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專訪】一念之異,可以使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更能脫穎而出,梁詩怡護理師便是最佳的見證。她在榮獲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111年度卓越、優秀居家護理師」的銅獎時,才為人所發現她一路走來的堅持,是如此的為人著想。15年來,對她而言,始終不變的是,「讓照護無所不在,讓照護沒有圍牆」。
梁詩怡表示,「我是1位居護師,大家大概都不知道我的本名,因為好記,所以我的家人都叫我小米,而米就是稻,『當稻穗越是飽滿時,頭便垂得越低』,而這句話也成為我生命中的人生哲學」。
在護理生涯中,梁詩怡15年前剛踏入居護領域,就深深受到它的吸引,她說:「記得那時7-11有個名句:『整個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因此,我當時便將它改為:『整個城市每個角落,都是落實照護的地方』,讓照護無所不在,讓照護沒有圍牆,也開啟我這一路穿梭在社區身影,到個案家如同任意門出現每個需要照護角落,照顧長者『遇見心』和『看見真實的需要』,是我護理生涯的看見,用讓他們打開心防的創意方式、運用活動設計,這些都是我們在社區照護的好工具。讓社區與照護相互融入,已經成為我社區照護思考的習慣,和重要的使命」。

在梁詩怡護理師的心念中,居護師固然是1個很辛苦的工作,常常有個案家屬問她:「在醫院工作不是很好嗎?有冷氣吹又不用常常跑外面日曬雨淋的」。她則回答說:「1個個案要到醫院,從一出門坐車,然後家屬也要請假,有時到急診處還要等,光是整個人事成本、社會資源就要耗費多少,而我居護師若能走出醫院到社區、到家裡,這不是更好嗎?也更能降低社會成本,讓真正需要醫院資源的人先使用,這才是對的呀!而我身為1位默默無名的居護師,卻很期待這樣的職業被看見,讓更多人投入被看見,就可以幫助更多人和家庭,這就是我希望被看見的,而看見的不是我,而是這整個職業」。
這次很榮幸得到獎項,感謝一路以來的鼓勵,梁護理師強調著說:「一路走來常常在思考,我們居護師能否在這些病程的前端使力?記得我有一段時間的個案很多都是末期失智個案,我就想居護師能否在早期就發現這些個案,而可以給予指導與介入,於是發現社區對於這些民眾的重要,在於社區健康教育大家懂多少,大家對於健康又有多少責任,對於居護師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而我,就是從此出發,那也就是我的初心;一切由那個對人健康的渴望出發」。
對於個案,梁護理師想的不是花她多少時間,而是花社會多少時間成本,好的衛教勝過技術巧妙,而好的溝通又更勝過好的衛教,她指出,「這些家屬與個案很多都是對於疾病照護的擔心,這就是我們與家屬的責任,我們作好好的溝通、好的衛教,再來確認執行技術是否到位,若能在家中做好這些示教,自然電話詢問少,花的時間與反覆衛教時間就少,倒是在行政作業上花居護師大多時間,我想在未來在資訊上也是能夠幫上大忙,目前應該是過度時期」。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