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 應許公東高工一個未來

(台北內科週報第576期/2023年5月1日-2023年5月7日)

【逐夢築夢】歲月的流轉,帶不走信心堅定的人的心志,儘管65年前奉教育部成立董事會的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在它步入「高齡族群」之際,驚聞教育部第1屆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審議會決議,將它列為專案輔導學校,並限期2年改善,且於3個月內提改善計畫,可是令人敬愛的這所私校李恭榮校長卻勇敢而有自信的表示,「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

就從1960年由瑞士建築師賈斯特斯‧達辛登設計的公東教堂落成啟用;同年9月更奉准立案登記,並設機工及家具木工兩科算起,也有63年的歷史。即使不計公東的過去,那麼請「你我他」來看看這所高級工業職校是不是老邁而必須退場?很讓人振奮的是,在校學生聽聞「大人」要他們退場,便立即有人將從超徵稅收得來的6000元全額捐給學校,而且也有校友捐出木工作品義賣。是真的!李校長說的「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已有事實為證了!

▲平日用心學習,自己勤於練習,才能增加實力,贏得技藝競賽將牌(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學校和人不同,高齡不必然會老化!在這退場與否的關鍵時刻,可以看看公東高工要人搶救嗎?公東校友、現任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專任教授、木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博士日前在臉書表示,「1所創校以來獲獎無數的私立高職,曾獲國際技能競賽40面獎牌;全國技能競賽223獎面;國際發明展154面獎牌,政府怎麼容許公東高工停辦呢?」他這句話問的,正是審議員沒去顧慮的。若讓它退場,台灣會有多大損失?青少年的未來,又寄託在那裡?不必搶救,而只要關心!

表面上,公東是受困於少子化,其實看看為什麼處於偏鄉的它,需要限期改善、3個月內就要提改善方案?為什麼?答案就在於決議它退場的人,不必問為什麼?只要依法辦事就好了,多省事啊!可是不能省的是,孩子的未來!當1957年,天主教白冷會錫質平神父籌劃創校的時候,他可沒有圖省事,遠從德國與瑞士請來專業技師,並在偏鄉辦成富有「師徒制精神」的技職學校。

▲看他!追求精湛,便須先達到精準!(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今天,「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講這句話的李榮恭校長,面對審議會的決議,他沒有辯解的時間和心情,只能加快腳步處理財務和招生問題,而這兩者又常常牽連在一起。他說:「才剛接任校長,來不及處理舊債,才會導致被列輔,在不影響教學住宅用的狀況下,董事會已決議通過出售價值超過8000萬元的舊宿舍校地,目前已有多人有購買意願,若順利完成,學校不僅清償所有負債,還有數千萬的結餘款,可當校務基金」。

當然,任何學校若靠賣「祖產」才能經營,勢必有走頭無路的1天,但處理事情有急有緩,眼前和執法單位搶時間,李校長只有耽心時間是否佔在學校這邊?如果來不及,難道要眼睜睜看著公東高工退場嗎?數10年的心血可以不計嗎?1場議會就讓這樣好的學校,從此在台東消失嗎?它培育的子弟可以棄之不顧、任人決定它的生死嗎?

▲公東高工贏得金牌,師生一起歡呼情景(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關心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人,包括「你」是校友、「我」是辦報的人和台東也有緣份、「他」是政府機關和民意代表,能夠應許它有個怎樣的未來?是不是「你我他」發動起來,每個人捐500元支持偏鄉1個好學校?讓公東高工在你我他的關懷下,能夠繼續發光發熱!


森入生活天地闊

(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

(曾季隆/撰文)【本報專欄】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懷著這樣的心情,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陳殿禮教授,不只策畫「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開幕儀式已於11月3日在新芳春茶行舉行,展出期間自10月21日開展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而且同一天更為他所主編的同名新書舉行發表會,彰顯他和團隊的信心與企圖心。他們的心,是期盼喚起國人「為了達成永續環境『淨零排放』之目標,首先,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做起,只要您願意就可以輕易做到的事」。

這本農委會林務局補助出版的書,展現了不同於一般書籍,它深深蘊含「國產.材好」與「永續設計」的理念,以及帶有濃厚藝術氣息的編輯內容,並將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和木藝設計思維皆呈現出來,尤其「總統用.生根桌」與「新北桌」,洋溢著本土味,更是滲入人心之中。

懂得看這本書的人,將可以感受到一般能見度不是很高的「木藝」,在這講求「永續發展」時代,是多麼重要而可貴。人的智慧知道怎樣「利用厚生」,但若沒有「設計」,便無法呈現智慧的樣貌!這本書適時的出版,它的後續發展值得大家的期待。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之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看人所未見,以及從承繼傳統再走出創新的路,皆緣於他異於一般學者的經歷,來自台東的他,係於1980年就讀「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其後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直接保送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家具設計組,再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肄業,並以同等學歷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設計組,且獲得教育學碩士,其後獲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博士。迄今在大學任教19年了。除了學歷紮實之外,在經歷上更有兩項是難能可貴的,不只是國內學者中少數曾有過職業訓練經歷的教授,而且曾任國際暨全國技能競賽「油漆裝璜」職類國際裁判暨全國裁判長(2002/08~2016)長達10餘年,歷經國際賽事實務工作。

沒有人,如何有天地?只有人,又如何存於天地?人,無論是生存、生活、生命,都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木作家」策展時,陳殿禮教授提出:「木蘊萬物材為美.作育英才國棟樑.家居美學木作家」的理念,他說:「『木』是光芒內斂的材料,也是從古到今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而『作家』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運用各種媒材的生活記錄者;『木作家』,則以不同角度、不同溫度創造1個屬於木創作的家」。

對「木」的深富感情,使陳教授視木工為木藝,不只提升了它的層次,而且設計思維更隨之不同,期待可以建構「木藝學」生態系。他曾宣示著說:「我想當生命的木工。」從小便與木工結緣,擅長家具與室內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文化商品設計、意象分析研究、設計美學等多方領域專長,始終致力於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裡,發展台灣未來木藝文化的新方向。

▲「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書中,他和團隊揭櫫了「螺旋創新理論」與「三七法則」的設計理念,凡關心木藝設計的人都應予重視。所謂「螺旋創新理論」,即設計創新經由「做、想、賣」之法則,來對應老子道德經中「陰、陽、和」之道。而「三七法則」,大異於過去「人定勝天」的思維!陳教授認為,「『設計』的三七:設計語言是『三分在地,七分國際』;『製造』的三七:製造方式是『手作三分,機械七分』;『行銷』的三七:行銷配比是『藝品三分,產品七分』」。

雖然,台灣土地有6成為森林所覆蓋,但是使用的木材卻99%需要進口,這在講求「淨零排放」的今天,無疑的是,必須從速改善不可!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在書中的序言指出,「林務局為振興國內人工林產業,致力打造台灣木材品牌,對於國產材應用在家具市場的推動上,初期是以多樣少量、高附加價值、精品家具為發展主力」。這是政策的走向,但仍然有待於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的改變。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迫在眉睫的ESG零碳戰

(曾季隆/撰文)

【專訪】曾經在中國生產力中心服務長達19年的台灣產業永續發展協會(TISDA)何毅夫理事長認為,遇到事情,不要先想「一定不能怎樣」或「一定是怎樣」的框框,這世上唯一的框框,就是你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框框,所以說,人,不該先被「自以為是」的想像與思維所綁縛,應隨時問自己,「做這件事是否有價值」?

當前,對全球關切的永續發展,尤其是企業界正加緊推動的ESG領域,何毅夫理事長也是持以同樣的心態,他說:「最近,我應台北科技大學進修部之邀,即將於11月12日前往講授『迫在眉睫的ESG零碳戰』,雖是6小時的課程,但是若能吸取正確的觀念、學習可行的方法,就能開啟後續行動的成果,即使零碳戰迫在眉間,我們只要避免走錯路,時間仍然是夠的!」

▲在企業求知若渴之際,何毅夫理事長受到各機構的邀約授課;圖係攝於商業發展研究院課程立牌前(照片係環球傳承台商學苑公司提供)。

對在2000年擔任千禧年(Y2K)行政院稽核服務團執行長的何毅夫來說,透過學習才能快速累積經驗,何況在知識經濟時代,他以自己為例指出,「顧問這1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時時學習、天天學習、不斷地學習,就算工作數10年,只要是還在做,每天還是要學習及整理資料」。

為了讓參加的人員可以取得「相輔相成」的學習效果,目前是環球傳承台商學苑公司董事長的何理事長表示,「我即將在台北科技大學進修部,也講授『企業ESG永續風險及ESG推動實務』,就風險來講,其實是蘊藏著很多機會,而如何認清風險所在,並展開ESG計畫與行動,便必須即知即行了」。

長年以來,在顧問生涯中,何毅夫不論服務的對象是集團企業、大型企業,或者是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只要去執行輔導服務,雖然目標不同、作法不同,態度都一樣,就是抱持不斷的「自我學習」,進而找到這個企業或產業的價值,進行輔導。

▲樂於傳承的何毅夫理事長,總是受到學員的敬重與歡迎(照片係環球傳承台商學苑公司提供)。

舉1個例子,何理事長說:「記得將近20年前,曾輔導1家在新竹地區、佔地很廣的木製傢俱企業,老闆是當地仕紳,繼承父業而當上負責人。當時,很多傳統木製品廠商都已搬到對岸大陸,而老闆堅持將企業留在台灣,所以需要我去輔導員工、建立制度、以改善公司產品的品質,我覺得很榮幸,有機會擔任這家公司的品質輔導顧問。有1天到公司,老闆拉著我說,有1家大賣場來拜訪他,提出承租廠地(因為該廠超過6000坪,離市區又不遠)的要求,條件很優厚,比他維持目前工廠的營運還要賺錢。我問他如何決定?老闆笑著說他回絕了,因為廠址承租給大賣場,在他企業內服務的員工都會失業,部份員工在廠內服務已超過30年,所以當下,他決定維持企業運作,以保障員工生計。」

這位老闆當時的思維與作法,給何理事長很大的震撼與感動。日後,他面對每1家企業進行輔導時,都先「心態歸零」,不被舊有的思維綁住,儘量設身處地替這家企業著想,它到底需要什麼?該怎麼幫助他?儘量鼓勵企業追求各種獎項,因為企業在追求獎項時,必須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爭取脫穎而出。若不斷以追求更高獎項做目標,企業就會不斷的改革,以獲得更高的榮譽。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有16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