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入生活設想深遠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曾季隆/撰文)台灣木材的種類繁多,而且紋理、材質都具有特色,更可開發為精緻與高附加價值木藝產品,尤其在這講求淨零排放的時代,它所具有「負碳作用」,實值得大力發展,取代進口家具的市場。可惜目前「曲高和寡」,尚未成為趨勢。應如何群策群力?則仍待產政學研的通力合作,或可以振衰起弊!

俗語說:「事在人為」,愈是不容易完成的事,愈需要有抱負的1群人一起投入。筆者發現,在這領域耕耘1、20年以上的陳殿禮教授(目前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主任),不久之前,傾力策展的「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已於11月3日正式在台北市定古蹟的新芳春茶行開展,展出期間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每日開放時間為10時-18時,週1、2休館,值得把握機會一睹「永續設計」的發揮。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正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策展人陳殿禮教授的理念,著眼於:「經由使用產自在地森林而來的國產好木材,並透過永續設計產出生活居家用品,讓森林進入人們的生活來創造福祉,同時選用『負碳家具』即採用具固碳效果的木質產品,如同在家中坐擁一片森林,享有會『森』呼吸的環境,並可發揮『固碳』保固地球,一起成為愛地球的世界公民,共同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盡一份心力,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正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上述這樣的眼光與胸懷,可說設想深遠!不過,單憑1場展覽會如何能夠讓民眾體認到林木與生活的關係,從而導入「節能固碳」的觀念,並落實於消費時的抉擇?當然非主辦、協辦單位所能貫澈始終。為了振興台灣林業、提升負碳家具的競爭力,一定要有企業家(筆者期待於產業界的有識之士)肯長期推動,並由學政研一起贊襄其事。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呈現出家具的藝術性(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許鼎鈞與木藝因緣

(曾季隆/撰文)

【深度專訪】在學習路上的認真和投入,決定每個人的一生是否有所成就,而所謂的「成就」,不在於一己的榮華富貴,更在於有無實現「生命的意義」,對於年近60歲、正在台北科大攻讀博士學位的該校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許鼎鈞副主任來說,無疑的,他的腳步總是審慎而踏實!

這位在木藝教學、研究及實作上,多年來投入極大的心力,許鼎鈞老師說:「我生於淳樸的蘭陽平原,自幼在父母親與兄長的合理合情規範中,引導我嘗試生活中不同的學習領域,也因此養成面對任何事物,都抱持主動學習及具挑戰性的個性。」

▲許鼎鈞老師運用國產材『臺灣杉』製作榫接,並專注工藝精神、延續木藝傳承、研發創新技術(照片係許鼎鈞老師提供)。

和木藝結緣甚早,許鼎鈞老師表示,「由於國中時期,我一直對手工藝品製作深感興趣,而選擇了宜蘭農工家具木工科就讀。在校期間,張錫鈞導師的細心教導與技藝傳授,並且日以繼夜地親身指導下,讓我有幸代表學校參加台灣區工科技藝競賽而獲得第3名,並在張老師的鼓勵下,於次年參加全國技能競賽榮獲第1名,為學校創下前所未有之紀錄,因此得以保送甄試國立台北工專。」

服完兵役義務後,他於民國79年便開始於室內與家具設計公司服務,在工作中,更深深地瞭解到,除了設計出好的作品之外,在管理與執行中,各種專業領域如木工、水電、泥作、油漆等相互配合,乃是一大學問。這也促成他日後進入「佛光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研修,以增進管理思想的最大原因,更使他在工作上能夠得心應手。

▲2018由陳殿禮教授(第1排左4)帶領「禮設計研究團隊」於華山文創園區策展「福鉋˙華山」展,與國寶級製鉋匠師詹益農(第1排左3)合影。

後來,許鼎鈞老師很高興回到他的母校,也就是台北科大,它擁有木藝發展的最好環境,他說:「在因緣際會下,回到母校之後,有一次和楊明津老師、陳殿禮老師談起,近年來台灣家具產業的式微現況,導致家具製造技術與人才嚴重斷層,因此,人才培育與傳承是目前家具產業急需要落實的要務,其目的就是要讓家具設計與製造能力得以延續。」

人生機緣常在談話與人和人的互動中,開啟預料不到的契機,同樣的,許老師也在陳殿禮老師的邀請之下,擔任台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有關家具設計實作、試作技術、模型製作等的兼任講師,並於假日協助城市魯班木藝製作教學,他表示,「由於木藝的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我的興趣,便投入很多時間在學校的木工廠,協助系上學生對木家具製作的技術問題解決,包括週6、週日『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之經營,至今幾乎班班滿額,讓我感受到社會人士利用假日參與木藝製作學習的熱情,也讓我樂在工作,迄今在木藝中心服務已有10多年之久了」。

▲2022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春季課程週6班結訓,許鼎鈞老師與學員合影。

對於科技的進步,許鼎鈞更是時時注意和用心觀察、學習,尤其「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他不只是關注,而且在陳殿禮教授及李易叡教授、鄭孟淙教授的指導下,針對「AR與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設計」作一番研究,並在學術研討會上成果發表。

在「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之設計研究」報告中,許鼎鈞老師指出,「家具木工是ㄧ門講究空間結構與幾何榫接技巧訓練的實作課程,其中需要運用大量視圖的認知判斷與空間理解能力,然而初學者在家具木工的實做中,往往難以掌握榫接結構的空間幾何觀念,並且在視圖判讀上,也因為傳統2D圖面的限制,初學者在缺乏3D空間概念的基礎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家具木工的視圖技巧,並且初學者在傢俱製作上往往發生像是榫接結構錯位,方向顛倒,或是鋸切角度上的失誤。然而,擴增實境(AR)技術已被證實具有幾何結構訓練與增強3D空間概念表現的能力,本研究希望透過實體控制器操作與擴增實境虛擬3D物件的疊合,運用觸覺與視覺空間上認知的雙重回饋來加強初學者在傢俱木工製作上的空間認知能力,進而提升木作技巧。」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對技藝執著與頂真

(陳殿禮/撰文)

【八方論壇】歷年來,筆者長期進行著台灣傳統工藝的研究工作,與傳統藝師有許多合作共創的機會,希望能為台灣記錄一些鮮為人知的傳統美好記憶,讓1群台灣幕後無名英雄的「善藝」被看見。

在與藝師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傳統技藝之所以可以透過這些無名英雄得以保存,很重要的1個因素是:這些匠人有著1份對於自己工作的「執著與頂真」的精神,一輩子堅持在1件事上,這是何等浪漫的事呀!

▲展現善工藝與善心意(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每位藝師背後都是刻劃著一些善長的事,也透露出一些動人的故事。換言之,可能就是一股傻勁使然吧!更是1種擇善固執的精神所致。對照現今這多變的世代,可能已是很難被理解與想像的事了。

老子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為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詮釋了最上乘的善就好比是水,而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相爭,它可自處於眾人厭惡卑下之地,於是乎它最接近於「道」的境界。

▲陳殿禮教授團隊曾在台北北投鳳甲美術館舉辦1場「善藝十方.設計創作展」(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這些年來,傳統藝師默默的守護著台灣的技藝與記憶,以「善意」傳播「善藝」,而且用「善藝」展現心中的「善意」,而「善」是1種內在修為,它透過藝來承載、藝通過形式來表現出善的精神,兩者一內一外,一陰一陽相互運作,以期達到最和諧的境界,來呈現將是最美好的一面,對筆者而言,傳統藝師的精神,實是1種純焠的美!

猶記2020年5月份,筆者團隊曾在台北北投鳳甲美術館策畫了1場「善藝十方.設計創作展」,透過在地的三生需求理論「生存、生活、生命」來策展,以「台灣林相」來代表的在地「生存」樣態;以「台江國家公園」的在地人文,呈現出當地的「生活」景象,而「玉山群像」則代表了台灣「生命」之源起,展出的每1件展品除了呈現在地的人文思維外,同時表達對這塊土地的善心意與世代共創的善工藝,期待透過展出讓觀者對這塊土地有更多的感動,觸發其善意,進而採取行動支持在地善藝。

(本文作者係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專任教授、木藝中心主任)


善心意加上善工藝

(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2030的腳步,已愈來愈近了,不趕快加緊「碳中和」的進度是很可慮的情況,可是如何從各層面來推動,才是正本溯源的根本之計,在此趨勢下,不同於一般家具設計展的「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特別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攜手籌畫,是以台灣在地木材為主軸,首推「負碳家具」,響應碳中和與環保永續目標,吸引大眾關注碳排放與環境永續發展問題。

策展人陳殿禮教授表示,「本次展覽圍繞兩大主題:『負碳家具』與『生活藝術』,兼顧環保與美學。所有展品皆使用台灣國產木材,結合傳統匠師技藝,以木材自然邊的形式呈現『3分天成7分人』天人共創的藝術家具」。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的開展儀式;右1為策展人陳殿禮教授(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認為,「尊重萬物生命的本質,以善心意真誠對待材料,以善工藝完成作品,發揮物的本質美,並物盡其用是負碳的基本概念;因此,透過創作者的創意,視國產木材的物性來發覺它的美,讓觀者能感受到它的獨特性。以台灣杉為例,多節為其特徵之1,傳統匠師視節為缺點,欲去之為快,爾今惟有在消費者具備環保與尊重自然的意識下,方得重新被看待與詮釋,然每1個節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成長的印記,是樹木成長過程中向上攀升,向外爭取陽光長出新枝芽,自我突破成長的歷程所遺留的符號,一切皆如此順其自然而生,這才是生命力的展現,何其珍貴與獨特。因此,在作品台灣杉情系列長桌、長凳的設計則是尊重自然順應天意,保留了材料的本質,留下自然邊及樹節,呈現材質本身的天性,表達創作者對自然的禮讚與敬意,摒棄了傳統對材料的對待方式,亦是負碳敬天惜材愛物的表現,符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然法則。」

木材是有生命的,砍伐之後,匠師讓它重生!陳教授指出,「在設計上特別凸顯『節美絕美』獨一無二的作品符碼,同時也尊重天然材料的天性『端裂』的本質,例如在長桌腳端部開裂處,透過人意的處理注入現代的環氧樹脂材料,並輔以領結榫來規範開裂的再發生,來呈現出具有當代藝術性的視覺效果,也是創作者的真誠對自然的善心意,表現出善工藝的作品。」

▲尊重萬物生命的本質,以善心意真誠對待材料(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誠如以上所述,創作人在藝術與設計間以「3分天成7分人」的理念,所呈現出來的作品,「3分天成」是上天巧手所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而「7分人意」則是根據家具機能與使用者需求進行設計,來符合使用者實用性機能的期待,並扭轉了傳統家具對待材料的思維,留下自然邊與節點,陳策展人說:「我們在材料的利用上更符合減碳的信念,讓碳固鎖家具中,提高了材料的使用價值,凡此總總作法的目的即是『節能減碳』,讓家具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小於木材本身的固碳量,便符合了『負碳家具』的目標」。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展出訊息如下:展覽期間為即日起至2月28日每日12時~21時(逢週3店休);展覽地點:有情門-新南門市(台北市中正區新生南路1段114號)。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展覽全景(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