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曾季隆/撰文)台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席率團赴美訪問,在繁忙的旅程中,不忘前往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拜會,並與該中心中國國力計畫林洋主任(Bonny Lin)等多名學者進行閉門會談,會後也出席智庫公開活動,足見他對智庫的重視!
事實上,智庫大多是對政治、商業或軍事問題等公眾事務,進行研究、分析及策略的研發,並致力於將所研究與策略成果提供政府參考的機構,一般由政府、政黨或企業出資設置,同時,大部分的智庫是非營利組織,有些智庫則藉由諮詢顧問與研究報告收取費用。
無可否認的是,當前國內的智庫中,各有成立的宗旨,也都發揮或多或少的影響力,卻還有1大塊的領域為人所疏漏,那就是為民後盾、純粹站在公眾利益的立場的智庫。當然,講起來的「公眾利益」,無法有個明確的定義,尤其公眾的利益是變動不据的。有句老話說:「民意如流水」,又如何可以捉摸?若為「公眾利益」成立「智庫」,將對誰提供什麼服務,首先便成了問題,遑論長期經費來源與運作模式!

維基百科指出,「『公共利益』可指多數人的利益和意願,又或能使整個社會得到最多幸福的方法。選舉投票人數、民意調查的意見分佈,集體行動的參與人數等,都是呈現這種『多數人』意願的分析資料。公共利益也未必全然是由能夠被每1個人確認為係是他的個人利益或福祉的1部分的東西所構成。例如幼兒撫養津貼和優惠並不是那些沒有子女的人或不想有子女的人的個人利益或福祉的1部分,但卻可以被證成為得以做為公共利益的構成部分。某些公共利益的實現過程乃是隱含了部分成員的一定程度的利益的犧牲,也就是說,公共利益固然反映了社群的整體利益及長遠利益,但亦可能損及特定社會成員之利益,公共利益並不是只由那些能直接促進社會裡的每1個人的利益的東西所構成」。
其次,便是組織與運作的問題,就筆者的淺見,由於公眾利益和一般智庫的目標不見相同,所以應以創新的概念為之,換言之,若運用「隱形」與「柔性」的特質,將能順應如流水的民意,成為民眾諮詢對象,假以時日建立起信賴關係,豈不是可以水到渠成嗎?
最後,是不是能號召學者、專家,願意不計酬勞共襄大業?個人認為,典型在夙昔,明朝的顧憲成就是值得向他學習的前輩,但不能蹈其覆轍!他當年抱著「群天下之善士講習,即天下之善皆收而為我之善,而精神充滿乎天下」,曾經興辦「東林書院」,如今我們承襲他的精神,大可創辦「隱形智庫」,借助網際網路與「無紙報」的力量,並採取柔性組織與運作,及相期此事之大有可為!這時耳際傳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