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國際學術合作 喜獲新夥伴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產學研連線】台灣海洋大學推展國際學術合作,迎接未來智慧共榮新趨勢,更於3月17日與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JIT)簽署合作備忘錄,由該校許泰文校長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同時透過兩校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的學術基礎,加以產業的合作與投入,建立兩校長期互訪、互助的協作平台。

▲海大與NJIT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圖為許泰文校長(左)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紐澤西理工學院是美國前50大國立大學之一,1年挹注逾1.6億美元投入研究,獲卡內基分類(Carnegie Classification)為研究最高等級R1;其在工程、資訊科學、電子系統、遊戲設計等領域的影響力,在Money、Fortune、Quacquarelli Symonds、College Factual的評選上,皆名列全美前茅。紐澤西理工學院獲富比世評選為全美提升學生社經地位第1名之大學,同時獲PayScale等機構評選為投資報酬率頂尖的大學。為鼓勵新創產業發展,紐澤西理工學院創設11萬平方英尺的新創空間VentureLink,是該州最大的育成基地。

這次簽約的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參訪團成員,包括校長Dr. Teik C. Lim及夫人Mrs. Gina Lim、副學術事務長Dr. Edwin Hou、NJIT校友知名財務工程公司CEO Mr. Jordan Hu;同為NJIT校友的海大航運管理學系主任蔡豐明教授也一起接待參訪團,雙方更期待透過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立,連結海大在台灣累積深厚的海運海事學術與產業互動底蘊,藉由國際化的科學合作,共同引領國際迎接智慧運輸的新時代。

▲海大與NJIT,將建立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長期互訪互助協作平台(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洋大學於參訪會中,向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分享海大產學合作的成果,除以科研技術支援台灣各大產業實踐環保與能源升級,同時鼓勵以學術導引產業投入,相關成果日前更受到總統接見肯定。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會後參訪振動與噪音工程研究中心,向他們展現海大以工程技術與專業服務,提升各產業的永續發展。


商研院力助地方創生 種可可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產學研連線】2月23日,為結合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推動地方創生,商研院(CDRI)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合作範圍與項目包括:一、雙方擁有的科學數據、資料庫等研究資源的交換、分享;二、互相協助對方與當地產業、政府及學術機構建立關係;三、雙方進行共同研究、參與地方計畫、中央計畫;四、雙方將以提供當地產政學關係,進行全方位合作,契作目標近程100公頃,遠程1,000公頃。

之前,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曾多次赴彰化永靖鄉核心基地實地考察,並觀摩試驗種植、當地產業環境及社區生活現況,他於致詞時表示,這次的合作將以院內推動地方創生的豐富經驗為基礎,結合最新數位轉型與ESG永續轉型方法,協助該「可可專業區地方創生計畫」合作事業快速「精準」發展。

▲商研院與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簽署MOU,將創建彰化可可專業區(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進一步指出,經多次與合作社創辦發起人江智超董事長討論,取得下列的4點共識:

一、可可產業可以結合農業、休閒產業、農特產品銷售、旅遊與綠色消費的總體發展,以農業與農村為主體,發展出「六級化」之明星產業。

二、更重要的是,運用最新數位轉型、ESG永續轉型的數位科技方法與商業模式,營造一個以可可產業為核心的數位創新生態系。創造新附加價值,提高收益,讓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衍生多元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性商品,創造新就業機會,讓青年回流,並以農村多元產業發展新結構與面貌,發展地方特色觀光旅遊,發揚地方創新特色的傳統文化。

三、對農民而言,相較於種植水稻而言,可可樹的有效與「友善」種植,每株可年產120顆的A級優果,換算每公頃的所得替代效果可達8倍之多。

四、商研院以中部辦公室在第1線服務,加上該院智慧新媒體行銷、智慧科技、創新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與人才培育等各所核心技術與輔導能量之協作,非常看好中部地區發展此一智慧創新可可產業之前景。

▲商研院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許添財董事長(第1排中坐者)、王建彬院長(第1排右2)與貴賓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江智超董事長表示,他在中國大陸經營高科技事業38年,因疫情3年多來在故鄉永靖鄉長住的時間較長,有機會參加小學母校60周年校慶,得知因缺少生源即將面臨被廢校的危機,原因是農村沒有年輕人就業機會,年輕人大量外移造成當地人口老化,同時,進一步研究發現南部已經有種植可可,且連續6年取得世界金牌的輝煌成果,因此決定成立「彰化可可蔬果產業合作社」,投入推廣現代化規模契作合作經營。

他更進一步指出,經商研院的指導、發展農業6級產業,以最新的數位及綠色轉型、友善耕種與商業模式,協助地方創生發展經濟,並增加就業機會,鼓勵年輕人根留家鄉,可以同時與長輩相伴,達到社會均衡和諧發展,避免讓故鄉衰敗、文化淪喪。目前他自己已經栽種1公頃,約兩年半的時間,並經不少政府專家長期的指導,證明對於選種、育苗、種植、成長、到開花結果,已展現優質且穩定的成果。


台電與中研院攜手 去碳燃氫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產學研連線】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台電公司繼2022年與西門子、三菱等國際大廠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既有發電機組結合新能源應用的燃氣混氫、燃煤混氨發電示範後,於2月1日再與中研院簽署「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將在「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減碳綠能領域密切合作,期能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進程。

台電曾文生代理董事長表示,台灣用電密度高,因應電網與再生能源未來發展,仍需部分發電機組協助調節電網,因而怎樣走向用氫當作燃料,讓發電機繼續維持電網穩定,同時減少排碳,變成台電非常大的需求,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搭配興達電廠燃氣機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去年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具體建議「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科技推動策略重中之重,這次與台電首要合作項目即為去碳燃氫發電應用,希望藉由研發端連結應用端,加速技術落地實踐,幫助我國儘速提升零碳電力占比。

▲台電公司與中研院簽署減碳綠能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合作關係;左3為中研院廖俊智院長(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為推動氫能發電,台電指出,2022年台電引進我國第1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成功混燒10%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而中研院去碳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希望透過簽署MOU強強聯手,共同朝2050電力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此次簽署的MOU合作內容,包含以「去碳燃氫」發電技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共同開發混氫、全氫發電應用,初期採技術示範,將與台電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另雙方也將針對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進展及研究成果進行交流。

去碳燃氫是提供無碳氫氣來源用於氫能發電的上游技術,台電進一步說明,經中研院研發,利用天然氣裂解可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其中,氫氣可做為發電與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產原物料,且產氫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讓該技術除可提供穩定多元電力,更可發揮減碳效益。


以追蹤技術 挽救鯊魚滅絕危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2期/2023年1月12日-2023年1月18日)

【產學研連線】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以生命地球指數(LPI)及紅色名錄指數(RLI)在Nature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針對全球31種表層鯊魚及魟資源評估,半世紀以來物種資源減少71%,高達3/4的指標性物種具有滅絕風險。

基於保育的目的,台灣海洋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集結3方專長與資源,針對台灣周邊海域軟骨魚類進行魚類生物學研究,利用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瞭解物種棲地偏好,並以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釐清洄游路徑,將台灣與周邊國家海域的軟骨魚生態熱點串聯起來,透過10-20年長期研究合作,達到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

▲紅肉丫髻鮫進行miniPAT衛星籤標識放流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1月10日,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副總裁Dr. Alistair Dove前來拜訪海大許泰文校長,並與水試所陳君如所長、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翁進興主任、研究人員徐華遜及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劉光明主任與莊守正教授會晤。

這次喬治亞水族館來訪,總共攜帶20個超音波接收器及111顆超音波籤,研究器材經費總價值新臺幣850萬元,將於1月12-13日在海大舉辦標識放流工作坊訓練研究人員,預計先針對被CITES列入附錄二之波口鱟頭鱝施打超音波籤,調查該物種之棲息喜好、移動行為習性及地理空間分布。

▲集結海大、水試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3方專長與資源,以實現軟骨魚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全世界軟骨魚類大約有1,250種,而台灣周圍海域就有190種鯊魚、魟鰩分布,但有許多經濟性大型表層軟骨魚相繼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包含鯨鯊、象鮫、食人鮫、紅肉丫髻鮫、丫髻鮫、八鰭丫髻鮫、污斑白眼鮫、鼠鯊、蝠鱝屬、平滑白眼鮫、狐鮫屬、灰鯖鮫、長臂灰鯖鮫、琵琶鱝屬與鱟頭鱝科列入附錄2,而2022年CITES更是將白眼鮫科54個物種與丫髻鮫科其餘5個物種一併列入附錄2名單,其中鋸峰齒鮫(水鯊)為台灣最主要捕獲的鯊魚物種,漁獲量佔鯊魚總漁獲的80-90%,顯示臺灣對於鯊魚研究、管理與保育之急迫性。

▲標識後將紅肉丫髻鮫放流回海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藉由台灣豐富的鯊魚分佈及樣本資料進行相關研究,並透過推廣教育讓普羅大眾認識鯊魚、瞭解鯊魚,透過管理或保育建議,讓鯊魚及鯊魚漁業得以永續。該中心人員也持續協助漁業署,針對我國3大洋鯊魚進行資源評估,以及配合各區域管理組織之要求,提供我國鯊魚之工作報告。

美國亞特蘭大喬治亞水族館為非營利單位,飼養約10萬隻、超過500種海洋生物,積極從事海洋動物保育相關之研究,為世界水族館之領導者。目前展館內有兩尾鯨鯊來自於台灣,分別以「太魯閣」和「玉山」命名。水產試驗所為台灣漁業研究之重要的政府單位,著重於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透過台灣周邊海域長期環境監測、重要漁業資源利用與動態評估,以及因應氣候變遷之預測漁業資源變動與影響。


兩智庫聯手推動ESG

(曾季隆/撰文)

【特報】放眼「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在當前的情況下,企業界迫切需要學研機構助一臂之力,而商研院CDRI為國家級智庫,於7月6日即與旗鼓相當的台灣金融研訓院簽署「促進產業落實ESG永續轉型發展」的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就ESG永續轉型的人才培訓、辦理論壇,及政策研究等進行合作,期待發揮強大的助力。

兩大國家級機構簽署儀式中,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指出,雙方結盟合作的目的,係共同促進我國產業落實ESG永續轉型,以達成台灣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金研院吳中書董事長則引用阿基里德的名言:「只要給我1個支點,我就能撐起地球」,他表示,商業發展研究院與台灣金融研訓院,作為政府在商業服務業與金融領域的兩大重要智庫,兩院的使命便是責無旁貸必須要發揮槓桿的功能,設定一連串的支點,讓ESG永續的推動能有事半功倍的加乘效果。

▲商研院與金研院舉行MOU簽署儀式,由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右)、台灣金融研訓院吳中書董事長代表簽署(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吳中書更進一步指出,金融機構的ESG表現,僅是彙總其放款或投資對象的ESG表現,而透過與商研院合作互補,金研院負責金融機構這一端,商研院則負責其他的企業這一端,將會形成1個永續金融生態圈,帶動所有產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之路。

金融業本身正面臨ESG永續轉型的挑戰,更要同時肩負起協助受眾發展ESG永續轉型的企業社會責任。服務業的ESG轉型發展,同樣面臨種種來自各種「合規」(compliance)的嚴酷要求與市場內的相互激烈競爭,此時更需金融業對其的支援與服務。服務業與金融兩者相互間,以及共同面對ESG永續發展都同樣深具挑戰與責任,也同時扮演著重要樞紐角色。此時此刻,做為研發服務金融發展的金研院與研發服務商業服務業的商研院兩個國家智庫的ESG永續轉型推動合作,必可發揮強大功能,實深具歷史性意義!

▲商研院與金研院「合作備忘錄(MOU)」簽署儀式後,與會貴賓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日前,商研院與金研院所簽署的「合作備忘錄」(MOU),揭櫫未來的合作範圍與項目包括:一、提升金融業與商業服務業的「淨零碳排」(Net-Zero)意識與能力建構;二、ESG永續金融發展趨勢對服務業的挑戰與機會;三、金融支持ESG永續創新的商業模式;四、服務業ESG人才的培育等相關政策進行合作,以達到台灣2050年淨零(Net-Zero)轉型目標。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