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必一步到位

(陳怜伶/撰文)

在網路上「成功」的定義,是對個人結果或狀態的評價,它包含兩層含義:1是「成」,就是實現、達成(是個人想要的);2是「功」(也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結果)。它必須具備下列兩個基本條件:第1,個人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這1目標不僅對個人有意義,也應符合普適性的社會價值觀;第2,透過個人努力,實現所想要達成的目標。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我有1個跟我生死攸關的問題,我會用頭55分鐘弄清楚這個問題是在問什麼?因為一旦我知道了正確的問題後,我就足以在剩下的5分鐘做出解答。」

職場上,如果我們汲汲營營地去追求名利,相反的,我們就無法審慎思考有那些問題能夠幫助我們找出生命中最珍貴,而且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在適當的年齡完成自己認為恰如其分的目標,是階段性成功的指標。人生在不同層面會展現不同面貌,若能開拓出充分的空間,將自己的每個面向得以展現,便是1個理想的狀態。

在創辦「台灣成功學苑」的一開始,受限於我個人的學經歷和社會背景,各方面條件尚不具足,我個人沒有能力也不必要去創設學苑,但起緣於我想鼓勵自己和每個人去追求自己渴望的人生,同時,在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的鼓勵下,於是,便鼓起勇氣、大膽的逐步展開「成功學苑」打造工程,因為我深信成功需要1個環境。

另方面,成功路上最需要朋友的幫助,也必須向很多人學習,而廣博勵進會所創設的「三合一平臺」,正是構築「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最佳環境,更是和有識之士共同創造1個「拿回人生掌控權」的機會平台。

保羅.伊凡斯(Paul Evans)費南度.巴託羅梅寫(Fernando Bortolome)寫的「成功非得付出這麼高的代價嗎」書中,記錄1系列對企業高階主管專訪,問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這書名中也說明了一切,每個人都後悔在孩子還小,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卻花太少時間陪伴他們。而今科技正在剝奪我們的休息時間。何況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全天候的工作,且確實有人這樣做。有些人也幾乎為了追求成功,卻走上導致失敗的路!

對於成功的定義,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就我而言,我所定義的成功如下:有健康的身體,而且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陪伴家人和教育子女,此外,剛好夠用的金錢,以及身邊擁有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著共同創業而得到彼此相互尊重的日子。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不管生命終點在何時,都可以無憾地離開人世。累積我這一生的經驗和努力,得到以上對於生命的自我期許。

(本文作者係1987年即創辦事業,具有33年的豐富閱歷,現為台灣成功商學苑創辦人,主要指導微型企業的轉型升級。)


心寧則康

(何永慶/撰文)

【身心療癒專欄】今年(2021年)8月20日,我出差到上海,又於11月12日由上海返回台北,由於Covid-19疫情仍然漫遊世界之故,依照防疫規定,都須接受14天的防疫隔離,2次的隔離相加共28天。住在隔離酒店先從3餐說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唯艱。」此言出自《朱子治家格言》,也是何家家訓。

進住酒店的第1天,我特別留言給酒店:給我送的3餐,務請米飯減半。可是主食減半後的3餐仍豐盛不減。好在身邊帶有「腸壽」(仁易酵素粉),於是每餐前就先吃1包「腸壽」酵素,而不感飽脹。

▲何永慶創辦人防疫隔離、獨處的時間,當做寶貴的休養機會,靜下心來閱讀(照片係自然醫學文摘雜誌社提供)。

我把這難得的防疫隔離獨處的時間,當做寶貴的休養渡假,靜心閱讀了山東中醫藥大學祝世訥教授主審訂的《中醫系統論原理》和台灣林承箕醫師所著的《體內大掃毒》等幾本有關醫學健康方面的叢書,增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

另外,每天清晨和晚餐前各維持約1個半小時的略有強度的鍛練,複習年少時練過的武術,就用酒店房中的雨傘充作兵器,在斗室中也可練得不亦樂乎,以消耗吃多的熱量,如此應可化熱量為能量。

▲何永慶創辦人防疫隔離、獨處的期間,以傘代劍,在斗室中也可練得不亦樂乎,以消耗吃多的熱量(照片係自然醫學文摘雜誌社提供)。

出「關」後,居然養成每天「聞雞起舞」的習慣。最難得的是,內人王青瑋也樂意與我一同每天清晨起個大早,到附近的空氣清新的碧潭畔,一起有氧活動,動動拳腳、耍耍冷兵器,每天過得反而更充實、自在,心中也充滿惜緣、惜福與感恩。綜上所述,個人淺識,任何人若身心都能保持健康,或許靈會自然昇華。誠如林承箕醫師所言:「身強則健,心寧則康」。

(本文作者係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執行長/研究員,及自然醫學文摘雜誌創辦人/社長。)

▲出「關」後,居然養成每天「聞雞起舞」的習慣(照片係自然醫學文摘雜誌社提供)。

陳亦純帶領華盟創新局

(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2022年,是「中華華人講師聯盟」創立第16年,改制為社團則是第12屆,不只結合教育訓練輔導精英的力量,而且更具有加乘作用,以群策群力的組織發揮最大影響力,這就是大家推舉曾任華盟第3屆會長的台大保險經紀人公司陳亦純董事長為理事長的目的,他本身早已是跨國知名講師,又深富企業經營實務經驗,更難得的是,肯付出、肯提攜後輩!

陳亦純理事長說:「在時代劇烈的變化中,我再度接任第12屆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理事長,責任是把華盟翻轉成為具數位能力的團隊,和把講師與商業市場密集結合。」足見他在台灣此時此刻內外交迫之際,依然勇於任事,即將帶領華盟數以百計的精英,為企業加油!

放眼未來情勢的變化,他明白指出,「曾看過1個推估,台灣至少需要20萬位講師才能配合企業的成長,同時據估計,講師1年可創造5000億的產值。由此可見,講師是不可或缺的社會傳動力。今後,華盟要培育對台灣有正向影響力的講師群,每1位都必須具備有視野、有格局、有方法、有影響力。」

▲良機集團張廣博董事長(左2)親自向陳亦純理事長道賀,並於交接典禮後合影(照片係中華華人講師聯盟提供)。

如何具備上述特質?在他的心目中,從獲悉大家要推舉他再度承擔的時候,還沒有接任之前,他便已做好萬全準備了,既迎向新機遇,又創造更好的機會,他計畫帶領夥伴創新局,其規畫如下:

在短短的1年任期中,如何加強華盟會員的凝聚力?陳理事長認為,「講師要有的5個力,華盟在1年內便以培養大家的這5個力為主。」隨後,他並分別說明如下:

一、公共演講力

這是最必然的任務,才剛接手,就展開多項的培訓行動,因為任期只有1年,不能光談計畫、談SOP、談SWAT,我們談ACTION NOW!我們把培訓公共演講力視為首要,我們也參與年度「好講師大賽」,劍及履及,一年即可看到績效。

二、線上直播力

每位講師都要培訓有線上直播的能力。換言之,華盟每位講師也都將有線上直播力的時段和機會。

▲台大保經聯合台北市生命傳愛協會,11月19日捐助1部交通車給真善美基金會;右2係陳亦純董事長(照片係台大保險經紀人公司提供)。

三、書籍出版力

出1本書,是提高形象和陳述自己理念的最好佐證,而且「一時助人以口,百年助人以書」,光會講是不夠的,要能出書才是重要。華盟今年已經規劃了前半年12位講師在視頻後集結出書。我們也積極協助講師出書,並與媒體、出版業、公關業聯手,打造出書一條龍。

四、聯合巡迴演講力

華盟既然在12場視頻後集結出書,立即就要在台灣、大陸及大馬等地,作巡迴公益演講,這是對後疫時期最好的人心撫慰,我們相信疫情會過去,華盟講師的正能量會在各地方發熱。

五、系統化的收入持續力

我們相信,透過系統化的延伸和商業模式的結合,要打造講師的持續收入,因為有持續性的收益,不只提升整體的水準,而且更有能力可以為社會盡力。

▲保險工作者最大的榮耀,乃是在事業有成、收入穩定時,能夠分享大愛給社會;圖係台大保險經紀人公司聯合台北市生命傳愛協會捐車(照片係台大保險經紀人公司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拿寶貴人生怎麼辦

(陳怜伶/撰文)

【銀青論壇】「告訴我,你打算拿這瘋狂的寶貴人生怎麼辦?」這是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的詩句。當我讀到這首詩,此詩即在我腦中盤旋不去。這樣的提醒,對我和某些同輩而言或許太遲,但對於我們那些正在思考人生種種選擇的兒孫輩,或許不會太遲。

人生必須向前走,生命是如此寶貴,我們不應只是設法度過這一生。經過時間淬煉後,才能懂得將未來的人生看做機會,而非問題。兩代之間的生活世界大不相同,但我想年輕朋友碰到的問題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雖然我們很難全部學習他人經驗,但或許某一些省思,至少能讓大家在行動前駐足思考,或者在行動之後好好檢討。

上面的主張引發了下面的議題,「那究竟我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從而引申出時間管理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時間在哪裏,結果就在哪裏。況且,重要的事情不緊急,緊急的事情不重要。說直白的,時間管理即是目標管理。縱觀古今賢聖之所以能名留青史者,不難發現,大多是在生命中的某一個階段頓悟了,或發現了自己內心渴望想實現的願望,然後從一而終的去完成。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是目標單純,專心一致」印證了古人所芸的,九做十不成的真理。

另外1個值得一提的竅門就是環境。即如我在前文所述,跟5位擁有30年歷練的人交朋友,並向其學習,不會瞬間即擁有150年的人生經驗。當我們有機會投身於1個有紀律且主動學習的環境,時間管理是重要方法之1。

過往,因深感與智者學習的重要性,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旗下和記黃埔集團第1任總經理林德勝先生,其所創辦的成功商學院10多年來嘉惠許多華人子弟,我則義無反顧的,在這幾年來往返台灣和香港兩地拜師學習,也在去年,何其有幸,又透過朋友引介而結識了廣博勵進會創辦人曾季隆先生,在這段期間,我們因理念相同,造就了雙方的合作。由我引進上述的觀念,期待在廣博勵進會的「三合一平臺」,更期待有機會凝聚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一起為下一代提供1個優質的工作環境。這樣的省時不費力,謂之時間管理。

(本文作者係1987年即創辦事業,具有33年的豐富閱歷,現為台灣成功商學苑創辦人,主要指導微型企業的轉型升級)


企業褓母發揮整體功能

(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在經營智泉資訊公司10多年之後,李鳳珠總經理不只擁有豐富的專業經驗,而且跨業交流,她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夥伴,一起來為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服務,發揮更大的資源整合功能,她說:「從2020年4月疫情剛爆發開始,人與人之間築起一道高牆,於是我思考如何能『線上』、『有效率』的進行跨產業的業務人脈交流與行銷,因而揭開『企業褓母』的合作序幕…。」

怎樣定位「企業褓母」的組織與服務型態,是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李鳳珠表示,「要將不同的專業人士,整合為1個團隊並不容易,我們由成員專業切入,每位夥伴分享自己產業九宮格、企業參訪等,再透過彼此協助鏈接資源及人脈、創意發想、產業合作,以達到溝通整合的目的。對外,則持續舉辦專業講座,與企業密切接觸,以協助企業解決問題」。藉由1次次夥伴一起腦力激盪,確立了「企業褓母」團隊的服務宗旨與理念:「我來安內,你來攘外」,分別在產、銷、人、發、財各專業領域,來協助企業的發展。

▲「企業褓姆」團隊成員,由左至右:余施德、朱瑩珊、王震芳、鄭吉聰、李鳳珠、沈毓霖等合影(照片係智泉資訊公司提供)。

李總經理說:「期間,我們已舉辦了多場講座,例如,『房地合一2.0影響與投資機會』、『防疫紓困4.0及保障財務規劃』、『疫情時期不可不知的數位行銷戰術』、『資產活化傳承與實務運用』、『新世代人才招募一定要知道的3件事』等等,貼近趨勢與企業關切相關的主題。」這些活動吸引不少人參加,也建立了「企業褓母」的形象。他們相互之間,更產生合作無間的情誼。

凡付出、必有收穫,李鳳珠總經理指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活用數位科技提升績效管理—人資數位轉型的3支箭』這場講座,是『企業人資褓母』夥伴各專業整合與連結的最佳呈現,由創意發想、主題名稱設計、EDM等到臨場主持、分享主題相互串連等,全由夥伴共同完成,整場完美的表現,讓團隊更加有信心共同努力。未來,『企業褓母』將會持續舉辦各領域專業講座,透過專業分工團隊實現為企業服務的理念。」

▲企業參訪夥伴公司後一起合照(照片係智泉資訊公司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維護學生勞動權益

(詹家和/撰文)

學生建教合作與職場實習,為提升畢業生未來就業競爭力的重要1環,各校無不積極結合學校和業界的資源,並配合教育部政策,推出校外實習職場體驗課程,很可惜的是,根據勞動部調查企業違法比率高達26.6%,其中以每7日中有1日之休息作為例假(勞動基準法第36條)違反比例最高,其次則為延長工作時間超過法令規定(勞動基準法第32條第2項)、未備置勞工出勤紀錄(勞動基準法第30條第5項),及未將書面訓練契約送主管機關備案(勞動基準法第65條第1項)。

過去,筆者在擔任勞務師工作前曾於大學任教,任教期間,致力推動學生全學期校外實習職場體驗課程,減少學用落差。這些課程主要的特色是,藉由行動學習教學法,將學生畢業專題製作結合職場體驗課程,藉以培養學生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的能力。

▲詹家和顧問講授如何超前部署,以避免列入勞基「罰」(照片係詹家和顧問提供)。

為達到上述目標,除建立相關配套行政工作,以維護學生實習時的勞動權益之外,應調整課程,並設計1系列提升學生就業力課程,包含「職場探索課程」、「職場模擬課程」、「職訓檢定課程」、「職場提升課程」、「職場體驗課程」、「職場深耕課程」、「職場接軌課程」等課程,以提升學生職場適應力與就業力。

2020年政府為維護學生勞動權益,於勞動事件法中,將勞雇關係中除了原先定義的不定期、定期、部分工時(工讀生)外,更特別將技術生、見習生、建教生、學徒、派遣人員及求職者,納入勞動事件法保障對象,對學生在建教合作、實習過程中更有保障,進而達到學校、建教合作廠商、學生3者皆贏的局面。

(本文作者係勞資顧問,並具有企管博士學位)


俞美娟以人為本

【人物專訪】台灣的醫療機構眾多,除了醫學中心、醫院、診所、衛生所之外,還有強調護理師角色與功能的「居家護理所」,是由經驗豐富的護理師出來開業的照護機構。現在全台約有600多所居家護理所,而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有360所。早期大多是醫院附設,私立的居家護理所並不多,而「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在新北市是早期紮根的居護所之1,頗受到專業人士和服務對象的肯定。

身為護理人員,「常春藤」的俞美娟執行長,一心想實現「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深知醫院能做的是醫治疾病,但居家護理師是深入個案家中直接面對家庭,可以做到的不僅是護理照護,更能從中了解疾病根源,直搗問題核心提供最有效的照顧服務計畫。

俞美娟執行長表示,「疾病的發生源頭其實很多來自於健康習慣及家庭照護,我們不僅能教導個案本身,家庭照顧者也能受益,從照顧個案的居家護理師,已慢慢轉變為提供整個家庭護理觀念,讓照護更加全面完善。」

立基於「沒背景、沒資源、沒經費」的俞執行長,本身就具有專業資格和豐富的經歷,她一心想學以致用,施展抱負,而當時能實現創業有有兩個選擇,1是護理之家,2是居家護理所。

▲俞美娟執行長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樂於和大家分享(照片係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提供)。

當初成立居護所,俞美娟說:「我並沒有經過太多糾結與掙扎,只因為開辦居護所的成本是相對較低的,而我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不是用錢去衡量該做什麼,而是思考我們能為個案做到什麼。另外加上我對年長者的尊敬和熱愛,也是支持我前進的動力,在我眼中每個長輩都如小孩子般可愛逗趣,是值得被好好照顧的1群大孩子。」

最初開創期是,只有俞美娟1位護理師搭配1位兼職醫師,她抱著旺盛的服務精神,一步一腳踏遍新北在地每個角落,建立以個案為中心的居家照護,並協助患者與家屬適應身體狀況、重建生活,親眼見證個案能一點一滴好轉、甚至身心都康復起來,她說:「看到個案這樣的轉變,正是我和團隊最大的滿足與成就」。

自開業的1個人和少數幫手,到今天,俞執行長帶領團隊已累積不少服務個案,她都將彼此的關係,形容是命定終生的朋友,她認為,「有些是獨居長者,我們的關係甚至比家人更加親近,在他們生命的最後1段路上,我們除了給予實質的醫療照護外,還有更多的是關心與陪伴」。

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於108年成立居家長照機構,提供更完善地長照資源,強化在地服務的輸送體系,更進一步成立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落實個案管理,在服務區域內協助擬定照顧服務計畫與連結或提供長照資源。其次,

也設置複合型服務中心B單位,專責提供長照服務,媒合照顧服務員,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交通接送、餐飲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此外,還以巷弄長照站C單位,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以及延緩失能服務,強化社區初級預防的功能。

▲楊爺爺躺在床上,「常春藤」的護理師細心的以麻油進行足部按摩(照片係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提供)。

陳怜伶著眼生態系

【人物專訪】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遇到專業問題,當然要請專家來幫忙處理,若有專家能夠跨業,那更是求之不得。台灣成功學苑陳怜伶創辦人,以她服務中小企業35年的經驗,便是從專業到擁有跨領域的歷練。她表示,「我發現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有一些痛點,其中,包含資源欠缺、經驗不足,還有不願意學習種種原因,造成他們的企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由於這樣的觀察和經驗累積,讓我萌生想要服務微型企業的創業和協助他們突破經營瓶頸的輔導,於是成立了『台灣成功學苑』。」

長期以來,各國政府最大的稅基來源,是中小企業的所得稅和個人的薪資所得稅,政府的稅制設計是將這兩大族群視為提款機,其中1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財源短缺,政府就在2代健保補充保費動腦筋,其他的項目當然不勝枚舉,企業為了生存迫於無奈,自己吸收成本也降低了利潤,後果就是影響整個員工的福利,這樣的惡性循環週而復始的在上演,有多少人曾經想過突破點來改變這個宿命呢?

數月前,陳怜伶在數位時代雜誌看到今年4月份1篇報導:「近7成領導者認為生態系是成功途徑,它為何成為企業競爭最熱關鍵詞」的1文中提到,「諮詢機構安永針對400多位董事級別以上的經理人調查指出,約有67%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生態系帶來的收入將佔整體營收的10%。」她很感興趣,於是仔細將全文看完。對下列內容尤其值得參考。

▲陳怜伶創辦人認為,時代已變了,經營者再也不能閉關自守(照片係陳怜伶創辦人提供)。

陳創辦人表示,該文指出,「1993年,美國學者詹姆斯.摩爾James Moor率先提出較完整的企業生態系business ecosystem的定義:不要把企業視為單1產業的1員,要是為橫跨多種產業的生態系成員之1,企業圍繞著1個創新(想法、產品或服務),在1個商業生態系統內共同演化出各項的能力,這如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人是無法離群索居。」。

由於產業結構的轉變,近幾年盛行的共享經濟模式,將成為引領企業走向新商業模式發展的趨勢。清大洪世章講座教授也曾詮釋說:「基於共同理念或信仰的各路人馬,藉由交換價值而演化共生,其中並沒有固定的組成與規範」,非常貼切的來形容生態系。可是波斯頓(BCG)的統計,嘗試生態系的眾多企業只有15%能永續經營,既然如此低的的比率,那為什麼企業還爭相投入?安永在疫情期間調查570家全球企業,發現多達68%的企業領導者認為,「生態系統與夥伴關係是在當前市場成功的唯一途徑」。

是的!陳怜伶認為,時代已變了,經營者再也不能閉關自守了,必須具備「生態系」的眼光和考量,也就是關心自己的同時,要關心和自己有關的相關事業,能共生、才能共榮;沒有共生,如何共榮?何況根據報導,2025年共享經濟的規模將成長20倍,在2030年的時候,所有的消費將有30%,將透過共享經濟完成。


銀青互補與共享

(曾季隆/撰文)

年輕人和長輩之間,有所謂的「代溝」存在,好像不同世代的人較難溝通,其實以今日社會高度發達的情勢來看,這「代溝」的產生完全是意識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另個角度思考,如何往「互補與共享」的方面追求融合的成果?

就互補而言,年輕人的優勢在於企圖心、有夢想及幹勁,可是不足之處則在於:缺乏經驗、對人情世故不瞭解。反觀年長者,卻腦力、體力日漸衰退,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但擁有豐富經驗,又有不錯的人際關係。銀青兩個族群各有優勢,也面對著階段性的缺憾,若能優勢互補便可彌補美中不足的地方。

再以「共享」的眼光,來看待怎樣求得「優勢互補」,依筆者的淺見,大可從共創事業著手。在此之前,必須先經歷磨合期間。斜槓職涯教練黃大米曾說,「青銀共事對於企業來說相當有利,而且是1件很棒的事情。因為你知道年輕的孩子本身非常有衝勁,但是他可能在處理事情上面比較不夠圓融,或者是對一些職場的眉角不太瞭解。但是中高齡的銀髮族群其實他們人生有很多的閱歷,這些職涯上的寶貴經驗,可以透過青銀一起合作的時候去做1個傳承。」

唯有「共創」才能「共享」,要想共創事業獲得成功,首先必須各擁一片天,也就是銀青兩人各有專長,這樣便能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有了這樣的合作基礎,做起事來就可合作無間,彼此各盡所能、各得所需。雖然「合作」的目標並不容易達成,但是找個理想的方式,這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銀青合作的模式,最好是由各自創辦1家「一人公司」,而不是一起開創事業,畢竟銀青兩世代的創業心態與目的是不同的。多年前,筆者倡議「一人公司」的創辦,不同於一般企業型態的是,創業者不必仰賴太多的外部資源,也不像過去的創業要承擔很大風險,便能打掉「創就業」中間的那堵牆,實現既是創業也是就業的夢想,又能所學所用!機會,是給行動快又有決策能力的人!歡迎在本文迴響欄留言,我們將很快和您聯絡。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事上磨練之道

(曾季隆/撰文)

世事紛擾不堪,應該撥亂反正,首先,靜下來思考自己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從「知」到「行」的這條路,又如何才能走得通?

昔日,若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陽明先生回答說:「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可見「事上磨練」,對每個人是何其重要啊!

王守仁(1472-1528),世稱陽明先生,他發展出「心學」,更身體力行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的3不朽,也大幅改變傳統儒家思想的面貌,既重視思維的深度,同時也講求經世致用之道。

今天,我們處於眾說紛紜的環境中,如何明辨是非?想想看,如果陽明先生也一樣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會怎樣面對呢?他講述的「心學」精髓,即在於「致良知」,而「致良知」則在於「事上磨練」,亦即由實踐中來印證。以他兩次會試未中為例,朋友為他惋惜,他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這正是「事上磨練」的功夫!任何失敗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怎樣接受失敗的影響。

陽明先生認為,「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而若要做到這樣的處事態度,就必須心有所歸屬;心定自然意強,面對紛紛擾擾便不至於憤怒或憂惶失措。

如何在每件事接受磨練?根據「傳習錄」記述,陽明先生的弟子陸澄有天收到1封家書,「言兒病危,澄心甚憂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換言之,遇到事情正是磨練「心性」的時候,也是印證平日所學、所思的時候。如果對每件事都能正向以待,經不斷磨練,心志必然堅強無比,又怎會不知所措呢?

以當前的情況來說,紛亂的不是外界的言論,而是自己的心沒有歸屬。何以心沒有歸屬?全在不能體悟「知」與「行」的關係。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道理,便在於:「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知與行根本是同1回事,一切思想均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且從具體實踐後才稱得上「知」。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