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訊產業的春天 MWC先知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產學研連線】春天來了!在2023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MWC)中,由專業分析師觀察所見,MWC 2023已揭示後5G時代的來臨,全球通訊產業的重點已轉往下一世代的通訊技術,包括B5G(beyond 5G)/6G將強化智慧化應用,6G卡位、衛星通訊、元宇宙等均是熱門議題,尤其元宇宙的發展將帶動數位雙生(Digital Twin)進入蓬勃發展期,市場調查公司MarketsandMarkets預估全球產值從2022年69億美元,成長至2027年的735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達60.6%,將是通訊產業的生力軍!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林昭憲所長指出,全球在數年疫情衝擊下,除了加速促進企業營運和個人生活的數位轉型,帶動遠距離和零接觸應用服務市場需求,也促進行動通訊技術突破和設備升級。呼應這個疫後轉型熱潮,今年大會展覽即以「速度(Velocity)」為核心主題,貫穿5G加速、真實(Reality)、開放網路、金融科技、萬物數位化等五個關鍵議題,揭示行動通訊產業正專注于加速增長、合作關係和積極變革。另方面,不少國家和企業已將發展目標瞄準6G通訊技術,台廠具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資通訊設備研發與製造能力,建議應觀測國際上重要國家、組織在6G發展的動態,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致定與科技應用,同時也不能忽略地緣政治的影響與淨零排放的思維,才能超前部署6G產業的未來競爭力。

從MWC 2023看次世代行動通訊發展趨勢與大廠布局,工研院指出,由於5G技術標準已邁入5G-Advanced階段,引領行動通訊產業對利用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改善網路智慧化,以及無人機和XR應用;延續RedCap(Reduced Capability)物聯網技術標準的發展,許多國際大廠更加關注如何提高網路節能效果的議題,甚至提前布局。

此外,透過永續與循環經濟帶動行動通訊產業綠色轉型等方案與應用為主要展出內容。隨著流量需求和網路結構複雜度增加,導致行動通訊網路功耗攀升,對成本和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而當前的思維是:「短期先改善個別設備能耗,中期能降低整體網路能耗,長期為提高通訊設備循環再生利用的比率」,顯示行動通訊產業正務實地加強性能、改善耗能,以扮演數位轉型支持者的重要角色。

▲工研院舉辦「MWC 2023行動通訊大展重點趨勢研討會」,由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資深研究團隊主講,指出後5G時代已來臨,B5G(beyond 5G)/6G將強化智慧化應用,6G卡位、衛星通訊、元宇宙等均是熱門議題。

在通訊技術方面,國際大廠在開放架構、能耗管理、AI技術整合正加強布局,如NOKIA發表新Open RAN產品,NTT docomo跨足SI業務,CISCO、NEC、Ericsson已將AI導入部署模擬、流量監控與能耗管理;在應用方面,廠商展出多樣元宇宙、無人載具、連網汽車解決方案,驗證5G加速和低延遲性能已成熟,可望擴展新的市場應用機會。

MWC 2023勾勒下階段通訊技術為6G技術標準做鋪陳,據工研院觀察,除強化通訊功能,也納入淨零排放的思維開發相關產品、並融入企業經營理念。技術發展上更廣泛的結合AI/ML、智慧反射面板(RIS)等工具來達成基地台的通訊效能與覆蓋範圍,達成智慧能源調控、搭配混合電力與儲能設施等。

另方面,非地面網路(NTN)通訊也成關注焦點,包含:多衛星軌道(GEO、MEO、LEO)通訊的情境展示、高空平台(High Altitude Platform Station;HAPS)互補性、智慧手機連接衛星等方案,可應用於全球覆蓋、乃至外太空通訊的技術演進。從目前窄頻發送簡訊(例如:Apple、華為手機的緊急救援簡訊單向傳輸功能),以及在這次MWC 2023展會上,手機品牌Motorola、CAT首次展示,採用聯發科NTN晶片可達成雙向訊息傳輸。此外,NOKIA宣布和AST SpaceMobile及Vodafone合作,可利用衛星手機直接講語音電話;Ericsson、高通與泰雷斯集團(Thales)公布以太空為基礎的網路計畫,能讓智慧手機直接透過衛星通訊,亦備受矚目。展望未來,通訊產業的下個里程碑將是可利用隨身裝置上網寬頻服務,形成無處不在、可隨時隨地進行直播、追劇的連線情境…等,都為6G的通訊情境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MWC 2023展會上,工研院觀察,元宇宙、混合實境(XR)、沉浸體驗成為各家的熱門展示應用重點,顯見應用於娛樂、工業領域的數位雙生(Digital Twin)儼然成型。廠商展示各類XR眼鏡與穿戴裝置,用於電玩競技、球賽直播、虛擬主播、社交/工作平台、城市導覽等結合現實世界的數位應用,讓現場觀展者體驗元宇宙世界的沉浸體驗。


評析疫後 科技浪潮會湧向何處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產學研連線】預期兔年,全球將逐漸擺脫疫情干擾回歸常態,但隨著行業的逐漸適應及與業務重啟,科技浪潮會湧向何處?為各界所關心!

CES(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堪稱年度科技業風向球,也是全球突破性技術及創新應用的試煉場,為協助產業掌握2023年的國際科技重要趨勢,工研院於1月13日舉辦線上「展望2023暨CES重點趨勢研討會」,由專業分析師第一手帶回展會現場情報及5個最新觀察洞見如下:一、CES 2023逐漸成為全球創新基地,移動載具、健康體驗、元宇宙、智慧居家聯網、環境永續是創新重點;二、首見物宇宙(Metaverse of Things;MoT)新概念,趨勢發展速度比想像中更快;三、疫後健康科技當道,聚焦在數位醫學(Digital Therapeutics)、運動科技(Fitness Tech)及愉悅生活(Mental Wellness)等3大主題;四、汽車科技使用者需求出發,乘車的安全性、娛樂性、便利性是主要成長動能;五、智慧家庭標準Matter正式推出,追求更智慧化及永續的智慧家電。

進一步觀察CES 2023,工研院指出,創新科技主題上仍然吸睛,包括各種移動載具的自駕化與電動化、沉浸式健康與健身體驗、元宇宙、智慧居家聯網、環境永續創新等議題為展示重點。各種載具的自駕/電動化,以及車內創新體驗,逐漸擴展至各種移動載具的自動駕駛與電動化已成趨勢,並透過軟體進行即時智慧化與個人服務。健康的多元感測,並強化健身效率與體驗:身心健康的完整感測方案,並運用各種創新穿戴裝置提升健身效率,以及更為沉浸的健身過程。

雖然全球已由疫情居家回歸正常的生活模式,元宇宙數位孿生發展已成大趨勢,透過虛擬化(Virtualization)和沉浸式體驗(Immersion)的兩大技術融合的「物宇宙(Metaverse of Things;MoT)」商機預期將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實現。

此外,從家庭、個人,乃至延伸到汽車座艙的空間,均較疫情前更加強調私領域沈浸感氛圍的建立,透過優化顯示螢幕與使用者互動連結感受。在家庭的應用情境上,尺寸及畫質為廠商首要競逐戰場,透過80吋及8k高畫質螢幕,嘗試建立以電視為主的家庭客廳連結中心,回歸電視本質的硬派訴求;同時OLED持續發展各種變形,透明、可撓、3D等應用於特殊利基型市場。在個人的應用情境方面,更多VR穿戴裝置上身:除了VR頭盔外,包括衣服、手套、護具等也成為提高沈浸感的配備。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趙祖佑組長(中)率領研究團隊,發表展望2023暨CES重點趨勢(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借助於AR/VR的快速發展,逐漸由專業領域走向個人日常,並在加入AI智能,打造屬於專屬個人化的服務應用,更推波助瀾AR/VR由酷炫步入實用性的階段。在車室空間的情境發展上,除了配置更多的顯示屏幕,汽車擬人化提高也使得人機介面不再只停留在單向的語音控制指令,包括BMW、SONY等大廠均嘗試建立人與車能夠進行情感交流的造車工程。

根據工研院的展場觀測,在疫後健康科技的發展上,相關業者追求運用更多元、精準的生理訊號感測技術,打造個人的多元健康生活。今後,將落實在數位醫學(Digital Therapeutics)、運動科技(Fitness Tech)及愉悅生活(Mental Wellness)3大環節,以更高精密的各項感測技術加上高運算的AI人工智慧分析,提高精準及範圍,讓疾病預防、檢測、治療、養生變得更加簡便及有效。

在可預見在未來,疫後健康科技將如3C科技進入家庭生活,以往昂貴的專屬教練或營養師,透過科技進入醫學領域後,普羅大眾皆能輕易獲得相同的服務體驗,例如,搭配視覺、壓力感測及情境輔助,屋內變身運動健身房,室內運動更有樂趣。此外,移動運動設備的電動化,包括自行車、滑板、直排輪等移動型運動器材均加入電動化行列,除了可增加運動距離外,也可擔任通勤的另一選擇,但電池的輕量化發展為影響關鍵。

在增進愉悅生活的面向上,藉由將日常生活小物科技化,則可降低壓力、焦慮、不安、失眠等負面生理狀態。例如韓國MotionPillow止鼻鼾智能枕可感應打呼聲,自動充氣調整枕頭高度,可自然地改變打呼者頭部睡姿,停止打呼,增進全家人的睡眠品質。此外,生活日常用品也開始加入自駕功能,例如:加拿大公司GluxKind推出名為Ella型號的嬰兒推車,由於車身具有感應雷達及電池,可跟隨主人行動,自動前進或剎停(遇到障礙或是主人停止前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主移動設備可降低執行家事之負擔,但信賴度仍需提高,才能達到生理及心理負擔的雙重釋放。

其次,工研院觀察今年汽車科技有4大亮點趨勢:第1,大量感測器被導入座艙內,進行駕駛者狀態的監控,保障行車安全;第2,在車內的時間也將被更積極地運用,可將遊戲導入車用系統供乘客娛樂外,讓駕駛在等待充電的時間能夠更徹底的放鬆;第3,透過車用系統與家用系統的連結,讓住家與汽車兩個場所進行交互控制,無縫連結以幫助管理時間;第4,自動駕駛的程度也持續提高,可預期相關技術成熟度和導入商用市場的規劃都將展現於不久的未來。

全球被疫情襲捲的這幾年,強化了人們對居家環境的重視,也創造出各式需求,從臥室、廚房、浴室到居家安全監控,都持續推出幫助生活更便利、使用更直覺的電子產品。家電的個人化趨勢顯示家用電子產品已從滿足基本功能需求,進階到打造生活品味的一環。工研院預估,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受惠創新消費型電子產品帶動下,在未來持續保有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3.2%的正成長動能,預期至2026年,全球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市場可達801億美元規模,人類社會將邁向更方便、更自動化、更智慧化的新境界。


斜槓的創業路

(許哲毓/撰文)

【銀青論壇】10多年經營商務中心的過程中,筆者時常能夠接觸到很多新創朋友,絕大部分都是小型企業,甚至是一人公司的負責人,這些創業者常見的創業模式都是在既有的工作中,先利用業餘時間另外發展出「副業」,再由「副業」而成為事業,以至藉「斜槓」之力而經營「複業」。

拜網路科技蓬勃發展所賜,在網路雲端的世界裡,創業的種類與方式日益多元,從早期Web1.0的電商、網拍、部落客等單向提供資訊或服務給目標客群的創業型態,轉變至Web 2.0的網紅、直播、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等,與受眾對象雙向互動的服務模式,近年更是發展出Web3.0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相關技術如元宇宙、加密貨幣、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等,幾乎年年都有新的議題與技術出現,在創業路上也就百花齊放。

▲許哲毓創辦人(右)年輕有為,經營事業已累積10多年經驗,對於斜槓創業路更有實際體認(照片係亞太商務中心提供)。

不管時代及新科技如何演進,想邁向創業成功這條路的道理似乎是亙古不變,那就是先專注做好「客戶需要的服務」這件事,鮮少有新創事業能因為同時提供多元服務而獲得巨大的成功,原因是創業初期資金有限、人力有限、資源也有限,如果不聚焦在自我的優勢領域裡深根及深耕,很快就會落入資源耗盡、無以為繼的窘境。

特別是近幾年「斜槓」一詞耳熟能詳,彷彿成為青年朋友事業發展的新顯學,確實,創業前多方嘗試,並找尋自我優勢有助於長遠的事業發展,但副業如何能發展成主業,再從主業延伸成為「複業」,且隨著事業成長茁壯的過程中,透過發展「複業」的方式產生複製、倍增的效果,最後藉此獲得更大的綜效以取得事業成功。

▲樂於分享的許哲毓創辦人(講者),常常和大家交流(照片係亞太商務中心提供)。

以上這條看似理所當然的成功路徑,有個重要的大前題,那就是至少要有1份主業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先站穩腳步,才有機會透過發展「複業」來擴大勝果,否則將有可能落入古人所說的「梧鼠五技而窮」的情況。

總之,先人的智慧與經驗即便是在日新月異的現代仍十分受用,以筆者自身經營的亞太商務中心為例,期初我們先把做好空間氛圍、營造及環境維運管理設定為主要營運目標,將客戶最需要的辦公室租賃服務專注做好,取得客戶的信任之後再來往下延伸發展出「創業輔導」、「企業顧問」等與主業相關的周邊服務。這樣兩種業務的發展中,就能產生良性循環與獲得綜效,藉此取得更大的市場認同與成功。因此,專注做好眼前的小事才有機會成就出大事,是我給創業朋友的首要建議。

(本文作者係亞太商務中心創辦人,已有10多年的專業經驗,極受客戶肯定!)


易設計的根本思維

(梁又照/撰文)

最近,一時間都是「元宇宙」的新聞,讓人很容易誤以為它在未來將能取代「真原宇宙」(Genuine universe),其實數位科技帶來的虛擬生活,將會是科技影響人類生活形態過程的1種趨勢,就像AI機器人,不過是人類設計出來的產物。

這使筆者想到,個人曾於民國57年獲得聯合國獎學金,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隨國際系統性設計方法創始人Dr. Bruce Archer教授,研習系統性產品設計方法,迄今已逾半世紀。而數10年投入產、學的經歷,更讓個人對「設計」有異於一般的體會。再加上過去20多年和大陸設計學先進密切交流,在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影響。經如此長時期的「學」、「做」、「教」,以及反覆的「學」、「做」、「教」,最後總其成而有「易設計」的整體思想。

▲梁又照教授專注授課情景(照片係梁又照創辦人提供)。

根本上,「易設計」的源頭,就是將「易經」宇宙萬物恆變的原理,及將其變易中不易的法則,以簡易與易從的方式,應用於實際思考上,並融入設計的頭腦中。

溯自遠古時代,人類為什麼能夠創造器物,便是人類有學習能力。最早,來自於生活環境的接觸,所謂「人法地」,為了滿足生活上的需求,開始設計器物。俯察地之後,繼而,仰觀天,發現世界不是自己置身的小小地方。於是,視野開闊了,追求的境界便變得不同了。

▲梁又照教授曾率團參與大陸的國際工業設計大賽(照片係梁又照創辦人提供)。

再進一步言之,筆者投入「易設計」研究發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並不是僅指「大自然」,而是「自自然然」,也就是「道」的本體;設計,也只不過是將器物從「無」之中顯現出來罷。

對「易」的描述,最根本的是,「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直至推演天地萬物」,而「易」的精神,則在於「簡易、不易、變易」。任何事情若能守著「簡易」,那麼它一定是最好的設計了。人類就是喜歡「變易」,卻不瞭解「不易」,結果愈變愈複雜,也愈變離初始的需求愈遠。唯有在變易之前,找出「不易」的元素,僅變其該變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正如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做到「變中有不變,不變中要有變」,何況宇宙中「恆變」,如果不明道理,最後會變出大問題!

▲梁又照創辦人一生奉獻,曾獲頒第1屆「國家智榮獎」的殊榮(照片係梁又照創辦人提供)。

若依照「易經」的思想為設計的理念,凡事應向「簡易」求,如何將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用起來比複雜的東西好用,這就需要發揮設計者的智能。當然,簡易不是簡單而已,除了必須簡單之外,還要好用才行!「易設計」簡單的說,便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本文作者係華冑設計企業公司創辦人,現為台北科技大學跨學院創新設計思維課程教授、長庚大學設計研究所客座教授,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設計付出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