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產學研連線】鴻海預計在3年內投入2,500萬元,與海大一起推動廢棄建材回收再製成魚礁、藻礁,復育海底生態,以提升生物多樣性,讓陸上廢棄物轉化成有用的海洋資源,未來雙方也會透過多項合作計畫為永續生態盡一份心力,雙方已於4月19日簽署「永續海洋-循環資源」產學合作備忘錄(MOU),今後將共同致力於海洋環保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珊瑚礁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監控指標之1,亦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現今已面臨生存危機,而海大和鴻海的合作將能加速推動珊瑚礁保育相關計畫,例如環境生態調查、種苗繁殖及復育等,致力於促進海底生態的復甦與發展。

這次合作項目,涵蓋廢棄建材回收再製魚礁和藻礁、珊瑚資源調查,以及復育技術開發、減碳新技術研發、海洋塑膠微粒監測與回收技術、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用於生醫領域等多項環保永續計畫,雙方從去年就已展開合作,並且透過海大的教育課程,讓鴻海的同仁與眷屬親子也共同參與永續海洋的計畫。
鴻海科技集團巫俊毅發言人強調,「鴻海這次與台灣海洋大學合作,將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基礎,推動環保產品、生態復育、綠能減碳等環境永續措施,深耕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並將透過創意DIY等手作教育,將海洋環境永續之知識種子深耕,讓大家瞭解永續海洋、維護海洋生態之重要性。」
海大與鴻海的海洋永續計畫中,其中1項就是與新北市及基隆市在地的廢建材回收廠商合作,透過有系統的回收體系,結合法國3D列印技術,將廢建材轉化成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藻礁並投放於海中,改善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達到培育生物資源,增進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這項合作希望改變傳統的人工魚礁直接使用原生廢棄物,將水泥、船舶、鋼鐵、電桿、輪胎等投入海中的方式,而將廢棄物轉換成特殊設計的人工魚礁,提升生物相容性,使原本荒蕪的海床改造成更友善海洋生物的環境。為了讓魚群有隱蔽的棲息空間暢遊,採用多孔洞結構設計,並模擬自然珊瑚礁的表面質地,讓其它生物可以寄居依附在表面。未來也可因應不同海洋環境,做不同的藻礁、魚礁型態調整,簡而言之,就是為海洋生物客製化1個家,更適合他們居住。
洪榮聰環保長表示,「鴻海在落實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中,一直不斷思索如何更積極的參與生態保育。我們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中,挑選SDG 14保育海洋生態、SDG 15保育陸域生態、SDG 17多元夥伴關係著手,從鴻海總部所在地做起,採取具體行動,將陸上建築廢棄物轉化為復育臺灣原生物種的海底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並創造海洋碳匯,以實現對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