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政策怎麼走

(曾季隆/撰文)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於銀髮族群來說,要面對政府的「雙語政策」,實在感到既惶惑,又有很大的無奈!尤其高齡90歲的人是歷經日本語、國語,到現在還要學英語,否則如何和讀小學的曾孫溝通。

據國發會揭露,「台灣經貿立國,在全球供應鏈佔有關鍵性地位,近年來越來越多跨國企業來台投資,對我國本土雙語專業人才的聘用需求亦隨之大幅增加。同時,我國企業因應供應鏈全球佈局,亦需大量兼具專業,尤其具有英文溝通能力,以及國際移動競爭力的人才。為強化台灣年輕世代的競爭力,讓下一代有能力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與薪資所得,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期基於台灣已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在專業知識之上,進一步強化我國人,尤其年輕世代的英文溝通能力,增強全球競爭力。」

講的似乎是頭頭是道,但只要看台大林建甫和廖咸浩兩位教授的論述,就可以明白這政策走下去要付出什麼代價。我們政府其實是很用心的,可惜一些閒雜人士的介入,使他們備多力分、無法做好如此重大的政策。2030前,這政策不知要怎麼走下去?日後,為錯誤的政策又如何彌補?能補得過來嗎?就像當年毛澤東擅改中文字,若不是台灣,百年後將是怎樣1個後果?大陸承擔得起嗎?

筆者以親身的經歷,個人是38年次,今年也70有3,早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47年自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照道理台灣是靠經貿立足,按理英文也應可以應付所需,不只從中學開始學習的英文都記不得多少字,而目前小學生學華文豈有國發會所說的「已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相反的,已低落到何等程度?請廟堂上諸公下放去瞭解一下便知。如今,看到各大市立圖書館已廣進英文書籍,實不知主政者的「雙語政策」怎麼走?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共享經濟發展趨勢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或稱「共有財悲歌」,是1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衝突的社會陷阱。這個詞起源於英國作家威廉‧佛司特‧洛伊,在1833年討論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而1968年時,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在期刊《科學》將這個概念加以延伸,稱為「公地悲劇」。這個理論本身,就如亞里斯多德所言:「那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照顧。」

會發生「公地悲劇」的原因是,有1群牧羊人在公共草地上,每個牧羊人都想要多獲利一些,所以某個牧羊人就帶了大量的羊來放牧,雖然他知道過度放牧,草地可能會承受不住,但他依然獲利了,而後,所有的牧羊人都跟進,直到草地牧草很快耗竭,悲劇就此發生了。

為了代表廣大的讀友,向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現任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的林建甫博士請益,就「共享經濟」新時代各面向,請他以高瞻遠矚的視野評析,已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曾發行人專程訪問他,他也撥出相當的時間暢談:「共享經濟」的今天和明日,將如何來改變社會的經濟生活?使這次的專訪極具價值!

▲去年,林建甫博士參加「數位轉型論壇」發言情景(照片係林建甫教授提供)。

林建甫博士指出,「『共享經濟』的制度設計,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良性混合體,就可給年輕人提供機會。」他所持的理由如下:

首先,共享經濟可以具有資本主義下的誘因精神,不是共產的沒效率,做得好的企業主一樣可以分紅,做不好的一樣會淘汰。

其次,技術上因為網路的普及與高速的傳輸速度,所以《經濟學人》評論共享經濟說:「在網路上,任何東西都能出租。」供需市場蓬勃發展,看不見的手一樣可以作用。

第3,共享經濟貨品的所有權是有主的,「不會釀成公共財的悲劇」,而且拜科技的進步得以隨時監控,如果是租用者順手牽羊或濫用造成毀損,或擁有者有財產損失,可以明確地判斷責任歸屬,要求租用者進行損害賠償,也保障出租者的權利與利潤。

▲林建甫博士發表有關「共享經濟」的看法(照片係林建甫教授提供)。

很可惜的是,共享經濟還沒能夠大舉推行,遑論普及!林建甫博士說:「因為生活、習慣很難改變。大家都想擁有自己的車子,要跟別人共享,仍很不習慣。還有,資本主義還是大部分人的思維,大家重視私有財產,仍以私有的角度堅持自己的份額。未來當大家有更多的愛心,關心年輕人的前途時,會發現共享經濟是條好路。我過去很喜歡陳之藩的文章,他在《謝天》中認為『無論什麼事情,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可是我覺得只是『謝天』太消極,推動好的制度,幫助年輕人更重要。」

這位具有高度人文情懷的經濟學家,在林建甫博士的眼中,「總體經濟不是一堆統計數字,而是國計民生成果的呈現」,他認為,「共享經濟主要的特色,在於資源重新分配,就是將閒置的資源透過網路出租,分享給真正有需要的使用者。不僅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亦可以讓需要承租者不需要花費龐大的費用,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用。例如上班族1個人開車,只有來回在開,但車子大部分時間閒置在停車場,等於有90%的時間車子毫無用途。由此可見,社會上存在龐大的閒置資源,沒有善加利用,十分可惜!Uber基於這樣的原因,希望透過共享經濟發揮效益,讓1個社群能在網路上取得未全部利用的資產(如車子)所創造的價值,降低擁有這些資產的必要性,達到資源利用極大化!」

若再進一步探討,為什麼這樣好的制度無法很快推展起來?他回答說:「共享經濟的罩門是『信任』。透過網路作為溝通媒介,陌生人看中的是物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但是使用時,如果是濫用造成毀損,或事後順手牽羊的話,擁有者就會有財產損失,可能會欲哭無淚或求償無門。因此在共享經濟的經營模式中,保險是重要的一環,各式各樣量身訂作的保險可能要被發展起來。當然共享的根本還是人的素質、信任的程度及後續違規的懲罰。現在手機叫車,用電腦訂民宿,網路的買賣家已有評價。累積的口碑,也成為最有價值的資產。公平評價制度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好的互動,也可促成共享經濟的發展。」

▲對於經濟動態,林建甫博士不只關心,而且常有深一層的見解(照片係林建甫教授提供)。

是不是人性使然?為什麼大部分共享的是物質方面,而咸少是感情或人脈方面,「人脈共享」會有那些難處?應該如何促進才能實現人脈的共享?對此,他提出的看法如下:「人脈是很主觀的,有時有的人互相看不順眼,人脈就無法建立。社會上人與人相處,雖然有溫情、友情、愛情,等等不太計較得失的狀況,但因為時間、資源對於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也必須了解,在利害關係的考量下,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也就是彼此認可對方的價值。互利情況建立的人脈才可以長長久久。」

另方面,他強調著說:「年輕人沒有經驗,缺乏人際關係,又是難以突破的障礙。因此如何讓年輕人可以迅速取得人脈?讓人脈也可以共享?需要設計人脈的共享機制。這也需要由有經驗的善心人士,組成團體,凝聚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讓年輕人參與,讓大家有歸屬感。然後,以有系統的方式讓年輕人學習,讓年輕人認識先進,也可以讓年輕人付出,先進也感覺滿意,達到互利的境界。關鍵也在於:好的團體才可以發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好人脈是1座挖不盡的金礦,是1筆無形的財富,對年輕人何等重要!總之,共享人脈是共享經濟的頂層目標,更可以幫助年輕人的好發展。」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互利,才可以長長久久

(曾季隆/撰文)

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現為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博士,日前撰文表示,「共享經濟是新經濟重要的項目,不只是促進經濟發展,帶來就業機會,其中人脈的共享、人際關係的遞移網絡化,更是幫助年輕人發展的好辦法。」他更認為,「社會上人與人相處,雖然有溫情、友情、愛情,等等不太計較得失的狀況,但因為時間、資源對於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也必須瞭解,在利害關係的考量下,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也就是彼此認可對方的價值。互利情況建立的人脈,才可以長長久久。」

Francis Bacon也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1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1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建立在「有福共享,有難同當」上。對於由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連結而成為人際網絡,就令人無限嚮往,尤其是「人脈共享」所產生的力量,更將難以估計!

▲王杉財博士(中)和他3位朋友,連同曾執行長(左2)成立了「杉財圈」(照片係晴天旅遊林春旺副總經理提供)。

實現夢寐以求的生活

很幸運的是,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達,帶動今日人脈的拓展和布建,尤其進入共享經濟的新時代以來,更能實現我們過去夢寐以求的生活,想要「貴人柤助」也再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了。具有「共享」精神的人,將可以更贏得朋友的認識與肯定。大家樂於和他做朋友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另方面,為了經濟成長,近百年來對地球的傷害太大了,更演變成生產過剩的時代,使整個人類的生活環境惡化,在氣候變遷壓力與諸多因素下,終於醒悟了「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的道理,加上網路的極為發達,始有各種商業模式迎合「共享」經濟的推動。可惜!當前以「共享」為核心思維的商業模式,其實沒有實踐真正的「共享精神」。

真正的人脈共享精神

真正的「共享精神」,必須從利他出發,始能達到利己的目的。就以「人脈共享」而言,每個人只要和3位朋友藉「人際網絡工具」連結起來,即能透過與朋友連結成1圈,再和認識朋友的朋友成1環,經由「圈圈相連、環環相扣」,布建起最強的「人脈網絡」。換言之,任何人只與3位朋友藉新工具相連結,即可形成每個人都布建綿綿相連的網絡,並且在此網絡中都可以共享巨大的「人脈紅利」。

布建人脈的新工具,正是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花費15年的長期實驗與印證,才完成兩報(即「台北內科週報」與「富貴有道週報」)的創新,使兩報有別於傳統日報的功能,並經最近半年疫情嚴重時的整個轉變,始進入2.0階段,讓兩報與「廣博學習平台」(網址:https://lybetter.net/結合起來,成為「人際網絡」布建的新工具。

▲王杉財院長(後排右2)與蔡彧院長(後排左3)於授證後,和理範花東彧咖啡學院第9班學員合影(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使用三合一工具布建

若要使用這3合1新工具布建你的人際網絡,其實也不難!就像你使用LINE一樣簡便、好用,只可惜LINE只是通訊和聯繫的工具,而不能讓你和你3個朋友很快擁有成千上萬人的人際網絡。如何透過兩報和「廣博學習平台」,實現你布建人脈網的目的?尤其報紙又怎會具有「連結功能」,而能助每個人一臂之力呢?

更值得一提的是,和使用LINE不一樣,你大可不必和很多人連結,就自然形成很大的人際網絡了。每個人只要連結3位肯「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朋友,便能透過朋友關係而連結到百、千、萬朋友的朋友,彼此之間莫不具有朋友關係,每週也都從獨特的報紙得知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訊息,大家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形成很大、很大的關懷力量。這一切,只要從你使用這3合1的「人際網絡布建新工具」,便可參與百、千、萬人的大家庭,實現前所未有的夢想!機會,是給行動快的人!

運用實虛整合媒體

有心要建立自己人脈網的人,就像使用LINE一樣先使用這3合1的工具,其中兩報的對象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15萬人,他們之中很可能有你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可是你卻不知道,只要你的訊息刊載在兩報上,他們(包括你還不認識的人)透過報紙就可認識你,將來也有機會成為朋友,何況本來就認識你的朋友!在此同時,由廣博勵進會將你在報上刊載的訊息,或是你希望網路上朋友的訊息,都能幫你製成網路版,你便可以透過自己的管道發到網路上。這樣兼顧線上和離線兩方面,運用實虛整合的媒體,達到人際網絡的布建。

▲中華亞健康世界總會黃淑真祕書長(左2)也已加入;圖係該會頒授給她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證書,圖右1為賴正國總會長;右2該會吳清忠指導委員;左1為陳建達副總會長(照片係中華亞健康世界總會黃淑真祕書長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朋友的朋友力量大

(曾季隆/撰文)

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而在今日的網路時代,已進化到物聯網階段,更有AI機器人(極度仿真機器人Sophia,甚至沙烏地阿拉伯已願賦予公民權),使人與人之間是既廣為交流,又變得生疏了,即使在網路上相識千百人,可是在生活上卻很少一起學習與互相幫助,這時候不只「人際關係」漸形薄弱,而且「人際網絡」更缺乏實體感,好像「相識滿天下」,遇到事情卻「知交無半人」,無法找到朋友助一臂之力。

事實上,朋友固然是每個人在社會裡重大的支持源頭,尤其透過朋友延伸出去的力量極大,可是我們很容易發現,「網際網絡」愈發達,「人際網絡」愈疏遠,也就是大家都求其便捷而「只」使用「網際網絡」交流,疏於「人際網絡」的經營。長期之後,我們將感受不到「朋友的朋友」力量既溫暖又大。那麼,「人際網絡」有沒有像「網際網絡」一般的便利工具使用,讓自己和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能夠透過「友誼」建立起強大的社會網絡?

能不能在網路時代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人際網絡」,完全取決於「使用工具」與「工具使用」。如果能夠有些很便捷的工具,每個人都很樂意使用,自然就解決了問題。而說到便捷性,當然現成的有網路可用,我們只要再加上實體的工具,即能達到網路達不到的地方。換言之,「網路」加上「人情」就是「人際網絡」最佳的媒體了。「人情」的表達如何可以傳播出去,同樣的也需要現代化工具。

朋友,是我們認識而有交情的。朋友的朋友,我們不一定認識,更談不上交情。可是對自己朋友來說,是他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的朋友啊!只要知道這樣的關係,我們能夠透過「現代化」的媒體來實現「人際網絡」的布建。

台大名譽教授林建甫博士曾說,「人際網絡能與人共享是偉大的情操,因為人脈的累積是非常不容易。人脈可以讓我們在社會行走,處處得到幫助,因為到處有貴人。相反的,沒有人脈,都是要靠自己,處處是按規定的繁文縟節,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忙,那做起事來就是事倍功半。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係就是沒關係,沒關係就是有關係』,就是最好的寫照。」誠如他的見解,筆者也深有感受,為什麼人與人只能處於競爭的立場,而沒有辦法「共享共創」呢?

不是針對問題找答案,而是針對目標找解決方案。以工具來講,網路是現代的工具,而報紙是傳統的工具。傳統上報紙的功能,目前幾乎都遭到更好的工具所取代了,它非根據當前的新需求而「現代化」不可!為了讓你朋友的朋友成為你的朋友,同時讓你朋友成為你朋友的朋友,歡迎使用筆者為大家準備的工具,來輕鬆布建自己強而有力的「人脈」,機會是給快速行動的人的!(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你能有什麼可共享

(曾季隆/撰文)

在新經濟時代,生活最大的變化是「共享」當道,從此,正如《禮記‧禮運》大同章所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日子已離我們不遠了。

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現為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的林建甫博士曾說:「共享經濟正在改寫市場規則,改變你我的生活。共享經濟的發展不僅能讓閒置資源活用,同時更能結合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國際商機。」這句話講出了「共享經濟」的兩個重點,1是「讓閒置資源活用」,1是「更能結合產業的轉型升級」,實在是我們經濟生活的很大進步。當然,這完全是拜資訊科技的大躍進!

誠如林建甫教授所說,「台灣是3C產業的製造龍頭,但吃硬不吃軟,讓我們錯失上一波社群網路等軟體的商機」,那麼這波方興未艾的「共享經濟」趨勢,千萬不可再錯過了!

究竟要怎樣把握,才能後來居上?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審視哪些「閒置的資源」,可以集少成多活用起來,以創造新價值?首先要問:「市場是否有旺盛的需求,而且能有閒置資源可以整合成為供應端嗎?」要回答這問題,則需從本身著手。例如,筆者是辦報的人,有一些人力資本是閒置的,若能積集其他人閒置人力資本,則可提供需要的人,便能各取所需、各獲所得。

想運用時下的創新商業式,其實沒有那樣容易的事,問題在於整個系統的建立牽涉極廣、極大,常常不是「坐而言」就能馬上「起了行」。若能尋求「共享」的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豈不快哉!可見觀念如可以突破,將使很多事情完全改觀。如果有人問你:「有什麼可以共享」時,請不要一下不假思索就回答:「我那有東西可以和人共享!」那,你必將失去「共享成果」的機會。請注意:時代已經變了,生活環境也不同了。(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