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74期/2023年4月17日-2023年4月23日)
【本報專訪】智庫(think tank),常常以「基金會」、「研究所」、「研討會」、「論壇」、「學會」或「協會」等來稱呼,究竟它具有什麼功能?為什麼有這樣多不同的稱呼?尤其,在2024年大選將屆,它扮演是什麼角色,又有怎樣的影響力?實在令人好奇!
現任「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副理事長的謝立功博士,曾任台灣民眾黨秘書長、國安會諮委、內政部移民署長、美國華府智庫移民政策研究中心(MPI)的訪問學者、行政院人口販運會報委員、中國國民黨籍基隆市長候選人、台灣透明組織常務理事、海大海洋法政學院院長候選人、海大海洋法政學士學程教授、警大國境警察系主任等,可見他雖涉足黨政界,但仍然是學者本色,進「廚房」卻沒沾染滿身的油煙,是很多學者樂於接近的對象。

對於參與智庫的經驗,謝立功博士說:「我過去曾擔任國民黨、民眾黨智庫職務,其他智庫活動也曾參與。智庫,或許有政黨屬性,但必須以民眾福祉為最優先考慮,相信能秉持無我、無私理念,提供以全民利益為依歸的政策建言,必能爭取最大多數人的認同,也將是該智庫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對該政黨候選人能提供最大的幫助」。
隨後,謝立功補充著說:「曾經,參訪美國華府智庫移民政策研究中心(MPI)和新加坡的一些智庫,針對特定議題,若有學有專精學者、實務經驗專家等人才,長期從事研究的智庫,其所出版的刊物、書籍,必有相當的公信力與說服力,但若是為參選某公職(例如總統、縣巿長),臨時組成的智庫團隊,因倉促成軍,內容通常不夠深入,只能說是應付選民」。

現在的選舉在策略上,總是各路人馬都要具備,也各有各的管道通向選民,並且影響民眾的投票趨向,其中,透過學者的社會領袖角色,是很有左右選情的管道,在論述方面更是「火力十足」!對此,謝立功表示,「學者的政治立場定有不同,不必擔心偏頗,海納百川、廣納各界意見,再加以綜合分析研判,即便是偏頗的意見,也能透過專業去蕪存菁」。他的這等看法,也讓他較少捲入爭議!
2024大選距今只有9個多月的此刻,各政黨無不透過不同管道來影響民眾,希望在選戰中取得勝利,但是對民眾而言,大家關心的是未來生活是不是過得更好,如何在選舉中選對的人,就需要真正不受政黨左右的學者專家的建言,那麼,智庫要怎樣才能讓民眾信呢?謝立功說:「智庫的存在不是一時的,以長期來說,建立口碑很重要。智庫要贏得社會大眾的信賴,就不應流於口水戰,反而應先找出民眾最關注的議題,並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