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專家 剖析永續行銷大趨勢

(台北內科週報第579期/2023年5月22日-2023年5月28日)

【產學研連線】面對永續大趨勢的各大上市櫃企業,多開始思考如何規劃有競爭性的品牌戰略並打造創新商業模式,而此時,中小企業又該如何在面臨各式各樣的衝擊,以符合永續目標的方式接觸、制定永續戰略打造企業永續品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於5月11日舉辦ESG趨勢論壇,並以「永續行銷大趨勢:台灣企業如何佈局品牌戰略」為題,邀請Dentsu電通行銷傳播集團企業永續發展王馥蓓合夥人與BCG波士頓顧問公司劉北辰董事經理,共同探討永續行銷趨勢策略,這次論壇採實體及線上同步舉行,逾670人次出席。

▲Dentsu電通行銷傳播集團企業永續發展王馥蓓合夥人以打造品牌永續力為題,介紹永續行動為品牌形象帶來的影響(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蒞臨致詞表示,近年台灣ESG浪潮來勢洶洶,永續不再是公共關係部門下的小議題,許多企業對於永續轉型與發展都滿懷企圖心,除了撰寫永續報告書,也致力於透過各個實際行動來落實自身品牌永續價值。

▲BCG波士頓顧問公司劉北辰董事經理,針對低碳永續的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佈局提出解析(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隨後,王馥蓓合夥人以打造品牌永續力為題,先介紹永續行動為品牌形象帶來的影響,因應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於永續理念的認同,企業勢必得展現自身價值且做出行動。電通行銷傳播集團以B2B2S(Business to Business to Society)的理念,將永續理念引入品牌策略,並協助客戶企業達成永續目標。接著,她提出了4D步驟打造品牌永續影響力:Develop發展永續承諾與策略,其必須符合清晰性、差異性及啟發性;Drive驅動永續指標方案,除了對內鼓勵同仁投入,對外也能放大永續效應;Design設計永續創新方案,藉由品牌聯盟或導入AI來打造新的商業永續模式;Deliver傳達永續發展故事,了解品牌特色故事,開發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商品。

▲實體30餘位嘉賓出席、同步線上參加640餘人次,論壇圓滿結束(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劉北辰董事經理則以低碳永續的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佈局為題,他表示,全球已有許多領先企業運用低碳永續的策略來建立競爭優勢,而永續相關科技的發展速度亦如火如荼地成長中。永續成為各家企業致力推動的政策,因為除了增加整體獲益,也能夠減少成本。同時,他藉BCG深度分析的100多個永續商業模式創新案例,提出永續商業模式創新常見的7大方向,如融入永續元素、在地化、塑造生態系等面向,再以案例輔助,讓與會者能有更清晰和直觀的理解。總之,永續商業模式雖能帶來競爭優勢,但需塑造永續需求、生態系及妥善佈局以充分實現。


台達獲零能耗認證 大家看得到

(台北內科週報第577期/2023年5月8日-2023年5月14日)

【產學研連線】許下在2030年前於全球據點100%使用再生電力的RE100承諾的台達,日前宣佈,其美洲區總部已成為加州弗利蒙市(Fremont)首座、同時也是矽谷灣區第2座通過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LEED零能耗(Zero Energy)認證的綠建築。

零能耗認證,要求建築的發電量必須大於等於耗電量,而台達美洲總部原本即為LEED白金級的節能綠建築,近年更陸續導入台達自身的創新綠色解決方案,同時透過新建太陽能停車棚,搭配新設330度(kWh)儲能系統優化再生能源使用,每年可產生超過140萬度的再生電力,大於建築自身用電量;台達推動綠建築不餘遺力,已在全球累積32棟綠建築,持續以科技協助全球永續發展。

弗利蒙市Lily Mei市長表示,如同弗利蒙引領綠色科技的潮流,台達也不斷為建築能效豎立行業標竿。台達在弗利蒙打造的美洲總部,是加州最早獲得LEED白金級綠建築認證的私有設施之1,現在更成為整個灣區第2座實現LEED零能耗認證的設施,創造了新的里程碑。我們很高興看到台達一直以科技實踐永續,甚至在疫情期間仍持續投資社區,將位於弗利蒙的總部打造成其綠色解決方案的驗證場域。

台達美洲區黃彥文總經理表示,過去30多年來弗利蒙市一直是台達在美洲的家,很榮幸能夠打造這城市首座的LEED零能耗綠建築,將其產生的環境與社會效益回饋給社區。台達美洲總部達成零能耗的里程碑,將進一步幫助台達實踐在2030前於全球據點100%使用再生電力的RE100承諾。同時,透過提供協助綠建築和永續城市發展的智慧綠色解決方案,也正是台達商業模式與ESG結合的具體例證,以科技來促進人類的永續環境目標。

▲台達美洲區黃彥文總經理強調,台達美洲總部已達成零能耗的里程碑(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在節能設計上,台達美洲區總部不僅考量其氣候、地理環境的特點,更結合了營運上的使用需求,是綠建築全方位整合的良好典範,而且為達成零能耗,台達近期於美洲總部更導入自身的物聯網、智慧綠色解決方案,例如下列各項措施:

一、616 kW的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加上新建的504 kW的雙面太陽能停車棚,皆搭配台達高效太陽能變流器,每年共可產生超過140萬度再生電力,能滿足建物全年的耗電需求。

二、330 kWh的台達儲能系統,進一步優化建物的能源管理。

三、資料中心散熱解決方案加裝導入台達EC風扇的節熱器(economizer),同時將台達變頻器應用於空調系統,幫助總部內資料中心的年度PUE值從1.5最低降至1.25。

四、導入子公司Trihedral新一代SCADA系統VTScada,以及子公司Delta Controls的建築控制平台enteliWEB。這些平台具備高擴充性,可以與既有的建築子系統,如暖通空調、LED照明和其他高耗能系統無縫整合,並建立檢查點、收集數據、追蹤趨勢、建立報告、異常示警及遠端管理等。


許添財率服務業赴日 實地考察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產學研連線】商研院(CDRI)主導的「日本標竿企業經營模式考察團」,擁有3大優勢,包括考察日本企業經營模式、洞察日本市場商機,及觀摩日本成功行銷案例,連續數年都獲服務的重視。

日前,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親自率領台灣中小企業者組成的「日本標竿企業經營模式考察團」,前往東京市展開1系列典範企業的觀摩,協助國內業者掌握日本新科技與經營模式的市場趨勢,藉以快速與國際接軌,同時也可促成台日雙方合作商機,共計有25家北中南部國內優質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或二代經營者參加,涵蓋零售、餐飲、紡織成衣、生技、物流、製造、百貨、通路、健康…等產業,包括新光三越百貨、京典衛浴、千葉火鍋、Q Burger饗樂餐飲、志邦企業、哈卡鞋業…等知名廠商。

許添財董事長表示,商研院在疫情前曾連續幾年組團前往日本考察、觀摩日新月異的商業科技與商業模式,如今更發現日本在疫情期間為了因應突如其來的疫情所改變的各種生活方式與消費行為,反而結合數位與網路的科技演化,進而加速了企業經營與產銷模式的革新。

▲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第1排左5)與王建彬院長(第1排左4)率團赴東京參訪、考察,加速台灣中小企業新經營模式優化(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隨後,許董事長更指出,日本不只AIOT、5G、跨域平台整合服務及Web 3.0元宇宙的應用,展現了市場結構新貌,也讓消費者體驗能感受到「精緻」文化為特色的產品與服務,正往「極致」邁進。睽違3年,商研院再次展開「日本標竿企業經營模式考察團」,期望台灣的中小企業也能趕上世界數位革命潮流,從建立跨國企業的策略夥伴為起步,進而連結國際商機。商研院矢志全方位的協助台灣業者拓展視野,啟發創新思維,締創台灣獨特的國際競爭價值與優勢。

主辦單位表示,此行豐富多元的實地參訪內容如下:
一、日本第一電商《W2solution》總公司讓台灣廠商可透過日本電商通路的捷徑,進入日本市場。
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並帶動登山風潮的《YAMAP株式會社》可助了解運動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三、日本百年老店《內田洋行》,以瞭解如何成功導入IT技術。
四、《V-cube》洞悉電動車充電器與IOT解決方案。
五、《iKala Japan》的AI驅動的數位轉型與行銷。
六、日本最大行銷傳播經營者《電通集團Dentsu》,讓台灣業者一探行銷領域全方位發展。

此外,也參訪與體驗地下疏洪道奇觀《龍Q館》、進出口貿易專家《柳生商會》,更特別安排前往針對商務客的《Panasonic商業解決方案展覽館》,搶先體驗最先進的科技整合技術,創造未來全新商機的藍圖。

一手打造「日本標竿企業經營模式考察團」的商研院王建彬院長表示,近年來新科技突破了很多新的營運模式,透過新科技新模式可強化台灣經營者5大面向:一、促進台日兩國雙方合作;二、協助台灣品牌在日本市場落地並深耕;三、把日本優質產品引進國內市場;四、觀摩新科技時代日本公司如何成功轉型與突破;五、進而開拓全球市場。


精進商業新知 商研院以書會友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以書會友】服務業要想提升競爭力最根本的方法,便是吸收商業新知,若能求知若渴、與時俱進,那麼就可取得優勢。商研院(CDRI)一向關心服務業競爭力的提升,持續舉行「企業主商業新知精進班」讀書分享會活動,3月23日即有1場,邀請曾為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為60週年「亞洲英雄」、宏碁集團施振榮創辦人,以及良興電子賴志達總經理與商研院王俊堯顧問等,和企業經營者、以及高階經理人齊聚一堂,一起研討研討「2025元宇宙趨勢」,獲得很好效果。

商研院王建彬院長表示,我們「商業新知精進班」每月分享1本新書,另邀請兩位業者分享,目前有50位中小企業主及二代參加。事實上,元宇宙的影響包括:環境、基礎、客戶端、硬軟體、基礎建設,以及內容服務,3月探討元宇宙趨勢,除分享「2025元宇宙趨勢」書籍之外,另由施振榮董事長與賴董事總經理分享演進中的元宇宙與元宇宙之應用於商業科技。

施振榮創辦人表示,新微笑曲線(Smile Curve)應以用戶的體驗為終、以現有的有限資源如何共享為始、採用設計思考,研發並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落實體驗經濟及共享經濟,將思維翻轉在先、機制翻轉配合行為方能翻轉落實。而新王道3大核心信念為永續經營、創造價值,以及利益平衡。此外,台灣在元宇宙的角色,包括硬體基礎建設的關鍵角色、進入元宇宙所需普及化設備的主要角色,與東方文化內容、豐富生活的貢獻者。

▲商研院「企業主商業新知精進班」,邀請宏碁集團施振榮創辦人現身說法;圖第1排中左為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中右為宏碁集團施振榮創辦人、右4為良興電子賴志達總經理、右3為商研院王建彬院長、左3為商研院王俊堯顧問(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王俊堯顧問於活動中分享「2025元宇宙趨勢」1書的精華,為大家解開元宇宙之謎,並根據統計指出,台灣Z世代(13~24歲)對於能在元宇宙中自由打造個人專屬空間與物品的渴望程度,位居亞太地區排行第2。因此,企業在元宇宙的轉型應需善用工具、逐步嘗試,找到企業需求點,最後導入元宇宙的商業模式(包含了解年輕人市場、區塊鏈製作商品憑證…等)。

賴志達總經理則談到「零售市場中的元宇宙」時表示,元宇宙的8大核心,包括硬體、計算、網路、虛擬平台、互通工具和標準、支付服務、內容,服務和資產,以及使用者行為。消費者在零售元宇宙中佔據主導地位,品牌賦能消費者在虛擬世界中表達自我、進行社交。因此,元宇宙下的零售轉型趨勢包括重塑零售策略和實體運營、滿足消費者真實與虛擬需求、創建與遵守該領域規範,為品牌提供全新機遇。

最後,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在講評時說,今天最難得的是本場的講師都完整地提供簡報,意思是只怕你不學習不怕你「仿冒」。其實,元宇宙的核心價值在創新使用者的體驗價值,抄襲本身並無真正的競爭力。再者,時下都在擔心各種泡沫經濟的是否發生,也都想以精確的預測力來防患它的發生,而泡沫化是該產品、服務、模式、機制、制度的系統生命週期結束的現象,若能不斷創造自己的「第2曲線」,就可超脫傳統曲線的輪迴,元宇宙給我們創造第2曲線更多更大的可能。重要的是,我們一切的發想是否以他人的喜好、需求、成本、價值為中心,而不是自己的成本、利潤為中心。因為元宇宙裡的市場競爭,很難再有訊息不靈通、不對稱的消費者與使用者,更越來越沒有願意夠用同質化的產品與服務。如何創造屬於自身產品與服務系統的第2條曲線,是最好的避險與創價之道。


商研院力助地方創生 種可可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產學研連線】2月23日,為結合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推動地方創生,商研院(CDRI)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合作範圍與項目包括:一、雙方擁有的科學數據、資料庫等研究資源的交換、分享;二、互相協助對方與當地產業、政府及學術機構建立關係;三、雙方進行共同研究、參與地方計畫、中央計畫;四、雙方將以提供當地產政學關係,進行全方位合作,契作目標近程100公頃,遠程1,000公頃。

之前,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曾多次赴彰化永靖鄉核心基地實地考察,並觀摩試驗種植、當地產業環境及社區生活現況,他於致詞時表示,這次的合作將以院內推動地方創生的豐富經驗為基礎,結合最新數位轉型與ESG永續轉型方法,協助該「可可專業區地方創生計畫」合作事業快速「精準」發展。

▲商研院與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簽署MOU,將創建彰化可可專業區(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進一步指出,經多次與合作社創辦發起人江智超董事長討論,取得下列的4點共識:

一、可可產業可以結合農業、休閒產業、農特產品銷售、旅遊與綠色消費的總體發展,以農業與農村為主體,發展出「六級化」之明星產業。

二、更重要的是,運用最新數位轉型、ESG永續轉型的數位科技方法與商業模式,營造一個以可可產業為核心的數位創新生態系。創造新附加價值,提高收益,讓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衍生多元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性商品,創造新就業機會,讓青年回流,並以農村多元產業發展新結構與面貌,發展地方特色觀光旅遊,發揚地方創新特色的傳統文化。

三、對農民而言,相較於種植水稻而言,可可樹的有效與「友善」種植,每株可年產120顆的A級優果,換算每公頃的所得替代效果可達8倍之多。

四、商研院以中部辦公室在第1線服務,加上該院智慧新媒體行銷、智慧科技、創新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與人才培育等各所核心技術與輔導能量之協作,非常看好中部地區發展此一智慧創新可可產業之前景。

▲商研院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許添財董事長(第1排中坐者)、王建彬院長(第1排右2)與貴賓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江智超董事長表示,他在中國大陸經營高科技事業38年,因疫情3年多來在故鄉永靖鄉長住的時間較長,有機會參加小學母校60周年校慶,得知因缺少生源即將面臨被廢校的危機,原因是農村沒有年輕人就業機會,年輕人大量外移造成當地人口老化,同時,進一步研究發現南部已經有種植可可,且連續6年取得世界金牌的輝煌成果,因此決定成立「彰化可可蔬果產業合作社」,投入推廣現代化規模契作合作經營。

他更進一步指出,經商研院的指導、發展農業6級產業,以最新的數位及綠色轉型、友善耕種與商業模式,協助地方創生發展經濟,並增加就業機會,鼓勵年輕人根留家鄉,可以同時與長輩相伴,達到社會均衡和諧發展,避免讓故鄉衰敗、文化淪喪。目前他自己已經栽種1公頃,約兩年半的時間,並經不少政府專家長期的指導,證明對於選種、育苗、種植、成長、到開花結果,已展現優質且穩定的成果。


失智守望員 銀髮科技再傳捷報

(台北內科週報第560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4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認知檢測技術」,除了可協助降低高齡社會照護負擔,同時也能協助國內壽險產業強化風險評估,帶動高齡保險市場發展。工研院於12月22日宣布,透過經濟部技術處支持成立的「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攜手國泰人壽,正式發表「認知檢測技術」,並實際導入國泰人壽,可望是國內壽險業第1個採用「認知檢測技術」的市場化案例。民眾只需簡單測試就能快速了解自身記憶力、知覺動作、專注力與執行力共四個面向的認知功能狀態,及早掌握失智風險。

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全球失智者超過5,000萬人,2050年將增至逾1.5億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工研院與國泰人壽針對上述的社會人口趨勢,已推出認知功能檢測互動體驗版,設有5題簡單的互動小遊戲,民眾可以使用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裝置使用,正式版本預計2023年底前上架國泰人壽App(「FitBack健康吧」健康計劃)。

▲工研院開發「認知功能檢測」技術,最快僅需15至20分鐘即可完成,助民眾及早掌握失智風險,並已實際導入國泰人壽(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2年前,工研院即已投入研究大腦認知功能,工研院張培仁副院長表示,傳統醫院量表檢測耗時逾1小時,而坊間的認知測驗多無實證支持,工研院開發之「認知功能檢測」技術最快僅需15至20分鐘即可完成。

張培仁指出,工研院「認知檢測技術」具有兩大差異化特色:第1專家把關,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合作,進行題型與流程設計、學理研究,確保題目達到良好的效度。第2,醫院驗證,在學理之外,也攜手高雄榮民總醫院持續臨床驗證,至今累計超過600人次使用,藉此持續優化檢測題型與流程。

另外,他表示,由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補助開發「認知運動」,並和台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曾祥非所長進行「認知刺激」研究,未來將能提供民眾日常運動與刺激訓練,讓大腦保持健康。現在將技術移轉予國泰人壽,不僅是銀髮科技實質落地的展現,更有望協助產業在高齡社會下,以先進科技打造更貼近趨勢的商業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今年獲得11項會員共創成果,橫跨資通訊、生醫、材料、電子光學等領域,成果豐碩(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國泰人壽凃薏如副總經理表示,失智症為高齡社會下長期受到關注的重點疾病之1,壽險業者不斷地透過創新商品、保戶關懷服務,與提升業務員健康專業知識(如:失智友善天使、專業醫療機構健康課程)等方式,讓員工與客戶對於失智症能有正確的理解,期盼能為建構台灣失智友善環境盡一份心力。

凃薏如說,為了使保險能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國泰人壽與工研院合作以學理及醫療科技為基礎打造認知功能檢測服務,進一步協助民眾掌握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維持健康體況。自服務上線以來已累積超過萬人使用,其中91%受測者認為檢測工具有助於提醒關注自身認知功能狀態。在試行體驗過程中發現,認知檢測工具不僅是快速啟發民眾疾病預防意識的好幫手,更能在趣味互動的過程中,協助民眾檢視保障是否有不足之處,進而提供專業的保險商品建議。在經濟部支持銀髮科技發展的助力之下,讓失智症的疾病預防科技能落實到日常的壽險業務之中,更加貼近市場與一般民眾。

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莊曜宇秘書長表示,智慧醫養是全球樂齡生活照護的新趨勢,將連結醫療體系,整合至社區、居家的促健照護服務與系統,而邁向成功老化有3大關鍵,第1是結合科技之力,鏈結台灣ICT產業及醫療體系優勢;第2是推動社會行為改變,創造友善長者社區;第3是打造得以讓產業持續發展的創新商業模式。


商研院探討 AI淨零管理趨勢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ESG促進平台】商業發展研究院已連續5年辦理AI區塊鏈論壇,曾探討DDS數據、量子力學等,今年特別因應2050淨零排放趨勢,由台灣中油公司委託,舉辦「企業ESG轉型關鍵新思維-2022 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

首場於12月13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主持人商研院張皇珍副院長表示,今年是AI商業新科技世代的正式來臨,企業迎合國際趨勢,生活形式及商業模式,勢必引起大變革,運用得好將可能由逆勢轉成機會,因此特別邀請重量級講師親臨演講,本場論壇重磅邀請到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學院李俊宏院長、春發成牧場李榮春創辦人、經濟部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辦公室王毓萱總監。

▲2022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高雄場,企業熱情參與,論壇活動討論熱烈圓滿完成(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也是UN/CEFACT認證的ToS專家與大會的個人永久觀察員,他指出,碳市場與碳金融逐漸形成,取得碳權即可賣買交易,因製程不同,其碳排就會有所差異,而碳市場背後其實隱含著淨零排放對企業帶來的新風險與機會;製造者同時也是生產者,資源與資金流向的透明性與可溯源性將支持其循環性(circularity),其透明性需有3方認證,讓資源即是服務,在循環經濟裡加速能源轉型,成為維護氣候行動目標的催化劑。企業可應用AI的圖像分析及辨識,辨識眾多數據分析,達到可溯源循環經濟,亦可將AI應用於節約能源、電網、消費及交易等,ESG及數位轉型相輔相成,Xaas是綠色轉型重要的商業模式,使低碳能源所需關鍵原料能永續經營,優化數位化產品體驗,以驅動企業跨代成長。在經濟方面就能夠產生較大的效益。

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則分享:如何進行使用數據科學平台,讓產品的生命週期(LCA)變成可持續性數據,高質量的LCA數據對於涵蓋範疇2和範疇3的排放,以及遵守國際公認的報告標準的要求至關重要,在數據科學平台中可進行LCA智慧計算,並經過認證後可自動計算LCA結果,形成可視化LCA建模。

李俊宏院長表示,將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咖啡產業辨識,透過網路和App在供應鏈上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數位指紋,未來將透過咖啡電子鼻來掌握產業數位趨勢,透過數位轉型達成淨零轉型。李榮春創辦人以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為主軸,提到產品可透過數據監控、系統監控、共享、修復翻新再製造,達到資源再生,形成循環生產價值較高的產品並與大數據設備測器模組整合於遠端控制平台。王毓萱總監以綠色循環產業永續創新應用為主題,提到發展環環經濟之策略需要關鍵技術、材料產品革新,提升服務模式與消費行為,未來將透過材料研發創新,達成產業永續創造產業美好未來。

▲現場貴賓合照(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最後,由張皇珍副院長主持,以「企業如何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為主題進行探討,她表示,AI、區塊鏈是驅動經濟的重要科技動力,隨著碳管理範疇擴大到整個供應鏈,「可溯源」與「透明度」為產品與服務排碳資訊的信任基礎。透過AI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企業導入數位化管理平台,使碳排數據具年度可比性,可準確掌握各環節的碳排數據,達到溯源管理的數據品質管控,提升治理能力。

再者,張皇珍說,愈低碳的企業將擁有愈高的市場溢價能力,碳排放的減少一部份是來自製程轉型,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創意-運用循環經濟,例如塑膠回收再製造、改變原料取得、農業廢棄物如甘蔗渣、咖啡渣等經過專業技術處理再利用等。減碳要從產品生命週期進行思考,從搖籃到墳墓,首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瞭解主要排放端,其次要跟著客戶需求,從供應鏈思考減碳。


產政學合作 積極推動地方創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夢想,帶動人類的進步。多年來,人口集中於都會區,導致地方經濟的愈形沒落,國家發展委員會師法日本,更加以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已有相當績效。台灣海洋大學協助國發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強化地方事業體整合發展並順利對接各部會資源,並於11月22日舉辦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揭牌儀式。

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持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培育學用合一人才,近10年來推行USR與承接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已累積相當多的能量,期望藉由海大團隊的力量協助各地方創新創業,透過多元化的輔導資源及諮詢服務,讓青年返鄉創生,並加速在地產業發展,讓地方創生的量能持續提昇。

▲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期許北區輔導中心活用海大經驗創造成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北區輔導中心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新竹縣、金門縣、連江縣,包含離島地區等8縣市,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於會中致詞時表示,國發會在北中南東區都有設立輔導中心,就是希望能用在地經驗,更接地氣的提供輔導量能,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將海大多年來執行USR的力量拓展到北區及離島地區等8縣市,串連北區19處青年培力工作站、5處公有空間整備活化,透過綿密的輔導網路,帶動地方創生新的風潮,讓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一起成長,創造更多成果。

海大整合全校資源,共同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目前成果除深入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區域,協助場域達成永續經營的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產業發展處有許多合作,協助基隆港轉型為國際郵輪停泊旗艦港,讓高中端、社區居民認識海洋產業培育人才,並與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海洋科學教育及海洋資源與能源教育,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與會人士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另方面,在執行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計畫期間,服務中彰投以北地區,發展新經濟、新商業模式,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成果豐碩,培育超過12位地創規劃師,盤點12個鄉鎮49議題、131擬定建議對策,輔導超過60家地創團隊,建構6個縣市地方生態圈。

該計畫主持人張文哲研發長表示,感謝中衛發展中心及資誠永續和海洋大學一同合作,讓業界能量一起加入進來,在各自專長上相輔相成,加速地方創生產業發展,並推動國內及國際市場,也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在海大與北區8縣市的合作基礎上,能儘速接軌,追上去年啟動的另外3區輔導中心,為北區8縣市導入資源,逐步改善地方發展體質,並強化地方創生永續商業模式。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經營工作室新策略

(曾季隆/撰文)

經營工作室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於它能夠發揮一己的專長,又可以不必牽掛工作團隊,講得真切一些,有如「一人吃飽,全家都飽」,而且能實現夢想,也沒有太大的財務負擔。若要舉出工作室的侷限,最主要的是,規模小,大一點的業務難以接下來,同時,1個人畢竟難敵有組織的團隊,在競爭上常常吃虧不小。

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是英國當代最知名的管理學人。他以「組織與人的關係」與「未來工作型態」的新觀念,而聞名於世。早年,他曾寫了「大象與跳蚤」的名著,歷久不衰,在2011年2月遠見天下文化公司出版的第2版中,他指出,「跳蚤(獨立工作者或是小型企業)的生活並不比以往更輕鬆,擁有專屬技能或是絕佳構想是一回事,但將它帶進市場,仍然是一大挑戰。」如今,這場挑戰因為疫情的變化,而更加激烈了。

在韓第的眼中,「對許多人而言,面臨壓力的大象已經成為靈魂的監牢。為保存個人的完整和人性,跳蚤離開大象一定會比被大象壓扁好。」可是身為跳蚤,也有說不出的問題要面對,尤其業務若無法穩定的話,那會壓垮自己的雄心壯志。幸好,有問題正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比當跳蚤還好的是,可以當螞蟻!螞蟻和跳蚤最大的不同,牠也能有組織依靠,不過牠的組織和大象不同,不在大而無當,而在靈活而數量巨大。所謂「螞蟻雄兵」,正是形容螞蟻佔有什麼優勢。

當前,共享經濟的概念盛行,Uber、Airbnb都已發展出很有價值的商業模式。對工作室的經營來說,最關鍵的是「案源的掌握」,而要掌握案源,便需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能夠將「人際關係」發展成為「人際網絡」,那麼它的價值便提升非常之多。

去年5月15日,我接受「良機文化基金會」之邀,揭露「一人公司的組織與發展」策略,面授「銀青共享創業實習營」成員,如何創辦事業,並傳承我15年來的沒錢、沒人卻能經營兩報的心得,且能夠廣結善緣,更藉媒體運作串連成很好的「人際網絡」。如果工作室的經營者有需要,隨時歡迎大家來使用。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互利,才可以長長久久

(曾季隆/撰文)

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現為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博士,日前撰文表示,「共享經濟是新經濟重要的項目,不只是促進經濟發展,帶來就業機會,其中人脈的共享、人際關係的遞移網絡化,更是幫助年輕人發展的好辦法。」他更認為,「社會上人與人相處,雖然有溫情、友情、愛情,等等不太計較得失的狀況,但因為時間、資源對於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也必須瞭解,在利害關係的考量下,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也就是彼此認可對方的價值。互利情況建立的人脈,才可以長長久久。」

Francis Bacon也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1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1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建立在「有福共享,有難同當」上。對於由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連結而成為人際網絡,就令人無限嚮往,尤其是「人脈共享」所產生的力量,更將難以估計!

▲王杉財博士(中)和他3位朋友,連同曾執行長(左2)成立了「杉財圈」(照片係晴天旅遊林春旺副總經理提供)。

實現夢寐以求的生活

很幸運的是,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達,帶動今日人脈的拓展和布建,尤其進入共享經濟的新時代以來,更能實現我們過去夢寐以求的生活,想要「貴人柤助」也再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了。具有「共享」精神的人,將可以更贏得朋友的認識與肯定。大家樂於和他做朋友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另方面,為了經濟成長,近百年來對地球的傷害太大了,更演變成生產過剩的時代,使整個人類的生活環境惡化,在氣候變遷壓力與諸多因素下,終於醒悟了「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的道理,加上網路的極為發達,始有各種商業模式迎合「共享」經濟的推動。可惜!當前以「共享」為核心思維的商業模式,其實沒有實踐真正的「共享精神」。

真正的人脈共享精神

真正的「共享精神」,必須從利他出發,始能達到利己的目的。就以「人脈共享」而言,每個人只要和3位朋友藉「人際網絡工具」連結起來,即能透過與朋友連結成1圈,再和認識朋友的朋友成1環,經由「圈圈相連、環環相扣」,布建起最強的「人脈網絡」。換言之,任何人只與3位朋友藉新工具相連結,即可形成每個人都布建綿綿相連的網絡,並且在此網絡中都可以共享巨大的「人脈紅利」。

布建人脈的新工具,正是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花費15年的長期實驗與印證,才完成兩報(即「台北內科週報」與「富貴有道週報」)的創新,使兩報有別於傳統日報的功能,並經最近半年疫情嚴重時的整個轉變,始進入2.0階段,讓兩報與「廣博學習平台」(網址:https://lybetter.net/結合起來,成為「人際網絡」布建的新工具。

▲王杉財院長(後排右2)與蔡彧院長(後排左3)於授證後,和理範花東彧咖啡學院第9班學員合影(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使用三合一工具布建

若要使用這3合1新工具布建你的人際網絡,其實也不難!就像你使用LINE一樣簡便、好用,只可惜LINE只是通訊和聯繫的工具,而不能讓你和你3個朋友很快擁有成千上萬人的人際網絡。如何透過兩報和「廣博學習平台」,實現你布建人脈網的目的?尤其報紙又怎會具有「連結功能」,而能助每個人一臂之力呢?

更值得一提的是,和使用LINE不一樣,你大可不必和很多人連結,就自然形成很大的人際網絡了。每個人只要連結3位肯「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朋友,便能透過朋友關係而連結到百、千、萬朋友的朋友,彼此之間莫不具有朋友關係,每週也都從獨特的報紙得知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訊息,大家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形成很大、很大的關懷力量。這一切,只要從你使用這3合1的「人際網絡布建新工具」,便可參與百、千、萬人的大家庭,實現前所未有的夢想!機會,是給行動快的人!

運用實虛整合媒體

有心要建立自己人脈網的人,就像使用LINE一樣先使用這3合1的工具,其中兩報的對象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15萬人,他們之中很可能有你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可是你卻不知道,只要你的訊息刊載在兩報上,他們(包括你還不認識的人)透過報紙就可認識你,將來也有機會成為朋友,何況本來就認識你的朋友!在此同時,由廣博勵進會將你在報上刊載的訊息,或是你希望網路上朋友的訊息,都能幫你製成網路版,你便可以透過自己的管道發到網路上。這樣兼顧線上和離線兩方面,運用實虛整合的媒體,達到人際網絡的布建。

▲中華亞健康世界總會黃淑真祕書長(左2)也已加入;圖係該會頒授給她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證書,圖右1為賴正國總會長;右2該會吳清忠指導委員;左1為陳建達副總會長(照片係中華亞健康世界總會黃淑真祕書長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