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雙主軸 台達前進COP27

(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

【本報特稿】台達長期關注氣候變遷,於11月8日宣布,積極參與於埃及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7),今年不僅是唯一在聯合國官方談判區(Blue Zone)主辦周邊會議的台灣企業,更設立攤位展示實體設備與各國交流,同時也是唯一大會通過在行動倡議區(Action Hub)舉辦座談的台灣團體。

這次台達以「島嶼」為題,分享島嶼電網韌性與珊瑚復育雙議題,透過發表影片,展示儲能穩定離島蘭嶼電網的案例,以及自台達50周年啟動的珊瑚復育成果,記者會上並與台達先行團隊於埃及會場越洋視訊連線,將第1手埃及會場的實況向外界分享。

▲前此,台達基金會郭珊珊副董事長(右)與海洋科技博物館陳素芬館長共同出席台達厚生地球影展記者會(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氣候危機是現在進行式,台達一直努力為此尋找科技解方,身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正式觀察員,今年是連續第15次實地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台達基金會郭珊珊副董事長表示,至今累積在會場主辦或參與了16場交流活動,向國際傳達台達所提供的低碳解決方案與氣候調適策略。

郭珊珊指出,今年在周邊會議(Side Event)上,台達將和西班牙代表團及其島嶼政府交流地方能源轉型。面對氣候災害,台達將儲能解決方案導入離島電網,進一步建構低碳島嶼電網韌性。而在行動倡議座談(Action Hub)中,台達則分享已成功復育移植千株珊瑚的調適之道,並呼應主辦國埃及準備大舉開展的海洋復育計畫,攜手海洋生物分子觀察網絡(OBON)、環境正義基金會(EJF)、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專家,討論維繫海洋生物多樣性、開發藍碳等專業議題。

▲截至去年,台達基金會同仁連續14年參與COP大會,張楊乾執行長(中)更在COP26周邊會議中,分享低碳交通的經驗(照片係台達基金會提供)。

極端天氣事件常對島嶼獨立電網造成困擾,台達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艾祖華資深處長說,如何適當調配負載、提升災後復原能力,令管理單位頭痛不已,特別是當再生能源大量湧入電網,更須靈活、彈性的管理方法,台達分別在台灣兩個離島地區(金門、蘭嶼)安裝儲能系統,搭配功率調節系統(PCS),能在0.2秒內快速反應,避免跳電意外。台達將帶著這些實績前往本屆氣候大會,與國際氣候社群及島嶼代表交換意見,一起探討營運分散式電網、讓島嶼達成淨零排放的成功策略。

除將代表台達介紹島嶼電網韌性外,台達基金會也將向各國際談判代表和氣候意見領袖,展示來自台灣的珊瑚復育成果和海洋調適策略。台達基金會張楊乾執行長表示,若地球暖化升溫1.5°C,將造成70%到90%的珊瑚消失,因此台達將帶著與基隆海科館、屏東海生館,以及民間保育團體等專家的實質合作成果,與國際社會交流如何透過科技方法復育珊瑚,包括由台達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的珊瑚育苗設備,以快速復育受到海洋暖化威脅的珊瑚生態系。

▲台達日前舉辦COP27行前記者會,台達文教基金會郭珊珊副董事長(左4)、台達周志宏永續長(左2)、台達基金會張楊乾執行長(左3)、台達能源系統解決方案艾祖華資深處長(左1)合影(照片係台達基金會提供)。

在藍海市場創業

(曾季隆/撰文)

回想2005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管理學教授金偉燦(W. Chan Kim)、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兩人出版了《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他們以30幾個產業實例,探討資本市場長期以壓低成本競爭,造成惡性循環的弊病,並提出拋開成本的思維,打造全新商品價值、搶進未開發新市場的藍海經營策略,一時風起雲湧,對企業界產生很大的啟發作用,迄今仍然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事實上,新創企業的初始時期,本來就很微弱,如何站定橋頭堡?全靠創新市場價值,而不是仗著本身的競爭力。若能運用藍海策略,可以給自己「異軍突起」的機會,否則存活率將面對強大的考驗。可是,「藍海市場」何在?豈是那樣容易在藍海創業的嗎?如果容易,又為什麼大家在紅海苦苦掙扎呢?

對於新創企業,即使它是「一人公司」,要開發藍海市場也可以由使用者那端去發掘,而不是供應端。什麼產品或怎樣的服務,是市場尚未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

創辦台達集團的鄭崇華名譽董事長曾說:「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創造社會價值的信念,就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需求;專注踏實地去做,就可以找到藍海市場。培養許多創業之士的黃俊堯教授,在「創業基因啟動碼」書中有篇導讀之作,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在創業者(entrepreneur)身上,可以清楚看見兩種並不互斥,但未必共存的強烈動機。其1,是想巨幅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利己);其2,是想讓這個社會發生自己想看到的顯著改變(利他)。現代意義的創業者動機光譜,以上述兩種動機為兩個端點,涵蓋各種可能。」利他,其實才是利己最短的途徑。

怎樣踏出創業的第一步?第一步如果你希望只是1小步時,那麼,請你先寫下你的構想。創業構想,至少包括為什麼和做什麼?為什麼的部分,包括動機與目的;做什麼則和為什麼息息相關。例如,廣博勵進會公司是曾季隆執行長創辦的第2家「一人公司」(他的第1家一人公司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目前還經營兩份報紙),在創設它之前,他寫下「為什麼」和「做什麼」。取名「廣博勵進會」,也說明他的抱負,創設這家公司的動機與目的,在於實現「廣」結善緣、「博」大精深;做什麼才能實現呢?就在於鼓「勵」創業者不斷求「進」步,並聚「會」起來實踐。

寫出構想之時,仍算不上踏出第一步。這時,還停留在「想」的階段,必須先弄清楚自己要和誰(who)、何時(when)、市場在那裡(where),及如何(how)與資金來源(how much)。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決定創業的第一步將是大步還是小步。廣博勵進會創設之前,由於曾執行長已有經營「一人公司」的18年經驗,所以他幾乎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連辦理公司登記都不必化他人之手。事實上,今日創業已是很簡單的事,遠比就業還能實現自己「利己利人」的夢想。

如果是「一人創業」,那麼創業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單純,只要自己1個人便可以了,不必找股東,也不必找資金,先做「無本生意」吧!為什麼在今天如此狀況下,仍可以「無障礙創業」,也就是不必要準備資金和人手就能「一人創業」呢?日本曾協助10000人創業的新井一說:「只要把自己的『興趣』和『強項』拿來經營就可以了。創業和個性適不適合無關,也不需要所謂的創業家精神。」他這樣的觀念,正好和曾執行長的想法不謀而合。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戰輔導,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創業比找工作容易

從難的角度看,任何事情都會有難的一面,只要將它難的部分找出來之後,剩下的部分也就容易處理,以此觀之,創業這件事將比找工作容易。先講當前的就業市場,對新鮮人謀職有哪些不利因素?第1,自有疫情之後,以前學到的東西變得難以派上用場;第2,現在職場的人都忙於應變,無論企業或員工沒有工夫培植新人;第3,也就是僧多粥少的問題,尤其AI時代已加速來到,壓縮了原有的職缺,顯得競爭更激烈。

上述就業問題的解決,都無法操之於應徵人員之手,使得新人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而創業就不同了!創業雖難,但卻能由創業掌控決策權,他可以想方設法來解決。比如,創業需要資金,也可以想辦法用很少的錢來創業;又如,創業要用人,即使沒錢雇人也可以先從雇用自己做起。再說,創業需要生財器具,你也可以先租後買。總之,對創業者而言,他就握有決策權,讓他將難的事情先從容易的部分著手。而找工作的這件事就完全不同,他事事都要聽從別人的決定。

再進一步探討,想找到滿意的工作,在今日是更為困難的事。因為除了前述的問題之外,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例如,機遇就不是任何人能夠掌控;又如,應徵對象對求職者的評比通常難以客觀。而反觀創業,主從位置則完全反過來,將以你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創辦台達集團的鄭崇華名譽董事長曾說:「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創造社會價值的信念,就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需求;專注踏實地去做,就可以找到藍海市場。培養許多創業之士的黃俊堯教授,在「創業基因啟動碼」書中有篇導讀之作,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在創業者(entrepreneur)身上,可以清楚看見兩種並不互斥,但未必共存的強烈動機。其1,是想巨幅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利己);其2,是想讓這個社會發生自己想看到的顯著改變(利他)。現代意義的創業者動機光譜,以上述兩種動機為兩個端點,涵蓋各種可能。」利他,其實才是利己最短的途徑。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