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藥方 提升高教競爭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76期/2023年5月1日-2023年5月7日)

(林建甫/撰文)對於高等教育,近日內政部公布2021年25~64歲台灣民眾受教的比率達到55%,遠超越OECD統計的各國平均值41%。在全世界主要國家中,僅次於加拿大,和日本並列全球第2。可喜可賀,但台灣真的有那麼好嗎?

事實上,當前,各界普遍已經覺得高等教育「重量不重質」,大學畢業生水準低落,無法符合需求。亡羊補牢,需要改革。我以經濟學的觀念、野人獻曝,並診斷原因而提出藥方。

我們真的不能不承認,現在高教的產出就是學生缺乏競爭力。在學校「分數膨脹」的現象下,學生不認真學習,考試隨便考就會有高分數。等到出社會,才發覺程度低落,也無法符合各界的期盼。

這有兩大原因,首先是少子化。各校生員稀少,學生是寶,不能讓學生淘汰、退學。學校想盡辦法討好學生,盡量利用科技「寓教於樂」,不太給學生學習壓力,怕嚇跑學生。不少學生也認為使用者付費,他們覺得付了錢,就有資格要求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硬體,與更好的成績。在這樣的邏輯下,學校教師就要迎合學生,至少不能太嚴格,避免被學生討厭。況且學生還能評鑑老師,不好看的評鑑會讓老師自己明年連課都開不成,甚至造成續聘的問題,飯碗都難以保住。因此教師討好學生,教學不敢要求,盡量給學生成績高分,分數膨脹的結果於焉成形。

其次是高教管制太多。例如學費太低,學生學習的機會成本低,不懂得珍惜,也就不會認真讀書。台灣公私立大學的學費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的1年要上百萬台幣,和周遭其他亞洲國家相比,也相當廉價。教育部的觀念一直是要提供「俗又大碗」的環境。但是否真的學子都能夠雨露均霑?現在的結果是「台清交」大多是家境好的學生在享受,後段班的學校大多是社會上相對弱勢的家庭。學生課後打工,上課更無法認真,學習成效也自然低落。

學費低,學校就缺少資源可以辦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需仰賴教育部的各項補助款。因為需要跟教育部拿錢,萬事就需要尊重金主,教育部指導大學辦教育,學校就沒有特色。校長需要教育部長欽選,學費調整需要教育部審核,政治干預更對大學的學術自由和獨立性產生負面影響。連國立大學校長都需要到立法院列席或幫忙備詢,羞辱大學教育莫此為甚。

因此,解除管制,去掉綁手綁腳的條條框框,讓各校自主,包括可提高學費,但對於弱勢學生則給予獎學金來資助。讓各校辦學可以有特色,則形成良性競爭,才可以培養好的畢業生,也吸引海內外更多的學生。這是突破目前高教僵局的重要改革方向。

另外的解藥是,破除分數膨脹。教育不能再放水,學生要嚴格考核。但根本是如何能有更多的生員。近年努力的方向就是從東南亞來招生,但結果是學生靠獎學金才來,又因語言問題,不容易融入台灣的教育環境。過去有一度陸生大量來台,那段時間是非常有助於台灣的辦學。但是近年因為疫情、兩岸關係緊張,學生逐年減少快要歸零。過去,相信不少人與我都對陸生上課的努力程度很有感覺。我們也都認為這可形成鯰魚效應,來刺激了台灣學生的用功。因此我們期望未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能夠給台灣高教帶來新的希望。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對「用經濟藥方 提升高教競爭力」的想法

  1. Anny

    學生學習。在國中各科基楚要打好。多找出經濟弱勢。但願學習。又有潛能的孩子。給予補助。對於孩子潛能的發覺。早在小學國中就要有方法去尋找。到了國中數理。高中更難。不是光靠補習就能解決。所以老師打高分也沒用。等到進大學。基楚課沒學好。如何接上專業課程。且大學要自動自發學習。新科技知識等。是孩子有沒有能力去學習某些課程 。或隨著時代變牽。新發明等等。更多。所學不足以應付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