組長表示,巴黎協定第6條(PA Article 6)是COP27其中1個重要焦點。日本、美國是否會創造新的碳市場規模,值得進一步關注。同時,台灣企業邁向淨零轉型,未來如何取得或參與國際碳市場會是1大課題。

此外,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如何加大加快氣候行動的力道?台灣綜合研究院顏婉庭組長指出,要達成1.5℃控溫目標,不管是減緩或調適行動,都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持及能力的建構,同時要有強化的透明度、私部門參與及國際合作。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趙恭岳執行長建議,「每個氣候衝擊都是在地化、客製化的」,不管是減量或調適行動,都應結合在地化條件再去執行,同時要以自然為本、以科學數據為本等。

環境問題的解決,企業扮演重要的角色。親自率團參加COP27的玉山銀行黃男州董事長認為,善用資金、技術,以及加強國際、公私協力及跨世代合作,才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與機會。

▲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為各界所矚目(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呼籲多、承諾少、行動慢」,是歐萊德公司葛望平董事長參加COP27的印象。他強調,誠如美國拜登總統所言:「好的氣候政策就是好的經濟政策」,淨零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攸關競爭力,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都可能創造出新經濟物種,如NFT、碳權等,帶來新商業模式。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彭啟明總經理則建議,國際碳權連結、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國內離岸風電、綠色金融等議題有待更多的倡議推動,「台灣一般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仍不足,需要各界一起合作努力,匯集更多的資源。」

此外,糧食與農業,是另1個在COP27備受關注的主題,台灣在周邊會議中分享建置「農作物天災預警系統」、農業害蟲區域防治等經驗。行政院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劉玉文副執行長說:「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調適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她同時談到有關土壤與糧食安全及氣候的「千分之4」倡議、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及森林退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具體進展。

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比方說肺部、心血管等很多疾病都與空氣汙染有所關聯。「醫院的碳排放量其實很驚人,」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分享,健康照護體系可以透過「領導與治理」、「減緩」、「調適」等三方面採取具體的氣候行動,包括廢棄物分類及回收管理、加強個人綠生活行動等。邁向健康永續,仍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大學李河清教授進一步補充,「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是COP27的關鍵字之1,指涉對象多元、因應對策跨領域,而且在地需要大於全球趨勢。」洪申翰立法委員也指出,臺灣目前正在研擬公正轉型的戰略計畫,並呼籲所有關心氣候變遷的人一起關注《氣候變遷因應法》、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十二項關鍵戰略、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等在今年底前的最新進展,共同形塑臺灣氣候行動的新樣貌。


鄭崇華顯現 利他的實踐力量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本報逐夢築夢報導】每個人若想成功立業,首要在於他的初心;未立志之前,先要立心!台達鄭崇華創辦人,便是這樣的1位長者!他在永續發展的貢獻極受社會所推崇,不僅事業十分成功,更持續關注環保節能與地球環境的永續議題,並強調「企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放眼未來」,帶領台達成為全球提供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

天下文化將鄭創辦人堅持初心的企業經營理念與集結過去30年對外演講集錦出版專書,並於12月6日舉辦《利他的力量》與《鄭崇華演講集》新書發表會,且同步舉辦兩場小型論壇,呼應台達長期在環境教育、公益力,現場250席座無虛席,讓「利他」、「永續」的影響力持續擴大。

繼2010年第1本他的自傳《實在的力量》出版,引起廣大迴響後,睽違12年再推出《利他的力量》與《鄭崇華演講集》,分享台達於近年轉型成長的進程,包括發展實際的節能解決方案,同時透過人才培育、能源教育、綠建築、線上教育課程,積極實踐社會參與。

▲台達鄭崇華創辦人出版《利他的力量》,傳達他的理念與實踐(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令人感佩的是,台達也連續15度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喚起大眾關心氣候變遷,期盼可以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力。鄭創辦人不改初心地表示,「感謝天下文化的邀請,讓我透過這兩本書記錄台達這幾年的成長過程和關鍵轉折。從我創業以來,一直認為企業對周遭的環境必須要負起責任,為社會提供一些最好的科技跟解決方案,所以台達長年一直鼓勵同仁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讓客戶使用這些東西可以更節省能源,對環境有正面效益的產品。這些年台達不斷研發新技術,包含電動車充電、儲能系統,持續打造綠建築推廣節能,希望貢獻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周邊資源,替未來世代提供沃土和養分,打造更好的社會跟環境給下一代。」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創辦人高希均教授開場致詞時指出,今天台灣之所以能夠在國際上受到尊敬,甚至於避免台海危機,是因為我們有台達電等優質企業,我們不僅要建立1個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更要建立1個兩岸和平的社會。

隨後,天下文化發行人王力行女士也指出,鄭創辦人是位很了不起的君子,所以我們在2016年遠見華人精英高峰會上,首次頒發的君子企業家獎就是給鄭創辦人。

▲台達鄭崇華創辦人將多年演講內容,集結成《鄭崇華演講集》出版(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當天,高教授、王發行人也與鄭創辦人一起新書對談,聊到創辦台達的兩大動力:對環保和員工的重視,並提到台達的企業文化,鄭創辦人侃侃而談表示,他從小是個流亡學生,在台畢業以後投身工業界。台達從15人的小工廠,一步一腳印成長茁壯,至2021年慶祝50周年,他要感謝台達員工的奉獻,沒有他們,就沒有台達,因此書中也記錄和台達員工打拚的故事,希望讓大家記得他們的奉獻與對工作的熱忱。

新書發表會上也舉辦兩場主題論壇,聚焦台達在環境教育、公益關懷的「利他」作為。首場主題為「深植永續」,邀請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郭英釗建築師、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柯佳吟副教授、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周建宏所長,分享綠建築節能、海洋永續議題等台達長期關注投入的氣候行動;第2場主題為「教育傳承」,邀請DeltaMOOCx計畫主持人暨清華大學彭宗平講座教授、亞洲大學蔡進發校長和台達泰北僑生獎學金計畫李國強共同與談,瞭解台達透過獎助學金和進修機會,不遺餘力培育人才,打造綠色未來。

▲台達鄭崇華創辦人(中)於新書發表會上接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高希均創辦人(左)與王力行發行人(右)的贈禮,象徵點燃了「利他」火炬,持續照亮世界(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利他的力量》是鄭崇華創辦人從人生點滴萃取而成的經營哲學,全書以初心、務實、精進、利他貫穿,揭示台達從供應電視機零組件的小工廠躍昇成為全球電源管理龍頭的能量來源,並可一探近年台達擴張事業版圖的關鍵事件,包含機電事業群成軍邁步自動化與智能製造、迎向電動車時代、探索樓宇自動化新商機、掌握綠能商機等,成功由零組件供應商轉型為系統整合方案的提供者。同時,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關注環境與教育,設獎學金、辦講座、捐建綠建築、成立台達磨課師(DeltaMOOCx),多方培育人才創造善循環,實踐永續致力成為世界級公民,為社會帶來利他的力量。

至於《鄭崇華演講集》,則集結過去30年來鄭崇華對外演講集錦,收錄自1993年迄今的重要演講稿,內容涵蓋鄭創辦人的成長與求學歷程,因著鄭創辦人堅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使台達成為「被社會所需的企業」。


台達在COP27 分享珊瑚復育

(台北內科週報第554期/2022年11月17日-2022年11月23日)

【本報訊】長期關注氣候變遷,台達積極參與於埃及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7),並舉辦「周邊會議(Side Event)」與「行動倡議區座談(Action Hub)」兩場重點活動於同天登場,其中Action Hub是台達基金會首度申請舉辦,也是台灣團體唯一的1家通過資格審核,此次提出呼應主辦國埃及積極推動的珊瑚復育議題,進而探討以科學方法觀測及復育珊瑚、耐熱珊瑚基因研究、藍碳生態系統等專業議題,及和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the partnership for observation of global ocean, POGO)、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EJF)等專家攜手,獲得現場國際意見領袖熱烈迴響。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執行長表示,「台達自50周年起正式投入珊瑚復育計畫,今年底已提前達到種植千株珊瑚的目標,接下來3年,將持續與海生館、海科館及保育團體共同合作,以3年10000株的目標努力,除了支持耐熱珊瑚的基礎研究,並確保基因多樣性,也持續投入台達的LED燈、自動化等技術設備,希望能與時間賽跑,讓台灣周遭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在面對更加頻繁的海洋熱浪時,不至於一夕崩解,並能在淨零達標後逐步復原。」

▲台達基金會張楊乾執行長,於COP27 Action Hub分享台達珊瑚復育計畫(照片係台達基金會提供)。

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陳德豪副館長也親赴埃及,同場分享台灣培育耐熱珊瑚種苗與基因保存的研究進展,他表示,海生館將致力於耐熱珊瑚的選殖與培養,希望能打造海生館成為珊瑚方舟(Coral Ark),在海生館進行珊瑚活體養殖、基因庫、種源庫保存。

此次也邀請到國際級專家POGO代表Margaret Leinen,分享海洋生物分子觀察網絡(OBON),介紹如何透過觀測為珊瑚生態盡一份力,而環境正義基金會葉于瑄專案主任則針對海洋藍碳資產議題,進一步說明藉由健全的藍碳生態系統,可封存、隔離碳,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

▲張楊乾執行長(右)、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陳德豪副館長(中)與POGO代表Margaret Leinen就珊瑚議題於座談交流(照片係台達基金會提供)。

Action Hub有別於傳統會議形式,在官方談判區內,以半開放式空間讓與會者自由參與,台達基金會於座談上,也分享了近期與亞洲大學、FAB DAO(福爾摩沙藝術銀行)合作發表的「演算珊瑚藝術NFT」,期盼透過多元議題,喚起大眾關注,同時,台達基金會也於COP27期間,在談判區內設立攤位,實體展示珊瑚復育設備,更吸引不少國際級氣候倡議者駐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