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兩千位世界大富豪 吸取經驗

(台北內科週報第579期/2023年5月22日-2023年5月28日)

(曾季隆/撰文)【以書會友】富,不只富在錢財的大量累積,而且更要富在幸福、快樂,否則將帶來無盡的煩惱,有錢反而成了負擔,對東尼‧野中來說,從兩千位世界大富豪接觸,他發現「做討厭的事,永遠不可能成功」,這句話也是他寫的書的書名,便吸引筆者很快看完,並獲得「改變自己」與「邁向成功」的機會。

東尼‧野中係1962年生於岐阜縣。曾參與株式會社IHI噴射引擎的開發設計,並以5國共同引擎開發計畫的國家級研究員身分,任職於英國勞斯萊斯公司。隨後遠渡美國,運用其噴射引擎開發技術,參與了老虎伍茲等職業選手所屬的高爾夫俱樂部開發計畫,進而結識羅斯柴爾德家族等世界級大富豪。

股神巴菲特曾說:「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如果,想脫離現況,讓自己邁向成功之途,最好的方式就是向成功者學習。那,從「做你不願意做的事」開始吧,而「做你不願意做的事」不是做你討厭做的事,否則你不可能成功!

雖然,東尼‧野中在書中有3週培養出擁有幸福的大富豪的「思想與習慣」,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只須抓住改變的核心思維來澈底實踐,就可以獲得很好的成果。

▲作者東尼‧野中撰寫的「做討厭的事,永遠不可能成功」書籍(圖片係取自三民網路書店)。

書中,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人生只有一次,你想成為怎樣的自己?」一般人總是「恆立志」,可是能夠成為大富豪則「立恆志」,他們不會見異思遷,只會朝著自己想實現的目標去努力。

就算擁有再多的金錢也無法獲得幸福,大富豪告訴他,「東尼,人是無法只靠金錢就變幸福的。最重要的是,要能維持自由支配『金錢』、『時間』、『健康』與『人際關係』(人脈)的平衡。」

再進一步言之,「金錢是得到富足人生的一項重要工具,但,僅僅只是如此而已。大富豪們之所以擁有大筆財富,只是因為他們不希望感覺到,因為經濟上的限制,得逼迫自己放棄所有想做的事情的不幸。而且除了金錢之外,如果能建立起可以一同感受幸福的人際關係;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無論何時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還有不會因為健康因素,不能做想做的事情,你不覺得這才是最理想的人生嗎?」

至於如何改變自己,筆者綜合全書所述認為,只要把握下列3點認真實踐,就可以吸取大富豪的經驗,並幫助自己做很好的轉變:一、「找出自己真正的願望」;二、「運用你的潛意識的工作」;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也就是不做自己討厭的事!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生命都很奇特 愛地球愛眾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本報專訪】人的生命都很奇特,常常出人的意料之外,對張家寧醫師而言,更是如此!為了發揮個人才華和基於使命感,一身兼有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教育部部定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台灣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素行生命能量協會理事的她,過去不顧自己身體傳出的警訊,全心投入在教學與醫療工作上,終於爆發了幾乎致命的危機。幸好,她能有特殊的境遇恢復健康,這樣的經歷不是一般人能如此幸運的。

轉身素行的張家寧醫師表示,「因為就是努力的練習『素生經』的功法,而得以重生的,要知道,上天給的禮物都不能白拿,所以我很努力地執行這個護地球的任務,極力宣揚護地球的理念,希望發揮蝴蝶效應。而能夠讓更多人一起來護地球。這就是我愛自己的基本概念。我將會以我有用之身,努力宣揚這個素行的理念,也就是愛自己、愛地球、愛眾生。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健康是1,其他都是零。在追求工作、名利、財富、地位、幸福等等之時,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健康顧好。」

▲張家寧醫師實踐「素行生活法則」:靜定、簡單、觀心、順隨(照片係張家寧醫師提供)。

愛自己,是愛地球的前提,沒有健康就一切歸零了,張醫師說:「如果自己身體不好,你哪有餘力去愛地球,所以愛自己才能開始愛地球,這是絕對的定律!這並不是自私,而這個是根本,正是1個做人根本的道理。也就是說,孝順是什麼?就是把自己身體顧好,做人的根本就是把自己身體顧好。那如何結集全力全力來愛地球呢?一開始是就是要宣揚護地球的理念,然後讓大家能夠往護地球的方向努力。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能力,例如,說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那大家一起往這個軸向進行。當然護地球是1個很偉大任務,而且可能需要的經費也很多,但就做我們1個小螺絲能夠做的,那許多小螺絲就可以讓這個機器運行了」。

張家寧醫師認為,「愛眾生是護地球的目的,因為如果地球護不住,眾生一起滅亡,這樣子就不好了,所以愛眾生是基本上以我們的動力來護地球。」那如何實現愛眾生?她說:「當然是以護地球為先,那很根本的就是不要傷害無辜的生命,然後呢?那個最高的境界,到最後是不要去吃牠們,也就是進入無靈性飲食,但是我覺得一開始的口腹之欲,不要強迫,只要發心的,例如說1星期啊,1周有1餐素食,或是每天有1餐素食,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宛如重生的張家寧醫師,籲請大家:「愛自己,愛地球,愛眾生」(照片係張家寧醫師提供)。

以張醫師的整形外科經驗,她舉例說:「我曾經在門診有1位眼睛哭紅的中年婦女來要求我幫她開雙眼皮。我馬上知道她一定有一些故事,我就請她留到門診最後,再請她進來,她也同意,所以我就看完門診以後再跟她長談。原來是她老公有外遇,她很傷心,然後她認為,如果她開雙眼皮就可以挽回她老公,所以我花了1個多小時跟她說一些夫妻相處之間為什麼會感情不好,還有鼓勵她回到他們初戀時候,當時為什麼會有愛的那個情景,然後我沒有馬上給她安排雙眼皮手術。我只是告訴她,如果這個婚姻可以被挽回,那絕對不是雙眼皮的功勞,而是喚回你們兩個之前的相愛,讓他感受到那個感情喚回來了。」

是的!如今的張家寧醫師不只身體康癒了,心靈獲得重生,整個人都脫胎換骨,她呼籲著說:「愛自己,愛地球,愛眾生」,希望大家一起動員,來為瀕臨危境的地球做1份貢獻。這不是為了淨零排放而已,更有重大使命感!著眼在「愛」,卻不在言辭,必須「用素行生活法則:靜定、簡單、觀心、順隨;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眾生,珍惜地球自然,讓自已身體健康、心理平衡、生活平順。」


翻轉五怕 讓人生下半場變彩色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人生,有如1塊畫布,是黑白?還是彩色?1半在自己,1半在於環境。年逾百歲的吉澤久子,1918年生於東京,是日本知名家事評論家、散文作家。在她婆婆、丈夫相繼往生之後,從65歲開始獨居生活,永遠保持著正向的心情生活,心懷感激老天賜予她健康的身體和豐富的人際關係。

百歲在今日,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吉澤久子之所以讓人敬佩,不在於她活了101歲,而在於懂得過著精彩的「不依賴的老後」,並在畫布上持繼畫下人生美麗的風景。這也是她留下來的最寶貴經驗,可以鼓舞每個人的老後生活。

素有長壽之國稱譽的日本,將「老人學」(Gerontology)譯成「創齡學」,它的本意是指人類雖然「生理年齡」會隨著歲月的不斷地增長,但仍能以全然不受限的「精神年齡」來正面思索人生課題,繼續築夢、追夢,不斷地開創充滿挑戰的人生第2春。

通常說來,創齡者在人生晚霞期會面臨到「五怕問題」,所謂的「五怕」,這裡指的就是創齡族一般所擔心的「怕死(臨終)、怕病(患疾)、怕無伴(寂寞)、怕貧窮(無財)、怕舞台喪失(掌聲消失)」。這5種,都是「創齡族」要面對與克服的的生命課題。不同的是,對於吉澤久子來說,「年老是很好的事情,代表你有非常豐富的人生經驗、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所以不要怕老,老是很美好的事情。我們年輕時看夕陽,總是嫌夕陽匆匆,一下就過了。年紀變大,即使夕陽下山是那麼短暫,還是感到美好,這就是年齡帶來的美好感受。」

▲37年次的曾季隆執行長(左),與56年次的簡振興博士,同感於翻轉五怕的重要性(檔案照片;係本報記者所攝)。

令人佩服的是,吉澤久子的心態,在「不依賴的老後」書中,她說:「活到現在快1百歲,我已經不太看時鐘了。現在的我,擁有許多屬於自己的時間。當然,我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所剩無幾,因此就算自由時間十分充裕,還是得珍惜每1分每1秒。」

這樣的心態,讓她不只不會依賴,而且也沒有時間去耽心「五怕」的事情。好好活著,好好享受生命紅利,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她懂得如何因應,她指出,「人一旦過了50歲,就會失去很多東西。不論體力、精力還是經濟各方面都是如此。這種感覺就像是『彷彿昨天還能做的事,今天就突然做不了』,這樣的窘境只會越來越頻繁。與其一直計算自己失去多少,不如多重視健康,讓日子過得開心,這點最重要。」

固然,老後免不了要面對「五怕」的問題,可是翻轉「五怕」也不是全然沒有機會。吉澤久子就是典範,她從年輕時期就有工作(當時日本女性就業並不普遍),到了老後仍舊筆耕不輟,使她遠離「三怕」(怕沒錢、怕沒掌聲、怕沒伴)。

事實上,在她心目中,「人一旦上了年紀,就算擁有大把時間,卻提不起勁去做能做的事,那就會越老越無力。簡單來說,這種『怕麻煩』的心態是會助長老化的。無法像年輕時那樣精采度日,會使你感到悲慘、不幸嗎?或者,你認為回歸簡單的生活也不錯?這便是幸與不幸的分界點。」


高舉易素食大旗 改變飲食習慣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本報社評】民以食為天;食以何為天?這是值得每個人探究的大事!唯有瞭解飲食習慣,將如何影響自己的生存、生活及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涯中,開創永續發展的人生。

吃葷、吃素,都淵遠流長,迄今仍然沒有定論,何況還有所謂「彈性素食主義」者,也就是葷素兩宜!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在他的書中,甚至稱「素食主義文化史」呈現的是「不流血的革命」,可見葷素還是相當對立的。有很多人想吃素又改變不了吃幾10年的葷食習慣,聽令歲月在遲疑中流失,最終仍然如故!也有些人因為健康、道德、宗教及生態環境等等因素,而改變了飲食習慣,一夕之間,斷然由葷而素!

改變習慣,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意志力堅強,或是為情況所迫,否則常常功敗垂成。特拉姆.史都華書中前言說:「『素食者』(vegetarin)1詞創造於1840年代,7年後,更成立了『素食協會』(Vegetarian Society),雖然不時遭到消融併吞或忽視,素食主義者運動隨之風起雲湧。」誠然,台灣也有愈來愈多的素食者,這可從素食餐廳林立看出來。問題是,還沒有改變飲食習慣的人、想吃素,卻遇到既有習慣阻撓。

從易經,我們得到啟示,任何「變」必須遵循「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的變易大道理。以素食而言,從葷到素,變的是吃的內容,不變的是吃的需求。人類為什麼要吃?便是為了生存!當然,能生存下來,才談得上生活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那要怎樣改變飲食習慣呢?一言以概之,就是採用「簡易」的辦法。我們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既然心嚮往之,那麼,以漸進的方式,在同儕的相互影響中,日積月累的深化,最後自自然然的轉變過來了。

今天,我們高舉「易素食」的大旗,希望透過無紙報結合和素食產消有關的每1個環節的串聯,實現「生活轉型」的底層目標,何況「民以食為天」,我們深知「食以何為天」,必須順著「簡易、不易、變易」的原則,讓自己能夠確實維護身心靈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