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 很大部分和海有關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3月31日上午,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蒞校專題演講「台灣淨零轉型政策藍圖」,分享我國在2050淨零轉型目標下的各種執行策略,近300位師生踴躍參與。

許泰文校長於致詞時表示,曾次長除擔任經濟部要職,也是台灣電力公司的代理董事長,是能源轉型政策與橋接溝通的重要推手,希望未來海大在能源轉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期望學子增進專業能力,為淨零轉型盡一份心力。

▲曾文生次長表示,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曾文生次長一開場便直言,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特別是在藍色國土的應用,他並表示,未來會需要非常多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工作,鼓勵海大學子投入再生能源產業。

能源轉型的目的,就是為了減低極端氣候的衝擊,需要快速讓地球降溫,曾文生次長表示,在《巴黎協定》、2021淨零目標宣誓及2022碳邊境調整機制等作為之下,淨零已成為國際共識,主要國家將透過貿易手段影響主權國家加強氣候治理強度,促使各國朝向2050淨零排放邁進,而台灣已於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正式走入淨零時代,與國際接軌。

▲曾文生次長(第1排左4)蒞校分享淨零轉型策略藍圖,與許泰文校長(第1排左5)及師生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有91%的碳排放量來自於能源排放,包含電力排放(發電廠)與非電力排放(交通運具),曾次長指出,另外為改善製程減少碳排,各種民生用具的電氣化,會使電力需求高度成長,預估2050年會有高達5000億度的需求,同時,台灣的能源有9成以上來自進口,能源系統淨零轉型、也是翻轉依賴進口能源的契機!以離岸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電及碳匯等打造綠能產業生態鏈,增加投資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進口能源及替代化石燃料,並以能源控制相關設備打入國際綠能電力設備市場。

能源產業的各項技術都在發展,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也會與現有產業相互結合,海平面之上與之下都應運用,例如,離岸風機、太陽能光電與海上箱網養殖的結合,曾文生次長也說,他非常看好地熱發電,由於與既有的石化業技術相關,已投入相當多資源,尤其是探勘技術,在碳封存上也同樣重要。

此外,他強調著說,未來能源產業會占有15-20%的GDP,會是相當好的產業發展,非常鼓勵海大學子投入。


混氫5%發電示範 國內首例登場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為發展新能源應用,邁向「電力淨零」,台電去年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發電示範合作備忘錄,並於2月18日舉行計畫動土儀式,原訂目標於2025年達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預定今年底即正式投入測試運轉,可望2024年提前達標混氫5%發電示範。

台電表示,這次計畫呼應高雄淨零城市願景,選定興達電廠作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將透過升級改造既有機組,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台電指出,面對2050淨零排放國際目標,除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也透過新能源應用,讓既有發電機組可兼顧穩定電網與減少碳排。興達電廠既有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222.6萬瓩,每年可發超過150億度電。

▲台電於興達發電廠舉行「興達混氫5%發電示範計畫」動土典禮情景(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此次,混氫發電示範計畫以既有燃氣3號機第3部氣渦輪發電機為主體,與同類機型在歐洲已實際投入混氫發電的原廠西門子能源公司合作,將於動土後,進行燃燒器改造,並新建氫氣、天然氣混合設備,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

氫氣是以高壓氫氣槽車運送至電廠,台電表示,為確保混燒發電時氫氣輸送穩定,將同時於3號機廠房外設置氫氣槽車放置區、加氫站與輸送管線,預計11月完成改造與新建工程,12月正式邁入氫氣混燒驗證階段,預期2024年可提前達標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未來更預期可搭配技術發展,逐步提高混燒比例至15%,並評估推展至其他機組及電廠。


台電與中研院攜手 去碳燃氫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產學研連線】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台電公司繼2022年與西門子、三菱等國際大廠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既有發電機組結合新能源應用的燃氣混氫、燃煤混氨發電示範後,於2月1日再與中研院簽署「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將在「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減碳綠能領域密切合作,期能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進程。

台電曾文生代理董事長表示,台灣用電密度高,因應電網與再生能源未來發展,仍需部分發電機組協助調節電網,因而怎樣走向用氫當作燃料,讓發電機繼續維持電網穩定,同時減少排碳,變成台電非常大的需求,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搭配興達電廠燃氣機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去年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具體建議「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科技推動策略重中之重,這次與台電首要合作項目即為去碳燃氫發電應用,希望藉由研發端連結應用端,加速技術落地實踐,幫助我國儘速提升零碳電力占比。

▲台電公司與中研院簽署減碳綠能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合作關係;左3為中研院廖俊智院長(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為推動氫能發電,台電指出,2022年台電引進我國第1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成功混燒10%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而中研院去碳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希望透過簽署MOU強強聯手,共同朝2050電力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此次簽署的MOU合作內容,包含以「去碳燃氫」發電技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共同開發混氫、全氫發電應用,初期採技術示範,將與台電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另雙方也將針對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進展及研究成果進行交流。

去碳燃氫是提供無碳氫氣來源用於氫能發電的上游技術,台電進一步說明,經中研院研發,利用天然氣裂解可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其中,氫氣可做為發電與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產原物料,且產氫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讓該技術除可提供穩定多元電力,更可發揮減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