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建立嶄新的議會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本報社評】12月25日,是行憲紀念日,更是今年九合一選舉後、新任議員就職的日子,我們懷抱期待的心,希望經由一票票選出的議員,能為人民建立1個嶄的議會!

這1屆的議員,民眾對他們的期許必須異於歷屆,最重要的是,他們應體認「新」議會之「新」的地方,是不只在於新任的議員,而更在於怎樣滿足於人民的期待。每1屆的議員,都要面對不同時期民眾的期待。在這新的議員就任之時,我們希望民眾和新任或連任的議員,能夠建立1個嶄新的議會,將過去不好的積習,都一舉革除!尤其是六都的市議員,肩上責任更加重大!

過去,有哪些不好的積習?第一是,很容易忘記選民的付託,而僅記掛政黨交代的任務,也就是「黨意優於民意」;第二是,眼中只有「樁腳」的請託,而疏忽民眾的請託;第三是,對自己的前途甚於民眾的福祉,往往考量是不是有益於更上一層樓;最後,則挾民意以自重,常常要脅政府人員遷就。

這些積習如何才能革除?我們認為,最簡單方法便是落實「人民有權、議員有能」。當然,這句話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何以故?因為對議員來說,只要不出狀況,可以穩坐4年的任期,等下次選舉時已掌握很大優勢了。人民對議員又有什麼「權」呢?即使有罷免權,可是又能奈何誰?雖說如此,但我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人民的權,不是來自於天賦、不是來自於神授,更不是來自於議員的尊重,而是來自於「人民結合」,只要加強對議員的「監督權」,就可以逐漸革除歷屆議員的不良積習。那麼,人民在選後、新議會組成之際,怎樣結合起來?我們必須指出,結合的目的在於「聲氣相通」,而要實現此目的,便需要有連結工具,本報將以創新的精神提供這份「無紙報」,為六都民眾所用!

若要實現「聲氣相通」,則以本報為聯絡中心,民眾遭到當地市議員冷漠對待,甚或有所需索,都可以透過本報查證之後,爭個是非對錯。而在這新聞媒體「第四權」淪落不彰的今日,我們願意對公眾事務付出關懷,並且重振公義精神,以恢復人民對報紙的信賴與支持。總之,你(民眾)我(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他(六都市議員)相期建立嶄新的議會,以共創台灣美好的未來!


COP27後 應快建立公眾學習平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月14日)

【本報社評】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落幕,雖無重大決議,但引起國內各界的關注,如何來審視與調整當前的淨零轉型策略,是1項很重要的工作!

過去,有1句老話說:「上有政策,則下有對策」,意思是說,政府釐定政策往往見樹不見林,使政策未能顧及中長期發展,只好民間自己找對策了。而在今天,我們發現對攸關「永續發展」如此重大議題,必須著重於「轉型策略」。即使國發會在3月底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藍圖」,已明訂「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策略,不過卻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為兩大治理基礎,殊不知「徒法不足以自行」,並且科技研發既不能救急,更無法救窮!

▲聯合國COP27氣候峰會日前在埃及紅海度假勝地夏姆錫克揭幕(圖係取自路透社)。

如何救急?我們認為,必須先瞭解自身問題的所在,不能只發布行政法規要人民遵從,卻沒有為人民解決問題。今天的「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政府做了哪些事情?更令人憂心的是,「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連企業想起步都還看不清到路在那裡!難道只能「摸石頭過河」嗎?

事實上,轉型策略分開看有4大工作,可是在落實方面卻是1個整體。換言之,任何人或組織要轉型,莫不是從「學習」著手。何況,人類之所以能進步再進步,也莫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既是如此,若要畢其功於一役,則應非從建立「公眾學習平台」著手不可!

在COP27後,怎樣建立「公眾學習平台」呢?卑之無高論,只須整合今日民間的淨零轉型教學資源,並統合物力、財力,且避免華而不實的學習內容,更要活潑化教學方式,也以鼓勵取代鞭策式學習。總之,我們發現,政府8年9000億的淨零轉型預算,係以再生能源及氫能、電網及儲能為重點工作,預算金額分別都超過2,000億元,而卻無預算投入「公眾學習平台」的建立,又如何能實現「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


執政黨敗選代表什麼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 日)

【社評】得民者昌,是萬古不變的定律,尤其各國自有政府以來,在民主時代的今日,更是必須順從民意為先!若執政者平日高談「以民為主」,卻在施政上獨斷獨行,視民意如無物,對在野黨批評也置之不理,更自認所謂的完全執政可以橫行霸道,而只要講求選戰策略,並發動「網軍」大肆運作,便能取得勝選,將遭致敗選的結局。殊不知人心思變,只有以手中的選票表示心中的不滿,讓執政者瞭然「民意」之不容輕侮!

這次九合一選舉,雖於11月26日已落幕,但是看到執政黨敗選結果,我們深感其代表數重意義,特揭露於後,以就教本報讀友,並申選民的進步與勝果。最重要的是,人民經由歷年選舉的洗禮,終於覺醒了,不只能體察自己手上一票看起來力量很小,可是若能夠如雪球一般滾動,畢竟能夠形成非常大的力量,讓任何執政者都必須臣服不可!以今日的選後印證,正是絲毫不爽!

其次,即使這次的選舉係地方性,原本不會牽涉到大政方針,卻因執政者昧於民意所趨,且一意孤行,以「抗中」為「保台」之策,其實國人莫不以「維持現狀」者居於絕大多數。

▲玉山是台灣精神的象徵,人民這次的表現,實無愧於玉山!

再說,濫用選舉招式希望能騙到選票的政治人物,包括貴為黨主席者,莫不遭到選票流失的後果。可見,選民的素質早已提升了,對任何詐術都能辨識,而「側翼」也無用式之道!這是值得從政人士警惕的。

最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名嘴的式微!一直以來,挾著在電子媒體的高名氣,有名嘴之稱者莫不翻雲覆雨,影響民眾的意旨,而從這次選舉來看,已有很明顯的趨勢,具有影響力的是如王鴻薇、徐巧芯等,她們以確實的數據揭發弊端,始能贏得民眾的信賴。

天佑台灣!在民主的這條路上,我們總算走出令人有信心改變過去的一些錯誤,並走向雲破月明的另一段路出來。我們也懷著歡心鼓舞的心情,祝賀這次人民的成就,更要懇切的指出,新民意已誕生了,在慶祝高票當選的同時,必須仰體人民的付託,今後日日夜夜要思如服務以讓人民滿意,則台灣幸甚!


談關節潤滑運動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陳英聰/撰文)【八方論壇】身為物理治療師,筆者一向關心「關節疼痛」的問題,尤其1995年從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畢業後,便醉心於徒手治療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之後,在職涯中,更接觸許多有需求的民眾,且不斷的進行技術精進的追求,包含學過很棒的神經細胞微循環改善的來自澳洲的動態神經鬆動術Nuro-Dynamic Technique…等。

直到日本堀川老師受邀來台進行Tautening J徒手技術分享會,筆者經2015、2016年實際的接觸與體認後,覺得非常驚豔!當時由於學費高昂,經過幾年與老師的互動,在2019年11月下決心,於是,透過Line與中日翻譯等幫助下密切聯繫溝通,老師終於首肯願意來台指導完整:Tautening J Course。次月,便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完整課程教學後,筆者於2020年1月再到東京與當地物理治療師一起共同再次學習課程,以確保所學能完整正確操作。

▲拓齡公司陳英聰總經理,是學有專精、又有豐富實務經驗的物理治療師,他樂於和大家分享所學所用之道(照片係拓齡公司提供)。

學成之後,適值2020年疫情爆發,一直無法有機會進行分享與對外教學,因此,筆者先運用此徒手技術直接於長照居家復能個案上,與社區預防延緩失能方案長者的服務教導過程中,至少超過1000人次以上,眾人感受神奇之處非常希望能有學習機會。

為造福更多民眾,加上過去累積的多年經驗,便研究將此徒手技術轉變成為人人可學、可獨自操作的「拓齡潤節運動」(拓齡潤節鬆筋術),希望透過這樣的傳承,讓更多人能夠快速減緩痛苦,並能有效率的恢復健康。

▲透過現場的教學與互動,有個好處就是講師與學員距離近,可以讓學員互相將生活經驗與課程,還有相關學員的分享進行連結(照片係拓齡公司提供)。

一直以來,膝關節疼痛患者常常因疼痛可能要注射玻尿酸或PRP,甚至緩膝關節等等自費項目,而「拓齡潤節運動」可以透過關節軟骨的潤滑液分泌,使得活動度增加與筋膜放鬆,並能讓關節力量瞬間增強,由於有放鬆緊繃筋膜之效應,因此可以減少疼痛。

另方面,此運動非常適合運動前暖身與緩和運動,以及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問題的身體不適者,尤其是職場辛苦的廣大白領或藍領階層,都常常有腰痠背痛現象,透過此功法的學習,可以減少疼痛,也可以更節省開銷,且增加企業生產力!針對長照個案,更因為可以在幾乎無痛的狀況下增加活動度,所以年長者接受度極高。當然,這也是當初陳英聰總經理想要引進這門技術的重要因素。

▲為了得到教學最好的效果,陳英聰老師(中)目前都採小班制,預定12月17日將開新班,請勿錯過(照片係拓齡公司提供)。

就以第3期來報名上課的學員,有兩位多處常感疼痛又無法可解,另有1位家屬一起陪同學習,還有1位是預防延緩師資同時也身兼照顧者,比較特別的是有1位運動教練,原本是角力選手也有下肢肌肉緊繃的問題,可見大家都有心要藉「關節潤滑運動」來解決疼痛的問題。

由於人數不多,無形中,增加學員許多參與的互動性,所以學員吸收效果非常好。這就是筆者採取小班制的目的。透過現場的教學與互動,有個好處就是講師與學員距離近,可以讓學員互相將生活經驗與課程,還有相關的學員分享進行連結。而每位學員都樂意提出他們的想法與問題;這種互動經驗實讓人印象深刻。

(本文作者係拓齡公司總經理,更是資優的物理治療師)


森入生活設想深遠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曾季隆/撰文)台灣木材的種類繁多,而且紋理、材質都具有特色,更可開發為精緻與高附加價值木藝產品,尤其在這講求淨零排放的時代,它所具有「負碳作用」,實值得大力發展,取代進口家具的市場。可惜目前「曲高和寡」,尚未成為趨勢。應如何群策群力?則仍待產政學研的通力合作,或可以振衰起弊!

俗語說:「事在人為」,愈是不容易完成的事,愈需要有抱負的1群人一起投入。筆者發現,在這領域耕耘1、20年以上的陳殿禮教授(目前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主任),不久之前,傾力策展的「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已於11月3日正式在台北市定古蹟的新芳春茶行開展,展出期間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每日開放時間為10時-18時,週1、2休館,值得把握機會一睹「永續設計」的發揮。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正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策展人陳殿禮教授的理念,著眼於:「經由使用產自在地森林而來的國產好木材,並透過永續設計產出生活居家用品,讓森林進入人們的生活來創造福祉,同時選用『負碳家具』即採用具固碳效果的木質產品,如同在家中坐擁一片森林,享有會『森』呼吸的環境,並可發揮『固碳』保固地球,一起成為愛地球的世界公民,共同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盡一份心力,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正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上述這樣的眼光與胸懷,可說設想深遠!不過,單憑1場展覽會如何能夠讓民眾體認到林木與生活的關係,從而導入「節能固碳」的觀念,並落實於消費時的抉擇?當然非主辦、協辦單位所能貫澈始終。為了振興台灣林業、提升負碳家具的競爭力,一定要有企業家(筆者期待於產業界的有識之士)肯長期推動,並由學政研一起贊襄其事。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呈現出家具的藝術性(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從台灣看兩強對話

(台北內科週報第554期/2022年11月17日-2022年11月23日)

【本報社評】在峇里島G20高峰會前夕的會談中,習近平與美國拜登總統首度面對面的會談,這兩位強國領袖所談的居然是「台灣問題」,而台灣卻在會談之外,完全令人感到極度的無奈,但執政者只能安之若素,更期待兩強不要以台灣為交易的標的。

從台灣看兩強的對話,我們不僅不能視政府的無奈為常態,而且更必須思考其間的關鍵問題與解決之道,正如「愚公移山」寓言的啟示,這一代人無法解決,也應期待下一代解決;即使下一代人無法解決,還應堅持到解決一日的到來!

問題,不是難解決,而只是有沒有決心和意志尋求解決之策,並盡心盡力去謀求解決。人,固然無法勝天,可是人能順天行道,以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千百年來,無數的仁人志士早已證明這個道理,實在不容我們有任何質疑!

▲拜登總統(右)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在印尼峇里島G20風會場邊舉行拜習會前握手致意(圖係取自美聯社)。

今天,看到兩強為所謂的「台灣問題」,對話中,兩大非台灣的領導人在那峇里島「互劃紅色底線」,我們不知意義何在?拜登強調,「依然支持1個中國政策,但也警告習近平,中國愈來愈挑釁的立場威脅該區域和平,最終可能危及全球經濟」,講的雖然義正辭嚴,但對台灣的和平與安全能有多少幫助嗎?

其次,身為大陸領導人的習近平說,台灣議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1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也用相對強烈的語氣警告白宮,「美方應將有關承諾體現在具體行動上,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他也不是維護台灣的權益!

看到兩強的對話,站在我們的立場,既不是順著美國支持的「1個中國政策」,而「抗中保台」,更不是如大陸領導人聲言的「台灣議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而走向「親中和美」。我們深知,世界上根本沒有「台灣問題」,也不構成「台灣議題」,這完全不勞中美在那裡炮製問題、好談買賣!其實,世界上只有「中美爭霸」的問題和「中美競合議題」。再進一步而言,縱然有所謂的「1個中國問題」,也是台灣與大陸要設法尋求和平解決的問題。總之,今日的台灣對我們來說,是身家性命所繫之地,處於兩強之間,最好的應對之策乃是「和中親美」,籲請我國家領導人早日為2300萬生靈著想,再不能跟著美國高談「抗中」,並善用所承繼的歷史文化!


壓瘡是家屬心裡的痛

(台北內科週報第554期/2022年11月17日-2022年11月23日)

(俞美娟/撰文)【八方論壇】從事居家護理多年,看過各式各樣的傷口,就像戲劇般的,有悲劇、有喜劇,有溫馨的,也有殘酷的一面。依流行病學統計,入住養護機構時有褥瘡的長者的死亡率在21%至88%之間。壓瘡不僅是照顧品質的問題,伴隨而來的感染和敗血症也威脅著老人家的生命安全。壓瘡的發生意味著照顧品質的問題,以居家患者而言,出現的問題大多是照顧能力不足,照顧者壓力過大。以筆者的觀察,越多照顧者卻愈有壓瘡增加的趨勢,長照的悲哀,不是子女生越多,照顧資源越多,而是稀釋了照顧責任,生5個子女,每人只剩1/5的責任,見過1天24小時分3個人照顧,每人少翻1次身,壓瘡就上身了。

壓瘡的治療不是單純看了醫師、開了刀、吃了藥就解決了,常被問到有沒有更好的藥物,通常筆者的回答,會是病人跟家屬的心中其實是知道答案的,移除造成壓瘡的主要原因,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俞美娟(右)具有親和力和專業能力(照片係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提供)。

住院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2.7%~29%,對脊髓損傷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40%~60%,這意味著脊隨損傷的個案,壓瘡對他們生活而言,是個極大的麻煩。

事實上,壓瘡是1種組織被壓迫所致的缺血性壞死,供給傷口足夠的血液跟養分,傷口才能往好的方向進行,有些人因為脊隨損傷,下半身是沒有知覺的,循環比依般人差,加上喜歡洗冷水澡,更加速傷口的難以癒合,只重視換藥而沒改善循環,治標而不治本。

▲對於每位服務對象,俞美娟執行長(手執麥克風者)總是抱著「以人為本」的精神,「視人猶己」,盡己之所能(照片係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提供)。

總之,壓瘡傷口的照護是1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對家屬而言在經濟與精神上都是沉重的壓力。在照顧上一但發生壓瘡傷口,照顧方法有幾點一定要注意:第1是先評估目前傷口等級才能決定照顧模式;第2是正確的換藥方式;第3需要移除造成壓瘡的原因,如失禁性皮膚炎或壓迫造成;第4則是改善傷口循環;第5是使用適當的輔具如氣墊床等;第6是正確翻身拍背。這些程序是缺一不可,常遇見病人想跳過翻身拍背,或是不想用氣墊床,到最後只是拉長壓瘡的癒合時間而已。

(本文作者係優秀護理師,也是「私立常春藤居家護理所」執行長)


選出最適用的市議員

(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出版)

【本報社評】在民主時代,投票,是在任何想改變不公不義與追求幸福的人手上,而且是很重要的利器。以九合一選舉而論,雖然要4年才有1次的機會,但是只要選民得運用手中的1票,那麼,就能選出最適任的民意代表,並由他們遵照我們的意思,去監督政府為大家謀福祉。這是代議政治的理想,為什麼迄今仍無法實現呢?

最明確而簡單的答案,只有4個字,那就是「漠不關心」,換言之,不重視自己手上的這1票!由於對公眾事務漠不關心,認為只有1票改變不了選舉的結果,所以不見得會善用「投票」的權利,最後再來抱怨政治人物的胡作亂為。其實真正要怪罪的是,還是對政治的「漠不關心」!

政治,是需要民眾的參與,千萬不要認為「事不關己」。怎樣來使用手上的這1票?當然,必須從身邊的公眾事務關心起,例如,鄰里事務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其次,要在投票前,先瞭解參選人的背景和信用,不論他是競選連任,或是政壇新人,在這資訊公開時代,公眾人物是無可遁影的!何況,左鄰右舍一探聽,更可以得知口碑的好壞。所謂「察其言、觀其行」,又怎能逃得過我們的法眼?

▲2022年九合一選舉腳步將近,圖為民眾過去的投票畫面(圖係取自中時新聞網)。

秉持「六都一體」的觀念,我們若能關心各院轄市議員的選舉,在自己選區選出最適任的民意代表,那就是好的開始!也唯有讓好的人選出頭,我們才可以高枕無憂!而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造勢活動」,尤其連蔡英文主席「全黨救一人」的那人,她還不是換掉!現在又要再救另1人,實在很辛苦啊!因此,我們必須靠自己的法眼來辨識:誰才是真正適任的人選。

只要能夠「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便能走在有希望改變的路上,然後,連結身邊的熟人一起支持這些優秀而肯為大家服務的人,何患自己的意見不能反映出去!總之,「關心」兩字可以選出真正為民服務的市議員;「連結」兩字,更能讓我們發揮每1票的影響力!就在11月26日,請大家一起來印證吧!


一千天仍未揮別痛苦

日子再難過,也要有勇氣過下去,而且能夠運用所有想得到的方法來克服,所謂「否極泰來」,便是鼓勵我們必須胸懷希望、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走下去,才能有重獲幸福生活的一天!如果,中途放棄了,那才是失去所有的機會!

對疫情的變化,我們陷在其中已1000天,10月15日上午,蔡總統至指揮中心慰勞團隊,並送上象徵「平安」的蘋果。她表示,「這1000天的日子,台灣沒被疫情擊倒,讓世界看到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聽到這樣的慰勉說辭,我們的感受卻是低落的。

世界看到「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也許是很好的一面,可是置身其中的我們卻是「驚恐有加」,多少人因為打了疫苗而引發併發症,已離世而去;又有多少人在一切抗疫措施的決策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而不知怎樣避免遭到病毒的侵襲。我們感受到的是,1000天來,固然感謝醫護人員常常不眠不休、站在第一線抗疫,可是國人在這長達將近3年的歲月,並不是仰仗「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而是以血肉之軀在賭運氣。敬愛的蔡總統和蘇院長,您們可以無愧的說,「我們付出心力擋在大家身前嗎?」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忙著捍衛您們的執政權,替民進黨候選人站台的時間,總比替人民謀福祉的時間多。

痛苦的1000天雖已過去了,令人難以安心的病毒卻仍考驗著「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何況憑著蔡總統所送指揮中心的蘋果,究竟能不能激發「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我們實在不敢抱以「樂觀」的心態。現在,基於「自求多福」,我們感謝總統在面對「九合一選舉」的百忙之中,猶能記取人民陷在慘痛的疫情裡,送給指揮中心「象徵『平安』的蘋果」,差堪安慰!而不希望要再過1000天來向世人顯示「台灣應變危機的能力和韌性」,唯有自行維護自己的免疫力(可以遵照自然醫學的許多方法),其次,則增進民間醫護組織帶領民眾的防疫能力。以當前而言,政府已失去了領導人,早已不如民間組織了,抗疫亦復如是!

(本文係“富貴有道週報”111年10月20日刊出的社評)


永續行動博覽會的紅利

(曾季隆/撰文)

【特稿】看到一場盛大活動結束,正啟動另一場深化活動,尤其是永續行動更將不停歇的延續下去,多少恢復了信心。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的「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雖於8月14日圓滿閉幕,但參展廠商、與會民眾都相約明年再見。而另一場同樣令人矚目的、將在11月9至18日,假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的2022第5屆「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又將接續展開。

從前,唐朝詩人有「詩佛」之譽的王維,曾寫下不少悟道的詩句,聖嚴法師曾說:「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他的兩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指的是什麼?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有一個可能是該處為山泉的發源地,掩於地表之下。另一個可能是下雨之後匯集而成的澗水在此地乾涸了。這個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見了,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之後,很快便啟動遏阻全球暖化的行動。沒想到,它生效後地球暖化持續加速,2018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因土地利用變更而產生)達到55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當中化石燃料使用和工業活動造成的排放達到3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17年增長2%。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因土地利用變更而產生),更達到59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令人對2030年的目標達成毫不樂觀。

▲簡又新大使於「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當舉世投入遏阻全球暖化、卻看到效果不彰時,領悟了王維「行到水窮處」的心境,而在今年「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圓滿閉幕,主辦單位、參展廠商、與會民眾相約明年再見,又油然興起「坐看雲起時」的信念。未來1年期間,要做的永續發展工作實在很多,不能不未雨綢繆!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如何加強整合產學政研的心力,繼「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之後,延續它的成果,更開發出亮麗的更好的成績。

這場博覽會,不同於一般的會展活動,初次舉辦即展現「永續精神」,揭露5大亮點,激發全國民眾邁向「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展前,簡又新大使以主辦單位「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帶領團隊付出心力籌備,並於8月12日至14日一連3天、在台北世貿1館盛大舉行,掀起實踐永續的熱潮!

往後,將可以分成3個方向繼續運作,相期明年第2屆舉辦時,將可站在更高階梯上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六都一體」完善的永續溝通、促進平台,整合所有的資源,而且每星期皆能運作自如。其次,建立「產政學研」完善的永續溝通、促進平台。最後,運用實虛整合的傳播媒體與永續行動團體,將民眾知的體系建立起來。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在博覽會舉行「氫能論壇」,簡又新大使(左3)與國內外嘉賓合照(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依照上述的架構,首先,這次博覽會便曾舉行「永續城市高峰會」,柯文哲、侯友宜、鄭文燦3位市長都親自出席,而台中市係由永續發展及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黃晴曉執行長代表出席,台南市則由戴謙副市長代表出席,高雄市由林欽榮副市長代表出席,若能持續由六都的的所設永續行動的窗口,繼續與主辦單位連結,則彼此可形成一體,相互交換心得、共謀問題的解決,邁向2030、2050的目標。

再進一步,這次的活動中,主辦單位TAISE簡又新董事長指出,永續要成功,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本身要有經濟誘因,這樣才是企業推動的關鍵;對民眾來說,一定要有生活型態的改變,而不僅是口號,否則就會像煙火一樣轉瞬即逝,無法長久。換言之,若能以參展的單位為基礎,並形成「產政學研」完善的永續溝通、促進平台,那麼,就不會隨著活動的結束,而無法延續下去。

最後,實虛整合的傳播媒體與永續行動團體,若能扮演橋樑的角色,則民眾就可較容易融入「永續生活」中。這一環也是最重要卻難有效果的環節,可是要達成2030和2050的目標,又不能沒有民眾的「生活轉型」。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出席當天「RA100地球解方-2022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時表示,政府將會在「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兩大基礎上,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4大轉型,加速淨零排放發展進程,這是1項艱巨的考驗。若要接受如此艱巨考驗,捨喚起民眾之外,將別無他法!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