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水情民調 簡又新提三重點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ESG促進平台】將近有9成的民眾,對於再生水、海淡水等科技造水作為新水源的接受度高,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的瞭解不足,同時,對水資源的關心也不只限於民生、產業,而是擴展到社會、環境等更廣泛面向。

從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於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公布的「因應氣候變遷永續水資源民意調查」,獲得上述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於設置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的接受度較高,分別佔了89.9%與88.5%,高於傳統地面/地下水開發,並認同工業用水應優先使用再生水或海淡水等新興水源。

這項調查由TAISE委託趨勢民調公司執行,於112年1月中旬透過電話訪問台灣地區22個縣市18歲以上成年民眾,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正負3%,有效樣本為1,087人。

很多人習慣把水當作是無限量的資源,其實淡水僅占全球水資源的2.5%,而且不是全部都能提供人類使用,尤其隨著氣候變遷增加缺水風險,新水源的開發方案成為一大重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不少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的瞭解不足,普遍認為國內用水的最主要來源為水庫,且有半數以上認為廢污水回收再利用亦為主要水源之1。此與國內水源的供給是水庫水約佔25%,河川水約佔42%及地下水約佔33%的實際狀況有明顯落差。至於用水方面,約65%的民眾認為工業用量最高,其次為生活用水,農業用水最低,也與農業用水約佔總用水量70%、生活用水約佔20%、工業用水約10%的情形恰好相反。

▲《2023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民意調查》發布記者會中,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右2)與3位貴賓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調查發現受訪民眾認為可讓水資源做更有效運用的做法,以「減少漏水損失」的比例最高,占91.7%,其次依序為「推廣節約用水」(89.4%)、「提升產業用水效率」(88.1%)等。若水價上漲,可接受的自來水價漲幅以「10%以下」的比例最高,占50.9%,其次依序為「10-20%」(11.6%)、「40%以上」以及「20-30%」(皆占3.6%);另有10.6%的受訪者表示不接受,18.4%無明確意見。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台灣平均年雨量(2,500公釐)是世界各國平均值(973公釐)的2.6倍,但在全球146個國家中被列為第18位缺水國家,特別是氣候變遷恐將加劇旱象,更需要在水資源的開發、節約及運用管理有更積極的作為。他綜觀民調結果與國際趨向,提出以下3個重點:

一、再生水作為「開源」的可能性

2021年歐盟在荷蘭與英國做過1份民調顯示,有7成以上民眾可以接受回收水製成的飲用水。台灣民眾對科技造水的接受度頗高,並且不分年齡、性別、學歷,甚至不同政黨傾向都很支持。雖然目前還停留在將再生水用於非人體接觸和工業用水的部分,但這顯示科技造水在台灣會是非常好的1個「開源」途徑。

二、水資源資訊公開透明卻宣導不足

不論是全台用水情形、水情燈號等,在水利署網站上都有公開資訊,然而民眾的認知卻還是與現實有落差,這點需要特別注意,除了政府平台之外,增加與民間單位合作及利用社群平台宣導,才能強化國人對水資源的認識,進而有效促進民眾在自我行動,以及面對水資源議題、教育與公共建設等,能有更正確的判斷與行動,包括從生活中落實節約用水,定期檢查家中管線,選用有省水標章的洗衣機、馬桶等產品,以及住家設置家用型雨水回收系統等,小小的一個改變,就能將水資源更有效利用。

三、民眾對於水源與生態的維護觀念與國際同步

UN Water Conference的概念文件中提到:「河川上游汙染會降低下游生長,粗糙的廢水管理也會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而這次水資源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在多年環境教育薰陶下,已注意到氣候變遷影響到水資源利用與河川生態的狀況,十分值得肯定。因為河川水是台灣最大的水資源來源,維護河川與其生態系,也是保護好台灣的水質與水源。


怎樣智造新媒體 開發ESG商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ESG促進平台】時代的進步,雖然已經進入AI的新紀元,人腦畢竟是難以人工複製,要想「智造」非人不可!尤其在全球面對2030、2050的淨零壓力下,如何將「挑戰」轉化為「商機」,更是產學政研所期待!事在人為,開發ESG商機之時,必須定好策略。那麼,計將安出?

「無紙報-台灣內科週報」曾季隆發行人,於3月11日受邀主講「開發ESG商機與媒體運用」,他首先指出,「ESG商機不是分成E、S、G的商機,而是開發1個整體的商機,同時,媒體也不只限於傳播媒體」。

事實上,在良機集團張廣博董事長寫的「天地裡都是良機」書中,他說:「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機會的3大源頭,實在缺一不可!當然在天地之間,人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生而為人,就要有所作為,不過,一個人無法成事。愈大的事業,愈需要更多人一起推動,才會有機會成功。」

▲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發起人會議,選出9位籌備委員,正式展開籌備工作(照片係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籌備會提供)。

再進一步的,張董事長指出,「吸收他人的經驗是減少失敗的好方法,但只有這樣也還不夠,因為別人的經驗終究不是自己的。若要有作為,凡事一定要自己多參與、多體會、多思考,這樣所增長的智識才是自己的力量,也唯有多付出、多接受考驗,才會有自己的收穫。」由此可見,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景氣的時代也有人事業做垮了;最差的時代也有人生意做得火紅,可是因為個人思想和心態的差別,便決定何人成功、何人失敗。

ESG雖是涵蓋E(環境)、S(社會)、G(公司治理),但它的商機是整體的,曾發行人表示,地球的生態環境問題,無可否認的都是和「人」有密切關係,問題的製造也是「人」,而且企業在今日的影響力已是遍及生活的各層面,如果沒有顧及E和S,那麼,G做不好了難道還能實現ES的目標嗎?

要使ESG能夠完善推動,就必須重新定義「商機」,開發ESG商機不同於一般業務拓展,曾季隆發行人說:「張廣博董事長不愧是15歲就創業的老前輩,他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機會的3大源頭,實在缺一不可!我非常認同,更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人和,在今日已不是人際關係可以涵蓋的,而是人際網絡;地利,也不僅限地點,甚至不只是地理環境,而是企業裡每個人的能力與心力;天時,更不只是趨勢,而是因應時勢!」總之,如何重新定義「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掌握成功之道!

▲為籌備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的成立,召開發起人會議與會人士合影,並於會後邀請曾季隆發行人主講:「開發ESG商機與媒體運用」(照片係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籌備會提供)。

最重要的是,曾發行人當天揭露了「媒體」的真正概念,他舉出已逝的傳播理論學者麥克魯漢經典之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來說明,他希望當時與會人士能夠瞭解,所謂的「媒體」不能將它僅限的新聞傳播媒體,而應「把媒體視為人類肉體、感官功能,以及意識的延伸,麥克魯漢發現媒體不只為我們服務,也潛在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邏輯」。

如能使「媒體」的概念回歸到「人體的延伸」,那麼,媒體運用的境界就大大的不同,曾季隆發行人強調地說:「各位,人之所以偉大,是在於他會智造新媒體(新工具),像自己力氣不夠大,先是以牛耕田,後來用耕耘機耕田,可見科技不是淩駕人之上,而是人來駕御科技為人所用」。

怎樣智造「新媒體」開發ESG商機?在這位資深的報人下結論時,已經呼之欲出了,曾發行人建議現場的與會人士說:「各位先進要智造新媒體之前,必須要弄清楚為什麼,也就是要瞭解自己的需求,而要瞭解自己的需求,則必須拉高視角才能看得清楚,其次,必須找出使用工具要解決的問題和目標,最後便是學習智造新媒體的方法」;他在說出「後會有期」之後,便結束這場演說,也是另1場的開始。


綠色融資 將促成變革的可能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ESG促進平台】渣打銀行(台灣)韓德聖總經理(Ian Anderson)、渣打銀行亞洲永續金融黃翠芝董事總經理(Tracy Wong Harris)及江彗萍公關行銷長(Jennifer Kang)偕同於3月15日上午,至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拜會,由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代表接待,雙方聚焦於永續金融與淨零轉型相關議題,並就海內外趨勢與經驗交流,希望今後進一步深化合作。

韓總經理闡述在綠色融資中,銀行的角色就是要將投資者託付的資金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他比喻著說,這就像是心臟將血液經由血管輸送至重要的器官中。渣打銀行有1套公開透明的綠色融資框架,承諾2030年前會釋出3000億美元的融資給致力於永續的產業。同時,提供相關誘因、融資、碳額度方案,引導資金至最需要的地方,他強調有資金才有促成變革的可能。

事實上,許多融資措施都是結合與考量當地發展,而量身打造的,例如,就算是國家的淨零目標是2065或甚至2070,在其國家內的企業,若他們的淨零腳步不是跟著國際的2050,而是跟著自己國家的時程,渣打也會非常樂意提供協助,給予優惠的利率政策;因為渣打想成為鼓勵企業的角色。

▲渣打銀行韓德聖總經理(左3)等偕同前來拜會,和簡又新大使(中)就永續金融與淨零轉型相關議題交流,雙方相談甚歡(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雙方交談時,黃董事總經理提到,許多企業淨零的第1步都是從建築物開始-從簡單的節約能源、汰換電器,到比較複雜的工程,他們都有1套翻新融資(Green Retrofitting Finance)可以幫助業主進行能源節約、協助企業淨零轉型。她同時以交通產業為例,包含飛航與海運,渣打也都有1套鼓勵永續行動的融資政策。對於放款的條件,渣打也都採取嚴謹的第3方查核驗證,避免日益嚴重的漂綠問題。

黃董事總經理也分享香港經驗,港府為提倡永續的行動,包含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綠色和永續金融培訓資料庫,統整所有永續金融相關課程。政府也透過綠色和永續金融中心跨界平台開辦了為期三年的「綠色和永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以推動相關工作人士參與。藉由媒合永續課程、提供補助提倡永續。

簡大使非常感謝渣打銀行的分享,也向蒞會嘉賓介紹諸如台灣企業永續推動的契機、多家台灣企業入選DJSI的成果,並介紹了TAISE的工作與教育推廣,期許未來雙方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引律師為幫手 在ESG因應佔上風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本報專訪】在「淨零排放」趨勢的壓力下,法律已是產學政研所不容忽視的一環,也是一般律師難以跟上實務所需,以致無法滿足客戶,而政大法律研究所畢業,並深諳環保法令、勞動法令、政府採購及工程法律的元泱法律事務所李元棻主持律師,對此領域卻是成竹在胸、深獲中小企業的信任與肯定。

李元棻律師表示,「我過去曾經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和各地方縣市政府,處理過許多關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環境訴訟案件;水和土壤跟環境保護是非常直接相關的。對於許多公司來說,如果可以在發生污染之前,採取一些預防污染的措施,或是諮詢相關專業人士避免污染的發生,那麼不僅可以避免後續污染的情形,更可以為公司省下巨額的賠償或是整治相關費用。」止訟於先,是最好的策略!很多永續發展的事務,其實是可以防範事情的惡化。

▲李元棻律師(右2)具有很好的親和力(照片係元泱法律事務所提供)。

就ESG的社會責任方面,李元棻律師指出,「中小企業要在S部分因應是相當容易的,比如說,最簡單的就是建立友善的勞工職場環境,大家都知道勞基法其實是員工最低的法規範標準,所以公司在設置規範員工的制度時,可以朝向以優於勞基法的方向制定,例如,完整的性騷擾防治措施與處理規則,當職場發生性騷擾事件時,可以更即時且有效的處理騷擾事件,同時在公司內部加強員工教育訓練,建議性別友善且多元的友善職場環境,落實ESG中的S社會福利制度」。

其次,對於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如何善用法律顧問,李元棻律師認為,「法律顧問不僅讓公司與律師間培養信任感,更重要的是法律顧問可以擔任公司營運風險的把關者,上至對外的合約審閱,下至員工的勞工制度等,法律顧問都可以成為公司最好的守護者。舉例來說:對外,擔任法律顧問期間,在審閱公司對外的合約時,幫公司抓出藏在合約細節裡面的風險,公司因此省下可能後續產生之鉅額賠償以及相關費用;對內,則建立符合甚至優於勞基法的員工工作合約,並且定期舉行員工教育訓練,讓員工可以安心且放心為公司服務,同時避免員工可能的爭訟案件。」

▲李元棻律師(左4)不只學有專長,尤富環保法務經驗(照片係元泱法律事務所提供)。

ESG潮流是個無法迴避的趨勢,尤其金管會已於2023年發布公司治理措施,李元棻律師深有所感的說:「在落實『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政策後,上市櫃和興櫃公司若未依法履行公司治理措施,將面臨遭受金管會裁處罰鍰或違約金的法律風險,公司負責人亦可能面臨相關法律風險。而中小企業亦應加速瞭解相關法規與ESG急迫性,依企業特性和長處檢討企業營運策略,以建立明確的ESG願景目標」。


簡又新宏觀視野 放眼修法之後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獨家專訪】1月10日,立法院正式3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2月15日經總統正式公告後,將開啟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的新階段,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1部橫跨數10年的法律或許無法將細節訂定清楚,未來也存在許多變數,但最重要的是掌握清楚方向,未來子法的訂立與監督機構作為更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舉辦研討會、邀請行政及立法對產學與各界,暢談規劃和交流溝通的最重要原因」。

新近帶領團隊舉辦「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的簡又新董事長,30幾年前,行政院正式設立環境保護署之始,便由他出任署長,也開啟了他終身不變的志業。16年前,他更膺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且帶領著年輕人組成的團隊,1年可以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尤其令人敬服的是,他個人行動力之快,連比他年輕的人都跟不上。不只身兼中廣「當地球發燒時」廣播節目主持人,而且為新聞媒體寫專欄、時評,又到各級學校和企業講演,同時還出國參加各類永續發展會議。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與談嘉賓合影;(左起)歐嘉瑞秘書長、洪申翰立委、陳椒華立委、莊銘池執秘、王彬墀副執行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使產學政研能夠同心協力邁向2030、2050,這位具有宏觀視野,又具豐富學養與經驗的領導人物對此表示,「企業著手淨零轉型,在過去是有做有加分,而現在對企業來說更像是資格考,除了政府增加自產再生能源,也提供具體輔導措施:碳估算工具、碳盤查基礎課程,及相關輔導機制等,協助產業面對當前的國際競爭壓力。學界方面,已同時在開源及節流方面進行研發,如地熱發電、海洋能、生質能,以及CCUS(碳捕捉封存利用)、最新節能減碳技術等。透過產業積極進行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排碳,也能降低我國過度依賴進口能源,進而降低能源風險發生」。

站在國際的角度,現任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博士說:「這是完全國際化的立法內容,與國際百分之百連動,台灣如未跟上趨勢,很可能未來在國際經爭上會大幅落後。」他也強調地表示,「根據最近國際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又有新的規定,除了原先的鋼鐵水泥、化肥等產業,現在螺絲螺帽的公司也列入範圍內,這對台灣的影響不小,因為螺絲螺帽普遍為中小企業,意味著以大帶小的速度可能也快跟不上國際變化速度。」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簡又新大使(中)與蔡玲儀處長(左)及歐嘉瑞秘書長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簡大使認為,「從立法院通過此法的幾個特徵可以觀察的出來,單一法案時程跨距達30年之久,在過去非常罕見,立法院將2050淨零路徑的期程排定得很清楚,包括能源轉型、生產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不僅包含層面非常廣泛,深度也非常之深,進入到生活圈、生產圈、社會組成方面等,幾乎是全方位的淨零轉型,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是創造更多綠色成長契機,企盼全民都要投入,在心態上及行動面都要做好邁向2050的準備。」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行政院環保署蔡玲儀處長演說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不可諱言的是,以現況而言,對2030目標已有所落後,尤其產業界更為緊張,簡又新大使說:「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減碳24±1%的目標,雖然也遭受很多批評,認為減碳政策目標,難以引導淨零轉型的投資、帶動企業積極減碳,但即便是尚顯保守的目標,目前的進度也不甚樂觀。這也是我們為呼應聯合國與國際2030減碳目標,矢志讓組織總部和辦公室據點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在去年結合各界力量,組成『淨零排放聯盟』,以號召各大組織、企業的總部和辦公室,經由『承諾』及『達成』兩階段方式,推廣淨零排放概念。也唯有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並從做中學,才能因應人類有史以來未曾面對的氣候變局,希望有更多的產業界起而效尤,一起努力!」


台灣寄絲藻 具碳中和應用潛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碳排為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海洋大學具有豐厚的海洋海事科學研究量能、永續產業推動經驗,在節能儲能、碳捕捉與封存、碳中和、新能源科技等皆有豐厚成果,而去年畢業的葉翰揚博士,目前於海大養殖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持續碳中和相關研究。

台灣海洋大學指出,該校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專精藻類研究,指導博士班學生葉翰揚探討台灣寄絲藻的親緣演化與分類,研究過程發現,它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生長快速、可純化培養及能夠定量分析之特性,適合作為試驗模式物種,也發現藻體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與具調控光合色素蛋白之潛力;此項研究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並獲得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為該比賽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博士組唯一獲獎的研究。

▲李孟洲教授(右)指導葉翰揚博士生研究:台灣寄絲藻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李孟洲教授表示,要從天然海域篩選具養殖與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海藻,過程非常不容易。台灣寄絲藻(Colaconema formosanum)的發現,來自於顯微鏡視野下,附生在蘇式海木耳(Sarcodia suae)藻體上的紅色絲狀藻體。由於當時國內寄生性絲狀紅藻的物種紀錄與報告鮮少,為了釐清絲狀藻體的科學分類,從藻體形態、生活史以及分子親緣演化方法著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絲狀藻體是世界新種,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寄絲藻物種,透過學術期刊的發表,將其命名為台灣寄絲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透過不斷優化養殖與藻體定量分析技術,最終成功的以台灣寄絲藻釐清多種環境因子及化學因子對於藻體生長生理的影響,證實它是良好的試驗模式物種。

▲對台灣寄絲藻的研究;左為李孟洲教授、右為葉翰揚博士(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葉翰揚博士補充說,台灣寄絲藻富含的藻膽色素除了能用在生醫工程領域,也可當作水生動物的免疫添加劑,應用潛力高。在培養台灣寄絲藻時,無機碳源的添加與藻體生長及藻紅色素佔藻膽蛋白之比率呈正相關,這不僅有益於藻類的規模化量產與藻膽色素生產,也有助於釐清藻類在高濃度無機碳鹽下的調適方式,及在碳中和領域的應用潛力。


混氫5%發電示範 國內首例登場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為發展新能源應用,邁向「電力淨零」,台電去年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發電示範合作備忘錄,並於2月18日舉行計畫動土儀式,原訂目標於2025年達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預定今年底即正式投入測試運轉,可望2024年提前達標混氫5%發電示範。

台電表示,這次計畫呼應高雄淨零城市願景,選定興達電廠作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將透過升級改造既有機組,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台電指出,面對2050淨零排放國際目標,除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也透過新能源應用,讓既有發電機組可兼顧穩定電網與減少碳排。興達電廠既有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222.6萬瓩,每年可發超過150億度電。

▲台電於興達發電廠舉行「興達混氫5%發電示範計畫」動土典禮情景(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此次,混氫發電示範計畫以既有燃氣3號機第3部氣渦輪發電機為主體,與同類機型在歐洲已實際投入混氫發電的原廠西門子能源公司合作,將於動土後,進行燃燒器改造,並新建氫氣、天然氣混合設備,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

氫氣是以高壓氫氣槽車運送至電廠,台電表示,為確保混燒發電時氫氣輸送穩定,將同時於3號機廠房外設置氫氣槽車放置區、加氫站與輸送管線,預計11月完成改造與新建工程,12月正式邁入氫氣混燒驗證階段,預期2024年可提前達標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未來更預期可搭配技術發展,逐步提高混燒比例至15%,並評估推展至其他機組及電廠。


產業新尖兵 可享學費全免繳

(台北內科週報第566期/2023年2月13日-2023年2月19日)

【ESG促進平台】全球企業ESG永續發展成為顯學,進而也帶動相關人才之大量需求,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2030年前全球將創造超過1億個ESG相關工作機會,對台灣來說,ESG永續發展專案管理師的養成,也刻不容緩!

有鑑於此,商研院數位創新學院精心規劃「ESG永續發展專案管理師養成班」,不只課程內容扎實豐富,更聘請ESG各領域專家和顧問講解,讓學員瞭解實務工作職能。此外,該課程更配合勞動部「112年產業新尖兵計畫」課程,只要符合資格者學費皆可免費,即日起開放報名,敬請把握良機。

台灣之所以需要大量的ESG人才,除了金管會要求台灣上市櫃公司5年內要完成碳盤查,更要求每年提出ESG永續報告書之外,歐盟也規定將於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待2027年正式實施後,若企業欲將產品出口到歐盟國家,必須先購買CBAM憑證,作為進口產品碳排放量的繳交費用,這些都深深的影響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台灣企業,如何很快準備好則需要ESG永續發展專案管理師來規劃與協助。

▲去年,商研院「ESG永續管理師實作班」滿班開訓,30家企業主共同響應國際永續;許添財董事長(第1排左5)、王建彬院長(第1排左6)皆出席與大家合影(檔案照片,原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全球知名企業,早已把ESG視為企業領導與經營的重要課題,根據統一超商發布的《2022年永續職涯探索、青年永續大未來調查報告》指出,有近7成青年想瞭解企業如何實踐永續案例與永續人才的工作內容,但遠見雜誌的調查卻顯示,48.7%的企業認為企業內缺乏ESG的人才與組織來推動,同時,天下雜誌的調查也發現,在ESG的投入上,高達44.2%企業碰到最大的困難,是環境永續相關人才不足,以上在在顯示ESG人才的培育,已非加快腳步不可了。

商研院「ESG永續發展專案管理師養成班」課程,從基礎開始,包含永續趨勢與商機、規範與法規、永續報告書撰寫、ISO14064、ISO14067、企業減碳、碳權購買策略、綠電等豐富且實務的內容,培育未來有意朝ESG領域工作的專業職能,並於結訓後能順利投入永續管理相關就業市場。課程日期為4月6日至5月24日,每週1至週5,受訓名額有限,敬請提早報名,以免向隅。此外,竭誠歡迎參加3月7日之課程說明會,詳細課程內容請參考課程網址:https://reurl.cc/VROLly,或電洽:02-77074975訓練總監傅小姐。


黃文義解決綠能不足 有創見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本報獨家專訪】在1月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無任所大使、也是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博士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表示,過去政府講節能減碳只是宣示,如今落實在法律上,影響非常大,而政府現階段當務之急是解決綠電不足的問題。

對於「解決綠能不足問題」,當然政府責無旁貸,同樣的,企業界也不能坐等政府來解決,何況這問題已迫在眉間了,在地熱探勘與開發,投入數10年心力的黃文義博士,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義不容辭的提出他的建言,他說:「碳稅已是企業很大的負擔,綠色再生能源則是減碳的工具,台灣本身的綠能不足以應付企業的需求,我認為台灣地熱也不足以應付台灣綠能的需求,但COP26巴黎協議Article 6允許國際碳交易,也允許以技術、資金等在他國投資綠能扣抵本國綠能的需求。台灣在國外投資開發的地熱再生能源所產生的碳權,將可以賣給台灣企業,尤其是電子5哥,可以解決買不到綠能的窘境。另外,台灣有礦化碳封存的條件,成立台灣民營E&P公司建立礦化碳封存的能力,也可提供企業一些碳交易」。

▲黃文義博士從年輕就對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黃文義博士認為,「E&P是半封閉的產業,資源開發與碳封存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往國外擴大E&P市場規模,是台灣可以走的路,尤其對邦交國的援助,期待能使用民間地熱探勘作為援外的工具,中油、台電等公營公司作為風險分攤與開發的投資,工研院及學術界全力支援,就能創造台灣E&P產業!」

這位不只學有專長,更值得重視的是豐富的探勘與開發經驗,尤其對地熱方面,黃文義博士談起他的背景說:「我從事地熱探勘與開發是因為學的是地球物理;當初考上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取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碩士後,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地球物理組也是申請科羅拉多礦業學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地球物理系就讀。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又熱衷組裝當時流行的DEC PDP 11和LSI 11小型電腦,以及組裝可控源電磁波探勘設備與資料處理軟體,得以做探勘服務。其實,當時純粹是把它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直到2015年開發了效果、讓我也驚訝的大地電磁陣列探勘以後,更樂於到處花錢探勘。對於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但希望還是能有所回報!當前的『金山南』計畫,則是我們在台灣多年探勘後所探明的典型火山型地熱儲集層,希望能募集到資金開發成國際級的地熱發電廠。」

▲1986年,黃文義博士(左)攝於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前(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以專業領域深厚的學經歷,黃文義博士曾說過「地熱探勘與開發」有3大成功因素,他表示,「第1個成功要素是探勘要探明地熱儲集層,瞭解您使用方法及軟硬體的原理和限制,按手冊依樣畫葫蘆的探勘可能很容易誤導,另外探勘就像看醫生,每個醫生的診斷不見得一樣,有時需要第2個意見。我們針對台灣複雜地形、地質及高人為噪音所開發的探勘系統,在台灣進行約4年的探勘,結果可以解釋為何台灣的地熱鑽井為何不成功,因為都沒有鑽在地熱儲集層上,此結論發表在世界地熱論壇(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2020+1),也做成視頻:https://youtu.be/sTiWpOiuK-ohttps://youtu.be/SpD5LuHrD0I(中文版)。」

此外,黃文義說:「第2個成功要素是鑽井的工藝,鑽井也是地熱開發的重要的一環。它跟一般石油及地下水、溫泉鑽井不一樣,為保證熱氣或熱水可以大量湧出,在生產層的井孔需保持負壓,也就是欠平衡鑽井,才不會破壞噴道。如果使用後段的洗井,產能一般也會有所折扣。而第3個成功要素就是對地下儲集層的監控,讓生產與回注達到平衡,以期永續經營。」

▲1986年,黃文義博士參與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地熱探勘(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企業植樹造林 能有哪些收穫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ESG促進平台】企業植樹造林,為我國受企業歡迎的實踐永續發展策略之1,但細究植樹造林的效用與企業佈局,有何成功訣竅或未盡之處?而全球永續發展潛勢對於植樹造林行動又是如何看待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春節前舉辦的「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研習系列課程」,即針對植樹造林、碳匯以及碳權等主題進行分享。

此系列課程,係由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TCCS)、台灣淨零行動聯盟(TANZE),以及台灣淨零排放協會(ATNZE)規劃專屬會員企業的課程,期能提升會員企業永續競爭力,一同邁向淨零之路。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教授講述,何為永續林業與台大實驗林的使命(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當天,首由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教授,分享永續林業相關內容與台大實驗林的新使命。蔡教授以主角-森林-的功能來開場,說明森林比較廣為人知的經濟面向(伐林製成木製品)其實只佔25%,有75%都是較易被忽略的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社會效益(休憩旅遊)面向。

蔡明哲教授指出,無論是哪一種面向,其實都和永續發展息息相關。而企業最在意的是,森林可以儲存碳,也就是有碳匯(carbon sink)的功能。森林碳匯的增加有3種途徑,首先是增加森林面積-通過新植造林來增加儲存的碳量。再來,是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因為當樹生長趨緩時,碳匯功能會減緩,所以適度的疏伐可以促使樹木生長,反而可以增加儲存量。最後,則是提高國產材利用-其中收穫林產品(HWP)是利用砍伐下來的木材製成各種材料,也由於碳儲存在於這些材料當中,讓木製品成為1種負碳材料。這3種增加森林碳匯的途徑都有可以與企業合作的空間,目前也已經有協助企業設計的方案在執行中。

▲林務局翁儷芯組長簡介台灣的林業現況與規畫建置中的ESG媒合平台(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隨後,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的翁儷芯組長,講述台灣目前林業現況與規劃建置中的ESG媒合平台。她表示,台灣森林覆蓋率為60.7%,總面積達219.7萬公頃。這裡面儲存的碳有7億5千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每年可以移除大氣中約兩千1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我國總碳排放量的7.3%。

翁儷芯組長更指出,林務局希望藉由推動1系列專案,包含混農林業與都市林營造計劃等來進一步提升私有土地的森林碳匯。另外,竹子因為生長快速,所以有絕佳的碳匯功能。林務局也希望藉由啟用「新興竹產業振興計畫」,以增加種竹土地以利用竹子的碳匯能力。她也介紹林務局正規劃建立的1個線上媒合平台與平台的作業流程,希望在國有林地、私有地主和企業之間搭起對接橋梁,視企業需求量身訂做合作契約取得碳權抵換,並由林務局核發ESG憑證。而森林碳匯不只是碳中和的必要手段,更有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國土保安等多元生態系服務效益,是實踐ESG最佳途徑。

▲TAISE顧洋執行長(前排左3)、課程講者林務局翁儷芯組長(前排左2)、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教授(前排右1)、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前排右2)以及所有學員合影(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其次,企業最關心的,非歐盟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莫屬,相關問題則由第3位講者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特聘教授提供解答。柳教授先解釋一般所謂的碳權有兩類:由國家頒布的總量管制所產生的碳排放權(cap and trade),和透過改善製程、提升能源效率、增加森林土地利用等產生的碳抵換權(carbon offset)。其中,碳抵換權又以造林植樹這類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的方法最令企業趨之若鶩,因為造林不只吸收碳排,還帶來了莫大的生態與社會效益。然而,造林植樹雖有很高的碳匯,但是碳匯並不等於碳權,其中的方法學會因為國家的地理環境及樹種而有所不同,因此必須要建立「區域化」適用臺灣的碳抵換權計算方法。柳教授也舉例美國USDA或是英國WCC都有提供碳權媒合平台甚至是保價收購,也非常期待政府建立的碳權媒合平台,取代臺灣目前良莠不齊的私下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