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水情民調 簡又新提三重點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ESG促進平台】將近有9成的民眾,對於再生水、海淡水等科技造水作為新水源的接受度高,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的瞭解不足,同時,對水資源的關心也不只限於民生、產業,而是擴展到社會、環境等更廣泛面向。

從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於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公布的「因應氣候變遷永續水資源民意調查」,獲得上述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於設置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的接受度較高,分別佔了89.9%與88.5%,高於傳統地面/地下水開發,並認同工業用水應優先使用再生水或海淡水等新興水源。

這項調查由TAISE委託趨勢民調公司執行,於112年1月中旬透過電話訪問台灣地區22個縣市18歲以上成年民眾,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正負3%,有效樣本為1,087人。

很多人習慣把水當作是無限量的資源,其實淡水僅占全球水資源的2.5%,而且不是全部都能提供人類使用,尤其隨著氣候變遷增加缺水風險,新水源的開發方案成為一大重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不少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的瞭解不足,普遍認為國內用水的最主要來源為水庫,且有半數以上認為廢污水回收再利用亦為主要水源之1。此與國內水源的供給是水庫水約佔25%,河川水約佔42%及地下水約佔33%的實際狀況有明顯落差。至於用水方面,約65%的民眾認為工業用量最高,其次為生活用水,農業用水最低,也與農業用水約佔總用水量70%、生活用水約佔20%、工業用水約10%的情形恰好相反。

▲《2023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民意調查》發布記者會中,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右2)與3位貴賓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調查發現受訪民眾認為可讓水資源做更有效運用的做法,以「減少漏水損失」的比例最高,占91.7%,其次依序為「推廣節約用水」(89.4%)、「提升產業用水效率」(88.1%)等。若水價上漲,可接受的自來水價漲幅以「10%以下」的比例最高,占50.9%,其次依序為「10-20%」(11.6%)、「40%以上」以及「20-30%」(皆占3.6%);另有10.6%的受訪者表示不接受,18.4%無明確意見。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台灣平均年雨量(2,500公釐)是世界各國平均值(973公釐)的2.6倍,但在全球146個國家中被列為第18位缺水國家,特別是氣候變遷恐將加劇旱象,更需要在水資源的開發、節約及運用管理有更積極的作為。他綜觀民調結果與國際趨向,提出以下3個重點:

一、再生水作為「開源」的可能性

2021年歐盟在荷蘭與英國做過1份民調顯示,有7成以上民眾可以接受回收水製成的飲用水。台灣民眾對科技造水的接受度頗高,並且不分年齡、性別、學歷,甚至不同政黨傾向都很支持。雖然目前還停留在將再生水用於非人體接觸和工業用水的部分,但這顯示科技造水在台灣會是非常好的1個「開源」途徑。

二、水資源資訊公開透明卻宣導不足

不論是全台用水情形、水情燈號等,在水利署網站上都有公開資訊,然而民眾的認知卻還是與現實有落差,這點需要特別注意,除了政府平台之外,增加與民間單位合作及利用社群平台宣導,才能強化國人對水資源的認識,進而有效促進民眾在自我行動,以及面對水資源議題、教育與公共建設等,能有更正確的判斷與行動,包括從生活中落實節約用水,定期檢查家中管線,選用有省水標章的洗衣機、馬桶等產品,以及住家設置家用型雨水回收系統等,小小的一個改變,就能將水資源更有效利用。

三、民眾對於水源與生態的維護觀念與國際同步

UN Water Conference的概念文件中提到:「河川上游汙染會降低下游生長,粗糙的廢水管理也會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而這次水資源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在多年環境教育薰陶下,已注意到氣候變遷影響到水資源利用與河川生態的狀況,十分值得肯定。因為河川水是台灣最大的水資源來源,維護河川與其生態系,也是保護好台灣的水質與水源。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