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業的知行合一

(曾季隆/撰文)

聽過「微創業」嗎?知道「微創業行動」是啥麼碗糕嗎?想不想參加「微創業行動體驗營」,來給自己1個改變和創造的機會呢?

從「知」到「行」,最聰明的人是「即知即行」,這是幾百年前,明朝的陽明先生發現的,他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那麼,創業之前聽過而且知道「微創業行動」是什麼,就很重要了。這樣,不只大降低創業風險,更能夠讓夢想付之於行動。

所謂「微創業」,它和創業只有1字之差,這個「微」字充滿著玄璣,完全在於想創業的人的定義。懂得界定「微創業」的創業者,必然可以贏在未創業之前。任何人若肯親身來體驗,便享有成功和失敗的樂趣。

成功,使人體會從無到有的美好滋味,而失敗卻能帶來經驗,也是另類的成功,何況成功裡總是隱藏著「失敗因子」,同樣的,失敗裡隱藏著「成功因子」,對於有親身體驗的人,他都能享受著那份幸福感,這絕對是只有知行合一的人才有的權利,希望大家來體驗「一人公司」知行家曾執行長安排的體驗活動。

曾執行長已做好準備了,他表示,「在斜槓的時代,盛行跨領域和複業的經營,可是想和做之間,如何變成簡單的事,這就有賴於透過交流進行『互助共學』,以前科技不發達,沒有機會學習當老闆,現在機會來了,請不要讓它離您而去!」

「微創業行動體驗營」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sqp6FkZzfWdqfuze6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微創業行動體驗營 歡迎報名參加

微創業行動體驗營

如何沒錢沒人就可以「微創業」?如何布建人際網絡?如何透過媒體推廣自身業務?請來聽聽:有成功實證的曾季隆執行長怎麼說。

創辦2家公司的曾執行長,為因應「共創共享」的新時代,使大家可以「互助共學」,加速知識與人脈的累積力量,特別提供此次難得的機會,開啟工作室升級的大門!

最強的聯誼性組織

藉兩份實體報紙交流,體會「書中自有黃金屋」,更透過參加體驗營來認識彼此,強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增進人際關係,形成最強的聯誼性組織,大家實現資源共創共享目標。

實體報紙和網路平台推廣自身業務

(1)參加期間不限次數可在廣博創業樂平台發佈訊息(需與微創業行動有關)。

(2)可於每星期出刊的實體報紙推廣自身業務(需與微創業行動有關,並按來稿前後刊出)。

專家講座共享實戰經驗

透過專家講座,瞭解「工作室升級」的捷徑,並吸收專家經驗,直接應用在實戰上,提升您的績效!

由1人創辦2家公司的曾執行長親自帶領下,3場交流會+1場專家講座+2份實體報1網路平台的行銷媒介,立即布建你的人際網絡,啟動微創業的體驗。

機會是給有行動的人,工作室升級、拓展人脈,就從現在開始!

微創業體驗營(共3個月)報名費$1,800(平均1場僅收450元場地費),前90名完成報名者,現折$300元,只要$1,500!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41FxiFoSRcKa87A67

聯 絡 人:許時豪 總幹事
聯絡信箱:a84178804@gmail.com
電  話:(02)2215-2360


找到最好的出路

就業市場,是愈來愈競爭,尤其在台灣受教育的機會已趨於公平,大家踏入社會便面臨企業的選拔,俗語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在今天男也怕娶錯妻,女則也怕入錯業。一步錯之後,很可能步步錯,愈來愈趕不上他人!怎麼辦才好呢?

畢業後,希望找到最好的出路,是人之常情,問題卻在於: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找到最好的出路,除了知己還遠遠不夠,必須要能知彼!知彼的工夫,就是認清就業市場的行情。正如「貨賣識家」,千里馬也需要伯樂牽成啊!知己不知彼,根據孫子的說法是「一勝一負」,不過在今天的就業市場,卻是滿盤皆輸!因為沒有伯樂的牽成,尤其社會新鮮人更是吃虧,前有學長還沒出路,後又有1群學弟的追兵威脅。

當前就業市場行情最好的,是屬於有能力、有經驗,又具有結合群力的本事,最重要的是,這類人士擁有良好社會關係。行情次好的人,則同樣是有能力、有經驗,又具有結合群力的本事,只是社會關係稍差一點。至於再次之的第3種人,也只是社會關係不如前面兩種人而已。由此可見,當你具備能力、經驗及結合群力的本事之後,你才有資格上場論戰,否則只能擔任2、3、4軍的角色。

在此,請社會新鮮人不必未戰先怯步,雖然就業市場的嚴酷,但是你20年累積的也不是毫無可用,只是自己必須認清形勢的險峻。尤其處於如此的情況下,更不能示弱,要從就業市場異軍突起!沒有機會遇到伯樂,那麼自己當自己的伯樂;沒有優人一等的社會關係,那麼開始發揮自己連結力;沒有高人一等的經驗,那麼先養成不怕失敗的鬥志,甚至搶先體會失敗!

怎樣找到最好的出路?無他,將「創業」當成「就業」,在你創辦的公司成立前,先到「創業樂」實習創業。實習什麼?創業還能實習嗎?不要開玩笑了!而且對找工作的人,這種話一點也不好笑!抱歉,其實這不是開玩笑,而是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從將近20年的實戰經驗整理出來戰果。他創辦的「一人公司」,自己扮演兩種角色,對外當自己公司的老闆去談生意,對內則變成自己唯一的員工。換句話說,自己既是自己的老闆,也是自己的員工。

他1個人能出版兩份報紙,是如何辦到的呢?他將擅長做和喜歡做的工作都自己做,對次不擅長和不喜歡做的則外包給擅長做也喜歡做的人做,這樣豈不是皆大歡喜嗎?何況當自己的員工,老闆一定不會虧待自己,自己對待老闆交代的工作也一定盡自己的力量。想要調薪,不是只要提升自己的產值,便順理成章達成了。還有什麼比對新鮮人來說更好的出路?歡迎利用這個學習平台來對話。(曾季隆執行長Email電子信箱:cowell.tw@gmail.com


創業就從零開始

(曾季隆/撰文)

想要創辦「一人公司」,就從「零」開始吧,而不是從找人、找錢開始。「零」,是人類很有智慧的發明,尤其在眾多的數字中,它確是鶴立雞群,顧盼自雄。「零」可以代表空無所有,更可以顯現妙有的境界。能夠從「零」開始,你創辦的企業未來發展便充滿著想像的空間,也是浩瀚無窮的境地!

在吉江勝與北野哲正兩人合著的「從0創業」書中,他們開宗明義便說:「創業不需要證照、不需準備、不需資金,也無需人脈。不管是工作也好,興趣也罷,只要好好利用至今為止的經驗即可。」你的經驗比你想像中的有價值。這,頗具啟發性。請對自己再問1次:真的能夠「創業從零開始」嗎?

怎樣從「零」開始呢?這句話當然不會考倒具有雄心壯志的你,請想想創業前的你有什麼?不是有你自己嗎?這個自己擁有的包括哪些?想清楚之後,你就不是一無所有了,這些他人不一定有的,而且未得你同意也不能拿走的。其次,除了自己之外,你還有什麼?其實,還擁有很多資源,例如,你的人際關係、你的學歷經驗,以及你所處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你有創意、有幹勁、有企圖心(即創造美好的未來)。

擁有上述這樣豐富的資源,你想要創業有什麼問題嗎?有!最大的問題是,你如何踏出第1步。如果連第1步都不知怎樣踏出去,那要如何創業?你可能會質疑地說:「沒有錢啊!」一般人總覺得創業一定要錢,也就是資本,筆者完全同意,可是你不知道其實你也有錢。錢,不必去找「天使投資人」,何況「一人公司」也不必有股東。只要靠自己發揮所長,先花半年去工作,每個月存下10000元,你就賺了人生第1桶金,6萬元雖不多,但已可以讓你有個開始。那麼第2步又是如何跟著踏出去呢?

先考慮第2步的目標在哪裡?不先設定目標,你哪裡也去不了!第2步的目標,通常是成立公司。你要進行的事情,是籌畫好創業計畫。為了降低風險,甚至讓你的創業「零」風險,你在成立公司的目標下,第1步是寫創業計畫(請勿超過1張A4的紙),然後是加入「廣博勵進會創業實習營」(年費只須6000元,等於月費500元),你就可以一邊累積創業資金,一邊實際體驗創業後會遭到哪些問題與如何解決問題。此外,在這半年內,你還布建你「一人公司」的企業組織。機會,是給快速行動的人,加油!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在藍海市場創業

(曾季隆/撰文)

回想2005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管理學教授金偉燦(W. Chan Kim)、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兩人出版了《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他們以30幾個產業實例,探討資本市場長期以壓低成本競爭,造成惡性循環的弊病,並提出拋開成本的思維,打造全新商品價值、搶進未開發新市場的藍海經營策略,一時風起雲湧,對企業界產生很大的啟發作用,迄今仍然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事實上,新創企業的初始時期,本來就很微弱,如何站定橋頭堡?全靠創新市場價值,而不是仗著本身的競爭力。若能運用藍海策略,可以給自己「異軍突起」的機會,否則存活率將面對強大的考驗。可是,「藍海市場」何在?豈是那樣容易在藍海創業的嗎?如果容易,又為什麼大家在紅海苦苦掙扎呢?

對於新創企業,即使它是「一人公司」,要開發藍海市場也可以由使用者那端去發掘,而不是供應端。什麼產品或怎樣的服務,是市場尚未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

創辦台達集團的鄭崇華名譽董事長曾說:「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創造社會價值的信念,就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需求;專注踏實地去做,就可以找到藍海市場。培養許多創業之士的黃俊堯教授,在「創業基因啟動碼」書中有篇導讀之作,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在創業者(entrepreneur)身上,可以清楚看見兩種並不互斥,但未必共存的強烈動機。其1,是想巨幅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利己);其2,是想讓這個社會發生自己想看到的顯著改變(利他)。現代意義的創業者動機光譜,以上述兩種動機為兩個端點,涵蓋各種可能。」利他,其實才是利己最短的途徑。

怎樣踏出創業的第一步?第一步如果你希望只是1小步時,那麼,請你先寫下你的構想。創業構想,至少包括為什麼和做什麼?為什麼的部分,包括動機與目的;做什麼則和為什麼息息相關。例如,廣博勵進會公司是曾季隆執行長創辦的第2家「一人公司」(他的第1家一人公司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目前還經營兩份報紙),在創設它之前,他寫下「為什麼」和「做什麼」。取名「廣博勵進會」,也說明他的抱負,創設這家公司的動機與目的,在於實現「廣」結善緣、「博」大精深;做什麼才能實現呢?就在於鼓「勵」創業者不斷求「進」步,並聚「會」起來實踐。

寫出構想之時,仍算不上踏出第一步。這時,還停留在「想」的階段,必須先弄清楚自己要和誰(who)、何時(when)、市場在那裡(where),及如何(how)與資金來源(how much)。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決定創業的第一步將是大步還是小步。廣博勵進會創設之前,由於曾執行長已有經營「一人公司」的18年經驗,所以他幾乎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連辦理公司登記都不必化他人之手。事實上,今日創業已是很簡單的事,遠比就業還能實現自己「利己利人」的夢想。

如果是「一人創業」,那麼創業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單純,只要自己1個人便可以了,不必找股東,也不必找資金,先做「無本生意」吧!為什麼在今天如此狀況下,仍可以「無障礙創業」,也就是不必要準備資金和人手就能「一人創業」呢?日本曾協助10000人創業的新井一說:「只要把自己的『興趣』和『強項』拿來經營就可以了。創業和個性適不適合無關,也不需要所謂的創業家精神。」他這樣的觀念,正好和曾執行長的想法不謀而合。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戰輔導,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創業良機來了

(曾季隆/撰文)

有句話說:「生不逢辰」,是表示「時機」的重要性,若能掌握對的時空環境,那麼在起步的時候就可以很順利的走下去。以現在來看,是艱困的時候,卻也是期待否極泰來的時候。凡事總要從兩面來看,陰暗的1面和光明面都應兼顧。看出不利的那面之後,必須再看另外的1面。唯有這樣考量,對事情的衡量才可能正確。

良機集團張廣博董事長說:「平凡如我,也能和夥伴一起開創『良機實業』,並形成集團化,更創下不少第一和唯一,就能說明『天地裡都是良機』。這,不只讓1個走過大半生的人心存感恩,而且深深懷抱著回饋的心志。因此,我希望將自己如何順著『天時』,如何運用『地利』,以及如何在『人和』的支持與協助,帶著團隊克服種種問題的一些經驗,像『野人獻曝』一樣和大家共享。」

就張董事長而言,他於16歲時創業,當1個「囝仔頭家」,那時懂得實在不多,幸好肯向人認真學習。善於把握「天時、地利、人和」,連小學畢業的他,都能在職場打拼超過1甲子,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了。

創業難,難在創業一開始就需要人和錢;創業也不難,任何人都有人和有錢。人在哪裡?錢在哪裡?假如您懂得創辦「一人公司」,便瞭解創業要的人至少有自己這個人,而創業要的錢並不多,只要能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就可以解決了。如是,創業有什麼難處呢?還是有它的難處!難在人手只是自己1個人,又沒有辦事業的錢?

有難的1面,必定也有不難的另1面。筆者在18年前向政府申請微型創業貸款,高高興興創業之後,接照一般創業模式,結果沒3年借來的錢便用光了,剩下貸款還要3年內償完,實在體會到創業的艱難。幸好,當時沒有懷憂喪志,反而毅然決然改變經營形態,逼上梁山,只剩自己挑起全部的工作,將自己擅長做的自己做,其他找合適的人委託給他。很快,肩上的壓力降低了。

15年所累積的經驗,筆者不只辦成兩份報紙,除了感謝多年來一起打拼、形同「同事」的工作夥伴相挺之外,更瞭解「一人公司神奇創業法」,願意和任何在此疫情造成困境的情況下,有心掌握「創業」良機的人共享!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新鮮人如何自謀出路

這兩年多來,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讓全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災情,目前又進入好發期,對於即將踏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尤其令人關注!儘管如此巨大的考驗,但路是人走出來的。愈是前程看不到亮光,愈是要振奮起來,天底下還沒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以每年的大學畢業生為例,他們花費了16年的工夫,很不容易才踏上開創人生的路。如果這1步沒辦法順利踏出,試想所受的打擊有多大?有沒有準備好,固然在於自己,可是社會有沒有機會給他,就不是取決於他了。以社會新鮮人來說,心中有夢想,肩上要承擔,然而機會在那裡呢?

危機,其實危險中隱含著機會。既然疫情會怎樣演變,目前無人可以說得準,可是年輕人就是有勇氣接受任何挑戰,而且經得起考驗的。在政府忙於紓困的時候,豈能期待對新鮮人會有什麼樣的關注?

就業與創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選對了,才能夠發揮所長;若選錯了,再回頭已失去很多寶貴的機會。人生幾何,怎可不慎始呢?當然,魚和熊掌如果可以兼得的話,豈不是更好?也就是說,既是就業也是創業,不但是第3選擇,更是最好的選擇!這有可能嗎?

過去,踏出校門的第1選擇是「找個工作」,可是面臨目前的困境,何妨逆勢運作!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我們新鮮人只要勇於開創,便可以有第3選擇,也就是「創業即就業」,或「就業即創業」,其實創辦「一人公司」便能同時老闆兼員工。

今天想創業的人,已比從前要幸運得多了,既有很多新創公司成功範例,又可藉破壞性創新模式快速成長。而「一人公司」的創業模式,更是不必在創業之初就為找人、找錢傷腦筋,並同時實現就業與創業的目標。在目前的疫情未明的狀況下,它成了新鮮人自謀出路的最佳策略。無疑的是,將自己心目中想找的工作,深入而完整規劃出來,並將它當作事業來經營,以創辦「一人公司」模式,自己雇用自己,既是老闆也是員工,來開創自己的未來,不是很快可以創出事業!


想要改變就在今天吧

(曾季隆/撰文)

【交流平台特稿】想要改變,就在今天吧!給自己1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例如,創辦「一人公司」,就從「零」開始吧!而不是從找人、找錢開始。「零」,是人類很有智慧的發明,尤其在眾多的數字中,它確是鶴立雞群,顧盼自雄。它既可以代表空無所有,更可以顯現那妙有的境界。能夠從「零」開始,你創辦的企業未來發展,便充滿著想像的空間,也將進入浩瀚無窮的境地!

在吉江勝與北野哲正兩人合著的「從0創業」書中,他們開宗明義便說:「創業不需要證照、不需準備、不需資金,也無需人脈。不管是工作也好,興趣也罷,只要好好利用至今為止的經驗即可。」你的經驗比你想像中的有價值。請對自己再問1次:真的能夠「創業從零開始」嗎?

▲曾季隆執行長鼓吹「一人公司神奇創業法」,已將近10年(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怎樣從「零」開始呢?這句話當然不會考倒想要有所改善的你,請想想現在的你有什麼?不是有你自己嗎?這個自己擁有的包括哪些?想清楚之後,你就不是一無所有了,這些他人不一定有的,而且未得你同意也不能拿走的。其次,除了自己之外,你還有什麼?是不是還擁有很多資源,例如,你的人際關係、你的學歷與經驗,以及你所處的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你有創意、有幹勁、有企圖心(即創造美好未來的心志)。

當前,是最煩惱的時代,也是最有希望的時代,就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待它。觀點的不同,讓人看到的事物也就不同。常常,危機帶來轉機;遇到問題也往往變成開創的契機。

▲參加「銀青營」的成員都是有心創業的人士,他們專注聆聽林建甫博士的面授新經濟思維(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面對變局,何妨將它視為機會,首先,看看能夠開創什麼以前沒機會闖出來的行業?在講求「社交距離」的今天,有哪些是前途看好的?即使疫情過去了,仍不會再回到過去的生活型態,因此考慮的重點應具備前瞻性和發展性。身為上班族的1員,不妨採取艾許.阿里、哈桑.庫巴合著「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書中所強調的策略,來爭取自己創業機會。

所謂「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便是「你或許不是富二代,但你有很棒的溝通能力;你或許不擅長社交活動,但你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你或許沒有什麼好點子,但你很樂意跟目標族群溝通瞭解問題;你或許不會寫程式,但你對產品的設計很有品味…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但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要將你的優勢用到對的地方,或是找個可以互補的夥伴,即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

▲林建甫博士講授情景(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以「創業即就業」的觀點,只要自己每個月先賺到自己的薪水便立於不敗之地,這一點也不困難!只須以老闆身份去洽接自己最喜歡做,也最擅長做的業務就能實現。對於自己不喜歡做,或不擅長做的部分,就找喜歡做也擅做的「一人公司」老闆承做。這樣,每個人當自己的老闆,也是自己的員工,既不會有勞資衝突,更能發揮長,且節省管理員工和內部溝通的時間。如果想為自己加薪,便只要讓自己滿意就能加薪了。年終獎金的多少,也完全看自己耕耘結果。

目前的工作,是否讓你身心俱疲,或充滿挫折感?想找份高薪又滿意的工作嗎?你的個性有哪些特點?你的專長是什麼?你合適哪種職業?該改行嗎?要創業嗎?這些問題,怎樣才能獲得最佳答案?

▲新漢智能系統公司林崇吉副總經理,親蒞「銀青營」講授工業4.0的情景(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Tim Clark曾在TED演講上問觀眾:「有多少人是靠生涯規劃按部就班,走到了今天?有多少人毫無頭緒,邊做邊學,摸索到今天?請舉手!」結果,幾乎沒有人舉手承認自己有生涯規劃,可見絕大多數觀眾都是邊做、邊試、邊學。他便向大家說:「我們可以跟生涯規劃這4個字說再見了嗎?」。

總之,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鼓吹「一人公司神奇創業法」已將近10年來,從坐而言到起而行,再到拿出實證成果,他已築夢踏實、親身經歷「一人創業」的結果,他指出,「創業的問題在初期會有3方面,其1是資金的問題,而資金也不是不容易解決,你只要考慮準備自己3個月的薪水就可以了,同時盡量節省開銷;其2是經驗的問題,不只沒經驗還沒人脈,可是你不能只看自己沒有的部分,反而要看自己有什麼;其3是怎樣賺到薪水?這部分正是你最關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它的解決之道便是從力所能及的做起,比如,你過去打工時老闆交給你做的事不都是簡單的工作嗎?現在你也當自己的老闆,當然也交給自己最擅長做的工作。」

▲張廣博董事長(站立者)講授「敬業樂群-職場安身立命之道」的情景(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想成功怎樣順勢而為

(曾季隆/撰文)

想成功,是生而為人的必然目標,可是對成功下的定義卻各有不同,有的人認為,擁有巨額財富才能代表成功;有的人卻視家庭的美滿為成功,是很難有個統一的標準。我們要做的是,先決定自己要什麼?是要名、要利,還是希望獲得幸福感,或是魚與熊掌都想兼得?即使追逐名利、健康及幸福,也必須先定目標和下個標準,讓自己不會朝三暮四,而終日忙於左顧右盼,沒有辦法獲得想要的成功。

有1句話說,「借力使力不費力」,就像柔道一樣,小個子也能將大漢「過肩摔」,他靠的便是掌握對方的力量,然後再順勢而為。那麼,我們朝向成功的目標,要借什麼力量,才能很快又很容易實現呢?

這個「借」字對不懂的人是寫不出來,如同向人借錢就是開不了口,一下子擔心對方不借,一下子掛念對方為難,結果就是借不到錢,何況是要「借勢」!即使借到「勢」,又怎樣能順他的勢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凡此,都必須演練好,才能順勢而為,發揮極大效果。

事實上,講到「謀略」,最無所不包的就是孫子的書,它不只是兵法而已,書中論「勢」便講得很神奇,不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心便在你的運用了。筆者雖然仍然沒有讀透,但是多少有些心得。依個人拙見,首先這個勢是心理攻勢,例如,孫子說:「歸師勿遏,窮寇勿迫」,我們可以拿它用在很多地方。遇到沒錢、沒人要創業,如何順勢而為呢?照這句話來講,你只要能創業就達到目的,要向人借創業資金一定要說明一堆,還不一定如願,同時找人一起創業更不容易,這時要借的「勢」,便是自己的信心和決心。只有有這兩心不必兩意,你即時接受挑戰,創辦「一人公司」去!

其次,孫子曾說:「銳卒勿攻,餌兵勿食」,這可以用到創業之後,在經營「一人公司」之時,如果面對你的競爭對手,他「兵強馬壯」,你就找業務和他一起開發;面對的是示惠於你的客戶,你也不必動心,只須做好服務就可以了。

孫子也說過:「高陵勿向,背丘勿逆」的道理,我們運用到「一人公司」的經營,即遇到比自己佔優勢的人,寧可吃小虧而不去和他爭生意;遇到實力比自己強的客戶,便虛心求教以增進見識。總之,千言萬語1句話:順勢而為,重點在「勢」不在「為」!創辦「一人公司」,只要懂得順勢而為,必可立於不敗之地!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歡迎工作室來接案

(曾季隆/撰文)

工作室的經營,最希望能夠不斷從接案中學習與成長,可是1個人既要忙裡又要忙外,怎樣能和在公司上班的人一樣獲得成長的機會?筆者可以自己18年來經營「一人公司」的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一開始將政府「微型創業貸款」50萬元的資金虧光之後,面對沒錢也沒人的局面,便抱著「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心情,希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決心,進行絕地大反攻的計畫。

首先,針對沒人的問題,想想不是還有自己嗎?那,自己能夠做什麼呢?因為在創業之前,筆者在報業已有將近20年的資歷,很自然就想到「辦報」的主意,何況那時報禁早已開放,而且台灣資訊科技又很進步。雖然心知辦報需錢需人,即使有錢有人也不一定辦得起來,但那時的處境可說「逼上梁山」,只好橫下心先做再說。就這樣,於2007年8月1日在台北內湖園區創辦「台北內科週報」,迄今即將進入第15年了,而且於2015年又再創辦「富貴有道週報」,更沒想到的是,2020年3月底成立了第2家「一人公司」(即「廣博勵進會公司」)。

回顧起來,工作室和「一人公司」其實差別在經營心態。如果筆者以工作室的心態來經營,必定無法運用企業組織的模式來發展。可是工作室也同樣具備「一人公司」的優勢,那就是經營者全心投入,身兼員工和老闆的角色,而且心中有夢想,追夢、築夢的心鼓舞自己不斷前進。

現在,筆者歡迎工作室負責人來談case,只要將負責人簡歷(包括學經歷、創辦工作室的初衷)與工作室簡介,並附聯絡地址、聯絡電話、E-mail,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即可(每個案子約3萬元至10萬元),經書面審核後,入選者很快就會收到通知,未入選者即可獲贈價值10000元的3個月輔導計畫。(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