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催動 生醫產業關鍵趨勢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產學研連線】蛋白降解藥成為新藥開發的主流之1,藥物傳輸技術更是兵家必爭;再生醫療雙法則進入立法階段,國際研發趨勢也轉向異體細胞治療,off-the-shelf(立即可用)、自動化生產成為產業新動能。另外,神經與認知疾病治療已成為智慧醫材新商機。工研院於3月21日發表2023生醫產業關鍵趨勢,分別從「精準藥物」、「再生醫學」、「智慧醫材」等面向切入,並建議業者,宜透過早期參與研究機構的研發,深化自身技術能量。同時,也建議善用機構場域進行驗證,及積極參與產業聯盟,以利推出更全面的生醫解方,進而帶動台灣生醫產值持續提升。

關鍵趨勢1:蛋白降解藥熱潮延續

近年來,傳統小分子藥物的發展已趨成熟,其中,以蛋白質降解藥物(Protein degrader)備受各界期待,可藉由去除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治療過去難以標靶或容易出現抗藥性的疾病(如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及老化),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列為新一代明星療法。

針對蛋白質降解新藥,工研院鎖定前列腺癌投入研發,有別於傳統放療、化療等方式,工研院開發「口服AR-V7 PROTAC-148藥物」是第1個具口服藥效之AR-V7蛋白質降解藥物,能解決患者對目前臨床藥的抗藥性問題,該藥物源自於ITRI-PROTAC技術平臺,具備近百種的結構組合,還可應用於其他變異蛋白相關的癌症及罕病,目前正尋找業者技轉中。

▲工研院發表2023生醫產業關鍵趨勢,涵蓋精準藥物、再生醫學、智慧醫材3大面向;圖左至右依序是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張慈映副所長、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沈欣欣副所長、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林啟萬所長、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呂瑞梅副所長(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關鍵趨勢2:大廠競逐藥物傳輸技術

不同於傳統大小分子,核酸藥物其1是針對目標mRNA進行轉錄調控,近年由於技術突破,核酸藥物帶來精準治療潛力,吸引大廠投資或與新興廠商結成策略結盟。

看準核酸藥物熱潮,工研院投入開發「脂質奈米粒子技術(Lipid nanoparticles;LNP)」,這種球型包覆結構可保護核酸藥物安全,並精準地送達病灶進行治療,目前鎖定傳輸核酸藥物之「載體、配方」開發當中,未來可應用於疫苗製造,癌症、罕病、基因治療等,現正徵求核酸藥物廠商先期參與、共同投入開發。

關鍵趨勢3:細胞治療由個人化轉向off-the-shelf(立即可用)

行政院已將再生醫療雙法送立法院審查,再生醫學商機看漲!由於細胞治療(Cell Therapy)可達到傳統藥物無法達到之組織再生效果,隨著癌症及心血管病變等慢性疾病的人口逐漸上升、以及全球高齡化人口激增,直接驅動市場需求。

著眼於異體細胞治療市場潛力,且國內尚未有上市產品,工研院打造1座產量可達數萬劑的「異體MSC骨髓幹細胞原料庫」,將可應用於心肌、難癒合之傷口/骨折、自體免疫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等治療。

▲工研院開發出的台灣第1座MIT貼附型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結合機械手臂,可客製化搭配不同模組打造出專屬設備(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關鍵趨勢4:公私協力聚焦再生與生物製劑量產技術

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預估,全球再生醫療市場2020至2030年之年均複合成長率將達到13.99%,市場規模成長至870.3億美元。衝刺細胞治療量產,國際也出現公私聯盟合作,以加快再生與生物製劑量產技術。

鎖定大規模細胞培養的量產需求,工研院開發出台灣第1座MIT貼附型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也是全球整合最完整的系統模組,結合機械手臂,可客製化搭配不同模組打造出專屬設備,可生產「貼附型幹細胞、體細胞」作為生物製劑或生物藥品,應用範圍廣泛。

關鍵趨勢5:複合影像、擴增實境沉浸體驗科技進入手術應用

隨著全球高齡化及智慧醫療技術逐漸成熟,複合影像、擴增實境沉浸體驗科技已進入實際手術應用階段,手術影像導引技術已進入多種科別手術。目前,布局手術影像導引領域,工研院開發出「智慧腫瘤射頻熱消融系統」,是全球第1台單機整合超音波影像、微創手術、演算法的射頻熱消融系統,已技轉仁寶電腦,今年將協助業者送台灣、美國之醫材認證審查,並取得上市許可。在骨科手術方面,工研院打造首座「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且建置手術導航機械臂整合與驗證技術,正協助醫材製造商鐿鈦科技子公司「瑞鈦醫材」將其導航系統,導入廣明光電旗下子公司「達明機器人」之機械臂,升級機械臂符合醫療安規,提升臨床精準度。

▲工研院開發的「智慧腫瘤射頻熱消融系統」,是全球第1台單機整合超音波影像、微創手術、演算法的射頻熱消融系統,已完成技術移轉(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關鍵趨勢6:數位治療轉向神經與認知疾病治療

由於神經性疾病與慢性疼痛患者增加,2022年全球神經調節裝置市場規模為66.0億美元,預估至2026年成長至83.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6.2%。看準市場龐大的疼痛治療市場,數位治療逐漸轉向神經與認知疾病治療。而帕金森氏症是1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台灣每年持續成長約兩千多人,照護成本負擔不小。針對目前主流治療方法「深腦刺激術」,工研院正在開發1套全球首見的「微創式OCT術中輔助導引監控系統」,應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術,並將進一步結合AI人工智慧,可在開刀時提供顱內斷層影像及組織辨識,協助醫師改善現有臨床技術限制,進而提高手術成功率,預計今年將送件人體試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