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追求永續 將驅動社會前行

(台北內科週報第577期/2023年5月8日-2023年5月14日)

【ESG促進平台】追求永續發展,已是時代趨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在「台灣永續大學論壇」表示,感於大學在社會永續發展中扮演的關鍵地位,我們2017年開始深入各校推廣永續理念和行動,從台北大學出發,到目前已經與51所大學簽署永續發展合作備忘錄或倡議書,所屬學生總數超過全台半數以上,而在國際永續評比帶動下,各校也都積極投入永續發展,清大更率先設立校級永續長,可見大學已經逐漸正視永續的責任。

落實大學永續發展、驅動社會前行,TAISE於4月19日舉辦「台灣永續大學論壇」,搭建交流舞台;各與會大學都提到,大學面臨很大的挑戰,但也背負重要責任,承諾共同推動淨零排放、接軌國際願景,以永續治理為大學永續發展的核心,善盡社會責任,發揮影響力。

會中,簡又新也提到,迎接社會永續轉型,大學面臨很大的挑戰,也背負重要的責任。根據聯合國環境署分析,教學研究、行政治理、人與社會、以及環境與氣候,都是永續大學重要發展課題。其中,在教育方面因應時代轉型,許多傳統學科內涵需要調整,而在淨零排放等要求下,大學本身的營運、環境管理更需要改變。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中)與左起:中鼎教育基金會林道通秘書長、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林福仁永續長、成功大學蘇慧貞特聘教授、教育部劉孟奇政務次長、正修科技大學周燦德講座教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郭財吉秘書長等貴賓會後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教育部劉孟奇次長出席論壇時,他強調,為了回應聯合國和台灣永續發展目標,教育部特別鼓勵各大專院校從學校營運連結永續目標,並進一步發表永續報告。而在中小學方面,也長期推動各項環境教育方案,盼望從環境教育開始扎根,培育更多永續人才。後續更期待持續與TAISE合作,進而提升國人專業意識。

長期關注國際永續發展趨勢與行動,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特聘教授認為,大學深耕永續發展除了個別學校作為,更是透過「多元協作的永續實踐」展現影響力的機會。她舉例說,永續金融、淨零碳排等當今最熱門的議題,大學都可積極參與,帶動創新發展與公私協力,甚至貢獻國際社群。對此,她任內領先各校,首創將聯合國發展目標(SDGs)結合學校中長程發展目標,整合校園各角落中參與社會各面向的社群資源,同時率領參與國際永續網絡,和全世界對話。「最重要的是忘記所有原來領域的框架,帶來永續創新。」

回顧「清華永續,一七(一起)執行」的歷程,清華大學林福仁副永續長也強調跨域與合作的重要。從喚起師生覺知出發,逐步建構具有行動力的領導結構,設立校級和各單位「永續長」定期交流會議和執行辦公室,常態性持續運作,協助教師增能並鼓勵跨學術領域合作,讓永續成為共同語言,內化為清華的知與行。

實際作為上,清大設立永續資訊平台,融入校務行政,成為校園的日常,也推動校園生活創新實驗室、選拔學生永續大使,與各夥伴連結,共創永續價值。促進各大學深入交流學習,論壇安排永續標竿大學分享各自特色作法,吸引實體與線上850人參與,還有韓國學者全程與會,取經臺灣各大學推動永續經驗,尋求後續更多交流互動。

▲「台灣永續大學論壇」的盛況(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校園精神為永續願景,台北大學規劃健全大學治理、落實環境永續、發揮社會影響力、深化永續教育、精進永續研究、連結國際網路與結合校友資源等7大策略,今年2月正式成立校級1級單位「永續辦公室」,整合校內資源,並透過台北聯合大學系統,串聯系統各校擴大力量。

另方面,落實在地大學的責任,積極與在地社區共生共榮,暨南國際大學以「成為地方的智庫」為己任。該校成立水沙連區域合作推動委員會,將社會實踐DNA融入校務發展治理系統,扮演與地方公共社群議題的探討平台,同時設置相關系所和學院,回應地方需求,協力鄉鎮推動地方創生與文化復振,獲得111年國家永續發展獎。

面臨大環境挑戰,雲科大著重教學研究對接地方場域與科技應用發展,同時厚實產學基礎研究、協助產業加值創新,進而籌組國際團隊,藉由教育與知識力量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永續性。學生從入學前就要先學習永續目標數位課程,在務實致用與產業鍊結的技職教育價值基礎上,由教師帶領發揮專業研發能量,具體輔助地方食品廠發展循環經濟、傳統養雞產業升級、協助區域防災應變,再連結國際夥伴,激盪環境社會創新方案,共創韌性未來。


用經濟藥方 提升高教競爭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76期/2023年5月1日-2023年5月7日)

(林建甫/撰文)對於高等教育,近日內政部公布2021年25~64歲台灣民眾受教的比率達到55%,遠超越OECD統計的各國平均值41%。在全世界主要國家中,僅次於加拿大,和日本並列全球第2。可喜可賀,但台灣真的有那麼好嗎?

事實上,當前,各界普遍已經覺得高等教育「重量不重質」,大學畢業生水準低落,無法符合需求。亡羊補牢,需要改革。我以經濟學的觀念、野人獻曝,並診斷原因而提出藥方。

我們真的不能不承認,現在高教的產出就是學生缺乏競爭力。在學校「分數膨脹」的現象下,學生不認真學習,考試隨便考就會有高分數。等到出社會,才發覺程度低落,也無法符合各界的期盼。

這有兩大原因,首先是少子化。各校生員稀少,學生是寶,不能讓學生淘汰、退學。學校想盡辦法討好學生,盡量利用科技「寓教於樂」,不太給學生學習壓力,怕嚇跑學生。不少學生也認為使用者付費,他們覺得付了錢,就有資格要求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硬體,與更好的成績。在這樣的邏輯下,學校教師就要迎合學生,至少不能太嚴格,避免被學生討厭。況且學生還能評鑑老師,不好看的評鑑會讓老師自己明年連課都開不成,甚至造成續聘的問題,飯碗都難以保住。因此教師討好學生,教學不敢要求,盡量給學生成績高分,分數膨脹的結果於焉成形。

其次是高教管制太多。例如學費太低,學生學習的機會成本低,不懂得珍惜,也就不會認真讀書。台灣公私立大學的學費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的1年要上百萬台幣,和周遭其他亞洲國家相比,也相當廉價。教育部的觀念一直是要提供「俗又大碗」的環境。但是否真的學子都能夠雨露均霑?現在的結果是「台清交」大多是家境好的學生在享受,後段班的學校大多是社會上相對弱勢的家庭。學生課後打工,上課更無法認真,學習成效也自然低落。

學費低,學校就缺少資源可以辦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需仰賴教育部的各項補助款。因為需要跟教育部拿錢,萬事就需要尊重金主,教育部指導大學辦教育,學校就沒有特色。校長需要教育部長欽選,學費調整需要教育部審核,政治干預更對大學的學術自由和獨立性產生負面影響。連國立大學校長都需要到立法院列席或幫忙備詢,羞辱大學教育莫此為甚。

因此,解除管制,去掉綁手綁腳的條條框框,讓各校自主,包括可提高學費,但對於弱勢學生則給予獎學金來資助。讓各校辦學可以有特色,則形成良性競爭,才可以培養好的畢業生,也吸引海內外更多的學生。這是突破目前高教僵局的重要改革方向。

另外的解藥是,破除分數膨脹。教育不能再放水,學生要嚴格考核。但根本是如何能有更多的生員。近年努力的方向就是從東南亞來招生,但結果是學生靠獎學金才來,又因語言問題,不容易融入台灣的教育環境。過去有一度陸生大量來台,那段時間是非常有助於台灣的辦學。但是近年因為疫情、兩岸關係緊張,學生逐年減少快要歸零。過去,相信不少人與我都對陸生上課的努力程度很有感覺。我們也都認為這可形成鯰魚效應,來刺激了台灣學生的用功。因此我們期望未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能夠給台灣高教帶來新的希望。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你我他 應許公東高工一個未來

(台北內科週報第576期/2023年5月1日-2023年5月7日)

【逐夢築夢】歲月的流轉,帶不走信心堅定的人的心志,儘管65年前奉教育部成立董事會的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在它步入「高齡族群」之際,驚聞教育部第1屆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審議會決議,將它列為專案輔導學校,並限期2年改善,且於3個月內提改善計畫,可是令人敬愛的這所私校李恭榮校長卻勇敢而有自信的表示,「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

就從1960年由瑞士建築師賈斯特斯‧達辛登設計的公東教堂落成啟用;同年9月更奉准立案登記,並設機工及家具木工兩科算起,也有63年的歷史。即使不計公東的過去,那麼請「你我他」來看看這所高級工業職校是不是老邁而必須退場?很讓人振奮的是,在校學生聽聞「大人」要他們退場,便立即有人將從超徵稅收得來的6000元全額捐給學校,而且也有校友捐出木工作品義賣。是真的!李校長說的「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已有事實為證了!

▲平日用心學習,自己勤於練習,才能增加實力,贏得技藝競賽將牌(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學校和人不同,高齡不必然會老化!在這退場與否的關鍵時刻,可以看看公東高工要人搶救嗎?公東校友、現任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專任教授、木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博士日前在臉書表示,「1所創校以來獲獎無數的私立高職,曾獲國際技能競賽40面獎牌;全國技能競賽223獎面;國際發明展154面獎牌,政府怎麼容許公東高工停辦呢?」他這句話問的,正是審議員沒去顧慮的。若讓它退場,台灣會有多大損失?青少年的未來,又寄託在那裡?不必搶救,而只要關心!

表面上,公東是受困於少子化,其實看看為什麼處於偏鄉的它,需要限期改善、3個月內就要提改善方案?為什麼?答案就在於決議它退場的人,不必問為什麼?只要依法辦事就好了,多省事啊!可是不能省的是,孩子的未來!當1957年,天主教白冷會錫質平神父籌劃創校的時候,他可沒有圖省事,遠從德國與瑞士請來專業技師,並在偏鄉辦成富有「師徒制精神」的技職學校。

▲看他!追求精湛,便須先達到精準!(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今天,「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講這句話的李榮恭校長,面對審議會的決議,他沒有辯解的時間和心情,只能加快腳步處理財務和招生問題,而這兩者又常常牽連在一起。他說:「才剛接任校長,來不及處理舊債,才會導致被列輔,在不影響教學住宅用的狀況下,董事會已決議通過出售價值超過8000萬元的舊宿舍校地,目前已有多人有購買意願,若順利完成,學校不僅清償所有負債,還有數千萬的結餘款,可當校務基金」。

當然,任何學校若靠賣「祖產」才能經營,勢必有走頭無路的1天,但處理事情有急有緩,眼前和執法單位搶時間,李校長只有耽心時間是否佔在學校這邊?如果來不及,難道要眼睜睜看著公東高工退場嗎?數10年的心血可以不計嗎?1場議會就讓這樣好的學校,從此在台東消失嗎?它培育的子弟可以棄之不顧、任人決定它的生死嗎?

▲公東高工贏得金牌,師生一起歡呼情景(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關心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人,包括「你」是校友、「我」是辦報的人和台東也有緣份、「他」是政府機關和民意代表,能夠應許它有個怎樣的未來?是不是「你我他」發動起來,每個人捐500元支持偏鄉1個好學校?讓公東高工在你我他的關懷下,能夠繼續發光發熱!


攜手日本館山市 走向國際共榮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產學研連線】日本千葉縣館山市與基隆市,同為富含人文與海洋文化的城市,館山市森正一市長(Mori Shouichi)、石井敬之議長(Ishii Takayuki)於1月31日帶領觀光協會會長、入境協議會會長、館山市觀光港務課團隊等府會成員前來訪問台灣海洋大學,雙方舉行地方創生合作簽約儀式,並將建立資訊與研究的交流平台,促進觀光、文化、農業、漁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未來也將透過產業實務與語言長時間的培訓,促使雙邊的合作效能最大化。

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與蔬菜水果的館山市,保有當地的鄉村風貌,以觀光結合地產地銷、推動外國人訪日等帶動人流,更是推行移住定居、企業招攬、新工作方式及城鎮創新等營造人口回流發展的利基,值得作為台灣漁村活化的參考案例。

▲海大莊季高副校長(右)曾訪問館山市,對物產直賣所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台灣海洋大學長期與館山市維持良好互動,莊季高副校長、張文哲研發長更曾於2019年訪問館山市,見證館山市推行在地創生歷程,也對當地物產直賣所、博物館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

日前,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作為教育部台日聯盟6大USR中心之1,長期實踐社會責任計畫,在漁港活化、長照、在地青年成長都頗有建樹。而館山市緊鄰海洋,環境與海大所在的基隆市相仿。海大要透過師生蹲點、交換、研修等途徑,以海大招牌的海洋海事相關專業研究成果為利器,貫徹合作約定。

▲許泰文校長(第1排右3)與館山市森正一市長與石井敬之議長帶領的府會參訪團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森正一市長指出,館山市位在房總半島最南方、三面環海,雖設有東京海洋大學實習場,引入青年從事養殖等研究,但仍面臨人口外移及老化之挑戰;他有11年半市議員經驗,期間就曾參與擬定地方發展策略,其中,海洋作為館山市最大的魅力所在,借鏡海大推動海洋創生經驗,實有必要。

海大深耕地方,尤其近10年持續推行USR,積極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育學用合一人才。目前協助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場域營造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市政府、海洋科技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2022年11月,更協助國家發展委員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於海大設立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引領8縣市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成長共好,青年返鄉創生讓在地產業發展遍地開花。


精準運動科學研究 強而有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1期/2023年1月5日-2023年1月11日)

【產學研連線】運動競技引進科技研發為助力,早已是可行之道,自107年11月起,國科會推動「精準運動科學研究專案計畫」,並成功協助部分2020東奧選手獲得獎牌,讓科技研發能量成為台灣運動競技表現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吳政忠主任委員表示,為強化台灣的科技能落地應用,讓科學為每1個人存在,未來將朝向跨技術領域、跨產業應用及跨部會協力等3個方向前進,透過運動科學跨領域整合研究,讓相關技術能跨界運用,有助於強化我國運動科學研發能量,並與國際接軌;同時,藉由專案的推動,讓研發成果不僅應用在提升運動員競技表現與學術研究中,甚至普及並促進全民運動,以帶動運動產業經濟發展。

▲陳念琴選手(左起)與吳政忠主委及林明仁處長合影(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於110年11月行政院「運動X科技產業發展策略會議」會後,由國科會攜手經濟部、教育部、衛福部及數位部,跨部會共同規劃推動「運動科技應用與產業發展計畫」,朝跨技術領域、跨產業應用及跨部會協力,並將繼續推動第2期「精準運動科學研究專案計畫」,以強化運動科學跨領域研究,提升運動競技表現,並帶動運動科技產業發展及促進全民運動健康。

第2期專案計畫,包含4大主軸「卓越競技科技研究」、「運動健身科學研究」、「跨域產業生態研究」及「永續多元平等研究」,經過兩階段嚴謹的審查程序,國科會今(30)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評選通過的12個研究團隊,並且邀請拳擊女王陳念琴和運動產業界代表與會共襄盛舉。

▲大家為「精準運動科技」的研究加油(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這次評選出的12個研究團隊,計畫內容涉及的運動種類包括:足球、體操、棒球、拳擊、游泳、羽球、桌球、鐵人3項和舉重等項目,其中並有以女性運動員為研究主軸,研發團隊結合運動生理、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資訊工程、醫學工程、物理治療、認知神經科學、電機工程等領域,以技術為導向扣合運動項目,期未來將研發成果轉譯,以新技術、新應用提升運動科學應用價值。


深耕海洋永續教育 張正杰受獎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本報產學研連線】長年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台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張正杰教授,榮獲教育部肯定,於12月2日獲頒「111年度社會教育貢獻獎-個人獎」,多年來,他由中等教育延續至高等教育,從基層到主管,兼備實務操作與政策訂定經驗,更結合自身專長與資歷,參與各種活動籌備、計畫擬定,如擔任教育部課審會委員、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及非營利組織理事等,積極參與產業、官方與學界,成為兼容並蓄、融合多方建議的橋樑,深受重視!

張正杰教授2012年參與編著《海洋教育:認識海洋的教與學》專書,可說是台灣海洋教育著述先鋒之作。近年更是引進美國國家海洋教育者協會(NMEA)提出的海洋素養基本原則作為基礎,與多名教師共同編譯成著作《海洋教育關鍵DNA:K-12海洋素養範圍與程序指引手冊》,提供中、小學海洋素養教育的範圍與程序,為海洋議題融入普通教育建構完整的參考指標。

▲張正杰教授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獲教育部肯定(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深耕於海洋教育、海洋防災、科普教育及科技教育的張正杰,肩負起引領社會親海、愛海、知海的責任,他利用自身專長與經驗,長期執行國科會與教育部相關計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宣導防災知識,期待用多元方式推展,有系統的讓民眾理解,建構正確的親海觀念。

於後,張教授擔任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長期推廣海洋防災科普宣導,帶領團隊結合新媒體,邀請具有海洋防災專業知識之專家學者,撰寫文章以及製作短片。他欣慰地表示,近年民眾參與海洋休憩活動時,對於海域的風險,如離岸流、瘋狗浪等,有逐漸認識及正視的趨勢;這意味著海洋素養的種子,已確實透過海洋教育,在社會大眾的心中發芽。

▲張正杰教授在聯合國海洋學委員會(IOC)中,介紹台灣海洋教育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在執行多項國家計畫中,張正杰教授整併自身多元長才,將永續概念結合媒體素養,應用至環境教育的推展,也將正確的科學知識,以不同形式表現與執行,並實現「做中學」與「玩中學」的科教理念。

學習「教育」是個人的基石,張教授認為,透過積累能堆疊成跨領域的養分。他深深體會教師授課與執行困境,而提供解決問題的脈絡,期盼根植普通教育、深化社會教育,並藉由在學術領域累積的力量,讓所帶領的莘莘學子,未來亦能回饋社會,形成正向循環。擁有11年中等教育的實務經驗,曾榮獲基隆市SUPER教師,如今也於海洋大學服務滿10年,更受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的肯定,尤其於海大師資培育中心與教育研究所任教期間,培育了無數的海洋種子教師,厚實了台灣海洋教育量能,引領台灣海洋教育中心團隊成為海洋教育實踐家最有力的後盾。

▲張正杰教授參與編著海洋教育先鋒之作:《海洋教育:認識海洋的教與學》(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總之,海洋是跨越國界必經的重要途徑,張正杰教授表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能夠在各領域持續堅持,皆要感謝有許多夥伴一同支持。未來將進一步推動海洋基礎教育的國際化,讓國境不再成為學子向海洋學習的藩籬。透過海洋素養的深化,永續發展概念的普及,以及在推動國家政策與海洋教育中心團隊的努力,深厚學習資源底蘊的積累下,海洋教育得以成為台灣長期與世界接軌的利器。將過去的行動基石、堆疊成未來推展海洋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動力,期盼自校園扎根,於社會擴散茁壯。


產政學合作 積極推動地方創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夢想,帶動人類的進步。多年來,人口集中於都會區,導致地方經濟的愈形沒落,國家發展委員會師法日本,更加以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已有相當績效。台灣海洋大學協助國發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強化地方事業體整合發展並順利對接各部會資源,並於11月22日舉辦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揭牌儀式。

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持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培育學用合一人才,近10年來推行USR與承接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已累積相當多的能量,期望藉由海大團隊的力量協助各地方創新創業,透過多元化的輔導資源及諮詢服務,讓青年返鄉創生,並加速在地產業發展,讓地方創生的量能持續提昇。

▲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期許北區輔導中心活用海大經驗創造成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北區輔導中心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新竹縣、金門縣、連江縣,包含離島地區等8縣市,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於會中致詞時表示,國發會在北中南東區都有設立輔導中心,就是希望能用在地經驗,更接地氣的提供輔導量能,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將海大多年來執行USR的力量拓展到北區及離島地區等8縣市,串連北區19處青年培力工作站、5處公有空間整備活化,透過綿密的輔導網路,帶動地方創生新的風潮,讓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一起成長,創造更多成果。

海大整合全校資源,共同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目前成果除深入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區域,協助場域達成永續經營的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產業發展處有許多合作,協助基隆港轉型為國際郵輪停泊旗艦港,讓高中端、社區居民認識海洋產業培育人才,並與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海洋科學教育及海洋資源與能源教育,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與會人士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另方面,在執行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計畫期間,服務中彰投以北地區,發展新經濟、新商業模式,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成果豐碩,培育超過12位地創規劃師,盤點12個鄉鎮49議題、131擬定建議對策,輔導超過60家地創團隊,建構6個縣市地方生態圈。

該計畫主持人張文哲研發長表示,感謝中衛發展中心及資誠永續和海洋大學一同合作,讓業界能量一起加入進來,在各自專長上相輔相成,加速地方創生產業發展,並推動國內及國際市場,也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在海大與北區8縣市的合作基礎上,能儘速接軌,追上去年啟動的另外3區輔導中心,為北區8縣市導入資源,逐步改善地方發展體質,並強化地方創生永續商業模式。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