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ESG關鍵少數

(曾季隆/撰文)

【專論】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深化至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透過產政學研各階層的齊心協力,讓整個社會轉型成功。這是很大的工程!如何能夠發揮組織的力量,以期產生轉型的動力,順利的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

企業在今日,聚集了很多人才與資源,對社會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任何生產力都是靠人做出來的,可是單人難成事、獨木不成林,必須有好的組織才能達成轉型的要求。

過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博士曾在「台北內科週報」撰文指出,「轉型風險,是社會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大致可區分為4種類型」;他專文中所說的「轉型風險」,共有4方面,即「政策與法律的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及「商譽的風險」。

面對著轉型的風險,又該如何因應呢?以前的經濟部領導人、素有「趙鐵頭」之稱的趙耀東部長,他一到經濟部馬上成立了4、5個服務團,如自動化服務團、石化服務團、能源服務團以及預備中的電腦觀念化服務團等等。可見推動任何政策要落實,必須以服務為導向的組織,才能接地氣,而不是冷氣房裡發號司令、看報告的官僚式作風。

▲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圖係取自國發會)。

今天,儘管面對的議題不同,可是談到4大「淨零轉型」,尤其是「產業轉型」,若沒有有力的組織,將空有好的策略卻無法實施以達到目的。當然,組織不在於「人多勢眾」,必須先將關鍵的少數人組織起來,形成共識後,然後依照協議的計畫實施,並因應變化調整,才有可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對此大工程,亦復如是!

以企業的ESG實踐而論,關鍵少數包括產政學研的菁英,如何形成一體,並成為利人利己跨領域組織,以實踐「以大帶小」策略,那當然和防疫組織不同,不是由中央統籌一切,必須集思廣議形成共識,再依目標管理的精神與原則,才能整合起來為2030、2050目標的達成,而發揮最大擴散的效應。

基於上述的理念,筆者綜合數年來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實地觀察和研究,大膽的建議,ESG關鍵少數的組織如下:一、核心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資訊、觀念溝通及積極推廣),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二、研發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研發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的研發),由政府中堅幹部10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企業界中堅幹部6人、學界6人組成;三、推廣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服務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服務團隊的指導),由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

這3大團隊的成員不能重疊,但可以來自於同1個組織,也就是不必一人兼兩職。和一般組織不同的,其以人際網絡為主,網際網絡的運用為輔,例如,不必透過會議(包括視訊會議)來溝通協調,而是藉成員的相互溝通和實虛整合媒體的運作,來推動以企業ESG為主的「淨零轉型」工作。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企業打擂台拼營收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反應敏捷的企業,儘管目前疫情仍陷於每天3、4萬人確診,可是放眼疫後日期的到來,不能不趕快籌畫以變制變的策略,而且行動必須立刻展開。這也正是廣博勵進會推出前所未見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的動機,希望能鼓舞企業界發揮「互助共學」的精神,採取群策群力的方式,以實現「共創共享」願景,毫無畏懼地向惡劣經營環境挑戰,並扭轉深受影響的業績,使早日能夠否極泰來!

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著「擂抬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業績突飛猛進!

像日本小山昇這樣知名的企業家,不只有謀有勇,而且站在第1線非常瞭解市場動態,可以說無人出其右!2015年,天下雜誌出版他所著的「5年營收2倍成長:這樣的經營計畫如何做」,鼓舞了很多經營者的鬥志,很快醒悟「這是不改變就『無法存活』的時代」,也再不會怯於「挑戰全新的事物」,同時,立刻擬定「5年提升兩倍營業額的長期經營計畫」,並作出1系列的決定來實現目標。

廣博勵進會曾執行長表示,「我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21年了,深知企業遭到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唯有以變制變,才能使危機變成轉機,此次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不是大家打得分出勝負,剛好是大家互相促進參賽夥伴的業績來決賽,既激發內部的鬥魂,提升低迷的業績,又借助其他參賽者的引薦,使每1家的營收都獲得成長」。

你的企業敢來打擂台嗎?向自己去年同期的3個月營收挑戰,同時和其他的44位參賽者競技,究竟誰的營業額提升的比率最高?尤其參賽者相互之間,不只不是玩「零合遊戲」,反而是跨業的「互助共學」,也正是引薦客戶給其他人(可以加兩成計分,以表鼓勵),並向對方學習(異業可以為師啊),以實現「自助助人」與「利人利己」的擂抬賽目的。

這次的擂台賽,是自家和自家比較,便可以發現自己可以改進的空間,何況,經由3個月的同台競賽,以及透過兩報(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與發行7年的「富貴有道週報」)和1網路平台(即「廣博創業樂」)的連結作用,加上私下的相互請益,必能異於去年的單打獨鬥,而產生「突飛猛進」的成果,並奠定今後經營的優越人脈!這是參加任何比賽,所贏不到的「獎品」!

人脈,當然勝於錢脈,不過要拓展人脈卻不開發錢脈難上加難,而「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的參賽辦法,正是讓每位參加打擂台的精英,能以運動員的精神,和其他的經營者互相切磋,共同面對「疫後」的經營環境,無形之間,產生了「革命感情」,彼此互補、互幫,更相互拉抬業績,將建立了堅實的關係。

說到「獎品」,由廣博勵進會主辦、亞太企業顧問公司協辦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備有真正買不到、卻具廣大行銷力與連結效應的「最特別獎品」,即「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詳情請你參考「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

主辦單位: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亞太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一、緣起

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擂台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業績突飛猛進!

二、參賽資格

營運滿1年以上的合法企業所推派的代表人。

三、活動內容

(1)宗旨:秉持「互助共學」精神,並結合內外部的人力資本,創造營收的倍數成長。

(2)競賽項目:今年8、9、10的營收(以發票為準)與去(2021)年同期比較的成長倍數(成長率最高者為冠軍)。

(3)競賽辦法:將分3隊,每隊為15家企業為限,透過每月聚會1次,每家簡報業務爭取他人協力(若引薦給任何參賽者的業績均以加權20%計入本身的業績),同時也增進彼此的交流;每月月底將營收總額報至主辦單位(對第3者則不予以公開),經評定後公佈排行榜,以激勵之。

(4)獎勵措施:1、報名後,主辦單位即提供「三合一」實虛整合媒體(即兩報加上1網路平台)為各參賽者報導之用,間接地向台北內湖園區的15萬從業人員推廣;2、鼓勵參賽者相互引薦;3、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4、參賽者都可成為廣博勵進會的會員,並免收第1年年費;5、需要加購報紙時,每份僅收5元(含稅),以示優待;6、其他如參加專業講座,也都享有比會員更優惠的收費,以表禮遇之忱。

四、報名費

新台幣6000元(廣博勵進會會員則減收1000元),及贊助公司產品或服務(可按售價計,約10000元;也可折抵現金為6000元)。

五、報名截止日期

111年7月21日中午12時。

六、報名手續

(1)檢具公司設立登記表與公司章程(皆照相版),並寄至:cowell.tw@gmail.com

(2)接到主辦單位通知後,請將報名費6000元匯入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銀行帳戶:111-12-024583(台灣中小企銀東湖分行,總行代號050)。

(3)書面通知匯款後5碼,後續主辦單位會直接洽理。

七、其他未盡事宜

將視實際需要補充之。


你敢來打擂台嗎

(曾季隆/撰文)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著「擂抬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業績突飛猛進!

像日本小山昇這樣知名的企業家,不只有謀有勇,而且站在第1線非常瞭解市場動態,可以說無人出其右!2015年,天下雜誌出版他所著的「5年營收2倍成長:這樣的經營計畫如何做」,鼓舞了很多經營者的鬥志,很快醒悟「這是不改變就『無法存活』的時代」,也再不會怯於「挑戰全新的事物」,同時,立刻擬定「5年提升兩倍營業額的長期經營計畫」,並作出1系列的決定來實現目標。

你敢來打擂台嗎?向自己去年同期的3個月營收挑戰,同時和其他的44位參賽者競技,究竟誰的營業額提升的比率最高?尤其參賽者相互之間,不只不是玩「零合遊戲」,反而是跨業的「互助共學」,也正是引薦客戶給其他人(可以加兩成計分,以表鼓勵),並向對方學習(異業可以為師啊),以實現「自助助人」與「利人利己」的擂抬賽目的。

和自己比較,便可以發現自己可以改進的空間,何況,經由3個月的同台競賽,以及透過兩報(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與發行7年的「富貴有道週報」)和1網路平台(即「廣博創業樂」)的連結作用,加上私下的相互請益,必能異於去年的單打獨鬥,而產生「突飛猛進」的成果,並奠定今後經營的優越人脈!這是參加任何比賽,所贏不到的「獎品」!

說到「獎品」,由廣博勵進會主辦、亞太企業顧問公司協辦的「營收倍數成長擂抬賽」,備有真正買不到、卻具廣大行銷力與連結效應的「最特別獎品」,即「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詳情請你參考下列所附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你敢來打擂抬嗎?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

主辦單位: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亞太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一、緣起:

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擂抬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突飛猛進!

二、參賽資格:

營運滿1年以上的合法企業所推派的代表人。

三、活動內容:

(1)宗旨:秉持「互助共學」精神,並結合內外部的人力資本,創造營收的倍數成長。

(2)競賽項目:今年8、9、10的營收(以發票為準)與去(2021)年同期比較的成長倍數(成長率最高者為冠軍)。

(3)競賽辦法:將分3隊,每隊為15家企業為限,透過每月聚會1次,每家簡報業務爭取他人協力(若引薦給任何參賽者的業績均以加權20%計入本身的業績),同時也增進彼此的交流;每月月底將營收總額報至主辦單位(對第3者則不予以公開),經評定後公佈排行榜,以激勵之。

(4)獎勵措施:1、報名後,主辦單位即提供「三合一」實虛整合媒體(即兩報加上1網路平台)為各參賽者報導之用,間接地向台北內湖園區的15萬從業人員推廣;2、鼓勵參賽者相互引薦;3、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4、參賽者都可成為廣博勵進會的會員,並免收第1年年費;5、需要加購報紙時,每份僅收5元(含稅),以示優待;6、其他如參加專業講座,也都享有比會員更優惠的收費,以表禮遇之忱。

四、報名費:

新台幣6000元(廣博勵進會會員則減收1000元),以及贊助公司產品或服務(可按售價計,約10000元;也可折抵現金為6000元)。

五、報名截止日期:

111年7月21日中午12時。

六、報名手續:

(1)檢具公司設立登記表與公司章程(皆照相版),並寄至:cowell.tw@gmail.com

(2)接到主辦單位通知後,請將報名費6000元匯入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銀行帳戶:111-12-024583(台灣中小企銀東湖分行,總行代號050)。

(3)書面通知匯款後5碼,後續主辦單位會直接洽理。

七、其他未盡事宜,將視實際需要補充之。


廣博創業樂螞蟻雄兵

(曾季隆/撰文)

俗語說:「人是英雄,錢是膽」,這是很有哲理的1句話,對有心創業的人更是至理名言!有誰經營事業可以沒人、沒錢?可是天底下的事,一樣米卻養百樣人,沒有兩個人是靠複製生下來的,即使雙胞胎也沒辦法完全相同,何況是不同父母生,或年齡不同,或身家背景也不同,怎樣能夠共同為1個目標來打拼?

多年前,還沒創辦「廣博勵進會」公司的時候,曾執行長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認識了不少企業家和從業人員,就已瞭解「人」的問題比「錢」的問題,更不容易解決。於是,他不斷思考這個惱人的問題,直到有1天終於豁然開朗,原來每個人都有「群聚」的天性,只要提供完善的交流平台,讓大家可以透過「互助共學」的方式,發揮「共享經濟」(這必須向螞蟻學習)精神,便能夠很容易解決「人」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錢」的問題。

現在,曾執行長和一些夥伴已將夢想中的「交流平台」,運用實虛整合的商業模式打造好了,它包括2份實體報紙(「台北內科週報」和「富貴有道週報」),及1個網路平台(「廣博創業樂」),可以讓大家在加入「廣博勵進會」時就能夠很方便和其他分布在各地的會友連結起來,您任何和人、和錢有關的都能「互通有無」與「共創共享」。

當然,羅馬不是1天就能造成!在您決定加入這全球唯一的「人際網絡系統」時,除了辦理加入手續之外(和使用Line免費卻每月要繳電信公司月租費一樣,使用上述「三合一」新工具是免費的,但每年需繳服務費用6000元,平均每個月只需500元,您就有如雇了小編和企畫製作團隊為您服務,讓您不時透過2報及1網路平台和成長中的會友們交流),還要準備個人的簡歷與Line ID寄email給曾執行長(cowell.tw@gmail.com),他很快就會以Line和您聯繫,並在短期間協助您使用。

曾執行長15歲(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

若您和曾執行長連結起來,他在台北內科園區21年所建立的人際網絡(包括辦報的15年多),便能完全與您共享。過去,每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有人幫他的忙,同樣的,他也常常幫朋友的忙。地球總是圓的,凡付出者必得到回報。這一切就從您的行動展開!

螞蟻,是值得人類學習的社會性昆蟲,小小的螞蟻早在1億多年前就已經居住在地球上了,與恐龍為同一時代。隨著地球環境的變遷,軀體龐大的恐龍早已滅絕,而身軀細小的螞蟻卻仍活躍在地球上。牠們依靠群體的力量取得食物、生長、發育及繁衍後代,成功地適應了地球上各種惡劣的環境,造就了繁榮興盛的王國。

廣博創業樂期待在大家參與下,也能組成了「螞蟻雄兵」,在各領域呼風喚雨,讓每位會友很快的順著所布建的「人際網絡」,推廣自己的公司或產品、抑或是個人專長、開課,尋找合作機會!也會不定期舉辦「良機講座」和交流會(歡迎參加;每人每年4場免費),增進彼此的認識與交流。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共享經濟發展趨勢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或稱「共有財悲歌」,是1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衝突的社會陷阱。這個詞起源於英國作家威廉‧佛司特‧洛伊,在1833年討論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而1968年時,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在期刊《科學》將這個概念加以延伸,稱為「公地悲劇」。這個理論本身,就如亞里斯多德所言:「那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照顧。」

會發生「公地悲劇」的原因是,有1群牧羊人在公共草地上,每個牧羊人都想要多獲利一些,所以某個牧羊人就帶了大量的羊來放牧,雖然他知道過度放牧,草地可能會承受不住,但他依然獲利了,而後,所有的牧羊人都跟進,直到草地牧草很快耗竭,悲劇就此發生了。

為了代表廣大的讀友,向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現任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的林建甫博士請益,就「共享經濟」新時代各面向,請他以高瞻遠矚的視野評析,已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曾發行人專程訪問他,他也撥出相當的時間暢談:「共享經濟」的今天和明日,將如何來改變社會的經濟生活?使這次的專訪極具價值!

▲去年,林建甫博士參加「數位轉型論壇」發言情景(照片係林建甫教授提供)。

林建甫博士指出,「『共享經濟』的制度設計,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良性混合體,就可給年輕人提供機會。」他所持的理由如下:

首先,共享經濟可以具有資本主義下的誘因精神,不是共產的沒效率,做得好的企業主一樣可以分紅,做不好的一樣會淘汰。

其次,技術上因為網路的普及與高速的傳輸速度,所以《經濟學人》評論共享經濟說:「在網路上,任何東西都能出租。」供需市場蓬勃發展,看不見的手一樣可以作用。

第3,共享經濟貨品的所有權是有主的,「不會釀成公共財的悲劇」,而且拜科技的進步得以隨時監控,如果是租用者順手牽羊或濫用造成毀損,或擁有者有財產損失,可以明確地判斷責任歸屬,要求租用者進行損害賠償,也保障出租者的權利與利潤。

▲林建甫博士發表有關「共享經濟」的看法(照片係林建甫教授提供)。

很可惜的是,共享經濟還沒能夠大舉推行,遑論普及!林建甫博士說:「因為生活、習慣很難改變。大家都想擁有自己的車子,要跟別人共享,仍很不習慣。還有,資本主義還是大部分人的思維,大家重視私有財產,仍以私有的角度堅持自己的份額。未來當大家有更多的愛心,關心年輕人的前途時,會發現共享經濟是條好路。我過去很喜歡陳之藩的文章,他在《謝天》中認為『無論什麼事情,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可是我覺得只是『謝天』太消極,推動好的制度,幫助年輕人更重要。」

這位具有高度人文情懷的經濟學家,在林建甫博士的眼中,「總體經濟不是一堆統計數字,而是國計民生成果的呈現」,他認為,「共享經濟主要的特色,在於資源重新分配,就是將閒置的資源透過網路出租,分享給真正有需要的使用者。不僅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亦可以讓需要承租者不需要花費龐大的費用,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用。例如上班族1個人開車,只有來回在開,但車子大部分時間閒置在停車場,等於有90%的時間車子毫無用途。由此可見,社會上存在龐大的閒置資源,沒有善加利用,十分可惜!Uber基於這樣的原因,希望透過共享經濟發揮效益,讓1個社群能在網路上取得未全部利用的資產(如車子)所創造的價值,降低擁有這些資產的必要性,達到資源利用極大化!」

若再進一步探討,為什麼這樣好的制度無法很快推展起來?他回答說:「共享經濟的罩門是『信任』。透過網路作為溝通媒介,陌生人看中的是物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但是使用時,如果是濫用造成毀損,或事後順手牽羊的話,擁有者就會有財產損失,可能會欲哭無淚或求償無門。因此在共享經濟的經營模式中,保險是重要的一環,各式各樣量身訂作的保險可能要被發展起來。當然共享的根本還是人的素質、信任的程度及後續違規的懲罰。現在手機叫車,用電腦訂民宿,網路的買賣家已有評價。累積的口碑,也成為最有價值的資產。公平評價制度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好的互動,也可促成共享經濟的發展。」

▲對於經濟動態,林建甫博士不只關心,而且常有深一層的見解(照片係林建甫教授提供)。

是不是人性使然?為什麼大部分共享的是物質方面,而咸少是感情或人脈方面,「人脈共享」會有那些難處?應該如何促進才能實現人脈的共享?對此,他提出的看法如下:「人脈是很主觀的,有時有的人互相看不順眼,人脈就無法建立。社會上人與人相處,雖然有溫情、友情、愛情,等等不太計較得失的狀況,但因為時間、資源對於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也必須了解,在利害關係的考量下,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也就是彼此認可對方的價值。互利情況建立的人脈才可以長長久久。」

另方面,他強調著說:「年輕人沒有經驗,缺乏人際關係,又是難以突破的障礙。因此如何讓年輕人可以迅速取得人脈?讓人脈也可以共享?需要設計人脈的共享機制。這也需要由有經驗的善心人士,組成團體,凝聚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讓年輕人參與,讓大家有歸屬感。然後,以有系統的方式讓年輕人學習,讓年輕人認識先進,也可以讓年輕人付出,先進也感覺滿意,達到互利的境界。關鍵也在於:好的團體才可以發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好人脈是1座挖不盡的金礦,是1筆無形的財富,對年輕人何等重要!總之,共享人脈是共享經濟的頂層目標,更可以幫助年輕人的好發展。」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既是創新也是新創

【特別報導】人在世上的關係,「非親即友」,「親」來自於血緣,是先天決定的,而「友」則來自於你的結交。交朋友的目的起於彼此的相互依靠,這也是社會組織的由來。俗語說:「有關係,便沒關係;沒關係,便有關係」。換言之,有了朋友關係,即使遇到困難也沒關係,如果交不到真誠的朋友,那關係就大了,做什麼事都只好靠自己而已,單打獨鬥再怎麼努力,仍然要屈居下風!

交友目的最重大的是,在於「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人和人相處,唯有做到「視人猶己」,真心的助人才交到真心朋友。1分的善意,必定換回3分的善意;自己擁有再多,也是不如和朋友共享!何況,「快樂因分享而備增;悲傷因互訴而減輕」,這是天經地義的!

可惜的是,生活在網路時代都是虛擬的居多,人際網絡幾乎為網際網絡所取代。看出這層危機的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正好交到1位新朋友,他就是「新北市展望同心會」會務顧問羅中湖。兩人相遇,激發出「以道相親、以書會友」的共同理念,於是,曾執行長在謙讓之後,在羅共同創辦人的堅持下,便慨然允諾承擔「親友會」創辦人的重責大任,並將「親友會」定位於:「柔性的聯誼組織,具高度自主性,推展『濟弱扶傾』的公益活動,以實現『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初衷」。

▲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放眼未來,他期待大家透過「三合一新工具」的使用,以書會友,能夠實現「人脈共享」的願景(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曾創辦人16年前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創辦了兩份報紙,第1份是2007年創刊的「台北內科週報」,8年後,第2份則是2015年創刊的「富貴有道週報」。這兩份報紙的刊行,在網路媒體盛行的今日,卻能堅持他「驅動媒體、媒體驅動社會改善」的使命感。同樣的信念,他和羅中湖兩人發起籌設「親友會」,希望確確實實的發揮「1%的力量」,參與的人在「無壓力」的心情下,致力於「以道相親、以書會友」的遠大志業。

在曾創辦人的心目中,世間人與人的關係,不是親戚便是朋友,而親戚有血脈可尋,朋友的朋友卻對面不相識,如何「以道相親、以書會友」,正是成立「親友會」的宗旨與目的。

人的潛力無窮,為什麼很難全部發揮出來?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即使任何事物微弱到只是1%,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力量。而偉大的夢想,剛開始根本看不到能夠實現,僅僅是念頭而已,例如,登上月球,又如飛上天空,都是人類從1%做起的。現在,「親友會」既是創新也是新創,在籌備小組投入下,大家貢獻自己的1%,就能運用「共享經濟」的原理,使它以營利事業的模式,達成非營利事業的遠大目標。曾創辦人表示,這一切的未來,就從付出1%開始吧!歡迎大家一起走在學習的路上!

親友會宣言如下:一、修道修心,希望親友會的會友能「即知即行,行以致知」,而非徒託空言;二、眾善奉行,希望親友會的會友莫忘「己立立人,已達達人」,而非損人利己之輩;三、敦品力學,希望親友會的會友相互激勵,發揮「待人如己」的精神!


布建人際網絡很簡單

(曾季隆/撰文)

人類改變生活的第1步,便是使用新工具,在原始時代沒有工具可用,則從石頭引發了創意,將石頭磨平、磨尖變成切割的工具,同時走上創造發明之路,不斷研發、不斷進步!

雖然,我們運用網際網絡,可以無遠弗屆,更使生活進入互聯網、物聯網的時代,但是始終人際網絡的布建,卻仍然無法有劃時代的進展。人際關係是私人間建立關係,而不是形成網絡的布建。那麼,對人際網絡的布建應從何著手?筆者認為,布建人脈首重「工具」,一如先賢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布建人脈的工具是什麼?

布建人脈的新工具,正是我花費15年的長期實驗與印證,完成兩報(即「台北內科週報」與「富貴有道週報」)的創新,使兩報有別於傳統日報的功能,並經最近半年疫情嚴重時的整個改變,始進入2.0階段,讓兩報與「廣博學習平台」(網址:https://lybetter.net/)結合起來,成為「人際網絡」布建的新工具。

若要使用這3種工具布建你的人際網絡,其實也不難!就像你使用LINE一樣簡便、好用,只可惜LINE只是通訊和聯繫的工具,而不能讓你和你3個朋友很快擁有千百人的人際網絡。如何透過兩報和「廣博學習平台」,實現你布建人脈網的目的?尤其報紙又怎會具有「連結功能」,而能助我們一臂之力呢?

有心要建立自己人脈網的人,就像使用LINE一樣先使用這3種工具,其中兩報的對象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15萬人,他們之中很可能有你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可是你卻不知道,只要你的訊息刊載在兩報上,他們(包括你還不認識的人)透過報紙就可認識你,將來也有機會成為朋友,何況本來就認識你的朋友!在此同時,由廣博勵進會將你在報上刊載的訊息,或是你希望網路上朋友的訊息,都能幫你製成網路版,你便可以透過自己的管道發到網路上。這樣兼顧線上和離線兩方面,運用實虛整合的媒體,達到人際網絡的布建。

更值得一提的是,和使用LINE不一樣,你大可不必和很多人連結,就自然形成很大的人際網絡了。每個人只要連結3位肯「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朋友,便能透過朋友關係而連結到千百位朋友的朋友,彼此之間莫不具有朋友關係,每週也都從獨特的報紙得知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訊息,大家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形成很大、很大的關懷力量。這一切,只要從你使用這3種「人際網絡新工具」,便可參與百千萬人的大家庭,實現前所未有的夢想!機會,是給行動快的人!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歡迎加入廣博勵進會

(曾季隆/撰文)

學習,是一輩子最值得做的事,它讓每個人可以生活在快樂、自主的境界裡,不斷的增進自己所不能,使人人遇事能夠輕鬆處理,遇到困難也能迎刃而解。唯一需要具備的是老師和朋友,《禮記.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當然,朋友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老師也能是我們的朋友,師生之間教學相長,更是人生一樂也!

再進一步來看,在生活中,任何人沒辦法孤立自己,不靠任何人的幫助就能過得很幸福;從食衣住行到育樂,不論物質上或精神上,哪一樣不是在互助之下而獲得圓滿解決?

根據維基百科所載,「六度分隔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識的兩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起聯繫。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於1967年根據這個概念做過1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要6步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人。」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臉書統計分析的結果發現,現在人與人之間只有3.57度分隔了。雖然分隔度降低,但是人與人的關係緊密度卻鬆弛了,尤其當前講求的「社交距離」,更讓人與他人見面的機會大為減少。

為了使每個人能夠「互助、互學」,筆者花費15、6年的時間和金錢,在擁有5000多家廠商、逾15萬人的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創辦兩份有別於傳統的報紙(即「台北內科週報」和「富貴有道週報」),實地實際的實驗:如何利用報紙作為「人際網絡」布建的工具?長時期以來,這兩份報紙不靠廣告與發行收入,卻能存活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連結作用。

今天,我們交朋友與他人和我們相交,其實都在於「互助、互學」的需求,但在網路上即使「相識滿天下」,畢竟「知交無幾人」,若能以筆者兩報為媒介,那麼每人只要交3位朋友,然後透過兩報與「廣博創業樂平台」(網址:https://lybetter.net/)連結起來,自然你的朋友的朋友便和你連結起來,而將社會網絡變成你的人際網絡。

其間,兩報的功能可以將每位加入「廣博勵進會」的朋友最新動態(即與「互助、互學」有關的個人訊息)刊載在報上,若時效性緊急的,則可以透過「廣博學習平台」發佈,這樣便能使你的「人際網絡」很快布建起來,而你只要連結3個最相知的朋友,就能實現你布建「圈圈相連、環環相扣」的人際網絡,遇到難題或困難,也會隨時有數以千百計的朋友為你排憂解煩。而機會,是給行動最快的人!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義樹家族與玉石

(曾季隆/撰文)

今年初,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瑞光藝廊的中間區塊,1群研華同仁和他們眷屬及各地好友組成的「義樹家族」,更難得的展出平時遊山玩水所撿拾的奇礦異石,經過巧手精雕細琢的石頭藝術創作。

談到「義樹家族」,是2017年成立的同好組織,並設有群組,在游玉樹版主及各地管理員的帶動下,全台都留下家族成員的歡笑聲。姚鳳是聯絡窗口;游嘉儀是小編;組織毫不繁複,卻很緊密。成員主要是由1群愛好各種藝術品(玉石、雅石、奇石、木頭及其他藝術品)的朋友組成,並非買賣藝術品的社團,他們嚴禁散播謠言、人身攻擊及談論政治話題,以維護家族的團結與和諧。

這次展出的緣起,是義樹家族看到研華公益藝廊常常有藝術作品展出,而希望有機會將他們的收藏及作品也能在公司的公益藝廊展示給大家欣賞,於是鼓起勇氣向研華基金會洽商,是否有機會展出他們的收藏與創作?最後在林基在總監的協助和促成,終於如願以償。

▲阿華收藏品-雙頭翹的石頭(照片係義樹家族阿華提供)。

游玉樹版主係從事包裝業,他表示,「我當兵的時候在部隊無聊時檢了1顆小石頭,將它磨平,畫了1個小圖案,覺得不錯看,退伍後忙於工作未作多想,直到前幾年再次接觸到玉石,認識了1票喜歡石頭的朋友,一起上山下海撿石頭,磨石,雕刻等;常跟石友一起外出撿石,討論各類美石,也認識了許效舜(舜哥)的助理阿華,他引薦我們跟舜哥認識,經舜哥的鼓勵我們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組了義樹家族,也認識全台各地石友好友,時常一起帶家人一起走出戶外遊玩,露營等,家人們聚在一起說說笑笑,石友們一起分享收藏品,討論那些玉石可以做怎麼樣的雕刻等,從不起眼的石頭變成了太太們的手飾,最開心的是餐敘後的小摸彩,好友們不吝嗇將自己的作品分享給大家,為維護大家的和諧,社團內不買賣只交流;也期待可以讓更多愛好石頭的朋友看到我們,跟我們一起認識、討論、分享及創作。」

在科技公司服務的姚鳳說:「自義樹家族於2017年成立以來,靠著網路拉近了群組家人們的距離,讓全台的同好凝聚在一起,我也跟隨群組一起全台走透透,家族成員找美石,我也在找美食,混吃混喝3年多,受到大家不少的照顧,覺得心有不安,提出在公司(研華科技)瑞光總部分享,於是展出大家一小部分作品,讓同事在工作之餘可以看看我們假日的興趣和收藏,我們除了認真工作外,也有很好的興趣及創作,也希望有更多喜歡玉石的朋友可以一起討論分享。」

▲阿華收藏品-年糕彌勒(照片係義樹家族阿華提供)。

最近阿華寄來分享的3則「玉石情」,特將原文披露如下:

第1則:「那天在花蓮,俯視玻璃櫃,看到1枚雙頭翹的硬砂岩,老闆說2000元,二話不說、銀貨兩訖包起來,身旁1位石友姊姊不斷納悶的問『為什麼』,有錢不買凍質的東玉,卻花了兩仟買1個硬砂岩?她一直想幫我擋掉這場無謂的浪消費。其實,我早年在基隆河撿黑石膽時,遇到1位石界的老前輩特別傳承了這有趣的論點給我,他說:土地公都看在眼裏,誰在這河段借石頭?誰還要多賜財?讓他更能在生活上發揮,便會賜予雙頭翹的石頭,當你不管在哪裏看到,想辦法都要迎回家放在財位!以便聚氣!哈哈!後來才發現那是刻意要撿怎麼撿都撿不到的天意。不知好朋友您聚了多少元寶之氣,擁有這有趣又有財的土地公錢?」

第2則:「仙佛上完課,收拾起經典長卷,掉入人間的就那可貴的幾篇章節,但修行之法非得費盡千辛萬苦、爬過千山萬水才能有所獲得嗎?其實老師說:只要您願意真心面對,所有的不可思議即在眼前,回想前幾天在偉兄家,從1樓看到頂樓,再從3樓看回2樓,半晌後,重返樓下客廳,千挑萬選,結緣還是入門第1眼的『年糕彌勒』,那雙眼眉宇間、那若有似無的微笑,左耳勾出的善垂,雙手放置的巧合,那可容天下之肚、圓融的天體石態,真的感恩!真的喜歡!這段時間,有時天雨、有時放睛,像極了愛情,而能維持不變的美好,便是那永恆的~一本初心。」

▲阿華收藏品-去年中秋節賞石的其中之1(照片係義樹家族阿華提供)。

第3則:「1989年因為曹汝琦先生 ( 花蓮曹霸 ) 送了1顆年糕、1顆黃碧玉,從此洄瀾壯闊的石美,不曾在家缺席,喜歡自己去找、去撿、去交流,從台11出發、從台9回美崙,沿路熟識的石友家、路邊的攤商,每1站都停著滿滿驚艷,從以1堆計價、1麻袋計價、1公斤計價、1顆計價,到未來可能1克拉計價的時期,經過了無數的春秋浪花,除了質地,我愛挑有形的自然山水,回台北後刷洗乾淨,請師傅刻好台座,1枚1枚的放進櫃架,待思念南島時,一一請出來恭賞。時間過去30餘年,峰峰早已相連天邊,小小的斗室、澎湃的東海,硨磲、花皺、心臟、碧玉、白糕、黑鬼,稠稠黏黏的在思維、映著湖光山色,昨晚請了幾座山、上了案頭,靜靜觀想這年的秋月會從哪座山尖、大放光明!」(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