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斷交事件看民心向背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本報社評】即使執政黨可以呼風喚雨,但是不容國家領導人視外交如兒戲,豈能在7年中斷絕9個國家?最近宏都拉斯和大陸建立外交關係,我們也看不到外交部、甚至蔡總統有任何檢討之意,只是批評金錢外交!這是處境艱危的台灣,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也就是沒有肯負責任政府,可以為我們遮風蔽雨!很遺憾的是,這位領導人是我們用選票選擇了她,而且連續兩任!

雖說往事已矣,但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古訓,啟發我們必須對做不好的事情用心檢討與改進。何況從斷交中,看不到應負責的人自行用心檢討,只見外交部長批評與我斷交的國家和大陸,似乎千錯萬錯都不是該負責的人的錯,要怪罪都是「金錢外交」,難道政府的國防、外交預算只能以向美國買武器為第1優先嗎?

外交,只能求之於非邦交國,而無法拓展邦交國嗎?難道拿外交這第一等大事,視同缺蛋、缺水、缺電、缺、缺、缺…嗎?台灣最不缺的只剩下不負責的部會首長了嗎?實在令人痛心疾首!從斷交事件最能看出民心的向背,我們老百姓處此不負責的政府治理下,早已經變得「無語問蒼天」了。我們辦17年的報紙,也只能扮演狗吠火車的角色嗎?不然!明年,正是人民自我救贖的1年,再不能求之於所謂的「政黨輪替」而已!我們必須掙脫「藍綠選擇」,更不能聽從沒有政治歷練與宏大格局的人矇騙手中的這一票,而要「處變心驚」,並斷然站上第一線、來當家作主!

對於斷交,我們老百姓必須自我檢討,明年要選出1位真正能夠打開困局的國家領導人,不能再聽令政治宣傳或網軍的迷惑,若想當家作主,只要思考下列3個問題:第1是,台灣與大陸要走上「互助共學」、還是「惡性競爭」的路?第2是,國家領導人要如何領導我們和大陸透過交流、走上「互助共學」的路?第3是,我們在國家領導人的帶領之下,如何擺脫窠臼和「統獨之爭」的包袱?我們認為,由這3個問題的答案,就能看出未來國策與當前民心的向背。


誰最希望爆發台海危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社評】台海,在這兩年已遭國際媒體評為「最危險地區」,而且愈來愈顯示有增無減,尤其政府在2月21日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並更名為「全民防衛動員法」,目前法案仍處於預告期的14天內,已引起各界針對修正細節議論紛紛。

看到美「中」爭霸,似乎是愈趨嚴重,近日美國又新增兩家中國大陸企業進入貿易黑名單(實體清單),分別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公司華大基因集團(BGI)旗下兩個部門,以及雲端大數據服務商浪潮集團(Inspur),連台灣1家半導體科技公司也被列入此份黑名單中,可見台灣的處境是多麼「左右危難」!

雖然總統日前在她的臉書中表示,政府不會讓孩子上戰場,「這是國民黨刻意的誤導人民。我們在做的是,讓國防更強,讓想要侵犯台灣的人不敢輕舉妄動。」又說:「我們有決心,要讓台灣提升自我防衛的能力,讓我們的朋友,對我們更有信心,更支持我們。」但在這樣的態勢之下,我們要自問:「誰最希望爆發台海危機」呢?是台灣、美國,還是大陸?甚至是俄國或日、韓!

即使總統仍然口口聲聲強調,「只要我們越堅定、越團結,世界就會越支持台灣,台灣也就會越安全」,可是要談團結,首先不是需要讓在野黨支持和相應嗎?那麼,執政黨持續的與在野黨相爭,更無視於大陸一再示警,而與美國緊緊相連,究竟「選邊站」的目的是什麼?

其次,美國不只放寬台灣的軍購,連我們國軍都預計今年下半年派聯兵旅的營級單位赴美受訓,可想而知美國是存著怎樣的心,是不是希望繼「以烏制俄」,再炮製「以台制陸」,若能使台海變成火海,那「中國」再也不足慮了,不是就能除掉心中霸權的大患嗎?何況對烏克蘭的軍備,美國都是一再捐助,而台海戰事未起,台灣早已向其求購武器了。相形之下,台海若爆發戰事對美國來說,不是「本輕利厚」嗎?這就值得他們處心積慮了。

對處於大陸威脅下的日本、南韓,一方面不能不仰靠美國的聲息,再方面也需要美國的保護,若台海危機爆發,這兩國就可減輕來自於大陸的壓力。至於身陷戰國的俄國,眼見我政府為美國所掌握,當然樂見台海有事,可以使大陸間接與美國衝突,更能讓其由困局脫身、再反敗為勝!而大陸人民,是唯一和台灣人民一樣,不希望台海危機爆發,習近平目前已有動作了,在所謂的「兩會」召開之後,將放眼國際事務,我們看得到的是,他已介入俄烏戰爭的和平之議。此舉無論成敗,至少可以讓美國有得因應的,他也開始轉守為攻。


怎樣來關心總統大選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本報社評】九合一選舉之後,國內政壇就馬不停蹄似的談起明年總統大選,新聞媒體也跟著追逐相關消息,而這些人卻將很多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置之於不顧!看到如此的偏頗,實在令人憂心!以今日我們的處境,該操心的事遠比明年的選舉重要得多,就以迫在當前的2030永續發展進程,或是長照問題,或是超高齡時代、少子化問題,莫不是優於炒作總統大選的話題。縱使要談總統大選,也不是講誰有勝算、誰又該代表那個黨的事情;這些事都不足道!

今天,要關心總統大選,也不是那些猜測或試探性、甚至不是某些「抬轎」的話題,而是有意參選人必須談出「如何領導國人走出困境與走向順境」;這樣才有意義!

▲台灣總統府。

事實上,當前的困境是源於與大陸的關係未能妥善的處理。政府對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在蔡總統任內幾乎斷絕了。固然,大陸以「一國兩制」要我們接受,是對台灣的不瞭解,也是自視它才能代表「中國」,可是台灣若斷絕溝通的管道,那依國際的現實來看,我們不是陷入困境?像目前靠著美國,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呢?只不過成為美國壓制「中國」的籌碼嗎?有1天,「中」美談成了,我們就淪為「地方政府」了。如果他們談判絕裂,我們豈不變成第2個烏克蘭,可能還不如當前的烏克蘭!那麼,要怎樣來關心明年的總統大選呢?

第1,我們要請目前抬面上有意角逐「大位」的人士,如趙少康、張亞中及郭台銘要先向國人說說:他如何帶領國人脫離困境,更走向順境?尤其是,民進黨自命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主席,更要講清楚、說明白,他要如何「務實工作」帶領台灣獨立?第2,要關心他講得清楚之後,是否做得到?國事豈能兒戲!開了空頭支票,騙到選票卻失信國人,我們怎麼辦?第3,我們籲請國人將精神放在察其言之外,更要觀其行!


兩岸政策絕對要有彈性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本報社評】看到美國與大陸的明爭暗鬥,而我政府領導人卻為美國挾持,在所謂「美中霸權爭戰」中,兩岸政策走上「助美抗中」的路,不只對大陸始終「口惠實不至」,連民間的交流也持以「不鼓勵」的態度,豈能期待「春暖花開」之時!

根據2月5日聯合報的報導,「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公開呼籲政府,隨著疫情趨緩,雙方主管兩岸事務的新人事就定位,加上近來陸方釋出一定善意,兩岸融冰的時機已成熟,應可從觀光、航點恢復等低政治性的項目著手,逐步開放兩岸交流」;我們的看法卻不如洪前董事長的樂觀。

台灣與大陸之所以為執政者定位成「兩岸」,就在於執政者的心態裡不顧人民的期待。因此,從「漢賊不兩立」,而「開放探親」,而「兩國論」,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一國兩制」,迄今仍然處於「兩岸」!可是從人民的期待是,台灣與大陸和平相處。那麼,只要「兩岸」的執政者肯傾聽人民的心聲,在現實環境下,政策便應持以「絕對要有彈性」。

▲小三通將「常態化」!?(圖係取自新華社)

就台灣而言,在所謂「美中相爭」下,「兩岸」政策要維持怎樣的彈性?我們認為,連小如新加坡都能有「自主性」,可以在美中之間維持平衡策略,避免成為「夾心餅」,為什麼台灣做不到?

其次,面對美國藉「台灣問題」困擾大陸,相對的,台灣卻要承受來自次大陸的壓力。若希望掙脫如此的格局,便須讓「兩岸」政策具有絕對的彈性。所謂「絕對」,就是自主性,不必依存在美中夾縫之中。這可能不容易!但是與其變成大陸與美國兩方談判的棋子,遠不如藉其對立而爭取我們自主的空間。

當然,新加坡能在美中間找到自主性,有其歷史與地理條件,台灣無法援用,可是台灣也有新加坡不及之處,尤其與大陸的淵源就是我們最有利的地方。換言之,若能善用民間的管道,發展新的交流模式,遇事則有更大的彈性可以面對之,最有利的就是不再受到美國與大陸政府的擺佈。台灣與大陸的人民本來是一家,假如不是內戰發生,應是共同致力於國家建設,豈有「國家定位」問題?他國又何以能夠搬弄是非?


台灣與大陸 不是兩岸

(台北內科週報第563期/2023年1月19日-2023年1月29日)

【本報社評】這6年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又回到「兩岸」關係,政府方面早已無法對話了,根據最新的報導,聯合報於1月15日陳言喬記者所撰的「兩岸觀策/你的和平不是我的和平」指出,「兩岸各自『沒有收到』對岸的訊息,並非奇怪的事。自從蔡政府上台以來,大陸開始『已讀不回』,兩岸交流形同中斷。陸方稱,沒有共同的政治基礎(承認九二共識)就難有對話的可能,陸方不願與台灣官方接觸,不想造成官方恢復交流的印象」,由此就可以瞭解台灣與大陸再度分隔開、又回到過去「兩岸」的時代了,所不同的是,現在不是「反共抗俄」,而是「抗中保台」,但這樣的心態,豈能保台!

為什麼「抗中」不能「保台」?試想,天下謀取和平是有哪1件是由對抗而成的?其理至明!和平,一定來自雙方的溝通與融合,也其理至明!今天,我們追求台灣與大陸的和睦相處,絕不是單單靠美國對大陸的威嚇就可以做到的,那麼要靠什麼作為,才能有收獲「和平」的1天?我們認為,必須藉著「經貿交流、社會融合及文化創新」,必然能夠迎來和平的日子。

在春未暖、花未開的時候,我們必須聲言:「台灣與大陸不是兩岸」,至少2008年到2016年,台灣與大陸就已跨過海峽、互相密切往來了。很可惜的是,有心人士策動太陽花事件,將情勢逆轉,彼此關係又漸行漸遠。如今,春節即將來臨,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卻因大陸疫情嚴重,台灣雖釋出「互助合作防疫」的善意,反遭大陸批為「利用疫情政治操弄、以疫謀獨、反中抗中」,令人情何以堪?

事實上,要解凍說難不難!難在「兩岸」早已失去了「互信」。要不是這次「九合一選舉」的執政黨大敗,「兩岸」政策怎會調整?大陸當然明白台灣政府是一時之計,豈能就此化解?而我們何以說「不難」?其實,難處正所以是不難之處!互信,當然不是口頭說說,或是形諸文字美化就成了,而必須付之於行動。首先,建立「台灣與大陸不是兩岸」的心態。代之而起的是,台灣與大陸是分散的家人亟待「謀合」的1家。有了如此心態,也才能踏出「謀合」的第1步!


上戰場是無可避免嗎

(台北內科週報第562期/2023年1月12日-2023年1月18日)

【本報社評】政府極端傾美的立場,而美日也強化戰略結盟的態勢以對付中國,在不斷激化的情勢下,台灣似乎是難以選擇不捲入台海的戰爭。根據中央社華盛頓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1份台海戰爭兵推顯示,共軍若2026年犯台雖難以成功且現代化的海軍將全軍覆沒,但美、日、台也是慘勝,且美國全球地位重創」。此雖僅僅是「兵推」,但敏感的我們很容易嗅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難道「上戰場是無可避免嗎」?

CSIS高級顧問、這份兵推研究3位領銜人之1的坎西恩(Mark Cancian)說:「一旦(台海)開戰,就不可能把部隊或援助投送到台灣,這與美國與盟邦仍能源源不絕把裝備送進烏克蘭的情況迥異。無論台灣想打什麼樣的戰爭,所有準備都得在戰前到位。」現在美國已很積極在替台灣裝備,甚至暗裡發動盟邦助台一臂之力。這也許是好意,但也可能帶來不測的戰禍。

美中之爭,已從川普延續到拜登,而且形勢更加的嚴峻了,中央社華盛頓1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身為美國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盟邦的日本,正不斷加強和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對抗中國」,連日本都無法身事外,完全受美國所左右,更不用談南韓了!台灣,有什麼選擇呢?難道「上戰場是無可避免嗎」?

台灣,當然要有自己的選擇!我們選擇不上戰場的路走!在美國如此強勢和霸道下,台灣有可能不上戰場嗎?當然有!儘管不上戰場的路根本看不見,可是它是存在的啊!首先,戰爭一定要有敵對國,大陸解放軍固然數10次在海空威脅著我們,卻只拉弓沒放箭!可見大陸有敵意、但仍然不是敵國!何況大陸在鷹派和鴿派的拉鋸中,始終鷹派沒有站上風!否則在美國居心不良的炮製下,老早台海就有事了,豈容我們有些民眾還能在小琉球看外海的大陸艦艇?

如何改善大陸對我們的敵意,才是避免上戰場之道。即使美國驅使我政府抗中,但我們仍然可以化解大陸對台灣的敵意。這是開啟台灣與大陸的和平之鑰,拿在手中就能一步步遠離台海戰爭,用不著美國人每年給我們20億美金軍援!化解的第1步是,加強血脈相連,也就是文化關係。自從6年前政黨輪替後,不斷的切割造成愈來愈分隔,唯有透過民間的交流來修補。怎樣可以日起有功的修補計畫?其實也不難!尤其在網路時代,人和人的交流太便利了。


新議會應給人民信心

(台北內科週報第561期/2023年1月5日-2023年1月11日)

【本報社評】新年已來到了,這個「新」,應是象徵新希望、新氣象,而剛成立的新議會,卻傳出不少讓人民失望的事,尤其目前檢調已針對正副議長選舉的「繪」聲「繪」影,展開搜查,更讓人民失去信心。

本來,我們的期待是,新議會能藉新任期和新年的來到,一掃過去歷屆不好的積習,但沒想到這麼快就讓我們失望。不過,以當前的情況,我們認為,仍然有機會重拾人民的信心!不可諱言,新議會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成員,這就是我們的信心所在!

在這一年復始之際,我們的期待是,人民必須結合起來,不是將力量分散,讓一些不肖的議員為所欲為。如何發揮人民的力量,使議員隨時警醒:不能胡作非為!即使不擇手段當上議長、副議長,都將為人民唾棄!更不要忘了「舉頭三尺有神明」之外,身邊時有選民盯著,必要時還可以換人。這是民主的可貴,若民眾沒有團結起來,那司法也難彰顯對惡質議員的制裁力量。

其次,已錯在起步的新議會,如何可以給民眾信心?我們在此嚴正出「邪不勝正」的觀念,因為「黑金」之敢橫行,是在於「姑息養奸」。如果好議員不沈默,就不必擔心邪惡的猖狂了。換言之,此後是否能夠恢復民眾的信心,就完全在於好議員的「仗義執言」與「為民興利」。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會成為好議員的。這樣一來,必可以證明「優勝劣敗」恆古不變的道理。

此外,要為民興利,一定要有策略、有實力!策略上,必須秉持「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若能將心比心,必能瞭解民意的趨向。何況每個議員皆來自於地方,只要有心為民興利,豈患沒有好策略?至於實力,最簡單易行之道,便是聯合正派之士。我們始終不改的信念是,力量是靠集結的,必須能在議會中結合清流,自然濁流就無可作為了。


期待建立嶄新的議會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本報社評】12月25日,是行憲紀念日,更是今年九合一選舉後、新任議員就職的日子,我們懷抱期待的心,希望經由一票票選出的議員,能為人民建立1個嶄的議會!

這1屆的議員,民眾對他們的期許必須異於歷屆,最重要的是,他們應體認「新」議會之「新」的地方,是不只在於新任的議員,而更在於怎樣滿足於人民的期待。每1屆的議員,都要面對不同時期民眾的期待。在這新的議員就任之時,我們希望民眾和新任或連任的議員,能夠建立1個嶄新的議會,將過去不好的積習,都一舉革除!尤其是六都的市議員,肩上責任更加重大!

過去,有哪些不好的積習?第一是,很容易忘記選民的付託,而僅記掛政黨交代的任務,也就是「黨意優於民意」;第二是,眼中只有「樁腳」的請託,而疏忽民眾的請託;第三是,對自己的前途甚於民眾的福祉,往往考量是不是有益於更上一層樓;最後,則挾民意以自重,常常要脅政府人員遷就。

這些積習如何才能革除?我們認為,最簡單方法便是落實「人民有權、議員有能」。當然,這句話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何以故?因為對議員來說,只要不出狀況,可以穩坐4年的任期,等下次選舉時已掌握很大優勢了。人民對議員又有什麼「權」呢?即使有罷免權,可是又能奈何誰?雖說如此,但我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人民的權,不是來自於天賦、不是來自於神授,更不是來自於議員的尊重,而是來自於「人民結合」,只要加強對議員的「監督權」,就可以逐漸革除歷屆議員的不良積習。那麼,人民在選後、新議會組成之際,怎樣結合起來?我們必須指出,結合的目的在於「聲氣相通」,而要實現此目的,便需要有連結工具,本報將以創新的精神提供這份「無紙報」,為六都民眾所用!

若要實現「聲氣相通」,則以本報為聯絡中心,民眾遭到當地市議員冷漠對待,甚或有所需索,都可以透過本報查證之後,爭個是非對錯。而在這新聞媒體「第四權」淪落不彰的今日,我們願意對公眾事務付出關懷,並且重振公義精神,以恢復人民對報紙的信賴與支持。總之,你(民眾)我(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他(六都市議員)相期建立嶄新的議會,以共創台灣美好的未來!


一千天仍未揮別痛苦

日子再難過,也要有勇氣過下去,而且能夠運用所有想得到的方法來克服,所謂「否極泰來」,便是鼓勵我們必須胸懷希望、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走下去,才能有重獲幸福生活的一天!如果,中途放棄了,那才是失去所有的機會!

對疫情的變化,我們陷在其中已1000天,10月15日上午,蔡總統至指揮中心慰勞團隊,並送上象徵「平安」的蘋果。她表示,「這1000天的日子,台灣沒被疫情擊倒,讓世界看到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聽到這樣的慰勉說辭,我們的感受卻是低落的。

世界看到「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也許是很好的一面,可是置身其中的我們卻是「驚恐有加」,多少人因為打了疫苗而引發併發症,已離世而去;又有多少人在一切抗疫措施的決策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而不知怎樣避免遭到病毒的侵襲。我們感受到的是,1000天來,固然感謝醫護人員常常不眠不休、站在第一線抗疫,可是國人在這長達將近3年的歲月,並不是仰仗「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而是以血肉之軀在賭運氣。敬愛的蔡總統和蘇院長,您們可以無愧的說,「我們付出心力擋在大家身前嗎?」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忙著捍衛您們的執政權,替民進黨候選人站台的時間,總比替人民謀福祉的時間多。

痛苦的1000天雖已過去了,令人難以安心的病毒卻仍考驗著「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何況憑著蔡總統所送指揮中心的蘋果,究竟能不能激發「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我們實在不敢抱以「樂觀」的心態。現在,基於「自求多福」,我們感謝總統在面對「九合一選舉」的百忙之中,猶能記取人民陷在慘痛的疫情裡,送給指揮中心「象徵『平安』的蘋果」,差堪安慰!而不希望要再過1000天來向世人顯示「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唯有自行維護自己的免疫力(可以遵照自然醫學的許多方法),其次,則增進民間醫護組織帶領民眾的防疫能力。以當前而言,政府已失去了領導人,早已不如民間組織了,抗疫亦復如是!

(本文係“富貴有道週報”111年10月20日刊出的社評)


滾雪球 選賢與能出新招

(曾季隆/撰文)

【特別報導】舉世投資人最崇拜的華倫‧巴菲特曾說:「人生就像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溼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我很早就開始捏自己的小雪球,如果晚個10年,它在山坡上的位置會和現在很不一樣。所以我建議學生,起步應該比別人早,不必早太多,但比晚起步要好很多。而信用卡會害你落後許多。」

長時期以來,巴菲特的故事證明了做個和善的好人,也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對待股東一向如平起平坐的事業夥伴,以幫股東管錢的「受託人」自居。不論身為投資專家、公司CEO或慈善家,他都以「誠信」為最高原則。

這樣的成功祕訣說來簡單,結果卻一點也不簡單!讓巴菲特從美國中部平凡小城奧馬哈崛起,成為舉世知名的投資者。雖然巴菲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財富,但他對別人的影響,並不是他在富豪排行榜名列前茅,而是他的處世原則和智慧。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是和巴菲特一樣,「就像雪球」,但印證在他身上的「雪球效應」,卻是顛撲不破的!唯一要做到的是,「找到溼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沒有這兩樣,便無法顯現「滾雪球」帶來的成果,有時候甚至它的成果,可以創造奇蹟!

事實上,「人生本質上也是1場投資,把人生看成1個整體的系統,把時間投入各種事情,最終收穫幸福和成就,有人成績斐然,有人則乏善可稱。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股神巴菲特:「人生就像滾雪球,你只要找到夠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愈滾愈大。」(圖係取自百度百科)。

今天,機會就在眼前,想不想改變環境?想不想為台灣、也為自己開展幸福的明天?未來不一定來,但是明天很快就來了!忍受了多少年政治人物不負責任的承諾,是不是要顯現「人民的力量」出來?只是,個別的力量總是微小的,何不向巴菲特學習「滾雪球」,以發揮強大的效應!

緬懷過去爭取選舉權的艱辛,可是如今選舉卻已淪為「選戰」,參選人藉著它拼個輸贏!似乎已忘了選民的存在。在4年1次的「九合一選舉」,各政黨相互攻訐,更發動所有的傳播工具來說服民眾,希望能勝出。距離選舉已不到2個月的現在,也已出現不少讓人嘆為觀止的鬧劇,如果民眾不趕快警覺,並扮演中道、有力的裁判角色,那麼11月26日投完票之後,能不能改變過去的「選戰」現象,並做到「選賢與能」,就大有疑慮了!

在民主社會,尤其台灣的資訊科技發達、人民教育水準高,只要多關心選舉,其實要做到「防止各種弊端之介入」並不難,若要恢復「主權在民」,首先,必須有投票權的人趕快串連起來,將「一票票累積起來」,其次,掌握正確候選人的背景資料,再參考他在選舉期間的言論、行為,好好分別評分,到了投票日時,早已心中自有定見,大家也具有默契,最後選出來的人選便不會離譜了。

過程中,如同巴菲特的啟示,「重要的是要找到溼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那麼,要改變台灣的選風,這兩個要件是什麼?其實,「溼的雪」就是「不滿政治現況的中間選民」,也是足以左右選舉結果的人!第1個是本報曾季隆發行人,他為了15歲當年許下的辦報心願,迄今即將投入60年的心血,雖然早已辦了兩份報紙(一是「台北內科週報」;一是「富貴有道週報」),但是他的願景:「個人群起驅動媒體、媒體驅動社會改善」,卻始終無法喚起大眾的響應。現在,受到巴菲特的啟發,「選舉」便是「一道長長的山坡」,他打算從自己開始滾動,並找身邊同樣希望改變選風的人,請他們一傳十,那麼藉這兩份報紙的連結,就可愈滾愈大!

肯和曾執行長串連來顛覆不良選風的仁人志士,請將您要贊助「幸福台灣專案」活動的金額(新台幣500元起,多少不拘;收到時將開具發票寄上),匯入國泰世華銀行(敦北分行)帳號為:048-03-001210-3(總行代號:013);戶名:身心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曾發行人的聯絡電話:0952-836186;匯款後以email:cowell.tw@gmail.com告知您的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他將按期藉報紙的發送,及網路平台和大家密切連結起來,互通選情!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