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醫師典範 陳錦煌不改初衷

(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逐夢築夢】4月7日下午,嘉義市黃敏惠市長率領1級主管前來新港小鎮,拜訪1位社區營造的「大人物」取經,希望能夠獲得地方創生、青年返鄉、健康社區及社會處方籤等要訣。一時間,這位2011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再獲社會矚目!而民國41年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北部有「寒地」之稱的崙仔,是新港最窮區域的陳錦煌醫師,仍然熱忱以對,毫無保留提供30年來的心路旅程所獲。

陳錦煌醫師的逐夢築夢,真要說起來,不是幾天幾夜談得完的,但是「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執行長,以新聞人的深厚背景和識見,總是懂得發掘「醫界有故事」的真心一面,在他心目中,是很敬佩這位前輩的風範,他要言不煩地說:「陳錦煌醫師30年服務嘉義縣新港社區期間,源自1987年,因當年無法根治所謂『大家樂症候群』患者的無力感,決定走出診所,深入社區和新港社區居民一起從生理、心理、社會及心靈等層面,共同探討『大家樂症候群』的成因與解決方法,終於摸索出1套新港社區獨特的工作模式,而後根據此模式,持續以醫師的專業,結合社區中其他專業者,於社區發展迫切需要的文化、環保、學習、產業、福利、健康、安全等面向貢獻心力,同時也清楚描繪台灣『社區醫師』應有的角色與職責,其理念及實際作為,可以有警醒及引導的作用」。

▲孩子裡眼中的「陳爺爺」永遠溫柔和氣,還時常誇獎他們、陪大家玩耍,因此只要遇見有趣的事情,大家都想第一個跟他分享(照片係陳錦煌醫師提供)。

1979-1981年,陳錦煌醫師擔任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科醫師,他於1981年,便返回家鄉開設內兒科診所,也開啟了「小鎮醫師」的生涯,而始終如一的關懷社區發展。最了不起的,不是他曾在阿扁時代入閣擔任政務委員,竟是在新港小小的地方成立文教基金會,並影響到全國的社區總體營造,迄今仍然是典範!連黃市長都要前來向他取經。

醫者,可以醫人醫國,對陳錦煌醫師而言,他是社區發展的良醫!與新港鄉親共同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並擔任第1-5屆董事長。陳醫師更用他生命的堅持,呈現令人無法抗拒的真誠,吸引著義工和他一起為基金會、為新港解決各式社區發展難題。擔任董事長期間,在文化保存、環境保護、終身學習、國際交流、圖書推廣、社區產業、社區健康、弱勢服務等等都奠下基礎,更協助新港文教基金會2003年獲得總統文化獎,是台灣首創鄉鎮級的文教基金會,也是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全國性標竿,各社區學習的對象!

▲1987年,林懷民(第2排中)受陳錦煌(前排左1)邀請,率著雲門舞集首次返鄉公演,不僅讓3000多位鄉親體驗1場世界級的藝文盛宴,也成了新港鄉改變的起點。(照片係陳錦煌醫師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2011年之間,陳醫師擔任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理事長,服務縣內身心障礙者、新住民及老人,他在當時即提出積極性社會福利的理念,強調給魚吃不如給釣竿教人釣魚,積極規劃全國首創社區型自主性老人長期照顧體系,每年送出3萬份以上便當,服務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及新住民上千人次。

在當前的社會,能如同陳錦煌醫師的付出與貢獻,不能說沒有,可是能夠不改初衷、數10年如一日確是不多見!其實,任何人不一定要以豐功偉業證明自己,只要能安身立命如他一般,那麼,台灣將無一社區不是幸福之鄉了。總之,逐夢不難,但築夢卻是不易!

▲2022年,新港文教基金會獲文化部第1屆社區營造獎的「社造貢獻獎」以及國發會的「社區永續發展獎」,在在肯定他們為地方帶來的正向影響(照片係陳錦煌醫師提供)。

發展高端旅遊 商研院再助業者

(台北內科週報第573期/2023年4月10日-2023年4月16日)

【產學研連線】3年來的疫情,讓觀光旅遊業深受衝擊,為了協助服務業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始終不遺餘力的商研院(CDRI),再以實際行動助業者一臂之力,日前與日本觀光情報流通機構(Japanese EC Promotion Organization for Travel, Tourism and Leisure, JTREC)於東京全日空洲際酒店,舉行「合作備忘錄(MOU)簽署儀式」,倡議雙方共同推動高品質、高附加價值、高文化特色強度及環境友善的高端旅遊觀光服務產業。

當天,由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與JTREC志方紀雄理事長簽署MOU,現場出席見證的包括日本前參議院參議員、國際觀光文化交流協會藤野公孝會長,與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蔡明耀副代表等40多位台日政商界重要人士。

商研院與JTREC所簽署的MOU,其合作範圍與項目,包括透過雙邊合作幫助台灣積極參與聯合國在永續觀光、觀光產業數位轉型議題的參與,維繫台灣以特殊途徑參與聯合國UN/CEFACT的管道暢通,以強化我國在聯合國永續觀光、智慧交通相關跨境服務流程簡化、資料交換等商業技術標準層面的相互調和及互通計畫的參與,並做出具體貢獻。

▲許添財董事長(前排中左)、JTREC志方紀雄理事長(前排中右)、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蔡明耀副代表前排左1,藤野公孝會長前排右1及貴賓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強調,這次建立的台日合作基礎,除了將擴大合作接軌聯合國觀光標準,更倡議共同推動「台日觀光共同市場」,為雙邊創造疫後觀光經濟復甦。同時,商研院(CDRI)另將結合雙方在推動「地方創生」的豐富經驗為基礎,運用最新數位轉型與ESG永續轉型方法,促進在地特色產業、環境生態保護、文化多元包容、友善服務與高體驗價值,實現「美食經濟學(Gastroeconomy)」理想,以促成臺灣成為世界觀光島。

另方面,為促進台日優質頂級觀光商業對接,拓展日人來台高端旅遊消費、縮短逆差,以及前瞻高端旅遊市場,洞察日本高端旅遊發展模式與合作商機,於MOU簽署儀式後,隨即舉辦首屆台日兩國高端旅遊論壇,分別針對包括前瞻高端旅遊市場,對接永續觀光標準,拓展臺日頂級觀光等3大主題,提出經驗分享與建言。

台日高端旅遊論壇後半段,商研院與JTREC即協助雙邊頂級業者交流與商業對接媒合會,出席的日本業者包括全日本飯店聯盟(ANHA)、日本住友集團 SCSKサービスウェア株式会社、國際觀光文化交流協會、株式会社 Payke、東京觀光財團(TCVB)、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The Mana Village 株式会社ARTH、株式会社 アイエスアイ、信州千曲之湯戸倉温泉笹屋ホテル、國際觀光學會(JAFIT)等旅遊集團等。出席論壇與媒合會的我國業者包括圓山大飯店、南方莊園渡假飯店、將捷金鬱金香酒店、長川資訊、雄獅旅行社、新聯華旅行社、新亞旅行社、希羅亞旅行社、KKday酷遊天國際旅行社、艾葳精品婚紗、臺灣綠色旅遊協會、嶺東科技大學觀光系等十餘家優質業者。


商研院力助地方創生 種可可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產學研連線】2月23日,為結合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推動地方創生,商研院(CDRI)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合作範圍與項目包括:一、雙方擁有的科學數據、資料庫等研究資源的交換、分享;二、互相協助對方與當地產業、政府及學術機構建立關係;三、雙方進行共同研究、參與地方計畫、中央計畫;四、雙方將以提供當地產政學關係,進行全方位合作,契作目標近程100公頃,遠程1,000公頃。

之前,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曾多次赴彰化永靖鄉核心基地實地考察,並觀摩試驗種植、當地產業環境及社區生活現況,他於致詞時表示,這次的合作將以院內推動地方創生的豐富經驗為基礎,結合最新數位轉型與ESG永續轉型方法,協助該「可可專業區地方創生計畫」合作事業快速「精準」發展。

▲商研院與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簽署MOU,將創建彰化可可專業區(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進一步指出,經多次與合作社創辦發起人江智超董事長討論,取得下列的4點共識:

一、可可產業可以結合農業、休閒產業、農特產品銷售、旅遊與綠色消費的總體發展,以農業與農村為主體,發展出「六級化」之明星產業。

二、更重要的是,運用最新數位轉型、ESG永續轉型的數位科技方法與商業模式,營造一個以可可產業為核心的數位創新生態系。創造新附加價值,提高收益,讓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衍生多元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性商品,創造新就業機會,讓青年回流,並以農村多元產業發展新結構與面貌,發展地方特色觀光旅遊,發揚地方創新特色的傳統文化。

三、對農民而言,相較於種植水稻而言,可可樹的有效與「友善」種植,每株可年產120顆的A級優果,換算每公頃的所得替代效果可達8倍之多。

四、商研院以中部辦公室在第1線服務,加上該院智慧新媒體行銷、智慧科技、創新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與人才培育等各所核心技術與輔導能量之協作,非常看好中部地區發展此一智慧創新可可產業之前景。

▲商研院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許添財董事長(第1排中坐者)、王建彬院長(第1排右2)與貴賓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江智超董事長表示,他在中國大陸經營高科技事業38年,因疫情3年多來在故鄉永靖鄉長住的時間較長,有機會參加小學母校60周年校慶,得知因缺少生源即將面臨被廢校的危機,原因是農村沒有年輕人就業機會,年輕人大量外移造成當地人口老化,同時,進一步研究發現南部已經有種植可可,且連續6年取得世界金牌的輝煌成果,因此決定成立「彰化可可蔬果產業合作社」,投入推廣現代化規模契作合作經營。

他更進一步指出,經商研院的指導、發展農業6級產業,以最新的數位及綠色轉型、友善耕種與商業模式,協助地方創生發展經濟,並增加就業機會,鼓勵年輕人根留家鄉,可以同時與長輩相伴,達到社會均衡和諧發展,避免讓故鄉衰敗、文化淪喪。目前他自己已經栽種1公頃,約兩年半的時間,並經不少政府專家長期的指導,證明對於選種、育苗、種植、成長、到開花結果,已展現優質且穩定的成果。


攜手日本館山市 走向國際共榮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產學研連線】日本千葉縣館山市與基隆市,同為富含人文與海洋文化的城市,館山市森正一市長(Mori Shouichi)、石井敬之議長(Ishii Takayuki)於1月31日帶領觀光協會會長、入境協議會會長、館山市觀光港務課團隊等府會成員前來訪問台灣海洋大學,雙方舉行地方創生合作簽約儀式,並將建立資訊與研究的交流平台,促進觀光、文化、農業、漁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未來也將透過產業實務與語言長時間的培訓,促使雙邊的合作效能最大化。

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與蔬菜水果的館山市,保有當地的鄉村風貌,以觀光結合地產地銷、推動外國人訪日等帶動人流,更是推行移住定居、企業招攬、新工作方式及城鎮創新等營造人口回流發展的利基,值得作為台灣漁村活化的參考案例。

▲海大莊季高副校長(右)曾訪問館山市,對物產直賣所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台灣海洋大學長期與館山市維持良好互動,莊季高副校長、張文哲研發長更曾於2019年訪問館山市,見證館山市推行在地創生歷程,也對當地物產直賣所、博物館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

日前,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作為教育部台日聯盟6大USR中心之1,長期實踐社會責任計畫,在漁港活化、長照、在地青年成長都頗有建樹。而館山市緊鄰海洋,環境與海大所在的基隆市相仿。海大要透過師生蹲點、交換、研修等途徑,以海大招牌的海洋海事相關專業研究成果為利器,貫徹合作約定。

▲許泰文校長(第1排右3)與館山市森正一市長與石井敬之議長帶領的府會參訪團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森正一市長指出,館山市位在房總半島最南方、三面環海,雖設有東京海洋大學實習場,引入青年從事養殖等研究,但仍面臨人口外移及老化之挑戰;他有11年半市議員經驗,期間就曾參與擬定地方發展策略,其中,海洋作為館山市最大的魅力所在,借鏡海大推動海洋創生經驗,實有必要。

海大深耕地方,尤其近10年持續推行USR,積極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育學用合一人才。目前協助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場域營造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市政府、海洋科技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2022年11月,更協助國家發展委員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於海大設立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引領8縣市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成長共好,青年返鄉創生讓在地產業發展遍地開花。


產政學合作 積極推動地方創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夢想,帶動人類的進步。多年來,人口集中於都會區,導致地方經濟的愈形沒落,國家發展委員會師法日本,更加以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已有相當績效。台灣海洋大學協助國發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強化地方事業體整合發展並順利對接各部會資源,並於11月22日舉辦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揭牌儀式。

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持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培育學用合一人才,近10年來推行USR與承接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已累積相當多的能量,期望藉由海大團隊的力量協助各地方創新創業,透過多元化的輔導資源及諮詢服務,讓青年返鄉創生,並加速在地產業發展,讓地方創生的量能持續提昇。

▲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期許北區輔導中心活用海大經驗創造成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北區輔導中心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新竹縣、金門縣、連江縣,包含離島地區等8縣市,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於會中致詞時表示,國發會在北中南東區都有設立輔導中心,就是希望能用在地經驗,更接地氣的提供輔導量能,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將海大多年來執行USR的力量拓展到北區及離島地區等8縣市,串連北區19處青年培力工作站、5處公有空間整備活化,透過綿密的輔導網路,帶動地方創生新的風潮,讓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一起成長,創造更多成果。

海大整合全校資源,共同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目前成果除深入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區域,協助場域達成永續經營的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產業發展處有許多合作,協助基隆港轉型為國際郵輪停泊旗艦港,讓高中端、社區居民認識海洋產業培育人才,並與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海洋科學教育及海洋資源與能源教育,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與會人士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另方面,在執行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計畫期間,服務中彰投以北地區,發展新經濟、新商業模式,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成果豐碩,培育超過12位地創規劃師,盤點12個鄉鎮49議題、131擬定建議對策,輔導超過60家地創團隊,建構6個縣市地方生態圈。

該計畫主持人張文哲研發長表示,感謝中衛發展中心及資誠永續和海洋大學一同合作,讓業界能量一起加入進來,在各自專長上相輔相成,加速地方創生產業發展,並推動國內及國際市場,也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在海大與北區8縣市的合作基礎上,能儘速接軌,追上去年啟動的另外3區輔導中心,為北區8縣市導入資源,逐步改善地方發展體質,並強化地方創生永續商業模式。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銀青兩世代 結成神隊友

(曾季隆/撰文)

【特稿】在超高齡社會的時代裡,如何獲取「年齡紅利」,而不是解決「老人問題」;同時,將時代的轉變當成機會,而不是帶來生活的壓力。怎樣實現這樣的目標?正考驗著銀青兩世代的智慧!

兩個月前,也就是7月30日,國家兩廳院以「青銀共創」為題,舉辦「2022青銀共創分享會」,進行為期2天的觀察與成果交流,與會者包括國內長期投入青銀共創工作學者與兩廳院青銀共創工作坊講師,現場和線上有將近3百位藝文、長照社福、護理醫療、健康福祉、地方創生等相關領域工作者參與。

國家兩廳院劉怡汝藝術總監表示,「青銀共創計畫」試圖打破年齡界限,透過藝術的力量活化感官與心靈之外,更希望回應與日俱增的世代溝通需求,為跨世代交流建立新的對話媒介,也為表演藝術開啟更多的可能。

劉怡汝強調的重點,直指「世代溝通需求」,當然,銀青兩世代若能有很好的溝通,將能使超高齡社會變成可喜的現象,而不是增加社會的負擔。從銀髮族角度來看,在職場服務屆滿65歲時,他們擁有3大優勢,即人脈、對市場的瞭解,及豐富的社會經驗。反觀年輕族群,同樣的擁有3大不同的優勢,那就是夢想與企圖心、幹勁,及有的是時間(不怕失敗再從頭來)。如果銀青兩世代彼此能溝通,甚至結成神隊友,那麼,要達成「共創新未來」,就不再是困難的事了。

▲國家兩廳院以「青銀共創」為題,舉辦「2022青銀共創分享會」(圖片係資料檔,取自兩廳院)。

兩世代之間,最大溝通的障礙在哪裡?許華倚4月27日在「康健」發表的「青銀共創與交流是噱頭,也是幸福感提升的開始」文中指出,「生長在不同世代的人,由於生長環境及生活經驗不同,而在思想、態度及行為習慣等各方面發生歧見或衝突,稱為『代溝』。當人類從只要和3個世代交流,轉化成需要和6個世代共處,創造了更多代溝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彼此刺激與成長學習的生命動能」,正是說得很明白。而要消除「代溝」,雖不是1、2天的工夫,但也不是難如登天。

台北畫刊620期(108年9月)有篇報導如下:「透過課程讓各世代的人齊聚一堂,於短短的幾個小時內,發展出共同學習、成長的情誼。『參加過我的導覽課程後,原本不相識的人,最後都會變成朋友。』蔡博淵笑著分享導覽多年的樂趣。『導覽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陌生、安靜,結束後卻像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接著互相約吃飯、喝下午茶。』」由此可見,要有機會打破「陌生感」,在當前開放社會,便很容易發展出情誼。兩世代之間,彼此要多多為對方創造機會。

從認識到結成「神隊友」,當然有不短的路要走。從前,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只要有心想做,正如晏子所說:「我聽說,不斷實踐的人一定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一定可以達到目的。我並沒有比別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經常實踐卻不放棄,經常行進卻不停下的人。你怎麼會趕不上(我)呢?」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