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與中研院攜手 去碳燃氫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產學研連線】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台電公司繼2022年與西門子、三菱等國際大廠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既有發電機組結合新能源應用的燃氣混氫、燃煤混氨發電示範後,於2月1日再與中研院簽署「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將在「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減碳綠能領域密切合作,期能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進程。

台電曾文生代理董事長表示,台灣用電密度高,因應電網與再生能源未來發展,仍需部分發電機組協助調節電網,因而怎樣走向用氫當作燃料,讓發電機繼續維持電網穩定,同時減少排碳,變成台電非常大的需求,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目標今年底可將第1桶生產出來的氫氣,搭配興達電廠燃氣機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去年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具體建議「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科技推動策略重中之重,這次與台電首要合作項目即為去碳燃氫發電應用,希望藉由研發端連結應用端,加速技術落地實踐,幫助我國儘速提升零碳電力占比。

▲台電公司與中研院簽署減碳綠能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合作關係;左3為中研院廖俊智院長(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為推動氫能發電,台電指出,2022年台電引進我國第1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成功混燒10%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而中研院去碳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希望透過簽署MOU強強聯手,共同朝2050電力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此次簽署的MOU合作內容,包含以「去碳燃氫」發電技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共同開發混氫、全氫發電應用,初期採技術示範,將與台電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另雙方也將針對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進展及研究成果進行交流。

去碳燃氫是提供無碳氫氣來源用於氫能發電的上游技術,台電進一步說明,經中研院研發,利用天然氣裂解可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其中,氫氣可做為發電與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產原物料,且產氫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讓該技術除可提供穩定多元電力,更可發揮減碳效益。


海嘯災害預警 劉立方享譽國際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海嘯,令人人談之色變,對享譽國際的中央研究院劉立方院士來說,則是他投入極大心力於海嘯災害預警、海洋工程,尤其出版了1系列海洋工程專書,更獲得舉世的重視。

數日前,劉立方院士榮獲台灣海洋大學頒授「第10屆海洋貢獻獎」,並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遴選委員代表曾志朗院士說,「台灣必須走向世界,要瞭解海洋的榮耀或危險,海洋貢獻獎意義重大!」而劉院士長期專注於海岸與海洋工程學,於海嘯災害預警、海洋工程貢獻重大,他也致力於發表研究所得,出版了1系列海洋工程專書,享譽國際,且多年來培養眾多優秀研究人才。劉院士的貢獻有目共睹、影響深遠,獲得遴選委員一致推崇與肯定。

▲海大許泰文校長(左)頒授劉立方院士「海洋貢獻獎」獎座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許泰文校長表示,劉立方院士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在台大、成大、中山等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與玉山學者,曾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也擔任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並獲頒國內中央研究院與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的殊榮,海大也很榮幸在去年底聘任劉院士為榮譽講座教授,劉院士多年來作育英才無數,非常令人欽佩!

劉立方院士說,非常高興,一點一點的累積,最後能有點成就回饋社會。另外非常驕傲的是,與30多位博士學生一同工作、研究,並有大多數學生在拿到學位之後投入了教育領域,一直做到退休為止,傳承到下下一代。同時,劉院士把他認真教書與研究、求真的態度及按部就班的精神,歸功於他在台大土木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啟蒙老師。他並在最後特別以英文感謝他的夫人,同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的Professor Christine A. Shoemaker,支持他的學術之路,並與在場的貴賓分享他們對教育的熱誠。

▲國際海嘯專家劉立方院士榮獲海大頒第10屆海洋貢獻獎(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劉立方院士不但發展出重要的海嘯數值模式COMCOT(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 model),已被許多國家應用於開發海嘯預警系統、海嘯高風險區溢淹圖以及評估海嘯損害。他的另1個數值模型COBRAS(Cornell-Breaking-Waves-and Structures),亦作為海岸結構工程初步設計工具,及包括由山體滑坡引發的水波等的波浪與固體相互作用的研究工具,在國際間廣泛使用,貢獻卓越。尤其發表多篇重要波浪力學與相關海洋科學研究成果,更受到國際重視,可應用於海岸工程開發與海洋保育與相關海洋產業。

海大校友總會長林見松國策顧問於致詞時強調,劉院士長期在海岸工程領域深耕打拼,獲致國內外的高度肯定,獲得此殊榮,乃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海洋貢獻獎第9屆獲獎人廖一久院士也補充說,台灣以海洋立國,海洋貢獻獎是最能夠代表台灣的1個獎項,恭喜劉院士獲得代表「海洋」最高榮譽的獎項,同時也希望藉由海洋貢獻獎,讓更多人可以關心海洋事務發展,使台灣的競爭力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