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賴清德主席講清楚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本報社評】執政黨2024年總統大選黨內初選已於3月17日登記截止,僅賴清德主席1人完成登記,待3月22日中執會通過初選候選人資格審查後,4月12日就會正式公告他為2024總統參選人。

對於執政黨很快定於一尊,我們毫不意外;賴清德主席在4年前早已出馬和當今的蔡總統角逐了。但4年後的今天,國內外情勢已起了很大的變化,對繼任人選如何領導國家走向安和樂利,社會更是有不同的期待!接掌黨機器的賴主席,將不只整合黨內各派系的力量,更要緊是,如何向國人證明他能拋棄「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宣示,並以國事為重?

在賴主席3月15日完成民進黨總統初選登記時,他表示,今年1月18日自己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希望團結黨內,擦亮民進黨「清廉、勤政、愛鄉土」的招牌,重新贏得人民信任與支持。

▲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圖係取自民主進步黨YouTube直播)。

賴主席所說的「擦亮民進黨『清廉、勤政、愛鄉土』的招牌,重新贏得人民信任與支持」,是不是現在的執政讓這塊招牌鏽蝕了?我們固然不十分清楚,可是先前在他擔任行政院長時,居然講出他是「務實台獨工作者」,不容他不講清楚!招牌可以重新擦亮,難道將國名變更不成也可以重新再來嗎?什麼是「務實台獨工作者」?他為誰工作呢?為什麼好好的國家,要讓他隨便操弄呢?

據新聞報導,日前,賴主席拋出「和平保台」的新論述,可見他再也不強調「務實台獨工作者」了。是不是此一時、彼亦一時?如是的話,我們要請賴主席不必等到4月12日的公告,現在就講清楚「和平保台」與「和平統一」如何可以併行不悖?

事實上,幾次政黨輪替的結果,我們發現,國政每況愈下,最大的責任不是國家領導人的信誓旦旦無法兌現,而是我們總是輕易相信:參選人的口說實不至!這次,對任何肯承擔的參選人,再也不能聽其言、而不查其言中有幾分真實!尤其在當前美國與大陸角力之下,台灣的處境艱難的情勢中,更要慎選國家領導人不可!我們同胞若再不察,受到爭逐大位者的迷惑,那麼為人逼上戰場又能向誰喊冤?


誰最希望爆發台海危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社評】台海,在這兩年已遭國際媒體評為「最危險地區」,而且愈來愈顯示有增無減,尤其政府在2月21日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並更名為「全民防衛動員法」,目前法案仍處於預告期的14天內,已引起各界針對修正細節議論紛紛。

看到美「中」爭霸,似乎是愈趨嚴重,近日美國又新增兩家中國大陸企業進入貿易黑名單(實體清單),分別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公司華大基因集團(BGI)旗下兩個部門,以及雲端大數據服務商浪潮集團(Inspur),連台灣1家半導體科技公司也被列入此份黑名單中,可見台灣的處境是多麼「左右危難」!

雖然總統日前在她的臉書中表示,政府不會讓孩子上戰場,「這是國民黨刻意的誤導人民。我們在做的是,讓國防更強,讓想要侵犯台灣的人不敢輕舉妄動。」又說:「我們有決心,要讓台灣提升自我防衛的能力,讓我們的朋友,對我們更有信心,更支持我們。」但在這樣的態勢之下,我們要自問:「誰最希望爆發台海危機」呢?是台灣、美國,還是大陸?甚至是俄國或日、韓!

即使總統仍然口口聲聲強調,「只要我們越堅定、越團結,世界就會越支持台灣,台灣也就會越安全」,可是要談團結,首先不是需要讓在野黨支持和相應嗎?那麼,執政黨持續的與在野黨相爭,更無視於大陸一再示警,而與美國緊緊相連,究竟「選邊站」的目的是什麼?

其次,美國不只放寬台灣的軍購,連我們國軍都預計今年下半年派聯兵旅的營級單位赴美受訓,可想而知美國是存著怎樣的心,是不是希望繼「以烏制俄」,再炮製「以台制陸」,若能使台海變成火海,那「中國」再也不足慮了,不是就能除掉心中霸權的大患嗎?何況對烏克蘭的軍備,美國都是一再捐助,而台海戰事未起,台灣早已向其求購武器了。相形之下,台海若爆發戰事對美國來說,不是「本輕利厚」嗎?這就值得他們處心積慮了。

對處於大陸威脅下的日本、南韓,一方面不能不仰靠美國的聲息,再方面也需要美國的保護,若台海危機爆發,這兩國就可減輕來自於大陸的壓力。至於身陷戰國的俄國,眼見我政府為美國所掌握,當然樂見台海有事,可以使大陸間接與美國衝突,更能讓其由困局脫身、再反敗為勝!而大陸人民,是唯一和台灣人民一樣,不希望台海危機爆發,習近平目前已有動作了,在所謂的「兩會」召開之後,將放眼國際事務,我們看得到的是,他已介入俄烏戰爭的和平之議。此舉無論成敗,至少可以讓美國有得因應的,他也開始轉守為攻。


怎樣來關心總統大選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本報社評】九合一選舉之後,國內政壇就馬不停蹄似的談起明年總統大選,新聞媒體也跟著追逐相關消息,而這些人卻將很多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置之於不顧!看到如此的偏頗,實在令人憂心!以今日我們的處境,該操心的事遠比明年的選舉重要得多,就以迫在當前的2030永續發展進程,或是長照問題,或是超高齡時代、少子化問題,莫不是優於炒作總統大選的話題。縱使要談總統大選,也不是講誰有勝算、誰又該代表那個黨的事情;這些事都不足道!

今天,要關心總統大選,也不是那些猜測或試探性、甚至不是某些「抬轎」的話題,而是有意參選人必須談出「如何領導國人走出困境與走向順境」;這樣才有意義!

▲台灣總統府。

事實上,當前的困境是源於與大陸的關係未能妥善的處理。政府對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在蔡總統任內幾乎斷絕了。固然,大陸以「一國兩制」要我們接受,是對台灣的不瞭解,也是自視它才能代表「中國」,可是台灣若斷絕溝通的管道,那依國際的現實來看,我們不是陷入困境?像目前靠著美國,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呢?只不過成為美國壓制「中國」的籌碼嗎?有1天,「中」美談成了,我們就淪為「地方政府」了。如果他們談判絕裂,我們豈不變成第2個烏克蘭,可能還不如當前的烏克蘭!那麼,要怎樣來關心明年的總統大選呢?

第1,我們要請目前抬面上有意角逐「大位」的人士,如趙少康、張亞中及郭台銘要先向國人說說:他如何帶領國人脫離困境,更走向順境?尤其是,民進黨自命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主席,更要講清楚、說明白,他要如何「務實工作」帶領台灣獨立?第2,要關心他講得清楚之後,是否做得到?國事豈能兒戲!開了空頭支票,騙到選票卻失信國人,我們怎麼辦?第3,我們籲請國人將精神放在察其言之外,更要觀其行!


戴不戴口罩誰說了算

(台北內科週報第566期/2023年2月13日-2023年2月19日)

【本報社評】這一陣子,在行政院新院長上任的帶動下,「好官我自為之」的團隊也動起來,尤其衛福部更頗積極表現,日前,防疫指揮中心宣布,如果疫情持續穩定,將在2月20日解除口罩令,細看內容令人既驚且疑!

根據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2月10日專電報導指出,有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對策的戴口罩政策,日本政府當天傍晚訂出基本方針,從3月13日起,不論是室內或室外是否戴口罩,可由民眾自行判斷。

對於解除口罩令,台灣的情形如下:「指揮中心推測春節後病例激增,是因為春節期間醫院暫緩通報,不過目前已經連續5日病例下降,在疫情穩定可控下,宣布第2階段口罩鬆綁措施,自2月20日起分3部分鬆綁室內口罩令。

▲防疫指揮中心將鬆綁口罩政策。

一、指定場所(公共運輸、醫療照護機構等):規定仍應戴口罩,不過若有治療、飲食、拍照需求可例外;

二、特殊情境(有症狀/年長或免疫低下/人潮聚集等):建議要戴口罩;

三、其餘場所:民眾自主決定是否戴口罩」。

從上述報導看來,日本和我們政府「官員」在心態上有很大不同,前者簡單的訂出方針,其他的事情則尊重民眾自行判斷,而台灣則政府人員以「官員」自居,動輒是產「官」學研的心態,是不知民主時代何來「官員」之有?妄自以「管理」的角度,要求民眾遵照辦理。這次即使話說得比較客氣,仍是照規定不誤,否則自有罰則伺候。

固然一葉知秋,可是官樣文章畢竟曝露出「官員」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自信。在認知方面,必須改掉「官員」的心態,並以僕人服務民眾的心態代之,不是「以民為主」嗎?在自信上,就是以僕人服務的心態,才能贏得國家主人的尊重。每個公職人員(除了軍公教之外,還包括所有的民意代表)都應知道尊重民眾、便是尊重自己。只要「解甲歸田」,不是回到「一品老百姓」的身份嗎?何必仰賴那身老虎皮!戴不戴口罩,民眾、專家學者講了算!當然,涉及公眾事務仍應由「公僕」召集學者專家權衡,再由職責所在者宣佈。


兩岸政策絕對要有彈性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本報社評】看到美國與大陸的明爭暗鬥,而我政府領導人卻為美國挾持,在所謂「美中霸權爭戰」中,兩岸政策走上「助美抗中」的路,不只對大陸始終「口惠實不至」,連民間的交流也持以「不鼓勵」的態度,豈能期待「春暖花開」之時!

根據2月5日聯合報的報導,「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公開呼籲政府,隨著疫情趨緩,雙方主管兩岸事務的新人事就定位,加上近來陸方釋出一定善意,兩岸融冰的時機已成熟,應可從觀光、航點恢復等低政治性的項目著手,逐步開放兩岸交流」;我們的看法卻不如洪前董事長的樂觀。

台灣與大陸之所以為執政者定位成「兩岸」,就在於執政者的心態裡不顧人民的期待。因此,從「漢賊不兩立」,而「開放探親」,而「兩國論」,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一國兩制」,迄今仍然處於「兩岸」!可是從人民的期待是,台灣與大陸和平相處。那麼,只要「兩岸」的執政者肯傾聽人民的心聲,在現實環境下,政策便應持以「絕對要有彈性」。

▲小三通將「常態化」!?(圖係取自新華社)

就台灣而言,在所謂「美中相爭」下,「兩岸」政策要維持怎樣的彈性?我們認為,連小如新加坡都能有「自主性」,可以在美中之間維持平衡策略,避免成為「夾心餅」,為什麼台灣做不到?

其次,面對美國藉「台灣問題」困擾大陸,相對的,台灣卻要承受來自次大陸的壓力。若希望掙脫如此的格局,便須讓「兩岸」政策具有絕對的彈性。所謂「絕對」,就是自主性,不必依存在美中夾縫之中。這可能不容易!但是與其變成大陸與美國兩方談判的棋子,遠不如藉其對立而爭取我們自主的空間。

當然,新加坡能在美中間找到自主性,有其歷史與地理條件,台灣無法援用,可是台灣也有新加坡不及之處,尤其與大陸的淵源就是我們最有利的地方。換言之,若能善用民間的管道,發展新的交流模式,遇事則有更大的彈性可以面對之,最有利的就是不再受到美國與大陸政府的擺佈。台灣與大陸的人民本來是一家,假如不是內戰發生,應是共同致力於國家建設,豈有「國家定位」問題?他國又何以能夠搬弄是非?


對新院長的期許與建言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本報社評】隨著兔年的到來,行政院也改組了,真的要好好除舊佈新,給國人新年生信心的期待!

對於即將於明天就任的陳建仁院長率領的新團隊,我們深知此後要實現「溫暖堅韌」的政治目標,不是靠口號就可以達成!不論是「經濟韌性、環境韌性或社會韌性」,這3大訴求沒有任何1項是輕易能夠讓人有感的。雖然事在人為,但是現在上場的團隊,我們不諱言地回應,並非是能夠承擔此重任的最佳人選。例如,號稱「小內閣」的國發會,以及經濟部、交通部,甚至是農委會,都是舊人仍然在職,而新任人選卻是政治考量居多,那如何加強「經濟韌性」呢?

既然,蔡總統有她的通盤考量,我們且放下疑慮,談談對陳建仁院長3大訴求的期許,尤其是「環境韌性」更值得關切!而面對變動不居的國際政經情勢,台灣又處於大陸與美國相爭的夾縫中,我們希望陳院長能夠發揮領導能力,使這輛拼湊成的車子很快駛上正確的道路,避免以「意識形態」治理國政。「兩岸」政策固然是總統直接掌握,可是要能落實仍然責在行政院。

當然,「環境韌性」的目標高於經濟與社會,姑不論2030、2050的淨零排放目標早已讓國人不知如何是從,何況眾所關心的,諸如,「如何徵碳費與未來是否課碳稅、交易平台能否與國際接軌,以及如何齊備相關避險商品等,都還沒有更細部且明確的規劃」,又如何高唱「環境韌性」?因此,我們期望陳院長能對各部會的螺絲拴緊,使團隊避免各自為政!

其次,希望陳院長發揮您「柔軟度」的魅力,讓地方政府樂於服從與配合,千萬不要分藍、綠、白,使全國一體,並整合全部的資源,迎向未來艱苛的國內外挑戰。同時,以「人和」為基礎,善於運用「地利」,順著「天時」解決經濟、環境及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則國人幸甚!陳院長必定永受人民的感戴!


台灣與大陸 不是兩岸

(台北內科週報第563期/2023年1月19日-2023年1月29日)

【本報社評】這6年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又回到「兩岸」關係,政府方面早已無法對話了,根據最新的報導,聯合報於1月15日陳言喬記者所撰的「兩岸觀策/你的和平不是我的和平」指出,「兩岸各自『沒有收到』對岸的訊息,並非奇怪的事。自從蔡政府上台以來,大陸開始『已讀不回』,兩岸交流形同中斷。陸方稱,沒有共同的政治基礎(承認九二共識)就難有對話的可能,陸方不願與台灣官方接觸,不想造成官方恢復交流的印象」,由此就可以瞭解台灣與大陸再度分隔開、又回到過去「兩岸」的時代了,所不同的是,現在不是「反共抗俄」,而是「抗中保台」,但這樣的心態,豈能保台!

為什麼「抗中」不能「保台」?試想,天下謀取和平是有哪1件是由對抗而成的?其理至明!和平,一定來自雙方的溝通與融合,也其理至明!今天,我們追求台灣與大陸的和睦相處,絕不是單單靠美國對大陸的威嚇就可以做到的,那麼要靠什麼作為,才能有收獲「和平」的1天?我們認為,必須藉著「經貿交流、社會融合及文化創新」,必然能夠迎來和平的日子。

在春未暖、花未開的時候,我們必須聲言:「台灣與大陸不是兩岸」,至少2008年到2016年,台灣與大陸就已跨過海峽、互相密切往來了。很可惜的是,有心人士策動太陽花事件,將情勢逆轉,彼此關係又漸行漸遠。如今,春節即將來臨,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卻因大陸疫情嚴重,台灣雖釋出「互助合作防疫」的善意,反遭大陸批為「利用疫情政治操弄、以疫謀獨、反中抗中」,令人情何以堪?

事實上,要解凍說難不難!難在「兩岸」早已失去了「互信」。要不是這次「九合一選舉」的執政黨大敗,「兩岸」政策怎會調整?大陸當然明白台灣政府是一時之計,豈能就此化解?而我們何以說「不難」?其實,難處正所以是不難之處!互信,當然不是口頭說說,或是形諸文字美化就成了,而必須付之於行動。首先,建立「台灣與大陸不是兩岸」的心態。代之而起的是,台灣與大陸是分散的家人亟待「謀合」的1家。有了如此心態,也才能踏出「謀合」的第1步!


上戰場是無可避免嗎

(台北內科週報第562期/2023年1月12日-2023年1月18日)

【本報社評】政府極端傾美的立場,而美日也強化戰略結盟的態勢以對付中國,在不斷激化的情勢下,台灣似乎是難以選擇不捲入台海的戰爭。根據中央社華盛頓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1份台海戰爭兵推顯示,共軍若2026年犯台雖難以成功且現代化的海軍將全軍覆沒,但美、日、台也是慘勝,且美國全球地位重創」。此雖僅僅是「兵推」,但敏感的我們很容易嗅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難道「上戰場是無可避免嗎」?

CSIS高級顧問、這份兵推研究3位領銜人之1的坎西恩(Mark Cancian)說:「一旦(台海)開戰,就不可能把部隊或援助投送到台灣,這與美國與盟邦仍能源源不絕把裝備送進烏克蘭的情況迥異。無論台灣想打什麼樣的戰爭,所有準備都得在戰前到位。」現在美國已很積極在替台灣裝備,甚至暗裡發動盟邦助台一臂之力。這也許是好意,但也可能帶來不測的戰禍。

美中之爭,已從川普延續到拜登,而且形勢更加的嚴峻了,中央社華盛頓1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身為美國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盟邦的日本,正不斷加強和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對抗中國」,連日本都無法身事外,完全受美國所左右,更不用談南韓了!台灣,有什麼選擇呢?難道「上戰場是無可避免嗎」?

台灣,當然要有自己的選擇!我們選擇不上戰場的路走!在美國如此強勢和霸道下,台灣有可能不上戰場嗎?當然有!儘管不上戰場的路根本看不見,可是它是存在的啊!首先,戰爭一定要有敵對國,大陸解放軍固然數10次在海空威脅著我們,卻只拉弓沒放箭!可見大陸有敵意、但仍然不是敵國!何況大陸在鷹派和鴿派的拉鋸中,始終鷹派沒有站上風!否則在美國居心不良的炮製下,老早台海就有事了,豈容我們有些民眾還能在小琉球看外海的大陸艦艇?

如何改善大陸對我們的敵意,才是避免上戰場之道。即使美國驅使我政府抗中,但我們仍然可以化解大陸對台灣的敵意。這是開啟台灣與大陸的和平之鑰,拿在手中就能一步步遠離台海戰爭,用不著美國人每年給我們20億美金軍援!化解的第1步是,加強血脈相連,也就是文化關係。自從6年前政黨輪替後,不斷的切割造成愈來愈分隔,唯有透過民間的交流來修補。怎樣可以日起有功的修補計畫?其實也不難!尤其在網路時代,人和人的交流太便利了。


新議會應給人民信心

(台北內科週報第561期/2023年1月5日-2023年1月11日)

【本報社評】新年已來到了,這個「新」,應是象徵新希望、新氣象,而剛成立的新議會,卻傳出不少讓人民失望的事,尤其目前檢調已針對正副議長選舉的「繪」聲「繪」影,展開搜查,更讓人民失去信心。

本來,我們的期待是,新議會能藉新任期和新年的來到,一掃過去歷屆不好的積習,但沒想到這麼快就讓我們失望。不過,以當前的情況,我們認為,仍然有機會重拾人民的信心!不可諱言,新議會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成員,這就是我們的信心所在!

在這一年復始之際,我們的期待是,人民必須結合起來,不是將力量分散,讓一些不肖的議員為所欲為。如何發揮人民的力量,使議員隨時警醒:不能胡作非為!即使不擇手段當上議長、副議長,都將為人民唾棄!更不要忘了「舉頭三尺有神明」之外,身邊時有選民盯著,必要時還可以換人。這是民主的可貴,若民眾沒有團結起來,那司法也難彰顯對惡質議員的制裁力量。

其次,已錯在起步的新議會,如何可以給民眾信心?我們在此嚴正出「邪不勝正」的觀念,因為「黑金」之敢橫行,是在於「姑息養奸」。如果好議員不沈默,就不必擔心邪惡的猖狂了。換言之,此後是否能夠恢復民眾的信心,就完全在於好議員的「仗義執言」與「為民興利」。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會成為好議員的。這樣一來,必可以證明「優勝劣敗」恆古不變的道理。

此外,要為民興利,一定要有策略、有實力!策略上,必須秉持「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若能將心比心,必能瞭解民意的趨向。何況每個議員皆來自於地方,只要有心為民興利,豈患沒有好策略?至於實力,最簡單易行之道,便是聯合正派之士。我們始終不改的信念是,力量是靠集結的,必須能在議會中結合清流,自然濁流就無可作為了。


高舉易素食大旗 改變飲食習慣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本報社評】民以食為天;食以何為天?這是值得每個人探究的大事!唯有瞭解飲食習慣,將如何影響自己的生存、生活及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涯中,開創永續發展的人生。

吃葷、吃素,都淵遠流長,迄今仍然沒有定論,何況還有所謂「彈性素食主義」者,也就是葷素兩宜!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在他的書中,甚至稱「素食主義文化史」呈現的是「不流血的革命」,可見葷素還是相當對立的。有很多人想吃素又改變不了吃幾10年的葷食習慣,聽令歲月在遲疑中流失,最終仍然如故!也有些人因為健康、道德、宗教及生態環境等等因素,而改變了飲食習慣,一夕之間,斷然由葷而素!

改變習慣,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意志力堅強,或是為情況所迫,否則常常功敗垂成。特拉姆.史都華書中前言說:「『素食者』(vegetarin)1詞創造於1840年代,7年後,更成立了『素食協會』(Vegetarian Society),雖然不時遭到消融併吞或忽視,素食主義者運動隨之風起雲湧。」誠然,台灣也有愈來愈多的素食者,這可從素食餐廳林立看出來。問題是,還沒有改變飲食習慣的人、想吃素,卻遇到既有習慣阻撓。

從易經,我們得到啟示,任何「變」必須遵循「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的變易大道理。以素食而言,從葷到素,變的是吃的內容,不變的是吃的需求。人類為什麼要吃?便是為了生存!當然,能生存下來,才談得上生活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那要怎樣改變飲食習慣呢?一言以概之,就是採用「簡易」的辦法。我們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既然心嚮往之,那麼,以漸進的方式,在同儕的相互影響中,日積月累的深化,最後自自然然的轉變過來了。

今天,我們高舉「易素食」的大旗,希望透過無紙報結合和素食產消有關的每1個環節的串聯,實現「生活轉型」的底層目標,何況「民以食為天」,我們深知「食以何為天」,必須順著「簡易、不易、變易」的原則,讓自己能夠確實維護身心靈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