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入生活天地闊

(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

(曾季隆/撰文)【本報專欄】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懷著這樣的心情,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陳殿禮教授,不只策畫「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開幕儀式已於11月3日在新芳春茶行舉行,展出期間自10月21日開展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而且同一天更為他所主編的同名新書舉行發表會,彰顯他和團隊的信心與企圖心。他們的心,是期盼喚起國人「為了達成永續環境『淨零排放』之目標,首先,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做起,只要您願意就可以輕易做到的事」。

這本農委會林務局補助出版的書,展現了不同於一般書籍,它深深蘊含「國產.材好」與「永續設計」的理念,以及帶有濃厚藝術氣息的編輯內容,並將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和木藝設計思維皆呈現出來,尤其「總統用.生根桌」與「新北桌」,洋溢著本土味,更是滲入人心之中。

懂得看這本書的人,將可以感受到一般能見度不是很高的「木藝」,在這講求「永續發展」時代,是多麼重要而可貴。人的智慧知道怎樣「利用厚生」,但若沒有「設計」,便無法呈現智慧的樣貌!這本書適時的出版,它的後續發展值得大家的期待。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之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看人所未見,以及從承繼傳統再走出創新的路,皆緣於他異於一般學者的經歷,來自台東的他,係於1980年就讀「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其後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直接保送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家具設計組,再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肄業,並以同等學歷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設計組,且獲得教育學碩士,其後獲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博士。迄今在大學任教19年了。除了學歷紮實之外,在經歷上更有兩項是難能可貴的,不只是國內學者中少數曾有過職業訓練經歷的教授,而且曾任國際暨全國技能競賽「油漆裝璜」職類國際裁判暨全國裁判長(2002/08~2016)長達10餘年,歷經國際賽事實務工作。

沒有人,如何有天地?只有人,又如何存於天地?人,無論是生存、生活、生命,都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木作家」策展時,陳殿禮教授提出:「木蘊萬物材為美.作育英才國棟樑.家居美學木作家」的理念,他說:「『木』是光芒內斂的材料,也是從古到今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而『作家』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運用各種媒材的生活記錄者;『木作家』,則以不同角度、不同溫度創造1個屬於木創作的家」。

對「木」的深富感情,使陳教授視木工為木藝,不只提升了它的層次,而且設計思維更隨之不同,期待可以建構「木藝學」生態系。他曾宣示著說:「我想當生命的木工。」從小便與木工結緣,擅長家具與室內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文化商品設計、意象分析研究、設計美學等多方領域專長,始終致力於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裡,發展台灣未來木藝文化的新方向。

▲「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書中,他和團隊揭櫫了「螺旋創新理論」與「三七法則」的設計理念,凡關心木藝設計的人都應予重視。所謂「螺旋創新理論」,即設計創新經由「做、想、賣」之法則,來對應老子道德經中「陰、陽、和」之道。而「三七法則」,大異於過去「人定勝天」的思維!陳教授認為,「『設計』的三七:設計語言是『三分在地,七分國際』;『製造』的三七:製造方式是『手作三分,機械七分』;『行銷』的三七:行銷配比是『藝品三分,產品七分』」。

雖然,台灣土地有6成為森林所覆蓋,但是使用的木材卻99%需要進口,這在講求「淨零排放」的今天,無疑的是,必須從速改善不可!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在書中的序言指出,「林務局為振興國內人工林產業,致力打造台灣木材品牌,對於國產材應用在家具市場的推動上,初期是以多樣少量、高附加價值、精品家具為發展主力」。這是政策的走向,但仍然有待於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的改變。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許鼎鈞與木藝因緣

(曾季隆/撰文)

【深度專訪】在學習路上的認真和投入,決定每個人的一生是否有所成就,而所謂的「成就」,不在於一己的榮華富貴,更在於有無實現「生命的意義」,對於年近60歲、正在台北科大攻讀博士學位的該校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許鼎鈞副主任來說,無疑的,他的腳步總是審慎而踏實!

這位在木藝教學、研究及實作上,多年來投入極大的心力,許鼎鈞老師說:「我生於淳樸的蘭陽平原,自幼在父母親與兄長的合理合情規範中,引導我嘗試生活中不同的學習領域,也因此養成面對任何事物,都抱持主動學習及具挑戰性的個性。」

▲許鼎鈞老師運用國產材『臺灣杉』製作榫接,並專注工藝精神、延續木藝傳承、研發創新技術(照片係許鼎鈞老師提供)。

和木藝結緣甚早,許鼎鈞老師表示,「由於國中時期,我一直對手工藝品製作深感興趣,而選擇了宜蘭農工家具木工科就讀。在校期間,張錫鈞導師的細心教導與技藝傳授,並且日以繼夜地親身指導下,讓我有幸代表學校參加台灣區工科技藝競賽而獲得第3名,並在張老師的鼓勵下,於次年參加全國技能競賽榮獲第1名,為學校創下前所未有之紀錄,因此得以保送甄試國立台北工專。」

服完兵役義務後,他於民國79年便開始於室內與家具設計公司服務,在工作中,更深深地瞭解到,除了設計出好的作品之外,在管理與執行中,各種專業領域如木工、水電、泥作、油漆等相互配合,乃是一大學問。這也促成他日後進入「佛光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研修,以增進管理思想的最大原因,更使他在工作上能夠得心應手。

▲2018由陳殿禮教授(第1排左4)帶領「禮設計研究團隊」於華山文創園區策展「福鉋˙華山」展,與國寶級製鉋匠師詹益農(第1排左3)合影。

後來,許鼎鈞老師很高興回到他的母校,也就是台北科大,它擁有木藝發展的最好環境,他說:「在因緣際會下,回到母校之後,有一次和楊明津老師、陳殿禮老師談起,近年來台灣家具產業的式微現況,導致家具製造技術與人才嚴重斷層,因此,人才培育與傳承是目前家具產業急需要落實的要務,其目的就是要讓家具設計與製造能力得以延續。」

人生機緣常在談話與人和人的互動中,開啟預料不到的契機,同樣的,許老師也在陳殿禮老師的邀請之下,擔任台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有關家具設計實作、試作技術、模型製作等的兼任講師,並於假日協助城市魯班木藝製作教學,他表示,「由於木藝的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我的興趣,便投入很多時間在學校的木工廠,協助系上學生對木家具製作的技術問題解決,包括週6、週日『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之經營,至今幾乎班班滿額,讓我感受到社會人士利用假日參與木藝製作學習的熱情,也讓我樂在工作,迄今在木藝中心服務已有10多年之久了」。

▲2022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春季課程週6班結訓,許鼎鈞老師與學員合影。

對於科技的進步,許鼎鈞更是時時注意和用心觀察、學習,尤其「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他不只是關注,而且在陳殿禮教授及李易叡教授、鄭孟淙教授的指導下,針對「AR與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設計」作一番研究,並在學術研討會上成果發表。

在「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之設計研究」報告中,許鼎鈞老師指出,「家具木工是ㄧ門講究空間結構與幾何榫接技巧訓練的實作課程,其中需要運用大量視圖的認知判斷與空間理解能力,然而初學者在家具木工的實做中,往往難以掌握榫接結構的空間幾何觀念,並且在視圖判讀上,也因為傳統2D圖面的限制,初學者在缺乏3D空間概念的基礎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家具木工的視圖技巧,並且初學者在傢俱製作上往往發生像是榫接結構錯位,方向顛倒,或是鋸切角度上的失誤。然而,擴增實境(AR)技術已被證實具有幾何結構訓練與增強3D空間概念表現的能力,本研究希望透過實體控制器操作與擴增實境虛擬3D物件的疊合,運用觸覺與視覺空間上認知的雙重回饋來加強初學者在傢俱木工製作上的空間認知能力,進而提升木作技巧。」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從傳統走出創新之道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沒有傳統,豈能有創新?沒有創新,社會還能進步嗎?從傳統的承繼到走出1條創新的路,正是考驗人類的智慧和毅力的深度。看不到成果,大部分的人很容易半途而廢,而少部分的人獲得成果,卻又滿足於現狀,仍然難以發揮創造力的極限。何況是,潛力愈開發愈大,就看如何高瞻遠矚、如何具備雄心壯志了。

怎樣從傳統的承繼走出創新的路?尋求這問題的最佳答案,並非容易的事!為了向現任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專任教授、木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博士請益,就他的親身學、經歷,深談由「東」而「西」、由「南」而「北」,更貫穿「在地」與「國際」的創新設計思維,已在台北內科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曾發行人特地專程訪問他,他也撥出相當的時間暢談:如何大自然的恩賜中,體悟出「善藝」與追求生命、生活、生存之止於至善?這,對於內科人和企業都是很有價值的專訪報導。

從陳殿禮教授豐厚的學經歷來看,將很快明白他之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看人所未見,以及從承繼傳統再走出創新的路。來自於台東的他,係於1980年就讀「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其後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直接保送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家具設計組(1984/09~1987/06),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肄業(1995/07~1996/09),並以同等學歷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設計組,且獲得教育學碩士(1996/09~1998/06),再獲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博士(2001/09~2005/06)。

陳殿禮教授(右前1)和各界交流,勤於推廣木藝,圖簽名者係前駐美代表高碩泰大使、後排左3為前美國在台協會莫健主席(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這樣的求學歷程,讓他從少年時期便已紮下很好的基本功,隨後又再經台北工專兼得理論與實作的培育,也在成大1年接受企業管理薰陶,然後在師大修畢碩士學位,最後於雲林科大深造獲博士學位。迄今在大學任教19年了。除了學歷紮實之外,在經歷上更有兩項是難能可貴的,其1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台南職業訓練中心:『室內設計』、『裝璜木工』、『家具木工』職類訓練師(1993/07~2002/08)」,是國內學者中少數曾有過職業訓練經歷的教授;其2是,曾任國際暨全國技能競賽「油漆裝璜」職類國際裁判暨全國裁判長(2002/08~2016)長達10餘年,歷經國際賽事實務工作。

人,無論是生存、生活、生命,都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木作家」策展時,陳殿禮教授提出:「木蘊萬物材為美.作育英才國棟樑.家居美學木作家」的理念,他說:「『木』是光芒內斂的材料,也是從古到今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而『作家』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運用各種媒材的生活記錄者;『木作家』,則以不同角度、不同溫度創造1個屬於木創作的家」。

對「木」的深富感情,使陳教授視木工為木藝,不只提升了它的層次,而且設計思維更隨之不同,期待可以建構「木藝學」生態系。他曾宣示著說:「我想當生命的木工。」從小便與木工結緣,擅長家具與室內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文化商品設計、意象分析研究、設計美學等多方領域專長,始終致力於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裡,發展台灣未來木藝文化的新方向。

在創新設計的路上,陳殿禮成長過程領悟到,木匠若只會做,就僅僅只是1個木匠,只是求1頓溫飽的「生存木工」,但是在學校接受訓練將教會人去想、去設計,成為1個「生活的木工」。這時的人若還不滿足,他說,便躍入了新境界,可以透過思維創新,將注入靈魂與哲思於作品中,做1個「生命的木工」。

在相思樹下長大、從傳統的承繼到走出1條創新路的陳殿禮教授,總是滿懷信心前瞻未來,發揮他發揮最大的生命力(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2016年蔡總統就職後,陳殿禮教授承接「總統桌」的設計與製作,他說:「我們不只是做1張總統桌,而是完成1次台灣生活美學的歷程,讓總統成為台灣家具的代言人」,於是,找來他認識最厲害的台灣傳統木藝匠師,加上自己年輕的研究生團隊,形成「長、中、青」3代共榮的合作。他表示,自己是中生代,跟老師傅溝通絕對沒問題,但老師傅很難接觸到年輕學生,透過這次的機會讓「世代共創」,「傳承」也是總統桌很重要的意涵之1。

最重要的是,這張怎樣呈現「台灣文化」,陳殿禮認為,必須賦予總統桌「生於天地初,根茂台灣土」的意涵,換言之,總統桌是融合傳統技藝與創新的結晶。在這樣的設計思維下,「總統用.生根桌」之命名獲得認同而誕生了。他說:「總統桌的特別,在於整張桌子結合許多傳統工法,成品沒有使用任何1根釘子,而是靠438顆傳統榫接結構組成,呈現極致的結構美學;在桌面邊緣的設計,也融入台灣廟宇屋頂飛簷弧形的理念,從側面看會形成漂亮的圓弧曲線。」

材料的部分,他也特別盡心,「選用台灣闊葉林為首的櫸木做為外部材料,台灣針五木的檜木做為內部材料,象徵對外可以『一櫸成名』,對內台灣人民可以『檜活人生』」。

2019木作家在圓山花博流行館,舉行盛大開幕式的大合照(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過去,台灣的職人匠師透過鉋刀打造各式各樣木藝精品,但製鉋工藝似乎漸漸被遺忘,或不再被重視,看在陳殿禮眼裡,他要透過木藝美學的展現與展覽,推廣屬於台灣職人的文化。他指出,木藝文化裡,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鉋刀,這是全世界木工藝術師的共同語言,對他來說,「鉋刀如同我身體血液裡面的一部分,也是我思維的載體」。

在陳教授的策畫下,從2016年起連續辦理3年5檔「福鉋系列展」,2018年更將台灣傳統木藝帶到美國華盛頓雙橡園雙十國慶酒宴,辦理「2018福鉋美國.幸福共好」策展活動,用木藝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台灣,展現傳統也是創新的木藝文化,讓千餘位出席國慶酒宴的各國嘉賓留下深刻印象。

傳統,必須創新才能累積,也才能生生不息地傳承,善於行銷的陳殿禮化身不同的角色,讓自己「盡心不用心」,發揮最大的生命力,為的便是傳承與創新,他近年不斷的藉著展示活動,鼓吹「負碳家具」和家具的在地化,畢竟「生命、生活、生存」是值得以「善藝」來展現的!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