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智造新媒體 開發ESG商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ESG促進平台】時代的進步,雖然已經進入AI的新紀元,人腦畢竟是難以人工複製,要想「智造」非人不可!尤其在全球面對2030、2050的淨零壓力下,如何將「挑戰」轉化為「商機」,更是產學政研所期待!事在人為,開發ESG商機之時,必須定好策略。那麼,計將安出?

「無紙報-台灣內科週報」曾季隆發行人,於3月11日受邀主講「開發ESG商機與媒體運用」,他首先指出,「ESG商機不是分成E、S、G的商機,而是開發1個整體的商機,同時,媒體也不只限於傳播媒體」。

事實上,在良機集團張廣博董事長寫的「天地裡都是良機」書中,他說:「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機會的3大源頭,實在缺一不可!當然在天地之間,人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生而為人,就要有所作為,不過,一個人無法成事。愈大的事業,愈需要更多人一起推動,才會有機會成功。」

▲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發起人會議,選出9位籌備委員,正式展開籌備工作(照片係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籌備會提供)。

再進一步的,張董事長指出,「吸收他人的經驗是減少失敗的好方法,但只有這樣也還不夠,因為別人的經驗終究不是自己的。若要有作為,凡事一定要自己多參與、多體會、多思考,這樣所增長的智識才是自己的力量,也唯有多付出、多接受考驗,才會有自己的收穫。」由此可見,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景氣的時代也有人事業做垮了;最差的時代也有人生意做得火紅,可是因為個人思想和心態的差別,便決定何人成功、何人失敗。

ESG雖是涵蓋E(環境)、S(社會)、G(公司治理),但它的商機是整體的,曾發行人表示,地球的生態環境問題,無可否認的都是和「人」有密切關係,問題的製造也是「人」,而且企業在今日的影響力已是遍及生活的各層面,如果沒有顧及E和S,那麼,G做不好了難道還能實現ES的目標嗎?

要使ESG能夠完善推動,就必須重新定義「商機」,開發ESG商機不同於一般業務拓展,曾季隆發行人說:「張廣博董事長不愧是15歲就創業的老前輩,他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機會的3大源頭,實在缺一不可!我非常認同,更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人和,在今日已不是人際關係可以涵蓋的,而是人際網絡;地利,也不僅限地點,甚至不只是地理環境,而是企業裡每個人的能力與心力;天時,更不只是趨勢,而是因應時勢!」總之,如何重新定義「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掌握成功之道!

▲為籌備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的成立,召開發起人會議與會人士合影,並於會後邀請曾季隆發行人主講:「開發ESG商機與媒體運用」(照片係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籌備會提供)。

最重要的是,曾發行人當天揭露了「媒體」的真正概念,他舉出已逝的傳播理論學者麥克魯漢經典之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來說明,他希望當時與會人士能夠瞭解,所謂的「媒體」不能將它僅限的新聞傳播媒體,而應「把媒體視為人類肉體、感官功能,以及意識的延伸,麥克魯漢發現媒體不只為我們服務,也潛在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邏輯」。

如能使「媒體」的概念回歸到「人體的延伸」,那麼,媒體運用的境界就大大的不同,曾季隆發行人強調地說:「各位,人之所以偉大,是在於他會智造新媒體(新工具),像自己力氣不夠大,先是以牛耕田,後來用耕耘機耕田,可見科技不是淩駕人之上,而是人來駕御科技為人所用」。

怎樣智造「新媒體」開發ESG商機?在這位資深的報人下結論時,已經呼之欲出了,曾發行人建議現場的與會人士說:「各位先進要智造新媒體之前,必須要弄清楚為什麼,也就是要瞭解自己的需求,而要瞭解自己的需求,則必須拉高視角才能看得清楚,其次,必須找出使用工具要解決的問題和目標,最後便是學習智造新媒體的方法」;他在說出「後會有期」之後,便結束這場演說,也是另1場的開始。


張廣博暢談 天地裡都是良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曾季隆/撰文)【以書會友】機會,是每個人所追尋的,尤其只須「良機勿失」便能踏上成功之路。可是,如何發覺機會的行蹤?如何辨識是不是機會之神的降臨?卻是考驗著古今中外英雄豪傑的見識與態度。而遭時不遇,常常讓人扼腕;時來運轉,則可青雲直上。難的是,很多機會可遇不可求,怎會是良機集團創辦人張廣博董事長口中所說的:「天地裡都是良機」呢?

事實上,古羅馬時代知名哲學家塞尼卡曾說:「運氣是當『準備』遇到『機會』時發生的事」。如果有人覺得張董事長出身寒微,而能出人頭地,成就了一番大事業,更造福社會,是他的運氣特別好,那麼即使是如此,也請想一想塞尼卡的這句話吧!機會,其實是無時、無所不在的,只不過因為沒有準備好,便和它擦身而過。

▲張廣博董事長在「逆轉人生」新書發表會分享人生體驗(照片係一家親文化公司提供)。

在張廣博董事長寫的「天地裡都是良機」書中,他說:「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機會的3大源頭,實在缺一不可!當然在天地之間,人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生而為人,就要有所作為,不過,一個人無法成事。愈大的事業,愈需要更多人一起推動,才會有機會成功。」

再進一步的,張董事長指出,「吸收他人的經驗是減少失敗的好方法,但只有這樣也還不夠,因為別人的經驗終究不是自己的。若要有作為,凡事一定要自己多參與、多體會、多思考,這樣所增長的智識才是自己的力量,也唯有多付出、多接受考驗,才會有自己的收穫。」由此可見,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景氣的時代也有人事業做垮了;最差的時代也有人生意做得火紅,可是因為個人思想和心態的差別,便決定何人成功、何人失敗。

▲張廣博董事長在「逆轉人生」新書發表會為讀友簽名情景(檔案照片;原係一家親文化公司提供)。

書中,這位15歲當「囝仔頭家」,25歲創辦良機公司,迄今已逾1甲子,環顧台灣企業能超過60年的、且成為亞洲第1的公司,並不多見,而在張廣博的心目之中,「站在什麼觀點,看到的景觀就會長得什麼樣子。不同的觀點,便會看到不同的景象。如果我們認為『天地裡都是良機』,那麼每天醒來的時候,腦筋裡想的不是昨天不如意的事,而是今天怎樣開創好的機遇。事實上,我們醒來的那一剎那的感覺,常常影響一天的成敗!要想每天都有好的感覺,必須懂得修煉!所謂的修煉,講得普通一點便是學習。」

學習,讓每個人遇到機會之前,便早已準備好了,再不會錯失良機!在張廣博80多年來的體會,「就我來說,沒有很好的學歷,只能多看書、多做事,也就是多從天地和人學習,來獲得自己沒有的知識。要想『萬無一失』,那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習這件事是最划得來的事情,它讓我們『有得無失』,你說是不是?」

▲良機企業張廣博董事長(中)受邀講述「幸福企業經營心法」接受媒體採訪的情景,左為李玉嬋理事長(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圓緣慈善推廣協會提供)。

成功途中學習是不可少的,真正成功的祕密,據張董事長在書中說:「學習,早已讓我從天、地、人之間獲得教誨,從反省中獲得成長的機會。早年,我領悟到『敬業樂群』是做人做事的信念,正是踏上學習之路必須修煉的,於是,藉著在良機公司成立『勵進會』而用心推廣,也讓我的同仁都能勤於學習。由學習帶來成長的機會,由成長又領略到『敬天、愛地、樂群』的法則。生活是何其單純啊!」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讓自己快樂百分百

(曾季隆/撰文)

快樂在那裡?它不在錢堆裡,也不在腦海中。不是任何人可以要之則來、揮之則去,更不是怎麼找都找不到它。其實想讓自己快樂百分百,不難!「青年守則」第10條,便是「助人為快樂之本」。也許很多青年忙於電玩,老早忘了「助人」是快樂的根源。

前天,我在行天宮附近看到1位熟識的賣刮刮樂的朋友,便心一動買了1張,沒想到居然刮中500元,心中實在大樂!一時間,看到賣的人臉上帶著笑容說:「刮中了,可抵您前幾次來買的沒中」,我聽到了更樂!

記得以前曾經有1次刮中5000元,還沒有這次快樂。那次刮中的當下,心裡想的是,「運氣不錯!要不要再多買幾張來刮」,耳朵又聽到賣的人問說:「我可以兌現給您,要不要再買10張?」我很快就應聲點頭,隨後,一連刮了10張,卻統統沒中!心情也跌回谷底。

兩次相比較,我發現,心一貪、快樂便離自己遠去,若心不貪、500元就讓自己快樂百分百。人在世上只要「知足」,即可「常樂」。因為心中沒有貪念的話,得之固然高興,沒得到自然也不會失望。因此,有錢人常常擔心財神爺會不會照顧他,而窮人反正賺得溫飽,已經讓他謝天謝地了。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可見君子很達觀,不必榮華富貴就可以過得很快樂了。事實上,平安就是福,其他何求!從這樣角度來看,讓自己快樂百分百,全在自己的生活態度上的抉擇了,豈能怨天尤人?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