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節運動療癒疼痛

(曾季隆/撰文)

【特稿】即使在10月16日颱風共伴效應影響下、當天台北下著大雨,第2屆「潤節初階運動」研習會依然如期舉行,而且學員仍是熱情不減的全員到齊,令「拓齡潤節運動」陳英聰創始人深受感動,將功法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大家。

陳英聰創始人是很優秀的物理治療師,也是拓齡公司的總經理,從1995年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畢業後,便醉心於徒手治療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他職涯中,接觸許多有需求的民眾,過程中,不斷的進行技術精進的追求,包含學過很棒的神經細胞微循環改善的來自澳洲的動態神經鬆動術Nuro-Dynamic Technique…等。累積多年的實務經驗,加上長時期的研發,終於在8月14日,正式開班授課了!

隨即,排定於台北:10/16(日)、11/19(六)、12/17(六);台中則於11/12(六)開新班,使大家有機會即學即用,解決自己本身的問題。沒想到10月16日下著大雨,陳英聰表示,「全員準時到齊!這次9位學員中,有兩位是本身有疼痛問題,但很想恢復健康的長輩,其中1位是多年筋膜發炎疼痛,一直求助無門的陳阿姨,經第1屆學員許小姐推薦才認識我,並且也協助其解除本身痛苦。但為了能瞭解身體關節操作指引,以利長期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因此聽從友人建議來學習一生都能受用的潤節運動初階課程。」

▲陳英聰創始人(右1)以小班制傳授「拓齡潤節運動」,在講授時常個別指導(照片係拓齡公司提供)。

從授課和學員實際練習的過程,教學雙方都體驗到「拓齡潤節運動」對疼痛的療癒作用,實在不負陳英聰多年投入的心力,他說:「當大家完成24招潤節運動後,豁然開朗起來,原來自身關節隱藏許多自癒密碼與奧義。透過潤節運動,讓能量瞬間流動的。真不可思議呀!」尤其看到高齡的徐大姐,不只認真學習,而且很快掌握個中訣竅,能夠即學即用,更令他感到欣慰!

回憶在研發這24招潤節動作的過程,陳英聰說:「許多動作甚至是坐在馬桶上,突然有靈感才編出來,同時,記得在研發動作時,自己也隨時關照每個關節流動的感覺,或是在練太極拳或瑜珈時也常有感悟,此外,有時與家人互動,有時看到動物的動作等都是啟發靈感的來源」。

在課程結束的心得分享中,大家非常開心的表示超級受用,也希望能在享受未來豐富的生活,因為疼痛解除了就可以去享受生活與慶祝生命,真是令人太開心了。

▲拓齡公司陳英聰總經理(第1排右3)是很優秀的物理治療師,他和「拓齡潤節運動」第2屆的學員合影(照片係拓齡公司提供)。

另有位學員也是1位阿姨,由她美國麻醉科護士的許小姐一起陪同來學習,由於近期已經被醫師通知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平時則不良於行,步態不佳,感覺很困擾。經過現場3次諮詢與潤節運動指導,疼痛與步態便大幅改善,把握女兒在台灣的期間,趕快一起來上課,讓平常在家也可以自我保健,更希望能免除開刀之苦!

此外,順帶一提的是,許小姐也分享出自身下背部疼痛竟在上課後疼痛也已經減緩,她也很願意近期回到美國醫院後,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有這樣神奇的潤節運動,她表示,真是太令人驚豔了!

其他的學員中,有3位是擔任居家照顧服務員,也都分享願意協助認識的長輩幫助大家健康,如果能讓更多人習得這樣的運動,那麼相信可以提升企業勞工的健康提升生產力,個人或家庭在健康方面的支出也可以降低,那就更能造福世人,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撫慰居護師的心

(曾季隆/撰文)

【本報特稿】居家照護在今日的社會,是愈來愈重要,護理師更是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台灣護理人力不足,是近年來大家關注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的報告指出,全球護理人力短缺近600萬人,在COVID-19疫情的延燒下更趨於惡化,並突顯了這樣的狀況。

從護理師的角度,這兩年來承受疫情帶來的很大壓力,他們仍然默默的付出,為了能夠讓社會體會到護理師的貢獻,9月15日至17日於台北世貿盛大舉行的「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令人驚艷的是,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和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護理學會、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台灣長照護理學會、台灣護理之家協會、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在地安老協會、和鄰居家護理所、台中市護理專業聯盟協會共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展覽中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

▲創新的「台灣居護藝術節」,在展場顯得很矚目(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記者會中,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曾勤媛理事長感性地說,「護理是科學也是藝術!為了讓大家從『照顧』中發掘有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變得很有藝術氣息。」她也指出,這兩年來因應疫情,無論是居家的個案與服務人員,都遇到相當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護理人員總無畏疫情在前,都以民眾的需求為優先,甚至面對急需照護的低收入戶,護理人員仍然衝至第一線,協助視訊看診及身體復能與護理。

在曾勤媛理事長和跨域團體的熱心推動下,將「護理行為科學與藝術」的觀念帶來不同的思維,也提升護理師扮演的角色境界。活動的過程中,甚至有位長者向該會陳素珍祕書長提出,「你們憑什麼用藝術節,你們是藝術家嗎?」

▲曾勤媛理事長(第2排穿紅色上衣者)帶領大家辦好這場「台灣居護藝術節」;第1排右1為該會邱青萸常務理事協助良多(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陳祕書長便很有耐心的,並保持優雅謙和的微笑看著他回答:「每個個案都有不同的問題,護理是多元化的,我們不會被框住也不會1個模式套用在每1個個案身上,依照不同的需求來制定個案所需,所以您說護理是不是藝術,護理是多元化發展的,我的解釋您能接受嗎?」老先生聽她的說明之後,也以微笑的眼神看著她回答說,「秘書長妳的回應與解說我很滿意,我很認同,護理是藝術,妳們當之無愧」。

當抱著「藝術熱愛真善美」的精神,來看待護理工作時,將使這份工作變得很大的不同。「台灣居護藝術節」雖已閉幕了,但也同時開啟永續的新里程碑。曾勤媛感性地表示,不能只做居家護理,因為社區長輩生活需要有人協助指導與照顧。她並說,「護理人員有個天職,應該做整體性的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師到居家做護理,還要協助長輩適應生活。生活適應不是只有護理師能做,居家服務員也需要參與協助。」

▲結合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2019年創立的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3年前即有很清楚的定位,短短的3年中,曾勤媛理事長帶領大家走出一條「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以專業、品質、創新、教育及輔導為核心,該會連續3年與台灣受恩公司共同推出不同機構的長照評鑑輔導系統;尤其是這次大規模舉行的「台灣居護藝術節」,只見現場護理人員齊聚,紛紛提供民眾現場體驗失智失能者彩繪、VR互動、足部護理、遠距照護等等,結合醫療、護理、科學及藝術,讓參觀者實際瞭解居家護理人員在照顧領域的專業能力,及多年來對社區民眾的關懷與用心。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讓照護不再有壓力

(曾季隆/撰文)

【特別報導】護理師是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台灣護理人力不足,是近年來大家關注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的報告指出,全球護理人力短缺近600萬人,在COVID-19疫情的延燒下更是惡化並突顯了這個狀況。

從護理師的角度,這兩年來承受疫情帶來的很大壓力,他們仍然默默的付出,日前,「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於台北世貿盛大開幕,護理界跨團體共同齊喊護理守護社區長照的決心,並呼籲政府重視居家護理與政策落實,讓護理不間斷、長照能持續被點亮。

在9月15日的會展上,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台灣護理學會、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一起舉行記者會,向社會呼籲:「看見護理在長照服務的多元角色,重視家庭專科和社區專科護理師,以及居家護理所的社區角色,提供民眾更好的照顧服務」。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紀淑靜理事長(中)、台灣護理學會陳靜敏理事長(左),及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曾勤媛理事長一起舉行記者會(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紀淑靜理事長表示,護理從急性醫療、企業職場、居家照顧等領域發展多元,價值來自民眾的需求,需要政府實質的鼓勵,護理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對於台灣護理師素質的提升,台灣護理學會陳靜敏理事長說,「數據會說話!每年只取40人的國際護理協會(ICN),我們每年都有護理師入選,非常難能可貴,未來更會積極培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可見和國際的最新發展,台灣不只沒有落後,而且始終都是接軌的。

記者會中,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曾勤媛理事長感性地說,「護理是藝術!為了讓大家從『照顧』中發掘有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變得很藝術。」她也指出,這兩年來因應疫情,無論是居家的個案與服務人員,都遇到相當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護理人員總無畏疫情在前,都以民眾的需求為優先,甚至面對急需照護的低收入戶,護理人員仍然衝至第一線,協助視訊看診及身體復能與護理。

▲結合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自2019年創立至今,短短的3年中,曾勤媛理事長帶領大家走出一條「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以創新、人才培育、教育及輔導為核心,該會連續兩年推出不同機構的評鑑輔導系統,尤其這次和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台灣護理學會、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台灣長照護理學會、台灣護理之家協會共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展覽中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只見現場護理人員齊聚,紛紛提供民眾現場體驗失智失能者彩繪、VR互動、足部護理等,結合醫療、護理、科學與藝術,讓參觀者實際瞭解護理人員在照顧領域的專業能力,多年來對民眾的關懷與用心。

(本文同時刊於9月22日出版的「台北內科週報」,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銀髮明星運動會

(曾季隆/撰文)

【本報特稿】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的俞美娟執行長,一心想實現「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近日承辦新北市勞工局111年度《外籍家庭看護工勞雇安心支援服務計畫》,計畫內容除了居家指導外籍家庭看護工照護技巧外,為了延伸照護技巧實現於趣味生活中,預計10月28日在汐止區水蓮山莊生活館(新北市汐止區湖前街110巷97弄24號),舉辦《第1屆銀髮明星運動會》,邀請社區長輩與外籍家庭看護工參與懷舊趣味競賽。

一般外籍家庭看護工照護個案時,需要協助活化長者的肌力與肌耐力,而常春藤將透過一系列懷舊趣味運動項目,誘發長者們活絡記憶,透過共同競賽與回想的過程,來促進其認知刺激,也增加生活趣味減少老人憂鬱的發生。並將肌力與耐力訓練融入團隊競賽,提升長者居家日常活動,增進其基本生活能力,達到延緩老化的效果。

為實踐上述的目的,俞美娟說:「常春藤將為長者記錄長者活動成長歷程,銀髮明星運動會期盼能『陪你一起老,年年都很好』,讓我們一起越活越健康,越活越精彩。」

▲常春藤的講師帶領長者帶動唱熱身(照片係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提供)。

在新北市勞工局的指導與支持下,「常春藤」積極地籌備《第1屆銀髮明星運動會》,俞美娟表示:「透過競賽展現個案的基本能力,如耐力、平衡等,活動設計融入日常作息,使其在治療師不在場的時候,仍可在家持續練習,達到『短期、密集』的訓練成效。」報名資訊:《第1屆銀髮明星運動會》歡迎65歲以上長輩報名參加,報名專線:02-26421938或加入常春藤LINE官方ID:@ivycare詢問。

92年成立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108年成立新北市常春藤居家長照機構,常春藤致力提供更完善地長照資源,強化在地服務的輸送體系,成立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落實長照個案管理,在服務區域內協助擬定照顧服務計畫與連結,執行長俞美娟表示,「常春藤康養事業最大願景是成為長照家庭最好的靠山!」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長照在轉變中

(陳英聰/撰文)

長照的發展,從1.0的居家復健,到2.0居家復能的滾動式修正,可以說有很大的進步,但這條路的未來,還有很長的日子需要面對,而我個人正是始終參與其中,希望它能愈走愈順!

從最早的長照先導計畫,進行到居家復健開始,一直到民國96年「大溫暖計畫」開啟了長照1.0一共經歷了10年。當時的居家復健,主要是由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擔綱演出。許多地區因為缺乏人力甚至政策推動不力,因此服務案量極少。

直到2017年政府擴大服務範圍,全力推動長照2.0政策,改以結合北歐模式項目思維的復能方式,讓更多跨專業成員進入,並且擴大服務對象。在政策全力運作下,民眾更有機會認識長照服務,因此案量爆發。數年來,不只是專業的復能服務,而且「復能」的定義是主要以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能力的訓練,另外,原本的居家照顧服務、長照交通、長照輔具等領域,也因此擴大。

長照服務,目前是採用滾動式修正,並且政府希望用資訊系統以大數據方式來進行管控,過程中由於修正幅度大,許多單位因無法適應而收場。同時,由於市場競爭白熱化,最擔心的是劣幣逐良幣事情發生。因此,各縣市政府對於管控嚴謹,但各縣市政府標準常常不同,尤其是文字解讀不同,可能政策的施行方向也有所不同,使得跨縣市服務的團隊必須進行許多適應與修正。幸好,由於民眾需求者眾,所以各地不乏許多優秀的團隊成立。

對於治療師或專業醫事人員而言,近20年來薪資除了成長很少外,甚至還有倒退現象。而今,由於長照的政策支持,讓許多醫事人員,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護理師、藥師…等能夠參與這個服務的機會,收入也因此增加。另方面,政策的修正卻大量減少服務次數,表面上,是讓整體服務的意義更加合理化,可是最後卻造成許多醫事人員深受影響,只好無奈轉回醫院診所上班或另謀其他出路。市場機制如此,其實乃受制政府一些政策。而對於全民來說,新型態的服務模式已儼然形成,也算是福氣了。

(本文作者係資深物理治療師,且是拓齡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