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怡穿梭社區身影

(曾季隆/撰文)

【專訪】一念之異,可以使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更能脫穎而出,梁詩怡護理師便是最佳的見證。她在榮獲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111年度卓越、優秀居家護理師」的銅獎時,才為人所發現她一路走來的堅持,是如此的為人著想。15年來,對她而言,始終不變的是,「讓照護無所不在,讓照護沒有圍牆」。

梁詩怡表示,「我是1位居護師,大家大概都不知道我的本名,因為好記,所以我的家人都叫我小米,而米就是稻,『當稻穗越是飽滿時,頭便垂得越低』,而這句話也成為我生命中的人生哲學」。

在護理生涯中,梁詩怡15年前剛踏入居護領域,就深深受到它的吸引,她說:「記得那時7-11有個名句:『整個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因此,我當時便將它改為:『整個城市每個角落,都是落實照護的地方』,讓照護無所不在,讓照護沒有圍牆,也開啟我這一路穿梭在社區身影,到個案家如同任意門出現每個需要照護角落,照顧長者『遇見心』和『看見真實的需要』,是我護理生涯的看見,用讓他們打開心防的創意方式、運用活動設計,這些都是我們在社區照護的好工具。讓社區與照護相互融入,已經成為我社區照護思考的習慣,和重要的使命」。

▲梁詩怡護理師(右)和她的團隊夥伴,攝於和鄰照顧諮詢bar(有Fu長照站)的樹林站(照片係和鄰居家護理所提供)。

在梁詩怡護理師的心念中,居護師固然是1個很辛苦的工作,常常有個案家屬問她:「在醫院工作不是很好嗎?有冷氣吹又不用常常跑外面日曬雨淋的」。她則回答說:「1個個案要到醫院,從一出門坐車,然後家屬也要請假,有時到急診處還要等,光是整個人事成本、社會資源就要耗費多少,而我居護師若能走出醫院到社區、到家裡,這不是更好嗎?也更能降低社會成本,讓真正需要醫院資源的人先使用,這才是對的呀!而我身為1位默默無名的居護師,卻很期待這樣的職業被看見,讓更多人投入被看見,就可以幫助更多人和家庭,這就是我希望被看見的,而看見的不是我,而是這整個職業」。

這次很榮幸得到獎項,感謝一路以來的鼓勵,梁護理師強調著說:「一路走來常常在思考,我們居護師能否在這些病程的前端使力?記得我有一段時間的個案很多都是末期失智個案,我就想居護師能否在早期就發現這些個案,而可以給予指導與介入,於是發現社區對於這些民眾的重要,在於社區健康教育大家懂多少,大家對於健康又有多少責任,對於居護師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而我,就是從此出發,那也就是我的初心;一切由那個對人健康的渴望出發」。

對於個案,梁護理師想的不是花她多少時間,而是花社會多少時間成本,好的衛教勝過技術巧妙,而好的溝通又更勝過好的衛教,她指出,「這些家屬與個案很多都是對於疾病照護的擔心,這就是我們與家屬的責任,我們作好好的溝通、好的衛教,再來確認執行技術是否到位,若能在家中做好這些示教,自然電話詢問少,花的時間與反覆衛教時間就少,倒是在行政作業上花居護師大多時間,我想在未來在資訊上也是能夠幫上大忙,目前應該是過度時期」。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和鄰堅持發展 社區多元照顧

(曾季隆/撰文)

【專訪】設於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和鄰居家護理所」,由於邱青萸創辦人的蕙質蘭心,使它和一般的居護所顯得很大的不同,尤其它座落於新北市文化局古蹟指定用地,建築本身具有古樸的藝術感,更增添了溫馨氛圍。

邱青萸創辦人表示,「曾經,因為親戚住院,我在醫院發現,原來照顧不只是疾病,不能忘記在照顧『人』,因此我立志要當護理師,當改變的那個人。」她和她的團隊起心動念上,也和一般業者大為不同。有位居護師說:「我很認真照顧林奶奶,伯伯也都說願意配合,但是下次訪視時間再到家,奶奶狀況沒起色,居家照護其實很挫折!」這也是「和鄰居家護理所」堅持發展「社區多元照顧」的緣由。

談到和鄰,邱青萸說:「當初,我們最主要是想要為夥伴打造1個工作舒服的環境,但因為護理師到社區裡看見很多不喜歡外出的長者,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我們決定將這場地讓出給社區的長者當『有fu長照站』。目前已為此改造成了『和鄰咖啡酒bar』,更成為全台第1個酒吧形式的長者據點,空氣中常飄著咖啡香味」。

▲邱青萸懷抱著使命感,發展「社區多元照顧」(照片係和鄰居家護理所提供)。

對於長照,邱青萸指出,「台灣在還沒有長照1.0前,居護師穿梭在鄉村和都會間協助著無法外出就醫的長者,這過程迄今就有30多年了,他們有堅強的底子和能量,只是只有2000多人沒受到注意。長照2.0後,大家卻僅聚焦在『照顧』上,但國健署的資料,65歲以上長者有慢性病的佔80%以上,就醫花費也比一般民眾高很多,所以長照與醫療必需整合!政府若盤點資源一定會發現,居護師和居護所會是達成全台灣這目標CP值最好的人手,也會是時代賦予居護師應該要去扮演的角色」。

肯承擔1份社會責任,邱青萸懷抱著使命感,她說:「和鄰在乎溫度,融入在人本照顧和人際互動裡,我們要成為『最值得信賴的社區照顧團隊』」。朝著願景的方向,她和團隊用心耕耘,終於贏得肯定,「2020年丹麥第2大城市副市長到新北市樹林區和鄰『有fu長照站』參訪時說,『我們國家做長照那麼久了,看到台灣社區裡有這些據點和志工,真的很羨慕,讓我驚艷不已!』」

社區,需要什麼照顧據點?她認為,「1個被需要的據點,應該像是1個小型社區。這個社區需要什麼,這據點就要捏成什麼形狀。當我們老了之後會更想去、更愛去的場所,拿掉先入為主把這群服務對象先歸類或再分類,而是讓這群人能夠彼此支持、相互疼惜、互相幫忙」。營造這樣溫馨的據點,也成為她和團隊自我期許的目標。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撫慰居護師的心

(曾季隆/撰文)

【本報特稿】居家照護在今日的社會,是愈來愈重要,護理師更是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台灣護理人力不足,是近年來大家關注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的報告指出,全球護理人力短缺近600萬人,在COVID-19疫情的延燒下更趨於惡化,並突顯了這樣的狀況。

從護理師的角度,這兩年來承受疫情帶來的很大壓力,他們仍然默默的付出,為了能夠讓社會體會到護理師的貢獻,9月15日至17日於台北世貿盛大舉行的「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令人驚艷的是,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和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護理學會、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台灣長照護理學會、台灣護理之家協會、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在地安老協會、和鄰居家護理所、台中市護理專業聯盟協會共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展覽中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

▲創新的「台灣居護藝術節」,在展場顯得很矚目(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記者會中,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曾勤媛理事長感性地說,「護理是科學也是藝術!為了讓大家從『照顧』中發掘有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變得很有藝術氣息。」她也指出,這兩年來因應疫情,無論是居家的個案與服務人員,都遇到相當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護理人員總無畏疫情在前,都以民眾的需求為優先,甚至面對急需照護的低收入戶,護理人員仍然衝至第一線,協助視訊看診及身體復能與護理。

在曾勤媛理事長和跨域團體的熱心推動下,將「護理行為科學與藝術」的觀念帶來不同的思維,也提升護理師扮演的角色境界。活動的過程中,甚至有位長者向該會陳素珍祕書長提出,「你們憑什麼用藝術節,你們是藝術家嗎?」

▲曾勤媛理事長(第2排穿紅色上衣者)帶領大家辦好這場「台灣居護藝術節」;第1排右1為該會邱青萸常務理事協助良多(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陳祕書長便很有耐心的,並保持優雅謙和的微笑看著他回答:「每個個案都有不同的問題,護理是多元化的,我們不會被框住也不會1個模式套用在每1個個案身上,依照不同的需求來制定個案所需,所以您說護理是不是藝術,護理是多元化發展的,我的解釋您能接受嗎?」老先生聽她的說明之後,也以微笑的眼神看著她回答說,「秘書長妳的回應與解說我很滿意,我很認同,護理是藝術,妳們當之無愧」。

當抱著「藝術熱愛真善美」的精神,來看待護理工作時,將使這份工作變得很大的不同。「台灣居護藝術節」雖已閉幕了,但也同時開啟永續的新里程碑。曾勤媛感性地表示,不能只做居家護理,因為社區長輩生活需要有人協助指導與照顧。她並說,「護理人員有個天職,應該做整體性的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師到居家做護理,還要協助長輩適應生活。生活適應不是只有護理師能做,居家服務員也需要參與協助。」

▲結合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2019年創立的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3年前即有很清楚的定位,短短的3年中,曾勤媛理事長帶領大家走出一條「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以專業、品質、創新、教育及輔導為核心,該會連續3年與台灣受恩公司共同推出不同機構的長照評鑑輔導系統;尤其是這次大規模舉行的「台灣居護藝術節」,只見現場護理人員齊聚,紛紛提供民眾現場體驗失智失能者彩繪、VR互動、足部護理、遠距照護等等,結合醫療、護理、科學及藝術,讓參觀者實際瞭解居家護理人員在照顧領域的專業能力,及多年來對社區民眾的關懷與用心。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