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路上 愛與良心是關鍵

(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逐夢築夢】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愛與良心是最具關鍵性,最近榮獲美國總統頒給「總統終身成就獎」,與聯合國社經理事會認可的非政府組織COJEP International頒給「正義與自由獎」的太極門掌門人、世界之愛和平總會會長洪道子博士,在4月5日於台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舉辦的「用愛與良心改變世界」座談會致詞指出,「在挑戰與考驗接二連三襲來的時刻,良心的價值更為明確,不被外在所囿,回歸本源,愛、和平與良心才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關鍵要素。《世界人權宣言》宣告:所有人都被賦予了良心,人人享有良心的權利。良心是指南針,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夠找出解決方案。以清明冷靜的心遵循良心的指引,我們將能夠看穿物質現象的迷惑,瞭解其背後的真相。」

當天,響應第4屆聯合國國際良心日所舉辦的這場座談會中,與會的多位專家學者莫不表示,良心的價值體現在科技、醫療、教育、媒體、環境等各個面向,要具體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愛、和平與良心,才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關鍵要素。

▲響應第4屆聯合國國際良心日,盛大舉行「用愛與良心改變世界座談會」,會後大合照(照片係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提供)。

中興大學盧明俊特聘教授表示,永續發展的內涵是保護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3者之間的平衡。據統計,全球有7.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天收入僅1.95美元(約合新台幣60元),17億人口缺乏基本的醫療與保健服務。他認為,要改善人們的生活,必須要以愛為基礎,而良心更是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另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指出,如果全球人類再不採取有效行動,到2050年每年將有超過25萬人因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而死亡。而永續發展需要每個人積極參與,人人從自身的小事情做起,例如:施行減碳、減慾生活,用愛與良心為基礎,相信定能達到目標。

台北商業大學企管系主任葉清江教授表示,科技來自人性,但人性是善?是惡?新科技可能變成威權政府控制社會的工具,但也能打造出友善的環境,因此,賦予道德責任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價值,是企業人應關注的課題;科技倫理已成當代關注議題與國際重視焦點。而「良心」一直是中國道德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1,企業主手中握有改變未來的力量,只有將自己的「良心」傾注給國家與社會,才會對人類的科技文明抱有更大的信心。他希望大家抱著「科技始終來自於良心」,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多位專家學者指出,良心的價值體現在科技、醫療、教育、媒體、環境等各個面向(照片係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提供)。

義達永續公司余金龍董事長表示,循環經濟是資源永續,也是淨零碳排不可或缺的推手,有3個領域:1是FPC技術,以農業廢棄物取代或減量塑膠,大幅降低空氣汙染、潔淨河川及海洋;2是R-ONE技術,將廢塑膠轉換成乾淨柴油,不產生戴奧辛,比焚化爐減少70倍碳排放,全球唯一讓柴油引擎不冒黑煙;第3是UWin技術,是全球唯一無毒無害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與環保煉金技術,不傷害環境與勞工。他更指出,良心、利他、給予是環境永續的核心,像太極門在蒙受不實的冤枉指控和長期的司法迫害下,將負面情緒與心靈垃圾回收、且轉化成愛與歡樂的正能量,推動良心時代運動,提倡愛與和平,是更高端、更有價值、永續、利益眾生的循環經濟。

中華天德聖教總會暨中華人間醫療協會王明理事長指出,醫療如呼吸,醫生的工作是搶救生命。談到醫療環境,他舉例,孟母三遷不只是媽媽的智慧,也是環境的影響,現今學生一開始都抱著救人救世的胸懷來投入醫療學習,然而畢業之後卻都不見了,他表示這是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他認為醫療也需良心來捍衛。

▲焦點儀式,貴賓把目標貼到位置上,象徵以良心為本,讓17個目標可以發光發熱(照片係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提供)。

美國德州阿靈頓分校校友會理事長、金鐘領帶公司林青龍董事長表示,良心是一門社會學,良心教育要一步一腳印來推動。教養小孩,他認為禮貌、愛心最重要,注重身教和言教,尤其是良心教育,也著重灑掃應對進退,因為這是教育的價值,孩子會因此受到別人的信任,他不特別要求成績,孩子反而都是模範生。另外,林青龍也透過教育創造希望,例如:舉辦活動幫助特教學校的學生,讓他們可以參與,舉辦youtube雙語教育比賽,給青少年帶來希望,也辦接風餐廳為更生青少年接風,以免他們再次誤入歧途。

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張慶仁副教授以5個面向談媒體的專業倫理與良知,包括追求真理、濟弱扶傾、實踐正義、維繫社會和諧及回饋社會的良知。他表示,良知是不分國界,也沒有人與事的差別,必須先知道對錯、是非、善惡,媒體人要反映客觀的事實,撇開個人意見與主觀情感,面對衝突性事件要不懼強權,也不迎合主流與低視弱小,公平查訪,兼顧各方立場,多報導光明面,報憂也要報喜,珍視新聞工作者所擁有的特權,創造大家的幸福。


學習普賢菩薩 以願導行實踐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記者蔡秀娥專題系列報導】農曆2月21日(國曆3月12日),欣逢普賢菩薩聖誕日,素人畫家張美芳表示,很榮幸分享普賢菩薩工筆佛畫,此次所呈現的是原畫作,這幅並不好畫,1來大幅,2來複雜的衣服跟彩帶線條、菩薩所戴的寶冠、騎乘六牙白象身上的裝飾罩毯行頭等,光上色1小塊就要花好多時間,而且自己也沒學過配色,完全靠直覺去調配整張色彩,深信這是菩薩帶領著畫,畫出菩薩想要的顏色。

至於繪畫的過程,張美芳說:「雖然畫到肩頸痛,但那股想完成佛畫的熱忱,以及菩薩給我支撐的力量,才有此作品給有緣人欣賞。相信能把佛像畫的好的老師很多,但以1位素人就只能憑著自己的精神跟毅力來完成,也藉此鼓勵有興趣的人都可學佛畫;因為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法行願的典範,以其積極力行的精神聞名;圖係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分享《普賢菩薩》作品(照片係素人畫家張美芳提供)。

《法華經》記載,普賢菩薩曾在佛前許願,將會騎著六牙白象去守護那些依《法華經》修行的人。因此,世人看到的普賢菩薩像,都是騎乘六牙白象的。白象代表菩薩之大慈力,六牙則代表了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發願救度眾生。

根據《悲華經》記載,久遠劫前,當寶藏如來佛住世時,有位國王名叫「無諍念」。普賢菩薩當時為第8王子,名為「泯圖」。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使無量眾生身心清淨。未來,他也要將佛種散播在各處。寶藏佛依此願心,將「泯圖」改號為「普賢」,代表願行普及一切,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佛。普賢菩薩從發下利益眾生的大願開始,廣行六度,行願不倦,成為萬行的行動家。

▲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分享《普賢菩薩》作品(照片係素人畫家張美芳提供)。

此外,《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記載,普賢菩薩發大弘願,以果立因,使眾生在大願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眾從行菩薩道中證入聖果。10大行願的「行」代表身行,「願」是心願,「行願」就是把心願實踐於行為上,達到身心一致。如果有人能夠以甚深不疑的信心,受持讀誦這10大願,便可消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如果希望成就如來的功德,可傚法「普賢菩薩10大願」作為修行目標。

10大願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詮釋:禮敬諸佛,即是人格的尊重;稱讚如來,即是語言的讚美;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懺悔業障,是行為的改進;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圓滿。

時值南無大行普賢菩薩聖誕日,請一起學習祂以願導行的實踐力,才能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法。普賢菩薩的10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